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派和光緒帝會選擇哪些國家進行效仿?

優可琪琪


首選英國,因為英國是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符合維新派的立益。同時,英國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發起國,工業經驗和技術豐富,有利於清廷的工業改革。同時英國19世紀頂級強國,維新派也希望能通過學習英國擠身世界強國之列。

次選德法俄美,德法俄美強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歷經大變革,然後才走上了強國之列。如德國俾斯麥統一德意志,改革軍事,創立帝國、聯邦兩儀會,實行二元制等。法國的總統制儀會制。俄國選才制度,城市和農村儀會制度。美國的三權分立。這些強國在當時做為第二等級,也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和相關優秀地方。

末選日本,日本做為後起之秀,能在列強包圍下訊速實現近代化,脫離半殖半封,也將擠身世界強國第二梯隊。縱使清廷不屑一顧,但事實在此,不得不去學習。








牟春平364


戊戌變法即維新變法,指1898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其目的是: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從它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維新派和光緒帝效仿的國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這個國家是君主立憲制,二是光緒帝必須是全國最高統治者。

首先會選擇日本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國力提升了好幾個層次,實力通過甲午戰爭擺在那裡。在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消息之後,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各省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完成了明治維新以後實行君主立憲制,天皇的權利也是國家最高的,而且他們的國情是十分相似的。在戊戌變法中有著諸多外國人的參與,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從他的到來可以看出戊戌變法首學日本的君主立憲制。

第二個很多人會認為是英國,其實是德國。

因為君主立憲制產生於英國。但英國是最不可能的,因為英國的國王是沒有任何權力的,她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要使光緒失去所有的權力,這是不可能的。而同是君主立憲的德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來看一下德國君主立憲制的主要特點:

1.聯邦主席由普魯士國家擔任,稱德意志皇帝"。是國家的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制法律、統率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

2.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上是擁有權力的上議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德國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而這種特點,正是維新派和光緒帝所需要的。

從以上認為維新派和光緒帝會選擇日本和德國。


鑑看歷史文社


小玥來回答: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光緒帝都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經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在位長久卻傀儡一生;不甘沉淪卻難有作為。

從一個帝王應該具備的素養上看,他能夠接受新鮮事物,有一定的遠見;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謀略,又遇到慈禧這樣一個強勢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終不能有所作為。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這已經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為價值選擇,即使從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稱道的。也許,身為帝王,百年來他受盡冷落和責難,甚至有人指責他“懦弱無能”,但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先驅者,他的人格是顯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諱言的。

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了,但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專制主義的思想禁錮,啟開了中國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經濟上,光緒接受了維新派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主張,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開辦學堂,改革科舉制度,派人出國留學、遊歷等,這就使知識分子擴大了眼界,給長久封閉的國家帶來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思想、理論和技術。在政治上,通過維新變法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在中國的發展,迫使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後實行所謂“新政”,客觀上大大推進了中國的民主進程,加速了封建專制的崩潰。光緒皇帝不愧為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效仿的國家有:首先是英國。戊戌變法是康有為等維新派學習英國的一場愛國救亡運動,因為,維新派主張“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在施政綱領中也充分體現這一政治理念。其次是日本。主要是考慮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而且維新前的日本跟當時中國的國情很像。 最後是俄國。當時康有為建議下,清朝仿效俄國設立了陸軍,海軍,司法,等十二軍, 康有為海象光緒皇帝進了《彼得大帝改革記》。


小玥歷史


光緒帝和維新派想要變法維新,他們首先選擇效仿的國家是日本,而且也正是日本的明治維新讓光緒帝產生了變法維新的想法。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是可恥的,但不得不說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有值得借鑑學習的意義。

日本明治維新的大背景與清政府相似。

19世紀初,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列強歷經工業革命,成為強國。

而日本與清政府一樣,奉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與全新的時代脫軌。

同時,清政府內部腐朽,導致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政府岌岌可危。

而日本也同樣面臨內部矛盾激化,民間發動“倒幕”運動,德川幕府陷入困境。

弱國無外交,這句話不分國界。

1853年7月8日,美國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海面,准將馬休·佩裡將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遞交給江戶幕府。

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隨著德川幕府的妥協,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

這也讓日本民眾更加厭惡德川幕府。

日本並未就此沉淪,這一點確實值得學習。

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者團前往歐美學習考察,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日本先後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的不平等條約,奪回了國家主權,甚至將矛頭對準了當時依舊腐敗的清政府。

日本完美的“翻身仗”,驚醒了光緒皇帝。

關於日本,清政府大概以為是彈丸之地,不足為重。

誰曾想到,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強盛,開始在美國的幫助下,向清政府發難。

1874年5月,日本3000餘人侵犯臺灣。

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清政府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

等到1894年,中日再次爆發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再次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也正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到了不少國人,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紛紛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

日本瀕臨大陸,效仿更方便。

效仿學習、引進技術,相對而言,日本更臨近大陸。

而且從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出逃的地點正是日本。

而後來不少人也都在日本進行學習,例如孫中山、魯迅等等。

總結:效仿日本明治維新、引進日本先進技術,在當時並不可恥,因為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暖暖的三眼君


如果維新派變法成功,我覺得最能讓各方都接受的體制應該是仿效德國。名為君主立憲制實則權利都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


紅塵有你173676104


戊戌變法前學英德,變法後學日本,這是歷史老師告訴我們的。

君主立憲的樣板來源就是英國,工業發展學習德國,洋務運動採購的機器設備基本都是採購歐洲的,其中英德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