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盟為什麼會解散?

王超行俠仗義


國際聯盟 成立

國際聯盟會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非常贊成這個主張,並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的草案和陳述書,並就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附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問題、“門羅主義”列入《盟約》問題、反對在移民問題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

《國聯盟約》經過26次修改之後,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 《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 。《盟約》中確定了國際聯盟的組織機構、職能、原則和會員國的義務。1920年1月10日和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

國際聯盟 解散

日、德、意3國因為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 ,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國聯。接著先後共有17國退出國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4月8—18日在第21屆“國聯”大會上,國聯正式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國際聯盟 失敗的原因

沒有武裝部隊:決議需要一致同意,一些強國沒有加入: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和約》 ,並否決加入國聯。德國於戰後1926年加入,1933年退出。日本和意大利雖然均為永久會員,卻分別於1932年及1937年退出。 蘇聯於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無力阻止國際侵略事件,如1930年代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 。

國際聯盟 和聯合國的異同

一戰成立了國際聯盟,二戰成立聯合國

國際聯盟

國聯和聯合國都是本世紀以來對國際關係影響深刻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世界現代史的重要歷史內容,現簡要對之作簡要對比。

國聯和聯合國的相似之處主要有:在背景上,都是世界大戰的產物;在性質上都是全球性國際組織;在宗旨上都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為宗旨;在成立之初都被大國所操縱等等,然而國聯和聯合國更主要的是存在著許多區別。

首先,從背景上看,國聯是世界上第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它誕生的背景是:俄國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締造了社會主義蘇維埃國家;反抗壓迫、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美、法、日、意等國以和平的名義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種背景就決定了它自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著根本缺陷,即缺乏必要的普遍性和權威性。美國在國聯問題上傾注的心血最多,但由於國內反對派強大的壓力而退出,使國聯成為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聯合國也是美國首先倡導成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醞釀建立和發展的產物,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勝利成果,也是汲取國聯教訓的產物。

其次,從宗旨和任務上看,國聯宣傳其任務是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盟約第十條規定:“盟約會員國尊重並保持所有聯盟會員國之領土完整及現有之政治獨立,以防止外來侵略。如遇此種侵略或有此種侵略之任何威脅或危險之時,行政院應籌履行此項義務之方法。”這是國聯盟約最重要條款。但後來的事實表明,國聯在侵略者面前完全無能為力,如對日本侵略中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德意干涉西班牙內戰中起了縱容侵略的作用,客觀上幫了法西斯侵略擴張的忙。

聯合國則把防止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權和民族自決權列為首要任務,並且強調促進國際合作,發展和平相處,重視發展社會和經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主流。

再次,從組織原則上看,聯合國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協商,在比較民主的基礎上建立。它強調以防止世界大戰為首要任務,主要會員國具有普遍性、廣泛性和穩定性。聯合國所確定的大國否決權原則,對於大國的協調和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了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不得使用武力,對於制裁侵略有著明確的權威和手段。這些都是國聯所不具備的。

最後,從效果和影響來看,國聯成員國不及聯合國普遍,對成員國的約束力也不及聯合國。國聯由於受少數大國控制,導致在許多國際事務處理上不公正,制裁侵略軟弱無力。聯合國在成立初期,由於受美國控制,從而使其宗旨得不到有效發揮,但也發揮過一些有益的作用,如參與推動印度尼西亞獨立事務,這是聯合國史上首次有效處理殖民地問題。70年代以來,由於中國等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增強,聯合國不僅成為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進行鬥爭的舞臺,其宗旨和原則也因此而得到充分的發揮。

雖然聯合國和國聯相比在各方面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它又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如聯合國機構臃腫,管理不善,效率不高,經費拮据,仍有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影響等問題,這些都亟待解決。

國際聯盟 意義

國際聯盟

1920年正式成立,二戰期間名存實亡,1946年宣佈解散。國際聯盟是一戰的產物,是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解決爭端的世界範圍內的國際組織,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①、國際聯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原則”中,明確提出建立一個具有政治約束力的普遍性國際組織。

②、性質是第一個政治性的世界組織。從本質來講,國際聯盟是英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它具有兩大任務:一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為;二是關心和處理國際範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先天不足和國際聯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③、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國聯倡導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民主化和一體化趨勢,並在客觀上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其次,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為,但成效不大。沒有阻止或延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後,在促進和處理國際範圍內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方面,成效顯著。

但實際上它是帝國主義列強 ,首先是英、法的工具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規定委任統治制度,確認戰勝國——英國及其自治領、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佔有原屬於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謂委任統治制只不過是殖民統治的變種。

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衝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國聯大會曾通過《日內瓦議定書》規定會員國之間信守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仲裁 、裁軍和安全保障制度,實際上只是一紙空文。國聯範圍內的裁軍談判曠日持久,純屬騙局。國聯對日本侵略中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德國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國侵佔奧地





風鈴閣閣主


國際聯盟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起來的第一個世界性組織,它的宗旨是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是集體安全,希望能改變以往只維護個別國家安全的老路,開創國聯成員國採取集體行動來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模式。這個被許多人寄予希望的組織,雖然解決了一系列國際爭端,但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下沒能發揮制止戰爭、維護和平的作用,接二連三被打臉。例如,1935年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後,國聯先是宣佈意大利為侵略者,並對其實行不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內的經濟制 裁,由於美、德、日、巴西(這四國為非成員國)拒絕參與,國聯不得不收回成命。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向國聯提出申訴。但國聯拿日本沒辦法,只是號召所有成員國不要採取任何將會削弱中國抵抗能力的行動。

當初創建國聯,就是想用它促進各國政府都必須遵守國際法、履行條約義務,用和平手段而不是用戰爭手段解決相互之間的爭端,結果真的有事了,大家發現它卻指望不上。因此,一些成員國便以各種理由退群,最後只能解散了。

國聯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於,國聯始終沒有獲得大國的真正認同,沒能有效地改變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

首先,美國不參加國際聯盟。1912-1920年擔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是國聯的倡導者。他在任期間,美國正在實力上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世界開始了走向多元化的進程。在這種情況下,威爾遜認為美國應是世界的領袖,併為美國選擇了以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的外交戰略。在此之前,美國基本上沒有參與世界事務的經歷和固定明確的政策,在向霸主地位挑戰時,威爾遜希望利用美國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及強大的經濟實力,推行以集體安全為旗幟的政策,以一種貌似中間立場而實為超越歐洲列強之上的政策,來達到主宰世界的外交戰略目標。促成建立的國際聯盟是威爾遜外交活動中最重要的創新成果。作為美國探索對世界領導權的初次嘗試, 成立國際聯盟的方案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後,在巴黎和會上同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達成妥協,最後在英美聯合方案的基礎上形成盟約並獲得通過。

但是有點搞笑的是,威爾遜在國際談判中搞定了列強,卻搞不定本國的國會。當他把國際聯盟盟約帶回國會批准時,卻面臨一個共和黨佔優勢,決不妥協派、強硬保留派和溫和保留派意見分流的參議院。為了讓美國參與塑造戰後國際秩序,除了決不妥協派,各派都在尋求方法,如通過保留案的形式限制美國履行在國際聯盟中的義務,但最終卻未能找到共同妥協的基礎。威爾遜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加入由他自己發起的國際聯盟,美國卻不能加入其中。

其次,作為國聯三大核心國的英、法、蘇也各有各的打算,他們之間還存在嚴重分歧。英、法雖然自始至終是國聯骨幹,但它們拒絕執行自己的義務。而且相互掣肘,助長了法西斯勢力的 復興和擴張。法國一直想通過國聯來制裁德國,1919年時建議國聯建立一支“國際軍隊”或者成立一個國際參謀部來制裁德 國,維護戰後秩序。而英美怕法國控制該國際武裝力量未能同意。 1932年法國又提議建立一個國際警察機構,仍遭美英反對。結果國聯始終沒能建立一支國際部隊。這導致了在歐洲不能有效制止德國軍事力量的復興,對歐洲 和平造成了嚴重危害。在對德索賠問題上,法國想通過國聯 對德提出最大額度賠款,達到在經濟上摧跨德國的目的。英國不但不同意,而且還利用魯爾危機,和美國一起從法國大法國手中奪得了賠款問題的領導權,並促使通過了在經 濟上扶植德國的《道威士計劃》。而到30年代中期處理意 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問題時,法國由於 剛與意簽訂了《 羅馬協定》,就極力反對英國提出的對意制裁方案。這種分歧使削弱國聯對法西斯國家制約力度,使德意不斷髮展壯大起來,給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了無窮的隱患。

再次,缺乏必要的“群眾基礎”。國聯在 1 9 2 0 年1 月1 0日 正 式 成 立 時,只有23個成員國,到1 9 3 7年埃及最後一個加入時,先後有63 個國家成員國,這只是 佔當時世界國家總數的30 %。

還有一點,國聯的財政窘境是國聯受到多重製約以致最終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國聯從建立之始到最後失敗一直都經歷著一種難堪的財政困難。在國聯存在的整個期間,國聯一直陷於一種愚蠢和不必要的拮据狀態。秘書長有一大部分時間是花費在設法削減當前費用或減少來年預算的問題上。 因為財政困難,國聯的種種行動都受到制約,財大氣才粗,沒有錢的國聯要想維護世界和平也是隻能說說而已了。








田村山語


國際聯盟解散的原因有:

1. 從本質來講,國際聯盟是英國、法國等強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不能達到它所宣揚的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目的。

2.國際聯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缺乏普遍約束力。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衝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國聯大會曾通過《日內瓦議定書》規定會員國之間信守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仲裁 、裁軍和安全保障制度,實際上只是一紙空文。國聯範圍內的裁軍談判曠日持久,純屬騙局。

3.沒有武裝部隊,無力阻止侵略事件。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派李頓代表團去調查,後來雖然承認日本是侵略行為,但是並沒有對日本進行制裁,也缺乏約束能力!

4.國聯通過的決議需要所有會員國一致同意,效率低下。

5.世界重要的一些強國沒有加入。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但是由於美國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最終作為經濟大國的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並否決加入國聯。德國於1926年加入國聯,於1933年9月19日退出。日本和意大利雖然為度常任理事國,卻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及1937年12月12日為了進一步實踐軍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而悍然退出。蘇聯於1934年9月18日加入國聯,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6.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7.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如委任統治地制度的建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重新瓜分等,加深了各國之間固有的矛盾,埋下了大國爭端的新禍根,缺乏國際公信力和威信。

8.缺乏完備客觀且獲得認可的國際法律支持,僅依靠各種條例辦事。

9.英、法兩國操道控國際聯盟,推行綏靖政策,消極對待法西斯擴張。比如國聯對日本侵略中國、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德國意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國侵佔奧地利均採取綏靖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