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的工業那麼強大?

奔跑的蜜獾二哥


說起德國工業強大,就要說說德國的教育。

一個國家的成長壯大,教育是基礎。德國的教育分類兩個方向:高級科研型人才和實用技能型人才。

德國有大量技術工業學校,培養技師。德國沒有碩士,大學畢業後,繼續學習幾年後可以申請獲得博士學位。人架的博士是真正做研究的,不是靠抄論文交贊助費可以得到的。如果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被逐出學術界,而不是罰酒三杯,留校察看,以觀後效。雖然培養一個導師不容易,但是不能有學術汙點。

德國工業組合要就是靠大學畢業的工程師,博士科學家和技師三者構成的骨架。博士科學家搞研究,學士工程師搞設計,技師搞加工裝配。一個企業裡這三者是必不可少的,不存在技術工人想坐辦公室提高待遇的事情。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有一種模式叫德國模式,有一種人叫做不怕折騰的德國人。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就曾表示:“高級水晶杯、高級的銀餐器都是德國小村莊生產的,我去過兩個小村莊,他們打出來的表格說他們從來不談銷售,他們談佔世界份額的多少,村辦企業啊,講的是他佔世界份額的多少。所以這一點來說,我們要回歸踏踏實實的經濟,經濟的增長不可能出現大躍進”。

對教育的重視,對廣大中小企業的極力支持。這是德國工業強大的兩個重要原因。說到工業強國就必須提起德國,德國的工業以德國製造的高質量而聞名於世界。雖然現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已進入後現代化時代,但作為工業強國的德國仍舊保持了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

雖然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德國的工業發明,進一步促進了德國工業的發展。例如德國想要登陸英國,但是苦於沒有先進武器來襲擊英國,所以後來德國發明瞭火箭。


德國的工業強大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

  1. 德國對教育非常重視。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就對。教育非常重視。在德國統一之後更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在全國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在19世紀後期,德國人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就超過了90%,這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很多國家都無法超越,對民眾教育的高度重視,給德國培養了眾多發明家和工業人才,使德國迅速在電氣革命中拔得頭籌,迅速嶄露頭角,工業得到極大發展。
  2. 對廣大中小微企業極力支持。德國有很多大企業在全球都有享有很高的聲譽。但我們忽視了一點,德國的小企業也很不遜色。因為在德國國內一直奉行“限大扶小”的政策。所以現在德國工業產量的一半以上被德國中小微企業佔據,實力不容小覷。在德國一些充辦企業甚至可以稱霸全球,實力非常強悍。因為這些德國村辦企業,他不談銷售,只談世界份額。
綜上所述,德國的工業如此強大,歸根到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教育的極度重視,二是極力的扶持廣大中小微企業。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獵鷹追風


2018年德國經濟總量為4萬億美元,歐洲第一,比第二名的英國多1.2萬億美元,德國能夠成為世界著名工業強國,與德國人的性格和周邊環境有關,而且德國人在政策上優先扶植製造業,德國的強大實屬必然。


現在的德國產品是高質量和高價格的代名詞,但是曾經卻並非如此,相比於英國和法國,德國製造業起步較晚,所以依靠仿製英國和法國產品發家,產生大量山寨貨和粗製濫造品,德國製造幾乎是垃圾的代名詞。

金融業被英國壟斷,奢侈品行業也都掌握在法國手裡,德國想要發展,也只剩下製造業這一條路,所以德國開始重視產品質量,加大打擊粗製濫造產品的力度,逐漸提高產品質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是歐洲的科技中心,擁有包括愛因斯坦等、普朗克、高斯等一大批科學家,當時歐洲上層必須要會講法語,但是在科技領域必須會講德語,由於科技先進,德國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再一次獲得加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僅次於美國和蘇聯,這也是為什麼希特勒敢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一片廢墟,根據估計,即使是清理街道上的廢墟就需要20多年時間,德國雖然毀於戰爭,但是人才和教育體系仍在,德國迅速崛起。


德國人性格嚴謹,適合發展製造業,因為能夠潛心研究科技,此外,德國在政策上保護製造業。

金融業比製造業賺錢快,會對製造業造成衝擊,尤其是房地產,因此德國嚴格限制房地產價格,如果在房地產交易當中,房地產公司獲利過多,德國政府會進行調查,如果屬實,房地產公司會面臨鉅額罰金和稅收,所以德國房價平穩,很少有大起大落,更不可能產生泡沫。

德國沒有類似於紐約、東京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因為德國城市均衡發展,無論在哪個城市都能夠享受到相同的福利待遇,生活水平相差無幾,所以民眾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安心工作。

德國保障工人的權益,比如讓工人最頭疼的欠薪問題,德國的做法是由政府把拖欠的工資支付給工人,剩下的與工人無關,是無良商人與政府之間的事,商人敢欺負工人,但是不敢欺負政府。

德國發展很有可借鑑性,但是真正能夠參考德國模式的不多,因為製造業發展速度很慢,短時間內看不出效果,更不會突飛猛進,僅從短時間的賺錢能力而言,製造業遠不如房地產,但是1995年後日本房地產泡沫破碎,日本經濟全面崩潰。


視野新觀


先說個身邊的事兒。學校跟德國有合作項目,經常邀請一個叫哈羅德的專家過來指導教學和實訓。洋專家一來,周邊的企業也想借用,於是就順便帶著去了三友集團下車間,現場“指點迷津”了。

結果呢,人家三友的技術人員說,德國這一套手法的確高端,很開眼,但不適合咱們中國國情。按哈羅德的水準,把設備焊接的那麼牢固,幾乎能保持半個世紀不出問題,那麼我們一車間負責焊接維修的工人,都沒活幹了,豈不全得下了崗?

當然,這也是國情所在,親身體驗,德國老齡化嚴重,人力貴,出現場的成本高,所以人家焊一次頂用半個世紀,也是非常划算的。

不過,客觀看,德國的工業水準能達到今天的成就也是經過了很長時間摸索,走過彎路的。

德國統一的時間晚,1878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後,才開始大規模搞工業化。因為起步晚,也經過與今天中國類似的“山寨階段”——仿製英、法產品,價格低廉但質量堪憂。甚至當時的西方市場,“Made in Germany”一度還成了帶有侮辱色彩的符號。

然而,只用了二三十年的光景,到了20世紀初,德國製造搖身一變,竟成了“原創、高品質”的代名詞。像一戰時就開始成為各國士兵競相收藏的目標的魯格手槍,一直風靡了半個多世紀;二戰中的各種德制輕重武器,更是幾乎代表了當年人類科技、工業水平的最高境界。

然而,咱們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大搞製造業,但三四十年過去了,雖說湧現出了不少領先世界的科技產業和工業品牌,但大多數還主要徘徊在貼牌代工、加工等低端製造業,反觀一百多年前的德國,用了同樣的時間,卻已經完成了華麗轉身。

客觀看,德國的工業發展的又好又快,首先取決於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

德國的基礎教育非常發達,早在距今200多年前的普魯士時期就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還產生了一套實用的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能把科學理論與工業實踐充分聯繫起來。這樣,讓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工程師團隊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相輔相成,科學技術能迅速轉化成生產力,實踐反過來又能及時指導科技進步,這讓德國人普遍具有很高的勞動素質。

這套體系具體怎麼回事兒,就不多贅述了,否則可以寫本關於職業教育的專著,還是上中下三冊的那種,內容會非常乏味。

總之,在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下,德國公民幾乎人人都是高素質勞動力,文化基礎好,動手能力也強。

最典型的比如二戰,當年,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不得擁有空軍。然而,從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空軍在戰爭前期所向披靡。這些大量的空戰人才,除了一些是戰前以加入私人航空俱樂部的形式偷學戰機駕駛以外,很多屬於短期內強化訓練出來的,這自然跟德國教育基礎好有關。七八十年前的德國小夥子們,多少的都對基本機械有一定的瞭解;

而同期咱們的中國青年們,很多連鞋都穿不上,斗大的字不識一個。所以,我們抗戰時期的飛行員不少是南洋、歐美的華僑子弟,或者來自於內地的富庶家庭。

反例就是現在的印度。莫迪總理上臺後,一直在主推“印度製造”,但收效不算樂觀,很大程度上就跟印度所謂的“人口紅利”,含金量太低有關。

印度的主打的所謂“廉價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術低、自制能力低的“三低”人群。

雖說印度在教育普及方面已經取得了不俗進步,但目前仍是全球文盲最多的國家。畢竟,人口量大,並不代表著就等於擁有了豐富的人力資源,質跟不上去,那屬於負擔。

所以,對比來看,教育基礎,勞動力素質的高低不同,工業化的時間也是不能強求的。

其次,就是德國人嚴謹的民族性格,擅長量化與理性分析的特色文化,還有所謂的工匠精神,類似的大家耳熟能詳,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重點說一下第三點,戰後現代德國發展的重要原因。二戰後,雖然德國本土遭到重創,割地又賠款,喪失了大量的廠房和機器,但技術工人培養體系和科學技術儲備卻都保留了下來,這些成為了德國再次崛起的基礎。

冷戰開始後,美國為了控制歐洲局面,遏制蘇聯,需要重建一個穩定強大的西歐。西德作為對峙陣營的最前線,為了充分顯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美國對其援助力度極大。

美國馬歇爾計劃中,大量的低息無息貸款和無償贈予,給德國注入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和資源。戰後沒多久,德國汽車、機械製造業、化學工業等傳統強勢重工業就又重新崛起;東德那邊,蘇聯為了加強對峙前沿的實力,同時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是非常下本兒的對其進行了援建。雖然跟西德發展還是沒法比,兩德合併後,至今還在拖後腿,但蘇東陣營裡面,東德也算是發展最好的一個了。當年普京在東德工作時,前妻柳德米拉就曾非常羨慕德國鄰居的生活水平。

還有一點,屬於間接原因,那就是德國的房地產市場相對而言比較正常。

很顯然,幾次金融危機中,除了德國,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出現了房地產泡沫。而德國較為理性的房地產市場,讓其整體經濟沒有受到太大波動,更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優勢領域,進而保障了工業的持續活力。畢竟,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靠著炒房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發展國民經濟,還得通過實實在在的,上點檔次的工業產業才算靠譜。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大家好我是錟錟,德國工業好,主要是一下7個方面

1.工業的重要作用

在德國,工業在總增加值中的份額為22.9%,是G7國家中最高的。最強大的部門是汽車製造,電氣工業,工程和化學工業。

2.出口配額高

德國與中國和美國一起是三大出口國之一。2017年德國出口商品價值1278.9億歐元。在出口配額為近40%,而超過50%的行業。

3.開放經濟

從對外貿易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重要性來看,德國是七國集團中最開放的經濟體。外貿配額目前為84.4% - 這是與GDP相關的進出口總和。相比之下,美國的配額為26.7%。

4.高績效的中型企業

中型企業是德國經濟的核心。換言之,年營業額低於5000萬歐元且員工少於500人的公司。這一經濟體佔據99.6%的德國公司。這些公司中有超過1,000家是所謂的隱形冠軍,即通常不那麼知名的國際市場領導者。

5.最佳展會地點

德國是舉辦國際貿易展覽會的世界首選地。全球三分之二的主要工業活動在德國舉行。每年有1000萬遊客參加約150個國際貿易展覽會和展覽會。

6.強大的經濟中心

德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是慕尼黑(高科技),斯圖加特(車輛建造),萊茵 - 內卡(化學,IT),法蘭克福(金融)和漢堡(港口,飛機制造,媒體)等大都市區。柏林/勃蘭登堡是最強大的初創地區。

7.良好的就業率

德國正在接近就業飽和。2018年6月,失業人口總數達到220萬。這是自迴歸以來的最低水平。德國最大的僱主是大眾汽車(全球642,000名員工),德國郵政(519,000),羅伯特博世(402,000),Schwarz-Gruppe(零售,400,000)和西門子(372,000)。


LongTime常錟


德國前幾年推出了工業4.0,然後我們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不得不說,我們有借鑑德國的這個戰略。兩國也在這個方面開啟了很多合作。


德國工業強悍,我想是跟德國人的民族性、國家積累、人民的選擇有關係。


前幾天剛好在一個高端花店裡。老闆說,10幾年前自己是做代理德國花盆起家,一個花盆便宜的500元,貴的4-5000。那時還是2003年,老闆說完全不愁賣,面向高端客戶,他們就注重品質。


我說一個花盆還要什麼高技術嗎?中國難道造不出來嗎?後來老闆把中國造和德國造,都拿給我看對比了下。外觀上一看都差不多,確實細節、顏色、選材上,馬上就能看出端倪。


中國造的花盆(當然肯定不是全部),老闆給我看的感覺比較廉價和粗糙。一些細節不像德國產品那樣那麼完美無瑕。最關鍵的是色彩,或者說配色。最能顯示人的品位和眼光的部分,老闆給我看的花盆顏色就比較廉價,大粉大綠。德國也是粉系,但粉的就是不同。我相信專業人士能理解我說的。


以小見大。德國人性格嚴謹,這種國民性格DNA也進入到了他們的工業製造中。汽車,鋼鐵,高科技產品,德國至今在工業領域仍然佔據著世界一線。


而且德國人還在不斷進階,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信息化、自動化等為特徵的新工業正在和已經到來。我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著。兩國有廣大的合作空間。


希望中德能夠攜手,一起在工業上造福於民。



北京不冷東京熱


2017年全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列全歐洲第一,超過了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而德國的經濟命脈就是聞名世界的工業製造。德國的工業製造涉及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以品質精良而著稱,在世界享有盛譽。比如德國生產的數控機床在我們國內一直有著良好的口碑,但是在價格上卻遠遠超過臺灣和日本的同類產品。

從目前來看,德國工業側重於重工業,比如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支柱產業,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儘管如此,其他的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採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


作為近代才崛起的工業強國之一,德國在工業革命早期曾經一度落後於英法等國的進度,一直到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才實現反超。特別是普魯士統一了德國以後,終於迎來了德國近代工業的飛速發展時期。20世紀初,全世界有將近3分之一的諾貝爾獲得者來自於德國,其中多數是物理和化學、數學領域的研究,比如有名的倫琴射線、相對論,這比同時期的英法兩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總數還多得多。正是因為有著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德國的工業才能夠穩定地發展。在二次世界爆發前,德國已經成為歐洲少數幾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工業強國之一。



因此,德國工業之所以發達主要還是因為國內優秀的教育體系、厚積薄發的工業積累以及日耳曼民族自身的優越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科學家在物理、化工、生物等領域均有傑出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德、法等獨領風騷的列強普遍衰落,德國工業的衰落跡象尤其明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因為發動法西斯戰爭的緣故,遭到了英美蘇等國的致命打擊;其次是德國戰敗以後,前蘇聯和美國針對德國的人才和工業設備開展了瘋狂的掠奪。不過,由於戰後美蘇冷戰的升級,美國又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德國工業和經濟支援。在二戰以後,儘管德國受到了種種軍事條約的制裁,但在工業上沒有落伍於世界。憑藉著“馬歇爾計劃”的支持和日耳曼民族的努力,聯邦德國在戰後二十年左右就再次躋身於世界上的工業強國之一。美蘇冷戰期間,聯邦德國先於民主德國實現復興,奠定了兩德合一的根基。



時至今日,德國有名的工業城市有慕尼黑(寶馬總部)、漢堡、斯圖加特(奔馳和保時捷總部)、沃爾夫斯堡(大眾總部)、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等。


歷史的荒野


德國製造以精工品質聞名世界,主要因素還是德國人特有的嚴謹刻板、一絲不苟,但也就品質而已,並不代表德國工業有多麼碾壓世界的能力。二戰之前,德國的工業科技實力相當牛,而且人才濟濟,二戰後,大量的高精尖人才被美蘇等西方國家“瓜分”,所以現在的德國只能說是工業製造強國。

德國人的重工業特別發達,五金品牌享譽世界,各種機械黑科技不斷,德國汽車工業也極其發達,這些方面德國是在歐洲和世界具有領先水平的。

但由於有二戰等很多方面的因素,在高科技領域,德國人單獨拎出來很多都不行,英國人能搞航空航天發動機,德國人搞不了,空客也是和英法一起搞的,單獨搞不了,至於在軍工和核能領域等等,那甚至還要遜於法國、瑞典等國。

就算是機床領域,德國綜合能力很強,但論超高精密機床最牛的還是要屬瑞士、荷蘭、美國等國,世界上最精密的機器是高端光刻機,生產芯片就需要這機器,上億美金一臺,差不多一臺就是一架最頂尖的戰機售價,目前基本上這個市場被荷蘭ASML壟斷,它佔據了高達80%的市場份額。

總之,德國工業整體很強,但做不到碾壓世界的實力,精工製造沒的說,高科技領域和歐美幾個主要發達國家還是比不了。


雲中史記


德國製造業長期以來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主要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有一套完整可行的科技創新體系。

德國政府非常重視製造業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形成了“科研人員出成果、企業出資本、國家出政策並負責對企業和科技界進行溝通和協調”的這樣一種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



德國企業對研發投入非常巨大。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有11家德國公司,排名第一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年度研發費高達58億歐元。這種增加創新投資的措施,使得企業能夠佔領技術制高點,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

其次,標準化和質量認證體系

德國長期以來實行嚴謹的工業標準和質量認證體系,為德國製造業確立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貢獻。

德國標準化學會所制定的標準幾乎涉及所有領域,每年發佈上千個行業標準,其中約90%被歐洲及世界各國採用。



另外,與德國人的民族性格有很大關係。他們喜歡做事嚴謹,精確,嚴守秩序。這是德國人深入骨髓的東西,不論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


grass青梅


對教育的重視、對廣大中小企業的支持,這是德國工業強大的重要原因。說到工業,世界上有不少的工業強國與工業大國,而說到德國製造總以高質量而聞名於世。即便如今大部分的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但是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德國仍舊保留了非常強大的工業實力。

世界上比德國資源豐富、條件優越的國家比比皆是,然而為何德國的工業實力能夠在全球獨樹一幟呢?


世界大戰與美蘇爭霸冷戰的附加產物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的德國,經歷了兩次戰敗以後受到了嚴重製裁。尤其是二戰以後,盟國對德國的軍事工業進行了幾乎毀滅性打擊,蘇軍更是將德國的家底橫掃一空。

然而,二戰以後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等陣營,大力扶持西德,而蘇聯也全力扶持東德。以至於當時分裂的德國,兩個部分的經濟在當時冷戰雙方陣營內,都相當強大。也算得上是弄巧成拙吧。


德國人的嚴禁勤奮,並非呆板

說到世界各國的性格,韓國人的狂妄、法國人的浪漫、英國人的紳士、西班牙人的熱情等。而說到德國人幾乎都想到的是“刻板、嚴禁、不苟言笑”。

當年德國是列強中的後起之秀,統一的時候,世界幾乎都已經被瓜分殆盡。德國人為了競爭奮起直追,成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國人做事一絲不苟,自然能夠在工業領域成就非凡。


可怕的不是強者,是比你更努力的強者

有這麼一句話:“別人比你優秀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當年的德國讓英國、法國、奧匈帝國與沙俄等聞風喪膽,就證明德國有其獨到之處。工業強大依賴於科技的強大與制度的支持,而德國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

早在文藝復興時代,德意志地區就非常重視對民眾的教育,德國統一之後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早在19世紀後期,德國人的受教育率就超過了90%,甚至當時大部分的婦女就受過教育。對國民教育的高度重視,使得德國迅速在電氣革命中嶄露頭角,厚積而薄發。

如今的德國仍舊堅守著對教育的重視,在德國進入職業院校、技術型學校的難度絲毫不遜色於學術性學校,而人們也非常願意,所謂術業有專攻使得人才資源得以最大程度開發。

德國雖然有很多國際著名企業,但德國的中小企業也絕不遜色,德國一直奉行著“限大扶小”的政策,如今數量龐大的德國中小企業,佔據了德國工業總量的一半以上,實力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