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看谁的书籍? 为什么?

每日网事


我最喜欢看鲁迅先生的书

  1. 鲁迅先生的书叙述平缓但有力

    鲁迅先生几乎没有描写风景的文章,因他生活的处境,他的散文更多的是在和别的作家做辩论,又或者是为纪念某个人而写。所以他的散文像是在做陈述,慢慢的向读者讲述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据理而论。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这句名句: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这句话是对死去的刘和珍君的赞扬及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但通体读过去却似乎又用不到太多的悲壮与叹息。仅仅是用略微平缓的语气去读,就能够将鲁迅先生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感受到极致。

    我也曾看过冰心先生,朱自清先生和老舍先生的文章。冰心先生和朱自清先生的写风景的散文都很美,读后能叫你在头脑中即时就浮现出一副景象,仿佛亲自置身于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中。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则不然,他也描写景象,如校园,城市和山水,但大多都是直接的写出来,至多在细节处慢慢描绘。倘若用作画来比喻的话,朱自清和冰心两位先生是在大开大合的勾勒好山好水,老舍先生则更像是在画虾,将胡须,触角细细的呈现。

  2. 鲁迅先生的文字具有揭露性

    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不是“无病呻吟”,总是明的暗的去揭露某些事实,继而揭穿某些人的面具,又或者警示无知的群众,好让他们清醒。做这样的文章是需要勇气与毅力的。譬如鲁迅先生就文学的属性对梁实秋进行的反驳:

    “梁先生的这篇文章,原意是在取消文学上的阶级性,张扬真理的。但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只要一瞥,就知道是资产接的斗争的'武器'--不,'文章'了。”

      又比如鲁迅先生的对旧社会人性的认识的名言: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正是如此,总是向着敌人最脆弱的地方攻击,给予敌人以最沉痛的打击。我之所以喜欢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对革命的奉献,同样也有对他文字的简洁而有力的敬佩。


    梺河西


    我的爸爸是个语文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读小学时,我就看了爸爸大学函授书中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系,把爱好最终当成了自己的职业。直到现在,我仍保持着每天睡前阅读的喜欢,并喜欢把自己所看所思的注入笔尖,形成文字。在繁杂的文学世界中,若一定要说最喜欢谁的书籍,那就是张爱玲的。我沉迷于她的文字所勾勒的那个纸醉金迷的世界,淡淡的忧伤,冷静的嘲讽。


    明珠何联联


    我最喜欢看汪曾祺的书。尤其是他写的关于花花草草和美食的那些文章。




    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最早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一本书叫《汪曾祺小说经典》。现在知道了,这本书是出版社自己出的,汪曾祺他生前根本就没有出版这样的一本书。不过在这本书里面还是收录了他的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


    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读的时候是冬末春初。我个人是觉得,要读汪曾祺的文章,是适合在比较冷的时候或者是秋天的时候,秋高气爽的时候来读,那种感受是很美妙的。


    汪曾祺他的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不明显。有人评价他说是散文化的小说或者是小说散文化。大家要是读过汪曾祺的文章,就知道有很多文章,咱们是很难说它到底是一篇小说呢,还是一篇散文。比如《晚饭花》。《故里三陈》。像这两篇小说,其实读完之后感觉是像散文的。


    再比如他最出名的《受戒》。《大淖记事》。这两篇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但是在小说里面,有很长的一大段风景描写,包括还有地方民俗的描写。这样的段落其实都是像散文。



    汪曾祺的文章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由自在的。他的文章就爱跑野马。意思是说,他总是说着说着,就把我们一个很普通的观点、一件很无关紧要的小事,说的很详细很动人。


    比如。他说,小河看到一朵花、一棵草都要过去招呼一下,然后又哗哗哗地向前流走了。像这样非常普通的事情,咱们是经常会忽略的,但是经过汪曾祺这么一说,就显得非常生动,并且非常有趣,是吧?


    另外,汪曾祺他经常用很短的句子,很简洁,很干净,而且,他是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写的,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美的就是美的,不美的就是不美的。


    比如说,

    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子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


    或者他写农村孩子的时候,他也没有用很华美的词汇,或者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而只是说:真好看了,真美呀!



    再如他写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喜,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像这样的句子,这样的用词,要放到现在,可能编辑就给你改掉了,或者发布到网上,会被说是有脏话、有敏感词。


    王汪曾祺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他不仅会吃。会品鉴,而且还会做菜。


    他做菜都是自己去逛菜市场,自己去买菜。


    他还有自己独门自创的拿手菜。比如,塞肉回锅油条。就是把油条切成寸半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末,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这样炸出来的回锅油条非常酥脆,嚼一下,声动十里人。这是汪曾祺自己说的。


    有朋友去找汪曾祺,他都会亲自下厨去做一道拿手菜。比如说陈映真来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菜叫烧小萝卜。聂华苓去的时候,汪曾祺就做了一道扬州特色菜煮干丝。大家吃得非常开心,最后连汤汁都端起来喝光。



    汪曾祺说:

    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喜欢美食的人,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


    汪曾祺他是高邮人。他还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去过越南,在昆明待过七年,还去过香港,上海,北京,武汉,张家口,内蒙古,新疆,山东,四川,福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在长沙吃过火宫殿的臭豆腐。在昆明吃过各种菌子。所以我们读汪曾祺写有关美食的文章,会觉得津津有味,生动,有趣。真实。


    我很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汪曾祺的文章。



    谢谢大家的阅读。

    花草有故事


    我大概从十四五岁开始发现的书籍的可爱,渐有了读书的习惯。因为小时候喜欢听收音机里播送的评书,就有了找书来阅读的冲动,农村小孩,家里哪有书,偶尔在亲戚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的《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书,那真如获至宝,反复央求借阅。借回后,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既忐忑,又惊喜。

    喜欢看小说,武侠,文艺,情感类的比较多一点



    本是云该化作雨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因为他的书籍蕴藏了大智慧。给弱者以力量,给心灵以启迪。


    吴江易山水


    我最喜欢看毛主席的书籍,毛主席的书籍通熟易懂。是指导人们灵魂的精神食粮。


    大海1370347745813


    我最喜欢看的书籍是《毛泽东选集》五卷,毛主席诗词全集或注解,因为那是指引中国人民从战争时期不断走向光明的\b经历经典,还喜欢看黎汝清前辈的名著《海岛女民兵》、《万山红遍》等光辉名作,因为那是反映共和国光辉历程的经典之作,还有曲波同志的《林海雪原》,浩然的《西沙儿女》、《沸腾的群山》等作品,都是红色经典宏扬正气的作品。


    布尔什维克9493


    毛主席的书呀我爱读!千遍万遍下功夫,深刻的道理,细心领会!!!


    xyfyj


    我是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国诗词学会的会员,也算是一位小有成绩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吧。所以我对很多中外作家的文学书籍都很喜欢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说我最喜欢的,主要有以下几位作家的书。

    巴金的《家》《春》《秋》。

    巴金老师的这几本书,从微观细节着手,从宏观大处立意,深刻描写了一个家族变迁史,更是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迁史,是一面镜子。精读三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那个社会的、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

    三本书的语言已经达到了现代文学中极高的水准,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方面。

    路遥的《平凡世界》。

    《平凡世界》用很特殊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最基层人或者说草根的奋斗历程,是激励我们"平凡人"在"平凡世界"里勇于前行的号子和灯塔。可以说,《平凡世界》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坐标了许许多多中国青年人的发展方向。

    顾城的《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顾城诗集》。

    顾城老师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朦胧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他诗歌很多,我认为最有代表性的是上边几本,也是我最喜欢而且经常细读的,对我学习诗歌、创作诗歌都很有教益。

    海子的《海子诗全集》。

    《海子诗全集》是诗人海子迄今最全面的作品集,收录了他的抒情短诗、长诗诗剧、诗学提纲、日记小说等等。海子我也是一个诗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和美学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作家和他们的书,我也真的很喜欢,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说明了,谢谢各位师友鼓励,兴华问好了。

    【图片是我最近的一本诗集照片】


    贾兴华


    毛主席的书。

    鲁迅先生的书。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人民救星。他的书是精神食粮,是力量源泉,是金句真理。是“照妖镜”,是“试金石”,是“指南针”。

    鲁迅先生是正人君子,是铁骨诤友,是民族脊梁。他的书是檄文,是忠言,是良药。他的风骨犹在,意志不杇,精神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