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吗?《道德经》中,有类似的话吗?

红星照耀神州


《易经》的“见群龙无首,吉”是阐述隐士文化吗?《道德经》有类似的话吗?

《易经》乾卦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卦爻词用了六条不同的龙。

通常讲“群龙无首”多数是解为没有了头领,犹如一盘散沙。应该是不符合“见群龙无首,吉”,的“吉”字意思。毕竟吉是吉祥、吉利的寓意。

所以“见群龙无首,吉”, “首”首领、领导意思。举个例子说吧,一个团队中,头领是与大家在一起奋斗努力,不搞特殊化,分不清哪个是老板,哪个是员工。这样的一个团队大家同心同德,那什么困难解决不了?什么事不能完成?会是一个无坚不摧的优秀战队,所以说“吉”。

隐士——有一定知识的,隐居专心俢注、研究学问之士,民间教育家。与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几乎少有往来。

所以“见群龙无首,吉” 与隐士文化似乎是不太搭边,肯定不专阐述隐士文化。至于《道德经》里类似的话应该是有。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其中“太上,下知有之”,个人认为是有相似之意。“理想的领d,大家只知道有他,虽然是没有和大伙打成一片,实施“无为而治”,使大家顺应自然发展。”

《道德经》《易经》,还是隐士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份,包含着古人的智慧、修为、文化内涵,值得细细研读思考。

感谢阅读。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还请多多指教。

我是醉舞经阁一卷书。关注我,一起探讨赏析文化魅力。


醉舞经阁一卷书


我们今天说的“群龙无首”,比喻许多人聚在一起而没有首领,无从统一行动,因此也就难以成事。很多时候我们使用这个成语,都带有贬义。

然而,这个成语的出处——《周易》“乾卦”的卦爻辞,却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明显是好事,是褒义!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六爻皆体乾,群龙之象也。舜既受道,而与稷、契、咎繇之属并存于朝。”这讲的是乾卦六爻皆以龙为象;而舜受禅让为帝后,不以首领自居,从善如流,故呈现群贤并朝,群龙为用之象。如此天下大治,四海升平,当然吉利!

南宋儒学宗师朱熹则指出:“盖六阳皆变,刚而能柔,吉之道也。故为群龙无首之象,而其占为如是则吉也。”根据筮法,九为老阳之数,会转变为阴爻。乾卦若筮得六爻都是九,那么六阳爻就会变成六阴爻,等于乾卦变成了坤卦。乾坤互相转化,刚健而能柔顺,所以是吉利的。而“群龙无首”,正是刚柔并济之象。

北宋理学家程颐则将“无首”解释为无自为首,意思是以刚健为主的英雄人物勿自为天下人之首,而应让天下人拥我为首。

当代著名学者高亨认为,“爻辞言:群龙出现于天空,其头被云遮住。此比喻众人俱得志而飞腾,自为吉。”‘用九‘是乾卦六爻皆九,纯阳皆动,乃象‘天德’。六爻象群龙并出,各秉刚健之天德,其中不可能有龙王为之首领也。此乃比喻诸侯并立,各秉天德,德齐力均,不可能有帝王为之首领;但以其各秉天德,故吉。”

还有的学者从“群龙无首”中解读出了平等、大同。

《道德经》中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体现了群龙无首则大吉思想,万事万物的本相,就像一团雾水,应当效法无为才能无不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法人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日月文苑


让大家欣赏周易的深邃与博大。

今年立春的时间是2月4日17时零3分,也就是庚子年的开始。年月日时一立,庚子元机就可显发,八字如下:

庚子,戊寅,丁丑,己酉

立春当天已经分析了庚子元机,不在复述,今天看看像理精微。

丁见子水为杀,在年,为重杀,杀者,疾病,瘟疫是也。

丑土把杀星牵入本宫,就是全国蔓延的表象。子水是鼠像,庚子纳音是壁上土,墙上的老鼠,另外,年代表飞翔,远方,极高处等等,这样综合一下,蝙蝠的像出来了。那么发生在哪里呢?能表象吗?接着分析:庚金在天干中代表月亮,金属,武力,这里就代表武,子水为江河湖汉。庚子,就是武汉!厉害吧。那么这瘟疫的性质有显像吗?有!庚金为寒,子水为湿,寒湿之邪。肺的五行是金,庚金也可,肺的疾病出来了,如果用中医调寒湿,配合西药治疗,会有奇迹。

我们老祖宗有无量瑰宝,愿代代相传,不要偏废,尤其是中医辩证施治,针灸…不可思议!

月令戊寅,为正印,保护的意思,化子水之杀,戊土为伤官,也就是药石,寅木为草,为梁。草药可以化解杀气之像,丑土可以拉寅木入本宫,也就是草药入局,必有奇迹的上天垂相。丁见寅,是天德星照命,丁见酉是贵人星,己酉,西药之像。食神是制杀的元神,美国捐赠的叫什么德什么西的药方,应该有效。但是中西医同时介入,更为理想。酉金做空,西药的成本太高。

周易佛学都是传统文化,请有智慧的人多读此方面的书籍,福报无穷![祈祷][祈祷][祈祷]


周易佛学风水诗歌


【易经乾卦中的“见群龙无首吉”解】

“群龙无首”,现在的解释是: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所以,现在提到“群龙无首”,更多的是贬义词,但是,这个词出自《易经》乾卦用九的爻辞里,原句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从这个“吉”字就知道,原来的意思和现在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见群龙无首,吉”呢?

《易经》中只有乾卦出现有用九,所谓的九,指代的是阳爻,这里用九的“用”字就是使用、运用的意思。用九就是使用阳爻的意思。再换个字,就是“该”,该阳就阳,该怎样就怎样,这是用九的真正的意思。

用九的爻辞曰:“见群龙无首,吉”。这里的“见”通“现”,就是表现、出现、化现的意思。这里的“群龙”,并不是一群龙,群在这里是多的意思,更接近于“各个、每个”的意思。“首”是头面,样子。这句话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就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见群龙无首”就是这个意思。

曹操把酒论英雄,对龙有一段描写:“龙者,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藏于波涛之内。”这就是对“见群龙无首”的最好的解释。

《易经》讲究三易:变易,不易,简易。“见群龙无首”讲的就是变易。上善若水,随方就圆,要象水那样,变化多端,这就是见群龙无首的意思。

乾卦的六个爻都是阳爻,阳爻就代表龙,乾卦中的六个爻,就代表了龙不同时段的状况: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不是说是阳爻,又在乾卦里,是龙,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初九潜龙爻勿用,上九亢龙有悔,即便是龙,该藏的时候也要藏起来,该盘的时候也要盘起来。《易经》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从这里可以看出,用九即是天德。天德就是天道,就是自然规律。

《道德经》里讲到:“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又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类似这样的话,《道德经》里有很多。说白了,仍然是: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这就是“天德不可为首”的道理。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什么能,什么不能。不能的时候要“潜龙勿用”,能的时候才“飞龙在天”,但是,事情还不能做得太过,太过了就“亢龙有悔”,所以,说来说去,就是中庸,走中道。或者说,就是要把“该”学的学好,该干的时候好好干,不该干的时候就窝起来。能这样做就是“见群龙无首”,就是高深莫测,就“吉”了。


游通天下


《周易》中“群龙无首”的真意是:群体龙人在统一思想行动时无自由交换、票决之首便是"德”

一一与字典解释的“比喻一群人中没有领头的人”的意思完全相反

现代汉语把“群龙无首”作为成语,解释为:“比喻一群人中没有领头人。”这与《周易.乾》中的意思完全相反,“群龙无首”的真意是:群体龙人在集中行动时无自由交换、票决之首。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出自《周易.乾卦》“用九”是《乾卦》的第七条,应是“七九”。因"七”代表的意思自由交换、票决(龙的马首)隐私权与"九"代表的眼睛、管理公开权(申猴)不能同时存在,即“大相不合",故用“用九”,表示无“七(龙的马首)”。“用(七)九”、“用(七)六”分别是《乾》《坤》两卦特有的排列格式,其它六十二卦没有。

《周易.乾卦》是全书第一卦,是龙人的组成部分:龙的鼠须鳞甲,代表统一思想、意识、意志等,不看重自由交换、票决(七龙的马首,不是首长领头人一甲),升官发财为优秀品德(繁体德字是以“直"字压“心"字、七的意思)。这就是《象传》所曰“天(乾)德不可为首也”的意思。

所以说“用(七)九,见群龙无首,吉”的真意是:见群体龙人在统一思想行动时无自由交换、票决是吉利的,是有"德”的标志。否则,为无德的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跑官要官买卖官的凶险局面。

例如:《周易.乾》卦的主题节日大年初一吃“饺”子的意思:“饣"不"用交"换的龙的马首,商店关门,停止一切商品“交"换(无首)习俗的文化内涵。

《道德经》一章说的“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就是“群龙无首”,不适用“道”“首”的意思。

详见拙著《大众龙学一一应用数学周易的破译》。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周易》中的“见群龙无首吉”指的是乾卦纯阳之义,故每爻皆用九,九为天之德,能用天之德,乃见群龙之义焉。

《周易集解》乾卦中又云:“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意即用九六位皆九,因此说见群龙(乾卦每一爻)纯阳为天之德,为万物之始,都不敢争先为首而超越,否则凶险,所以说无首吉。


用户52858213124


《易经》中的“见群龙无首,吉”,不是阐述中国的隐士文化。《道德经》中没有类似的话,但是,有表达“见群龙无首,吉”的含义和意思。

我本人长期喜欢班门弄斧、舞文弄墨、无师乱学、无知“研究”《易经》。

《易经》中的“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意思、价值与意义是——推算神州华夏、九州乾坤,物华天宝,东方巨龙、龙生龙子,龙腾飞天(苍天)、龙济桑田、天佑中华、人杰地灵、人丁兴旺、国运昌盛、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中华民族后代的炎黄子孙,人才辈出、仁义当先、代代兴盛、人人吉祥、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和气生财、互赢共荣。不欺凌霸道,不盛气凌人,不横行天下,不称王称霸,兴旺发达、和谐共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见群龙无首,吉…………

中华文化中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就是根据《易经》中的“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的智慧起源、启迪,开起了、开创了以“仁”为前提、为中心、为核心的大门,通向圣贤仁君、仁义、仁政、仁道、仁和、仁德、仁爱、仁心………的光辉彼岸!!!两千多年以来,繁荣昌盛、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绚丽多彩、星光灿烂、彩旗飘飘,成为永恒经典的传奇佳话、璀璨属目,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仁义道德的世纪佳人………

中华民族的今天,仍然、依然秉承《易经》中的“见群龙无首,吉”的理念、信心,保持、坚持、保洁中庸之道、中和人生。中华民族永恒的经典名言:铭记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的美好信念。中华民族无论怎样强大兴盛,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世界上仍然坚定秉承:主持世界公平正义,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不欺弱霸强,尊重、尊敬他人,仁爱友善、道义致尚、平等对待、和谐共生、同舟共济、互惠共赢、和平共处………永不称霸,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愿同世界“见群龙无首,吉”…………


袁聪


因为乾坤二卦与别的卦不同,六爻之后多出一个:用九:和六:乾用九,是说六爻全是九不用七,坤用六不用八。

乾不用七,因为九是变爻,七是不变爻,变爻意义是,虽然是阳爻,但它将变成阴爻,阴爻又可变成阳爻。六是变爻而七,八是不变爻,此与古人的数学观念有关,数的变化过程是质与量的互变过程…

乾卦可变坤卦,而坤卦却又不同于坤卦,反映乾坤阴阳对立的思想,又有乾坤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为了表达其中之意,作者在乾卦六爻之后巧妙地加上个:用九:系之以:见群龙无首吉:的一句辞,是六爻皆变,刚而能柔的意思吧。



诚心走天下2


易经是像数理,离开卦单讲一句话已经不是易经了。是文学上解释,若有讲解便成此话定义,再依定义放回卦中可能离卦相去甚远。使人误解。在宇宙中人的语言能力所表达的东西极为有限。而是用卦相来表达宇宙发生的事情,可以认为另一种语言,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群龙无首,吉。几人解释都很好,但是要看之前是从那一卦变过来的,才能讲清楚。因为易经包罗万相。与道德経一样能够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科学哲学医学等方面,故各人修为境界不同解释也不同。不能与西方学问一样去讨论,作定义。若讲它们的相同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倒是有些相关。但是也不相同。老子是见道之人,易经是解释宇宙现相怎么来的。只研究易经怕见不到道。但是太极如何生两仪了,是因为动了才有阴阳,什么动了?是意识动了,有妄想有无明才生万象,故易経又讲了道。老子主张返朴归真才见道。想要意识不动吗那就修道吧,见道后易経是你的大用。另:此处讲修道并不是单指道德经。


妙清37


标题漏了一个关键词,“用九”。

全句为:“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易经》由八个三爻卦、两两叠加为六十四个六爻卦。六十四卦之每一卦有六个爻,爻只有两种形状,直划“一”与断划“——”。“一”形爻称“九”,“——”形爻称“六”。每一个卦的六个爻下,各有一句、共六句爻辞。

乾,坤,比其它卦六句爻辞多用一句:“用九”和“用六”。

关健就在“用”字。用蓍草演算,七、九,奇数,皆记作“一”形爻。六、八,偶数,皆记作“——”形爻。

若“七”数所得的爻“一”,不变;若“九”数所得“一”爻,必须变成相反的爻“——”。同理,若“八”数所得“——”爻,不变;若“六”数所得“——”爻,必须变成相反的爻“一”。这就叫作,“变”。变卦,就是这样变的。

“用九”的意思:九字所得爻用来变。六个爻都由九字所得,都一样,必须变,即“群龙无首”,这样,“吉”。

补充一句,《易经》占卦。与《道德经》毫无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