中华文明到底是三千年还是五千年?

用户4480325796


中华五千年文明应如何找寻?

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是通常说法,其实从当前考古学上印证,中华文明已经可以上溯到七八千年前了。

从考古学、训诂学、历史学均可以是发掘文明踪迹的方法,方法虽然很多,但文明的主体非从主流文化体系来梳理不可。因为只有主流文化体系才是支撑文明几千年传承的核心所在,特别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道统体系。

个人认为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探寻以下几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一、汉字文化

代表性成果: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

汉语在语言学家九大语系分类中属汉藏语系,是唯一没有字母概念的语系。中华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与语言体系,通过5000多年的发展,是世界上公认最严谨、最系统、最复杂的文字学问体系。也是综合反映中国政治、社会、文化、智慧文明(区别于西方科技文明)最核心的结构符号。

字、词具严谨的归属性,单体字、边旁部首的组合字在发展过程中融合易理,所谓大道至简。文字符号的外延极具道性智慧和融通性。

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丰富过程中,组成的句子对丰富内容的表达极具多样性,远超西方字母文字,亦是最适合对人性揭示的哲理符号。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演化过程涵盖了人类智慧的演绎程序,是梳理中华文明最为根本的凭籍和理路。

二、易文化

代表性成果:河图、洛书、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五行、八卦、干支历法,及各类预测方法,如梅花易数、奇门遁甲、铁版神数等。

中华几千年文明总体就是一个易经文化。“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可谓是中华所有学问和智慧的渊源所在。周易八八六十四卦,涵天盖地,不论是天文、地理、人事,还是科学、科技、精神、情感、民族、家运,无所不包。

特别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见和预测,更是易经文化的智慧所在,并发展出一系列有效的预测方法和数理工具。预测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先天智慧。通过建立一套符号映射系统,对万事万物的变化状态进行预测,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对宇宙、时空真实真相的认知水平,是洞察中华智慧文化的核心所在。

三、礼文化

代表性成果:礼仪文化、儒家文化、伦理文化、和文化。

礼文化最早起源于祖先对鬼神、对天地在祭祀过程中的敬意。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自周初制礼作乐开始,在制度、文化上均奠定了后世发展演进的基础。

礼文化从外在形式的礼仪、礼节,一直深入到人性、伦理、精神、阶级、社会道德、上层建筑等诸多层面,并逐渐呈现理性、宽厚、和善等文化特质和秉性,其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民俗、人性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四、中医药文化

代表性成果: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辨证论治、经络系统、中医养生、修养等。

中医药文化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民间疗疾、养生的主要依靠体系。特别强调生命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全息性,讲究天人合一、辨证论治。

中医对生命有着全面系统的揭示,注重培养自身体质和免疫力祛邪扶正,其望闻问切、培本固元诊断治疗方式,与当前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于依赖外在仪器检测设备类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未来人类对生命的医疗保健、养护必然向中医药的整体、系统、环境协同、自然疗法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会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五、气文化

代表性成果:风水、堪舆、命理学说、人体经络学说、奇经八脉学问、气功修练学问。

气文化是中华易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准确地说应称为生命之生气文化。气文化是基于宇宙生命的真实真相而揭示的,认为地球是有生命的。生命之所以能创生均是基于天地交泰,和合出生气。

生气随着日月五星等天体运行规律而气脉流转,生命秉生气而生。人就是一个小宇宙,乘生气就兴旺,得运势运气,失生气则失运、衰运、败运。故有看风水、堪舆,看阳宅观阴宅坟穴等。人一生均伴着命数、运势、运气的变化,更是命理学最核心学问。

生气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最为独特,对生命认知最为深刻的学问之一。民间的气功养生、气功修炼也是中华生气文化最普遍的反映,不了解中国的气文化是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

六、道文化

代表性成果:太极、阴符经、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周易参同契等。

中华几千年文明本质就是一个由大道统一起来的道统体系。从易经的易道开始,大道至简,至后来的儒释道三家核心学派,均是以大道为归,只是所用概念有些表面差别。儒家谓之大学,道家谓之大道,佛家谓之般若、大智慧。

最明显不过的是,老子被道教尊为鼻祖,老子五千言又被后人冠名为《道德经》。孔夫子开悟后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之论。佛家虽是外来宗派,更多是从认知主体心性直接切入,揭示万事万物的真实真相真理。

离开道统思路想找寻明白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不可能的,也必然是旁门左道之误。

七、儒文化

代表性成果: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五常(仁义礼智信)、宋明理学、心学。

儒家文化最具代表的人物无疑是“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先圣孔子了。当然其次还有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儒学乃治世之学。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更迭过程更是地位显著。至宋明理学、心学的发展,甚至包括日本崛起的民治维新运动,均是对儒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儒文化根深蒂固地融合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中,是汉文化、中原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八、禅文化

代表性成果:六祖坛经、顿悟学问、五宗七派、宗镜录、指月录等。

禅又被翻译成禅定、静虑、思维修,是佛学中的佛学,是智慧中的智慧。超越出世、入世之别,是将道文化发挥到极致的大智慧文化,是被中华文化同化了的佛法文化。

从唐末开始,禅文化被划时代的人物六祖慧能祖师发扬光大。“一花开五叶,五叶自然成”,自此开枝散叶,有五宗七派之盛。顿悟之学将是科技文明向智慧文明升级的最重要学问,在人类文明发展征途中意义重大。

所以说,找寻中华几千年文明,以上八项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刘硕斌 2020/2/5


融通顿悟学堂


已经有很多证据证明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了。就在今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社科院考古院研究员王巍公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这项工程从2001年到2016年第四期完结。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足够证实中华文明可以推至5000年之前。据新闻报道,教育部也即将修改历史教科书和考古专业教科书。

如浙江余杭良渚遗址,修建于5000年前,作为城市来说,它有长3.5公里宽十几米的巨型水坝来防止北边山洪对城市的侵害,城中心有630米长450米宽高十几米的巨大土台,以这个土台为中心修建了城市,这座城址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近300万平方米。以上只是内城的规模,而在这座城的外围还有面积更大的外城。这样规模的城址,动用一万人左右也要修建十多年。能动用这样的人力。修建这样的城址,原始的部落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当时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并且产生了王权。人民对工具的使用也已经非常熟练,还能有效的传达和落实统治者的命令。已经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良渚遗址 网图侵删)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城址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墙,在城墙遗址的东门附近,还发现了马面和角台等防御性建筑。将我国的城墙建筑史提前了两千年。这座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还有皇城大道、广场、石砌院落、加工作坊。城门、祭祀台等等。也完全能说明在当时这里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

(石峁遗址 网图侵删)

山西陶寺遗址的宫城近13万平方米,公共墓地就有3万平方米以上,同时还发掘出土了众多的小型房址,有地面建筑,有窑洞、还有半地穴式。并且已经开始用白灰糊墙。有的还有灶台。还在一片扁壶残片中发现了文字。可见陶寺遗址也是进入了文明阶段无疑。

(陶寺遗址 网图侵删)

也就是说在五千年以前中华各地的都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并且辐射影响了周边。宫殿、城墙、文字、水坝、居民区等等,都是我们已经找到的确切证据。


考古系大师姐


十多年前我就发贴否认中华文明在中原的说法,肯定良渚文明才是中华文明发源正统,结果被各大网站封了十几个号。地域利益把民族文明发源作为一个自己符号,一直在歪曲左右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认知。

中华黄河,北方文明证据在那呢?历史是要以考古证据说确定的,那些专家们没证据整天瞎扯,胡吹抬高中原倭化江南诸省,典型的自卑意淫。也怪不了世界学术界会认为;中国华文明是外来西方人传入的误解。

石器时代文化与文明起源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非洲黑人,澳洲等地方土著人也有几千年的自己文化传承,但从没有他们文明发源这说法。就算是中华土著文化最早也不是中原北方,南方浙江,湖南,广西等地发现的古人种植水稻有一万二千多年,但这只能是古人部落文化,能算文明发明吗?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北方产玉,但只是生活用品,装饰品,玩具类,这与江南良渚同时代把玉作为精神信仰,及身份,祭祀文化高度,这是同一个概念吗?国内一些专家们连这常识也不懂吗,一直刻意混淆只能说明是个人情感目的主导严肃的文化研究方向。

谈文明发源,首先要尊重考古与文明传承证据,用事实说话。 世界学术界承认的”中华文明发源地”是”浙江的马家浜文明”,是”世界二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其后的”良渚文明”有完整的考古证据链证明这种文明的传承!”

中华文明灵魂核心的代表,水稻,丝调,茶叶,文字,磁器,青铜器,玉文化,龙文化等等,那个发源在黄河流域了?全围绕在江南杭州周边地区,这绝对不是什么巧合。谷歌,百度等搜索上找,”大英百科”唯一有记录的是浙江的马家浜文明。2013年在浙江平湖发现的”良渚文字”距今5000多年。

7000多年前浙江”马家浜人”就大规模人工种植水稻了,4500多年前的”炎帝”是如何教比他早3000年的祖先农耕的?先入为主的“北方中原发源说"更多的是主观先定位,然后再找证据,近代中国找了百年,有的只是否认北方中原这一说法不可信的证据。

我说的这些全是有据可查的,中原文明说的砖家们却视而不见。中原人炎帝图腾是牛,黄帝图腾是熊,蚩尤的图腾是牛鸟,只有百越的图腾崇拜的是龙!龙居大海。中原小池塘也是海的概念?连龙的发源也会睁眼说瞎,太可笑了。

有的专家们是为了利益,把一块普通红山的玉猪虫,非要说成是玉猪龙就是有利益关系。红山人崇拜过龙的证据有吗?这么简单的常识会不知道?用一个孤证歪曲事实就是为了利益,把红山玉抄成天价才是不良专家们的目的,现在的专家道德缺失太多了!


鹤林雨露3


中国究竟有多少年的文明历史?

你不要跟我提什么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我们这里说的是“文明历史”,野蛮人、原始人、穴居人什么的跟我们今天的话题没关系,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判断是否“文明”?

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第一个提出, “文明”有三个特征:城市、文字、复杂的礼仪建筑,只要满足其中至少两个条件,就可以称之文明。但我国的一些专家偏要认为,还需要加上第四个条件:冶金技术。由于冶炼青铜是最早被人类掌握的冶金技术,所以青铜器就成为了他们眼里衡量文明与否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红铜还不算哦。

【商代出土的簋。】


这实在不能怪这些自作聪明的学者,中国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却一直是一本糊涂账。

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历史著作当属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的历史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代。但其中有确切年代的只能上溯到周厉王时期,当时,周厉王堵塞言路致使国人暴动,西周进入了短暂的共和时期,这被称为“共和元年”,后世史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这是公元前841年。

太史公权威在此,中外各大家还都是给点面子的,所以大家对“共和元年”之后的中国历史没什么意见,但对那之前就不是那么客气了。比如胡适提出,东周之前都不能算历史。

【周厉王堵塞言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言也没有让他警醒,最终导致国人暴动。】


打人不打脸,但事实上很快就打了。1928年,安阳的殷墟被发掘出来,这里不仅被发现有高大的城墙、威严的宫殿,而且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其中的青铜器尤其精美,让全世界惊呆了眼球,发掘出的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这回专家们没话说了,既有甲骨文(文字),又有青铜器,商朝无可异议的成为可信的历史。

但崇古的中国人心里还有个执念,不是一直说“中华上下五千年”吗?这加上商朝,最多也就3500年啊,说好的夏朝呢?说好的三皇五帝呢?

【司母戊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一代大师顾颉刚考证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录,发现越往后,对夏朝的事情描述的越清晰,所以夏朝很可能是周朝统治者为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性而捏造出来的,然后经后世流传,虚伪附会上的故事越来越多,这就是他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后来,美国女学者萨拉*阿兰更是提出,夏朝历史跟商朝历史十分类似,可能是周朝统治者夺位不正,因此杜撰一个商朝灭夏的故事,说明自己也是天命所归。

【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你相信吗?】


建国以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出土,根据碳14测定,年代大约处于公元前1900年-前1500年之间。这里不仅发现了宫殿、符号文字,还有车轮的痕迹,说明祖先们已经掌握了轮子的技艺,此外还发现了许多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器和鼎,甚至还发现了一个冶炼青铜器的作坊。用考古队长的话来说:这里摸到了一个王朝的脉搏。

中国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但国内外仍有一些声音质疑二里头文化中的文字还未完全被翻译出来,不能证明它跟夏朝有直接联系,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文字符号,跟商朝甲骨文区别还是很大的。】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青铜爵。】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这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上古历史的工程,其中动用了碳14年代测定神器,还调用了各种天文学记录。

2000年,该工程结题,《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根据该表,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中国历史的准确年代往前推进了1200多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度饱受质疑,被称为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物。其实,科学是不怕质疑的,科学是欢迎质疑的。甚至可以说,科学就是百般证明自己是错的,而不是拼命证明自己是对的。只要自己使用的是科学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为什么要怕质疑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最终推断: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发现的实物不是假的,不管二里头文化是不是夏朝的遗址,中国在4000年前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也没必要过于纠结,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祖先不可能在4000年前一夜之间踏入青铜时代,之前三皇五帝时代的精彩神话传说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要得到举世公认,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

至于有人提到中西考古标准不一,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证据和数字去挑战西方的考古结论,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名画:特洛伊之战中的阿基里斯大战赫克托。有人质疑西方以荷马史诗作为信史,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也很不“科学”。】


没有异议的是,从商朝开始,中国的青铜器达到鼎盛,全国各地都出土了不同时期的青铜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真是百花齐放。这些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不仅有兵器、农具、工具、车马器,还有酒器、食器、乐器、货币等等,仅仅酒器就有角、觯、爵、尊、壶等二十多种。

到了现在,这些青铜器不仅承载了历史价值,还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而被收藏者所青睐。其中最有名的除了之前提到的司母戊方鼎,还有非常精美的四羊方尊,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被称为青铜器十大顶级国宝之一。

【造型精美的四羊方尊。】


在我国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最有名而神秘的莫过于四川的三星堆。据碳14分析,出土器物大多来源于公元前11-12世纪,对应于商代。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提到过商代控制过巴蜀地区,因此三星堆文化很可能是传说中的古蜀文明。

在已经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一座两米多高的青铜大立人,眼睛严重凸出,历史学界公认为是古蜀国王:蚕丛。另外还出土一棵高达4米的青铜神树,也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这些宝器出土以后,让世人叹为观止,在秦占领巴蜀之前,相对于中原文明,蜀地一直是边远化外之地。

现在大家看到,在文明的边缘地区也曾是如此华美,那么我们的祖先是不是还创造了更多光辉灿烂的精彩?接下来是不是还会有更多考古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呢?

给文明以岁月,不如给岁月以文明,我们不用去纠结我们祖先的文明是否更久远,而是应该关注他们曾经达到的高度,最后反思我们当代人应该做点什么呢?

【三星堆出土的巨型铜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树,秀丽华美。】


鲁超



先说一下五千年历史的来历。

首先五千年是个概数,意思是差不多五千年,这五千年包括尧舜禹时代约为800年左右,夏王朝的建立约在公元前21世纪,据今4200年左右。其中按照历史编年,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以来约3800年的历史考古证明被世界承认,即便是这3800年左右的历史也是通过考古学家不懈的努力才争取到的,而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中国得到承认的信史只有三千年左右!也就是从有公元前841年“共和暴动”开始的。

因为中国考古证明学的真空,中国史学界曾出现过由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开启的“古史辨”学派(疑古学派),运用西方现代史籍考证法,对中国上古史(夏商及三皇五帝)进行否认,认为“古史”不过是“传说”,三皇五帝不过是战国以后的儒生文人层累积而成的传说人物。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包括胡适、钱玄同等。这种观点借“五四运动”西学东渐之风,加之战败国的民族自卑心理,因而观点流传甚广。因此中国的考古学可谓成立之初就背负了为民族正名的使命,或者也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国史学研究饱受质疑。

按照国际史学的通行观点“文字、王城和青铜器”是文明开始的三大标志。也就是说只有这三个条件的考古证明,才会成为被承认为。为什么是这三个要素?因为文字可以打破信息的时空限制,王城是政治集中的标志,而青铜器则是手工生产力的标志。在这三个要素中,中国可谓样样吃亏。

首先是文字。中国目前得到承认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但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王懿荣从被作为中药的 “龙骨”里发现的。龙骨作为中药材,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说明至少从明朝开始就有开始吃甲骨文了,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被吃掉的明证有多少呢?既然甲骨文可能被吃掉,那么商之前的文字有没有可能被吃掉或者损耗掉呢?所以只能说甲骨文是中国目前被证明(或被破译)的最早文字。而已。

中国的象形文字来源于符号,那么比甲骨文还要早的已经出土的文字包括贾湖刻符(约8000年前)、双墩刻符(约7000年前)、半坡陶符(约6000年前)、庄桥坟遗址文字(约5000年前)、大汶口陶尊符号(约5000年前)、骨刻文(公元前2600~前1300年)、尧舜时代陶寺遗址朱文(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夏代水书(距今4000年前)……以及已经成系统的八卦,这些都不算信息载体吗?

商朝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史学界的勉强承认,也是因为王国维破译出甲骨文的文字记载与《史记》的记载互相印证!特别是根据甲骨文对殷墟的发现与发掘,使得商朝的由悬案变成了信史。

再次,王城,王城得到世界确认的也止于殷墟。尽管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自1978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取证明,陶寺遗址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尧王城。这比二里头文化的夏王城又往前推了近500年。但是这些成果却被某些国外人士认为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

陶寺遗址就是中国最早的王城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据《史记》记载尧之前还有黄帝,黄帝之前还有炎帝,炎帝之前还有被称为人文始祖的伏羲帝!而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公元前3300年)、与古蜀国有关的如三星堆遗址、与伏羲帝有关的安江高庙遗址(据今7800一8000年)等也在逐步走入史学界的视野!

最后说一下青铜器。我的反应是为什么不是玉器?要知道中国的红山文化(据今6500年)出土的玉器加工工艺在今天都叹为观止!红山玉器的硬度仅次与金刚石,还能在玉器上打孔、雕刻这需要什么样的工具才能完成?至今都是未解之迷!西方的青铜器更多的被用于制作武器,而中国的青铜器则更多的被用于制作礼器。而青铜礼器之前(包括之后),中国的礼器更多还是玉器。比红山玉器更早的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玉器则将中华文明的源头指向了8000年前!

这与东西方的文化基因是有关系的——西方文明以“征服”为基因,而中国文明以“和平”为基因。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以“善”为前提了。

最后补充一下以苏秉琦为代表的考古学者 “条块说”认为中国文明是各个条块文明的大熔炉,也就是早在中华上古时期,各种文明已如“满天星斗”一般绚烂夺目。而正是由于各种文明的交融、中和,才形成了以“中”为代表中国文化!这句话加以引申就是“中国文明是归化的文明、是和平的文明。”

归根到底,说中国历史是三千年的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的说法(至今还有别有用心的人在坚持);已经确证的中国历史是4300—4600年左右;而中国有文字记载、有碎片化的证明的最早的文明元点则有可能是8000年前!


清風明月逍遥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文明,另外还有什么是文化。汉语里,文明和文化几乎可以作为近义词来看。在英语中,两者意思完全不同。文化“culture”的词根是“cult-”,意思是耕种。还记得“农业”的英文单词是怎样写吗?agriculture。

关于文明和文化的专业性的解释有很多,包括狭义的、广义的,各有不同。但我认为从这两个词的原始词义开始解释很能反应文化和文明的变迁。于是我采用了这种解释法。我在季羡林的书中就曾看到过我刚才所说的解释法。
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浙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厚达一米的稻谷堆积层,这标志着那一段时间在该地区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开始出现文化现象。农业的兴起,因为要收割粮食,改变了人们居无定所的生活习惯,人们开始在某处定居下来,从而形成村落、城镇。而文明“civilian”的词根恰恰就是“civil-”,意思是城市。
很明显,出现城镇意味着文明。另外,考古学家还加了一个条件:文字。一般认为,文字和城市是文明出现的标志。(有人认为还要加上金属。)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居住的两河流域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并且创造出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最早的文字。这都符合了文明出现的条件。
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也出现了城市。并且,也创造出最早的象形文字。注意,是象形文字中最早的,而不是所有文字中最早的。
中国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因为最初刻在骨头或龟甲上,被称为甲骨文;有一部分被铸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它的出现时间大约公元前1700年,也就是商朝开始的时间,比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晚得多。而成体系的文字系统直到商朝晚期才形成。
因此,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有人可能认为文字是西方的标准,我们不必采纳。而我在《头条》上看到:朝鲜在大同江挖出一个遗址,就宣称他们大同江文明比黄河文明更悠久。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订立标准的意义。而文字作为历史地位见证,文明的曙光,作为文明标准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考古学界为了延长自己的文明史,进行了不断地发掘。曾经在国家的主持下,搞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工程,即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实际上最后的一个结果就是出来一个年表,把夏、商、周这三朝所发生的大事的时间具体化了。
比如,夏朝的开始时间约是公元前2070年,不像以前,只说“约公元前21世纪”,现在是明确地把这个年份写处来了。埃及为什么一个法老到另一个法老的时间可以很清楚地罗列出来,是因为人家有文字记载。金字塔里的象形文字都记载着,然后法国人商博良把那个金字塔里的古埃及文字都破译了。现在古埃及文字大家都能认识,各个时期的法老名字叫什么都能读出来,然后他有什么故事记载着都能说出来。而楔形文字的破译较晚,这也是为什么古埃及文明开始被误认为是最早文明的原因。
但中国的夏朝是有争议的。中国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发现了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7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正好相当于夏朝的存在时间。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公元前1800年的大型都邑。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这里就是夏都城。
在这里发现了东亚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以上最早都是指在东亚范围内)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文字的出土,缺少更详实的证据,因此夏朝作为中华文明起点没有得到国际上承认。
注意这个时间,如果二里头遗址真的是夏都城的话,那也是在史书记载的夏朝建立约300年以后,这意味夏朝建立的最初300年间还只是大型村落群,没有建造大型城市的能力,不足以称为国家。是在此之后才形成的城市。
中国神话中,三皇五帝是属于并存于历史和神话的人物。在《史记》里边,司马迁把它当作历史认真记录下来。有专门一篇叫《五帝本纪》。但就像夏朝不可考一样,比夏朝更久远的神话时代,当时的文字记录完全没有。还是需要考古发现来证实。
举一个当时考古和记录相互矛盾的例子,在我们文献 (特别是儒家) 里认为尧舜禹他们实行的是禅让制。儒家认为那时候是天下为公 ,传位不传儿子,而是听取大家意见,推荐接班人。而法家正好相反,认为这个传位过程不是那么和平,也不是那么善良。在陶寺文化(相当于尧舜时期,国内普遍认为陶寺文化和尧舜有关,陶寺这一带被认为是尧的都城)遗址里边发现,陶寺文化晚期时,把它早期的那个遗址给破坏掉了,把它的城给扒掉了,把它的墓给刨掉了,而且一个坑里有很多的头颅,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尸骨。其中一具是女性的尸骨,骨盆里边穿了一个牛角,显然发生了暴力,是被强暴以后致死的。
种种现象反映当时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而且这个冲突是充满了杀戮,根本不是一种像儒家所说的那样的和平的禅让。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历史上很多关于极早期的经典记载是有待考证的。必须有考古或其他文献的交叉印证才行。
正如梁启超所说:孤证不为证。
所以,在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世界上并不占优,实际上还稍稍落后于西方。
我们其实完全不必妄自菲薄,毕竟能够进入这四大文明都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是由于我们距离人类出走非洲的距离较远,起步较晚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我们的祖先竞争力不强,所以在史前才被迫不断迁徙从而来到遥远的东亚。
事实上,从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活动中即可得知,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固定居所和土地的需求并不像以后那么强烈。不停地迁徙成了人类得以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对新的地域与环境的认识直接激发了人们对生存条件改善的欲望。正是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人类的脚步开始慢慢地迈向文明。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群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思考自己来自何方、身处何地的古人类在迁徙过程中第一次看到大海,他们该是怎样地震惊。这给他们思想上、观念上带来多大的冲击。而这一切源于对新世界的探索。
正如前苏联的历史学家约·彼·马吉多维奇所说:人类的历史首先是探险史。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只有那些求知欲更强的人,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卧枕梅闻花


笔者从专业的角度讲一讲吧,从信史的角度看是三千年,从神话传说和文化建构的角度是五千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当千年未变之局,八国联军、日本侵华,瓜分豆剖,民族自信心空间的衰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了振奋民族士气,开始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被构建出来,甚至为了表明我们比西方世界历史悠久,将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也放入进来,中国的历史被延展至5000年,导致中华上下五千年这一概念深入人心。

实际上根据考古发掘,我们真正能确定的时代是商代,因为商代有甲骨文。山大刘凤君教授认为在甲骨文之前还存在记载商以上历史的石鼓文,但目前还未得到破译,也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以李学勤、李伯谦等为首,国家先后组织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后投资几十个亿,但是也没有搞明白,国际社会并不十分认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果。虽然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安阳是夏都城,但毕竟不能成定论,当然要推翻也不容易。

根据目前的考古学成果,学界目前倾向于认为夏代是存在的,因为除了考古遗存之外,司马迁的《史记》被认为是可信度较高的上古文献,还有诸多先秦文献无一例外的表示夏的存在,应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夏以上的三皇五帝时代则多是抽象的真实,三皇五帝实际上代表了父系氏族末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比如女蜗造人、伏羲结网、有巢筑穴、燧人生火、皇帝创造文明等,古史难稽,这段历史是否属于中华,其时间长度延展性如何,都需要仔细定义,所以三千年也好五千年也好,角度不同而已。


青年史学家


要想搞清楚中华文明传承的时间,先要搞明白“上下五千年”这个数是怎么来的?

在被迫进入近代之前,作为非常尊古崇老的我们是一代一代地在各种器皿、竹简、纸张上记录文字和信息,因为当时我们一直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无须证明自己的历史悠久来驳斥外人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不存在真实计算我们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的问题。(况且这个精确计数貌似真不是我们的专长)。

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仿偟、自卑,因为我们一向以来的自信全部被打破了。于是要彻底看清事实的同时,我们就需要重新建立自信,来挽救我们的民族。这时,就有人提出了“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概念,目的就在于重建中国人的信心。(貌似这个“中国人”概念和“民族”概念都是这时候才诞生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虽然知道自己是汉人,但由于帝国庞大的疆域,我们从来就不是单一民族,也不打算维持一个民族,只是区别华夷才有汉人、彝人之分的。就像我们今天的地域之争,其实就是因为从来就没特别单指一个汉族什么的,只是生活地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罢了)。

然而,不论是出于打压中国,还是维持西方中心论的目的,西方人都会找出中国的不足。所以,不要在意西方那一套。因为那完全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制定的。为了维持西方的主导权和霸权,总会有不同的评定标准,来维持西方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优势的。

还是那句话,维持自信,是最重要的。当你主导世界时,你大可以再去玩其他的游戏。


马岛之战


文献记载五千年。

出土证明三千年。莫衷一是,个人认为三千年可信度高。

1.即便真的五千年前有了文明,当不具备中华的前提,也就是说不叫中华文明。

2.《史纪》中关于五帝记载有太多神话色彩,三皇直接异想天开,不可信。故三千年有没有不叫中华文明的其他文明存疑,十中八九没有。


小周观世界


中国通史认为夏、商、周三代是断代史,虽然明白它确实存在,是华夏历史的组成部分,无奈史料太少、太杂,不能作为正史完善“中国历代纪元表”,也给中国历史编年带来许多困惑。近五六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清光绪年间甲骨文的出现,证实了殷商社会的存在。殷商建国于公元前1600年,距今足有3700年。但殷商社会是农奴制社会,崇尚卜卦,信奉神灵,它与“文明”差距也太远了。真正的文明社会应理解为从周朝古公亶父建立农耕文明的封建社会算起,那时不但出现了土地分配制度、有文字、有都城,还建立了年贡税收制度,崇尚礼乐。这些在《尚书》、《左传》、《史记》中都有记载。周朝建国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也足有3000年的文明史。至于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是不严谨的结论,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化史更准确一些。考古证明:中国存在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存,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代表,龙山文化以黑陶为代表,不但开始使用先进的工具,也存在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精细的艺术图案。仰韶文化的代表是1952年发掘的西安半坡氏族聚集点,是距今巳有6000年的原始共产社会。如此屈指而算,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化史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必须搞清楚“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差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