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和《阿Q正傳》哪篇更深刻?魯迅先生更喜歡哪篇?

予莘少俠


《孔乙己》和《阿Q正傳》都是魯迅先生的名篇,寓意深刻、令人震耳發聵。如果硬要說他更喜歡哪一篇的話,我覺得是《孔乙己》,因為孔乙己可能是他自己的影子,而阿Q是舊社會中國人麻木的縮影。

關於魯迅,他說過一句話“我發現自己成為自己討厭的那個人!”那麼對比孔乙己,我們不難看出,他也想成為自己討厭的那個人,還記得原文中魯迅描寫孔乙己的腿是怎麼斷的嗎?孔乙己一生想通過科舉成為丁舉人那樣的人,然而最後他的腿恰恰就是被丁舉人打斷的,孔乙己其實想成為丁舉人那樣的人,但同時他又討厭那樣的人!

寫《孔乙己》除了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描寫之外,還有魯迅先生的一種反省,一種反思,他通過一個店小二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一個窮酸文人的生活片面,斷斷續續,沒有前因後果的描寫讓我們由來無限思考想象的空間,同時也是他留給自己的反思空間。所以我覺得,他寫“孔乙己”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映照。

而阿Q正傳,更加註重的是他批判社會的意識和觀點,書中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人性”,是觀念與觀念,意識與意識的碰撞,在阿Q和狂人日記裡,描寫的是一種封建禮教吃人與被吃的現實狀況,這是一種帶有明顯指向和目的性的文章,目的是啟蒙開智,最直接的表達社會的腐朽和不堪。

《阿Q正傳》是一種武器,而《孔乙己》是一部“自傳”。我們會利用武器戰鬥,但我們鍾情的肯定是自傳!


鬼谷書生


大家好,我是雋永柴扉,一位酷愛文學尤其是世界名著的文化領域創作者。歡迎大家關注我,帶你穿越時空,與世界名著對話,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孔乙己》和《阿Q正傳》都是魯迅先生優秀的短篇小說,都是名篇,寓意深刻、思想和藝術性都極強。兩者比較的話,我覺得《阿Q正傳》要更深刻一些。魯迅先生花了很大的經歷創作這篇《阿Q正傳》,我相信他更喜歡《阿Q正傳》吧。

下面我們來賞析下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吧。

1、我們先花一點點時間來了解下魯迅的生平。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近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豐碑、標誌性人物,被譽為“民族魂”和“五四新文化的旗手”。他早年留學日本,最初學醫,迷茫困頓了一段時間,在看清了當時國人之麻木不仁、沉睡不醒的精神狀態後,決定棄醫從文,投筆從戎。以文字作為利劍,向當時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挑戰,同時欲喚醒當時的國人,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事實證明,他做到了,他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魯迅先生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史料研究、翻譯、美術理論的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的工作,為我國新文化形成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魯迅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2、《阿Q正轉》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魯迅先生的小說多是以受苦受難的底層小人物為主角,通過白描的手法,生動再現了他們受剝削和壓迫、受封建禮教毒害的貧苦、悲苦一生,揭露了和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落後、保守、庸俗、腐敗等病態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以及民眾麻木不仁的生存狀態。

《阿Q正轉》中的阿Q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角色之一。我來給大家解讀下阿Q這個人物的藝術形象吧。

像魯迅筆下大部分小說的主人公一樣,阿Q也難逃命運不濟、結局悲慘的小人物宿命。

阿Q的出身,他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和壓迫。長年居住在破敗的土穀祠裡。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強權者在革命黨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然而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革命,最終阿Q被糊里糊塗拉去殺了頭。命運極其悲慘。魯迅對他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對阿Q外貌特徵的塑造和刻畫也是入木三分、相當成功的。

阿Q破衣爛衫,無蔽體之縷,他的棉被、氈帽、布衫早已抵押出去換了現錢;他有一雙用來做短工的臂膊和一副瘦骨伶仃的身軀。然而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魯迅對阿Q的刻畫不光在形象上出彩,重要的是深刻地走入了阿Q精神世界。使得這個人物栩栩如生、很是傳神,讓讀者影響深刻。

具體說來,阿Q身上有以下特點:

① 不識時務、妄自尊大

這點從序文中看出。原本阿Q似乎是姓趙的,可是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的這天,鑼鼓喧天地報喜到村裡來。阿Q也高興極了,他喝了點黃酒,便手舞足蹈跟別人說,他感到了光彩,因為他和趙家是本家,細細算來他還比秀才長三輩呢。別人聽他這麼說對他肅然起敬,但是話傳到了趙太爺耳朵裡,阿Q被叫到趙家被趙太爺打罵了一頓,還賠了幾百文錢給帶他去趙家的地保員。悽慘地從趙家走出來。

像他這樣的人是沒有尊嚴可談的,甚至連基本的虛榮都不配有,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實。

② 自欺欺人、自輕自賤、 精神上的勝利法

阿Q並非未莊人,他是個外來客,在這裡打短工。沒事做的時候,人們一般就把他當空氣一樣給遺忘了。而他出現的時候,往往又是人家拿他開玩笑做戲耍。當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他會蹬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不光如此,他還瞧不起所有未莊的居民,就連趙太爺、錢太爺家的文童他也瞧不起,他覺得他將來的兒子要比他們闊得多了。

除了未莊人他不放在眼裡,城裡人他也要鄙視。覺得城裡人叫“長凳”為“條凳”是錯誤的可笑的。看到城裡人煎魚放切碎的蔥絲,他又認為是錯誤的。

還有當他被別人打了,他總是會安慰自己道:“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

總之,他把他所遭受的欺壓和不公平對待都能找到相對應的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以降低痛苦對自己造成的傷害。這是這個小人物讓人看著最為痛心的地方。

③ 愚蠢麻木、欺軟怕硬、欺善怕惡

有一回,他喝醉了在日光下跟坐在牆根下的王胡比捉蝨子。阿Q看到自己身上的蝨子比王胡的少,認為是有失體統的一件事情,於是輕蔑地罵王胡,以為自己吃定了人家。哪裡知道王胡偏偏就跟他動起手來,狠揍了他一頓,讓他受了屈辱。

同王胡的較量受辱後,阿Q又去挑釁“假洋鬼子”,結果被“假洋鬼子”一棍子打在頭上,一天當中第二次受辱。

偏巧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小尼姑,於是及其所能發揮了他吃軟怕硬、欺善怕惡的本性,對小尼姑又是嘲諷又是調戲的意味,摸著人家小尼姑的頭皮還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還恬不知恥去擰小尼姑的臉頰。把一天的兩次屈辱受的氣全撒在人家小尼姑身上了。

④ 性苦悶、性幻想

這點體現在他作弄小尼姑之後,突然開始想女人了。一面覺得: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誘野男人;一男一女在外面說話就一定要有那個勾當了。見此情景他不僅怒目而視,還有在背後偷偷向人家扔小石子。一見面又想起小尼姑飄飄然起來。

在性苦悶和性幻想的驅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向趙太爺家的女僕吳媽說出“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的話,並跪在了吳媽身前。

結局可想而知,阿Q當然未能如願,他先後被秀才和趙太爺教訓一頓,還賠了做工的工錢以及全部家當,落得身無分文的下場。

⑤ 糊塗、愚昧無知

明明不懂什麼是革命,也沒有參與造反的阿Q卻到處嚷嚷他要革命要造反,結果被當做革命黨被抓去殺了頭,被別人利用,稀裡糊塗丟了性命。然而就在他被押往法場殺頭的路上,看到吳媽也在圍觀的人群中,想在吳媽面前出點風頭,討個喝彩,居然無師自通地說出:“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的昏話。到死還想出點風采!

從以上可以看出,阿Q是一個可憐可嘆可笑可悲又有些可愛的悲劇小人物,魯迅先生十分成功地刻畫了這樣一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又愚昧無知、稀裡糊塗的角色。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3、《阿Q正轉》裡刻畫的其他人物的特點。

① 趙太爺

仗勢欺人、自以為是。 是未莊社會的強權者,壓迫未莊所有弱者。趙太爺是典型的封建遺老、衛道士,他表現出了對封建統治和意識形態的維護。

比如:

他討厭假洋鬼子,對假洋鬼子的假辮子表現出了反感。

他反對革命。但是關於革命,他在最初的反對過後,又尋思著為了賺取自身的利益,反而又“投身革命”,這種腐朽的自保觀念,也是趙太爺具有強烈封建意識的表現之一。

但從本質上說,趙太爺對革命深惡痛絕,他內心非常明白,作為封建勢力的殘餘勢力,革命以及人民的覺醒,會給他的地位帶來實質性的威脅。

② 假洋鬼子和趙秀才

假洋鬼子和趙秀才是《阿Q正傳》裡的讀書人代表,是新興力量。實際上他們是兩種類型的讀書人,而魯迅對這兩種讀書人都保持著否定和諷刺態度。

以假洋鬼子為代表的富裕階層的讀書人,有錢有實力學習洋務、留洋,有資本參與革命,但是其骨子裡還是封建勢力的維護者;另一種則是趙秀才這一類,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封建統治的堅決維護者。

本質上來說,假洋鬼子和趙秀才都是造成阿Q悲劇結局的罪魁禍首。

③ 輕如草芥、蟲豸的王胡、小D之流。

他們同阿Q的命運是一樣的,生活在最底層,徹底的受剝削受壓迫者,自輕自賤、自欺欺人地活著。

④ 小尼姑和老尼姑

她們也是弱小、忍辱受難者,小尼姑甚至受到來自同樣底層阿Q的欺辱和調戲,除了罵兩句不能有任何抗爭。老尼姑相對來說比她強橫一些,面對阿Q的挑釁,她會毫不猶豫用放狗咬人的方式對抗阿Q。

⑤ 吳媽

虛偽奸詐和冷漠自私。

吳媽同樣是底層窮苦人士,她在趙太爺家作女僕,沒有地位,被剝削者。她是阿Q嘴裡的“小孤孀”,是阿Q敢於鼓起勇氣去調戲的對象。

吳媽是阿Q對女人瘋狂幻想之後找準的發洩對象。

然而,當阿Q被慾望所驅使,對著吳媽說出“我要跟你睏覺”的話時,吳媽卻果斷逃開、並且尋死覓活,驚動並惹怒了趙家人,以致給阿Q帶來一場災難:被趙秀才棒打,定下了賠禮道歉的霸王條約,賠光了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

吳媽和阿Q相比,她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比較滿意,總是願意與他人聊天時聊到趙家。

好的著作,總是能穿越時空、穿越時代,經受得了時間的檢驗。

《阿Q正轉》之所以深刻到讓很多人為之折服,除了其極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還有一點:

即使是現代人,很多人同樣可以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比如自欺欺人、吃軟怕硬、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

好了,賞析就到這裡吧。謝謝大家的閱讀。

寫了這麼多,著實很辛苦,喜歡就關注我吧。

祝大家健康幸福。


雋永柴扉


我上學時讀過魯迅所有教科書之謂也。

自我感覺魯迅非也文學家,或者作家,看他的履歷,赴日留學讀醫又從文,從文間矣,詼書無敵,聽者已然傳言,罵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論《孔乙己》和《阿Q正傳》,再套路教科書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之大偉,

孔乙己是古術知識分子皆不第也,已然長衫堪酒奉知乎,滴粒不足也,夜宿不地也,仍舊飽讀詩書者也無敵,何為者也無敵?這就是讀書人的真實,窮的沒飯吃,也得長衫蠻宿與人異攜,此攜身舂乃讀書人,知乎乃非文盲之。

但是論起喝酒和生活需求,孔乙己是真真正正的中國古讀書人的鮮明氣質和不冥也,此不冥就是現在俺感覺自己不算吧,俺確實讀書不多,也上學不多,成績也是最差和底流,俺也不算穿奇裝異服啊,請姑娘們明察,跪謝!

說起阿Q,俺感覺人家確實沒辦法,老實又是底層人物,賤滴一流不敢比老趙,又沒有孔夫子披毛,阿Q的為人就是文盲勝糞渣渣吧,這種渣貌似是一種異與孔乙己的思想交流,孔乙己如果是妄想和書中自有顏如玉,那阿Q就是慰想,這種慰想還有祥林嫂的附加,“命該如此,難道不過了?”

命該如此,難道光想著苦?再苦也得樂,這種樂就是自我尋找一種精神勝利法,這種鬥法有種現代精神病學的雙向障礙?

其實就是人生不濟,忽冷忽熱吧,這種忽冷忽熱的尋覓俺感覺孔乙己和阿Q是魯迅兩種不同體制的創造,都為底層和生活不濟,卻都是一種頑強和偏執,這種頑強是一種優點,這種偏執雖然充滿了笑料和諷刺,但也是魯迅大革命家和思想家的真正境界,

這種境界代表了舊時中國老舍茶館,國事莫談也,魯迅亦不談爭執。但是魯迅喚醒的是有良心的絕大多數,這個絕大多數,孔乙己代表了要死要活仍然死做夢的讀書知識分子,阿Q代表的是最廣大的普通所有人,命本不該如此,可以自己去爭取,

阿Q也有過的輝煌也是他對那個時代曾經有不甘放棄念頭普通人的真褒獎和真不甘。

敬那個時代的委屈,


農民雜品家


《孔乙已》是魯迅先生"匕首標槍式的優秀短篇小說。小說描述了科舉制度下的犧牲品一一知識分子,貧困潦倒,悲慘而亡。小說控訴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前面有專篇闡述可查閱)。

至於魯迅先生喜歡哪一篇?我想他自己的作品都喜歡。一定會更喜歡《阿Q正傳》,因為它更成熟更成功!世界同仁都視為上品!


全峰山


孔乙己,因為孔乙己的那個段子已經在網上被玩壞了,在也忘不掉了。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維愛晴天


我以為,一個作家寫人物,

最喜歡的是有自己影子的,

如此說來,魯迅應該是最喜歡孔乙己,

孔乙己是文人,酸文人。

文人的臭毛病孔乙己幾乎都有。

魯迅身為一個文人,

更容易看清楚,

寫起來也更容易,

更傳神。

比如孔乙己的酸,

就沒有別的作家寫的出來。

相比阿Q,阿Q概念化的東西多了一點,

孔乙己好像從對面走過來的。

阿Q有點像飄在空中。

孔乙己在世界文學上是絕無僅有的,

而阿Q式的人物

在世界文學史上還是有不少的。

最近在家躲疫無事,畫了一張畫。

下面這張就是。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阿Q正傳》更深刻。阿Q是整體國民性格深處的代表。是某種缺點的集中代表。人人具有卻不自知。但被魯迅筆下的阿Q集中體現出來。這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性格特點。它被深刻鐫刻在人們的性格深處。或多或少的隨著環境就會體現出來。因此人物塑造非常深刻,範圍的廣度非常廣大。


雲崗山人


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和《阿Q正傳》是中學教材中推薦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談起《孔乙己》和《阿Q正傳》,這兩個人的形象便立刻浮現在腦海中,孔乙己和阿Q代表了封建時代最底層的人們和思想意識,結果是是悲劇性的,孔乙己揭示了知識分子的迂腐和死要面子,阿Q揭露底層大眾的愚昧無知,以及聊以自慰的可愛的“精神勝利法”。這兩篇作品被收集在《吶喊》中,還有魯迅先生的雜文更值得閱讀琢磨研究的。


一路風景一路歌ZZH1


我認為魯迅先生會更喜愛《阿Q正傳》的。從人物刻畫的深度和廣度來說,孔乙己沒有阿Q好。至少社會的反應度和參與度,阿Q影響巨大些。

當然了,前者是短篇,後者是中篇,肯定有差別的。從人物的豐滿度來看,中篇表現的機會會多些,自然會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兩者各有千秋,真要選最好的,自然是《阿Q正傳》了。


不信邪尹思


孔乙己、阿Q均是出自魯迅先生小說集《吶喊》中的人物,魯迅先生通過不同人物的形象描寫,真實地諷刺了舊社會的黑暗面,也是想借此喚醒當時的國人。

孔乙己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人物形象表現為遷腐卻善良。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被壓迫、落後、不覺

悟農民的縮影。人物形象表現為自私卑怯、偷雞摸狗、自欺欺人、愚昧投機。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