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在中國古代軍事戰鬥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學會利用自然條件是戰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其中,水作為自然的載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具有利害、柔剛、攻防等雙重功效。根據史料記載,在宋軍與西夏之間的“百年交鋒”中,山川河流成為宋夏交戰的主要戰場。

在與西夏的交鋒中,飲用水是一種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資源。宋初的“昧於實踐”,至宋神宗之前的曲折探索,逐漸領悟並掌握飲用水的戰略意義,宋朝對飲用水發掘認知的過程,卻是將水源“化靜為動”,為宋朝攻防西夏的戰鬥中,帶來了的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

一、缺乏認知,匱於利用

根據資料可知,北宋初期,礙於宋“昧於實踐”,意識淡薄,導致隨後宋仁宗時期的對夏戰爭中,以該戰爭作為史料依據,相比悉知地形的西夏謀士,宋朝除“重文輕武”、“積貧”和“財匱”對軍力施加

枷鎖外,對飲用水這一先天戰略武器認知的缺乏,對周邊自然條件缺少必要的判斷,也是宋朝大敗的重要原因。在後來的宋神宗至宋哲宗時期,宋朝在對夏戰鬥中艱難探索,逐漸掌握、獲取並控制飲用水的技術能力,為後期宋朝對夏戰爭克敵制勝的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宋朝自宋真宗即位起,便步入治世,宋真宗勤於理政,遼軍進犯,聽臣謀計劃,終究缺乏認知,匱於利用,實踐觀念淡薄,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有“澶淵之盟”。史料記載,宋真宗在位時期,遼朝多次進犯北宋邊境,聽得寇準諫言,真宗親率出兵,士氣大漲,中傷遼軍主,蕭太后惶恐欲議和。雙方即在澶州,即位於橫跨黃河兩岸的交界處,每年宋給予遼朝“絹貳拾萬億,銀十萬兩”為契達成合議。這便是史冊記載的遼宋“澶州之盟”。

從“澶州之盟”的案例分析,宋初至宋真宗時,對“飲用水”這一概念意識淡薄,更不提軍事戰略的應用了,宋朝對“飲用水”的認知薄淺,遼宋大戰在即,合議之處便在黃河之上,宋朝更重智取,卻忽視了軍事戰鬥的本質。雖然不排除宋軍拒以力爭的可能,但宋朝每年的對遼銀絹,卻給在宋居民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宋初對自然條件的認知與利用的匱乏,暗藏著隱患,掏空著人民,消耗著國家,削弱著軍隊,這豈非

得不償失

二、宋夏交戰,曲折探索

宋仁宗至宋神宗時期,以山川河流為主要戰場,宋朝與西夏展開交鋒,而宋朝從最初對“飲用水”的懵懂無知和軍事策略本身的不重視,以宋夏戰爭為拐點,宋朝迫於曲折中探索,掃除障礙,絕處求生,通過修築築城青澗、建塞門寨、建造外羅城等方式,逐漸發現了水源在軍事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對飲用水等資源的認知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與此同時,挖掘出了飲用水運用於各領域的價值。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1、築城青澗

公元1040年,為拓大疆土,掠奪財物,李元昊“聯遼抗宋”,以延州為突破點,欲對宋朝邊境大舉進攻,宋朝西部兵力稀少,精銳匱乏,難以抵禦外敵,種世衡提議“築城青澗”。延州地形寬闊,“東北二百里有故寬州”,種世衡得到朝廷許可後便投入工程修建當中。西夏外地連綿來訪,種世衡“攻守兼顧”,以期邊戰鬥邊築城。修築過程的重要一環,便是引用“泉水”對外作為防守武器。種世衡下令“碎石報酬一百錢”,以期得到泉水,圖西可安定延州形勢,東亦獲河東粟米,北可圖銀及夏州舊地。

黃道周有言:“種子世衡,少尚氣節。有事西邊,心盡力竭。既為築城,又將泉掘。先開營田,復貸商業。”據史料記載,“築城青澗”對宋朝延州境地防禦外來入侵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不僅僅反映宋朝對“飲用水”認知程度得到了大步提升,更是宋朝“知行合一

”,將“飲用水”用於軍事戰略的關鍵一環。

2、建塞門寨

北宋安撫使所提議修築的“塞門寨”,也是宋朝對外抵禦西夏外地入侵的重要防禦武器。根據實地考察所記載的資料,塞門寨有“若延州之金明,塞門寨,鎮戎之劉瑤,定川,涓州山外之羊牧隆城,靜邊塞,皆不能扼其來,故賊不換不能入也。”的說法。安撫使所建議,范仲淹負責修築的“塞門寨”對於防守西夏入侵具有重要的“邊防作用”,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城寨建於自然聳立的高崖上,利用了自然地地勢條件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性,這同時也是北宋執著於將城寨建築於地勢險要之處的原因。

俗話說,“最危險的地方,亦是最安全的地方。”根據考察資料記載,“塞門寨”處於延安河與橋子川兩河之間的交匯處,用於防守延河川道以及橋子川兩河河道的邊境要塞

。由此可以分析,橋子川及延河川道對“塞門寨”的選址、成立、地勢以及防守程度都起到了一定的關鍵作用。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老子》一文有言,“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宋朝城寨的修築,表明了宋朝對水源認知的進一步加深,開始“下意識”地將山川水源引入軍事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飲用水”成為建立寨城的重要前提。

3、造外羅城

慶曆元年,恰逢西夏吳兵圍城,“麟州城中素乏水,圍既久,士卒渴之。”在當時的處境中,“飲用水”價比千金,整個北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宛若瀕臨絕境的沙灘魚兒,當務之急便是解決眼下水源匱乏問題。

“民乏飲,黃金一兩易水一杯。”自“舊麟州”衝出包圍後,李宗瓊便提議“建新麟州於合河津黃河東岸裴家山。”根據史冊記載,李宗瓊所提議新麟選址地勢四周險要,卻有“<strong>泉水加持”,北宋處於戰略的考量,加之水泉為其軍事攻防的加持提供了重要保障,採納了建議,隨之安置了士兵駐守周邊。宋夏戰爭前期,雖然宋軍一直身處劣勢,但在此期間,“飲用水”成為了新的概念,使得北宋在軍事戰略中以更深入的認知挖掘了飲用水的技術、工程及軍事價值

,為宋朝保障國家安定,防禦外來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因地制宜,知行合一

在宋仁宗至宋神宗時期的探索過渡後,宋朝在對夏戰鬥的艱難探索中,逐漸掌握、獲取並控制飲用水的技術能力,成為宋朝至宋哲宗後用以修築防禦寨城、維護宋朝穩定的重要寶藏。根據資料顯示,這其中有趙離覓水源修築城寨;呂溫卿修築雞川寨;有韓絳議築河東路。這些事件更進一步表明宋朝對“飲用水”付諸於應用的重要性,且應用範圍不斷擴大至各領域,成為宋朝軍事裝備、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因地制宜,知行合一”,是對宋後期於飲用水認知和利用的重要概述。

1、趙離覓水築城寨

1072年,命趙離“要便有水泉處修築堡寨”,並令郭浩一同前往進築葺平寨,在尋找水泉的過程中卻發現,水源被佔領,由此不得不率領士兵搶奪水源。可見,宋朝在當時便已將“水泉”同“城寨”聯繫在了一起,對“飲用水”有著熱切需求,使得宋朝與水源緊密聯繫在一起,其軍隊部署、戰略要塞和日常生活都與“飲用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飲用水”成為宋朝“堡塞”的修築的前提,是邊塞防禦的保證,同時也是宋朝內部居民生活穩定的重要支柱。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2、呂溫卿築雞川寨

元豐六年,呂溫卿修築雞川寨,有言,“雞川雖有時井,沙淺無緣”,而不得不“別修水寨”,“雞川雖然有井”,沙邊淺,

因環境因素導致井川無法開掘。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因地制宜”的道理,水源對於掘井以及修築城寨等選擇都具有一定的影響,“飲用水”作為先天的自然因素,人們對“飲用水”的需求也是趨之若鵠,宋人在對“飲用水”的運用和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遵循其中的客觀條件,選擇合理的方式,利用第三方工具,“知行合一”,付諸實踐。

3、韓絳議築河東路

韓絳建議河東路罷修四寨的時候,第一條理由便是,“難得水泉”。《老子》一文記載:“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飲用水作為切入點,宋朝軍隊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包括飲用水在內,加之其他自然資源的認識,同時具備了客觀具體額運用分析能力,這也片面強調了宋朝對飲用水軍事價值的認知以及應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意識到了飲用水源最自身的重要性。宋軍對飲用水的認知和利用逐漸處於一個

理想的狀態

四、飲用水為宋朝對西夏戰爭帶來的軍事戰略價值

飲用水作為一個重要的自然資源,在宋夏之間的百年交鋒時期,毫無疑問,是作為一種具有重要軍事戰略意義的資源。而宋軍對飲用水的認知與利用,從最初的缺乏認知,匱於利用,到宋仁宗至宋神宗時期的艱難探索,經過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階段。期間修築了大量用於防禦外敵,駐守城牆的城寨、水井和水利工程,這個過程承載著北宋自然觀念、軍事觀念和戰略方式的改變,同時也能將飲用水資源同人類的軍事活動密切聯繫在一起。

宋夏戰爭:冷兵器主導的時代,想獲得勝利,還要有“泉水加持”

五、總結

冷兵器主導的時代,學會利用自然條件是戰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作為自然的載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宋朝對飲用水發掘認知的過程,卻是將水源“化靜為動”,為宋朝攻防西夏的戰鬥中,帶來了的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也為後世軍事戰略的發展開闢了嶄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宋夏戰爭中宋軍對飲用水的認知與利用》

2、《論宋夏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