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和光绪帝会选择哪些国家进行效仿?

优可琪琪


首选英国,因为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符合维新派的立益。同时,英国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起国,工业经验和技术丰富,有利于清廷的工业改革。同时英国19世纪顶级强国,维新派也希望能通过学习英国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次选德法俄美,德法俄美强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历经大变革,然后才走上了强国之列。如德国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改革军事,创立帝国、联邦两仪会,实行二元制等。法国的总统制仪会制。俄国选才制度,城市和农村仪会制度。美国的三权分立。这些强国在当时做为第二等级,也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相关优秀地方。

末选日本,日本做为后起之秀,能在列强包围下讯速实现近代化,脱离半殖半封,也将挤身世界强国第二梯队。纵使清廷不屑一顾,但事实在此,不得不去学习。








牟春平364


戊戌变法即维新变法,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从它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出维新派和光绪帝效仿的国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个国家是君主立宪制,二是光绪帝必须是全国最高统治者。

首先会选择日本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提升了好几个层次,实力通过甲午战争摆在那里。在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之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完成了明治维新以后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利也是国家最高的,而且他们的国情是十分相似的。在戊戌变法中有着诸多外国人的参与,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从他的到来可以看出戊戌变法首学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第二个很多人会认为是英国,其实是德国。

因为君主立宪制产生于英国。但英国是最不可能的,因为英国的国王是没有任何权力的,她只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要使光绪失去所有的权力,这是不可能的。而同是君主立宪的德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特点:

1.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

2.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而这种特点,正是维新派和光绪帝所需要的。

从以上认为维新派和光绪帝会选择日本和德国。


鉴看历史文社


小玥来回答: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光绪帝都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家庭生活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他有“八大不幸”;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在位长久却傀儡一生;不甘沉沦却难有作为。

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慈禧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反而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傀儡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也许,身为帝王,百年来他受尽冷落和责难,甚至有人指责他“懦弱无能”,但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他的人格是显示出一定亮色的,是不必讳言的。

变法的最终结果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思想上,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在政治上,通过维新变法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发展,迫使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庚子事件”之后实行所谓“新政”,客观上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加速了封建专制的崩溃。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效仿的国家有:首先是英国。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维新派学习英国的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因为,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在施政纲领中也充分体现这一政治理念。其次是日本。主要是考虑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且维新前的日本跟当时中国的国情很像。 最后是俄国。当时康有为建议下,清朝仿效俄国设立了陆军,海军,司法,等十二军, 康有为海象光绪皇帝进了《彼得大帝改革记》。


小玥历史


光绪帝和维新派想要变法维新,他们首先选择效仿的国家是日本,而且也正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让光绪帝产生了变法维新的想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是可耻的,但不得不说日本的明治维新确实有值得借鉴学习的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的大背景与清政府相似。

19世纪初,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列强历经工业革命,成为强国。

而日本与清政府一样,奉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全新的时代脱轨。

同时,清政府内部腐朽,导致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岌岌可危。

而日本也同样面临内部矛盾激化,民间发动“倒幕”运动,德川幕府陷入困境。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不分国界。

1853年7月8日,美国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海面,准将马休·佩里将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国书递交给江户幕府。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随着德川幕府的妥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

这也让日本民众更加厌恶德川幕府。

日本并未就此沉沦,这一点确实值得学习。

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者团前往欧美学习考察,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先后废除了与西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夺回了国家主权,甚至将矛头对准了当时依旧腐败的清政府。

日本完美的“翻身仗”,惊醒了光绪皇帝。

关于日本,清政府大概以为是弹丸之地,不足为重。

谁曾想到,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强盛,开始在美国的帮助下,向清政府发难。

1874年5月,日本3000余人侵犯台湾。

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清政府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

等到1894年,中日再次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再次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也正是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到了不少国人,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纷纷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

日本濒临大陆,效仿更方便。

效仿学习、引进技术,相对而言,日本更临近大陆。

而且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逃的地点正是日本。

而后来不少人也都在日本进行学习,例如孙中山、鲁迅等等。

总结: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在当时并不可耻,因为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暖暖的三眼君


如果维新派变法成功,我觉得最能让各方都接受的体制应该是仿效德国。名为君主立宪制实则权利都掌握在皇帝和首相手中。


红尘有你173676104


戊戌变法前学英德,变法后学日本,这是历史老师告诉我们的。

君主立宪的样板来源就是英国,工业发展学习德国,洋务运动采购的机器设备基本都是采购欧洲的,其中英德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