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1月24日,重慶市九龍坡區公安分局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社會治安防控工作指揮部,集約人口、治安、警保等警種骨幹聯合作戰,楊森林便是人口管理支隊抽調到指揮部的民警。十多天在指揮部的工作經驗,楊森林愈發意識到,要是後方沒有一個隨時高速運轉“大腦”,一線戰友的排查工作將很難推進。指揮部的職責,就是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核心“CPU”!


多核一人,群眾的安全便多一分


平時在人口管理支隊,楊森林主要負責資料的管理和社區民警考核等工作,為何在這非常時期,由他去到指揮部呢?楊森林介紹了他最近一週多的工作——處理需要重點排查的人員名單,將人員信息分類,下發到各個派出所,指導社區民警開展排查工作,再對排查的數據進行彙總並向相關部門進行反饋,看上去,就是一個上傳下達的工作。一邊,要處理大量的數據,楊森林已經和表格打了多年交道,另一邊,要和基層的社區民警通力合作,他們的工作情況,楊森林也很熟悉。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這樣的工作說起來不復雜,尤其是對於從警8年、人口管理經驗相當紮實的楊森林。可真要做起來,楊森林瞬間就陷入了“一團亂麻”:全區需要重點排查的人數眾多,名單也每天在更新,人名的進進出出,需要隨時跟進修補增刪,工作量堪稱海量!疫情控制不等人,“時間緊、任務重,必須加班加點核查。”從除夕至今,楊森林每天的工作時間很固定,早上八點到次日凌晨,中午不能休息,必須完成每日的工作量。他明白,只要有空多工作一會兒,哪怕是多核準一人,疫情蔓延就少一點,轄區群眾就多安全一分,“群眾安,我心即安”。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不在一線,跑得卻比社區民警還多


如果光是數據海量,多花時間總能辦好,而且隨著排查的深入,每日需要排查的重點人員具體項目也越來越細。可顯然,排查的工作沒有這麼簡單。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經常的情況是,呈現在楊森林面前的,只是某個人一鱗半爪的碎片信息,需要他通過各種手段去修補完善,最終化成一個完整的排查工作單。這給楊森林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有的只是一個電話號碼,有的則是在轄區賓館住宿的信息,有的甚至只是一個在我區出現的記錄,連姓名都沒有。”這給社區民警的排查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畢竟在上門排查的現場,他們很難完善這些信息,而在信息不清晰的情況下,楊森林甚至無法確定該把一些人員發到哪一個派出所。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1月25日,排查工作剛開始的一天,石橋鋪派出所的社區民警向楊森林反饋,指揮部提供的排查名單中,有一人近日在轄區活動,但僅有一個姓名和電話號碼,暫住地和更多的身份信息都沒有,通過電話,民警也無法聯繫到該人,只能由指揮部協調相關的警種幫忙。這樣的反饋多了,在後方的楊森林只能各個部門跑,協助完善信息,在最快的時間內明確重點人員的身份和地點,“剛來的時候我以為只是在電腦前處理數據,沒想到一天跑下來,接近兩萬的步數,一點不比上門排查的社區民警們少。”


一欄數據,可能映射幾十名群眾


這個情況也給了楊森林啟示,必須把工作做到前面,當拿到每批次需要排查的名單後,先進行梳理,把人員信息不完整的人員從數千人的名單中篩查出來,然後聯繫分局合成作戰中心等單位,形成精準的排查信息。“我們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工作機制,接下來運行會越來順暢。”雖然在原本已經繁重的工作中又加上了一塊,但在楊森林看來,後方的工作量加大,是為了保障前方的排查效率大大提升,累一點也值得。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楊森林的工作,反映在名單上,是一欄欄的數據,但每一個條信息,都事關警方能否排查到一個具體的人身上,這個人可能是已經出現症狀的病例,也可能是尚未警覺的密切接觸者,“如果我們在排查中漏掉了一人,那麼他可能會影響到親朋好友乃至居住的社區,所以這一欄數據、一個關鍵的身份信息,可能在背後要映射的是幾十名群眾的生命安全。”

疫情防控阻擊戰丨楊森林:當好公安疫情防控的“大腦中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