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在中国古代军事战斗中,冷兵器主导的时代,学会利用自然条件是战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其中,水作为自然的载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具有利害、柔刚、攻防等双重功效。根据史料记载,在宋军与西夏之间的“百年交锋”中,山川河流成为宋夏交战的主要战场。

在与西夏的交锋中,饮用水是一种具有重要军事价值的资源。宋初的“昧于实践”,至宋神宗之前的曲折探索,逐渐领悟并掌握饮用水的战略意义,宋朝对饮用水发掘认知的过程,却是将水源“化静为动”,为宋朝攻防西夏的战斗中,带来了的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一、缺乏认知,匮于利用

根据资料可知,北宋初期,碍于宋“昧于实践”,意识淡薄,导致随后宋仁宗时期的对夏战争中,以该战争作为史料依据,相比悉知地形的西夏谋士,宋朝除“重文轻武”、“积贫”和“财匮”对军力施加

枷锁外,对饮用水这一先天战略武器认知的缺乏,对周边自然条件缺少必要的判断,也是宋朝大败的重要原因。在后来的宋神宗至宋哲宗时期,宋朝在对夏战斗中艰难探索,逐渐掌握、获取并控制饮用水的技术能力,为后期宋朝对夏战争克敌制胜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宋朝自宋真宗即位起,便步入治世,宋真宗勤于理政,辽军进犯,听臣谋计划,终究缺乏认知,匮于利用,实践观念淡薄,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有“澶渊之盟”。史料记载,宋真宗在位时期,辽朝多次进犯北宋边境,听得寇准谏言,真宗亲率出兵,士气大涨,中伤辽军主,萧太后惶恐欲议和。双方即在澶州,即位于横跨黄河两岸的交界处,每年宋给予辽朝“绢贰拾万亿,银十万两”为契达成合议。这便是史册记载的辽宋“澶州之盟”。

从“澶州之盟”的案例分析,宋初至宋真宗时,对“饮用水”这一概念意识淡薄,更不提军事战略的应用了,宋朝对“饮用水”的认知薄浅,辽宋大战在即,合议之处便在黄河之上,宋朝更重智取,却忽视了军事战斗的本质。虽然不排除宋军拒以力争的可能,但宋朝每年的对辽银绢,却给在宋居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宋初对自然条件的认知与利用的匮乏,暗藏着隐患,掏空着人民,消耗着国家,削弱着军队,这岂非

得不偿失

二、宋夏交战,曲折探索

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以山川河流为主要战场,宋朝与西夏展开交锋,而宋朝从最初对“饮用水”的懵懂无知和军事策略本身的不重视,以宋夏战争为拐点,宋朝迫于曲折中探索,扫除障碍,绝处求生,通过修筑筑城青涧、建塞门寨、建造外罗城等方式,逐渐发现了水源在军事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对饮用水等资源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挖掘出了饮用水运用于各领域的价值。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1、筑城青涧

公元1040年,为拓大疆土,掠夺财物,李元昊“联辽抗宋”,以延州为突破点,欲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宋朝西部兵力稀少,精锐匮乏,难以抵御外敌,种世衡提议“筑城青涧”。延州地形宽阔,“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种世衡得到朝廷许可后便投入工程修建当中。西夏外地连绵来访,种世衡“攻守兼顾”,以期边战斗边筑城。修筑过程的重要一环,便是引用“泉水”对外作为防守武器。种世衡下令“碎石报酬一百钱”,以期得到泉水,图西可安定延州形势,东亦获河东粟米,北可图银及夏州旧地。

黄道周有言:“种子世衡,少尚气节。有事西边,心尽力竭。既为筑城,又将泉掘。先开营田,复贷商业。”据史料记载,“筑城青涧”对宋朝延州境地防御外来入侵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不仅仅反映宋朝对“饮用水”认知程度得到了大步提升,更是宋朝“知行合一

”,将“饮用水”用于军事战略的关键一环。

2、建塞门寨

北宋安抚使所提议修筑的“塞门寨”,也是宋朝对外抵御西夏外地入侵的重要防御武器。根据实地考察所记载的资料,塞门寨有“若延州之金明,塞门寨,镇戎之刘瑶,定川,涓州山外之羊牧隆城,静边塞,皆不能扼其来,故贼不换不能入也。”的说法。安抚使所建议,范仲淹负责修筑的“塞门寨”对于防守西夏入侵具有重要的“边防作用”,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寨建于自然耸立的高崖上,利用了自然地地势条件增加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性,这同时也是北宋执着于将城寨建筑于地势险要之处的原因。

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亦是最安全的地方。”根据考察资料记载,“塞门寨”处于延安河与桥子川两河之间的交汇处,用于防守延河川道以及桥子川两河河道的边境要塞

。由此可以分析,桥子川及延河川道对“塞门寨”的选址、成立、地势以及防守程度都起到了一定的关键作用。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老子》一文有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朝城寨的修筑,表明了宋朝对水源认知的进一步加深,开始“下意识”地将山川水源引入军事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而“饮用水”成为建立寨城的重要前提。

3、造外罗城

庆历元年,恰逢西夏吴兵围城,“麟州城中素乏水,围既久,士卒渴之。”在当时的处境中,“饮用水”价比千金,整个北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宛若濒临绝境的沙滩鱼儿,当务之急便是解决眼下水源匮乏问题。

“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自“旧麟州”冲出包围后,李宗琼便提议“建新麟州于合河津黄河东岸裴家山。”根据史册记载,李宗琼所提议新麟选址地势四周险要,却有“<strong>泉水加持”,北宋处于战略的考量,加之水泉为其军事攻防的加持提供了重要保障,采纳了建议,随之安置了士兵驻守周边。宋夏战争前期,虽然宋军一直身处劣势,但在此期间,“饮用水”成为了新的概念,使得北宋在军事战略中以更深入的认知挖掘了饮用水的技术、工程及军事价值

,为宋朝保障国家安定,防御外来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因地制宜,知行合一

在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的探索过渡后,宋朝在对夏战斗的艰难探索中,逐渐掌握、获取并控制饮用水的技术能力,成为宋朝至宋哲宗后用以修筑防御寨城、维护宋朝稳定的重要宝藏。根据资料显示,这其中有赵离觅水源修筑城寨;吕温卿修筑鸡川寨;有韩绛议筑河东路。这些事件更进一步表明宋朝对“饮用水”付诸于应用的重要性,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至各领域,成为宋朝军事装备、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因地制宜,知行合一”,是对宋后期于饮用水认知和利用的重要概述。

1、赵离觅水筑城寨

1072年,命赵离“要便有水泉处修筑堡寨”,并令郭浩一同前往进筑葺平寨,在寻找水泉的过程中却发现,水源被占领,由此不得不率领士兵抢夺水源。可见,宋朝在当时便已将“水泉”同“城寨”联系在了一起,对“饮用水”有着热切需求,使得宋朝与水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军队部署、战略要塞和日常生活都与“饮用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饮用水”成为宋朝“堡塞”的修筑的前提,是边塞防御的保证,同时也是宋朝内部居民生活稳定的重要支柱。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2、吕温卿筑鸡川寨

元丰六年,吕温卿修筑鸡川寨,有言,“鸡川虽有时井,沙浅无缘”,而不得不“别修水寨”,“鸡川虽然有井”,沙边浅,

因环境因素导致井川无法开掘。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因地制宜”的道理,水源对于掘井以及修筑城寨等选择都具有一定的影响,“饮用水”作为先天的自然因素,人们对“饮用水”的需求也是趋之若鹄,宋人在对“饮用水”的运用和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也逐渐发现了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遵循其中的客观条件,选择合理的方式,利用第三方工具,“知行合一”,付诸实践。

3、韩绛议筑河东路

韩绛建议河东路罢修四寨的时候,第一条理由便是,“难得水泉”。《老子》一文记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饮用水作为切入点,宋朝军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包括饮用水在内,加之其他自然资源的认识,同时具备了客观具体额运用分析能力,这也片面强调了宋朝对饮用水军事价值的认知以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意识到了饮用水源最自身的重要性。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和利用逐渐处于一个

理想的状态

四、饮用水为宋朝对西夏战争带来的军事战略价值

饮用水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宋夏之间的百年交锋时期,毫无疑问,是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军事战略意义的资源。而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从最初的缺乏认知,匮于利用,到宋仁宗至宋神宗时期的艰难探索,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阶段。期间修筑了大量用于防御外敌,驻守城墙的城寨、水井和水利工程,这个过程承载着北宋自然观念、军事观念和战略方式的改变,同时也能将饮用水资源同人类的军事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宋夏战争:冷兵器主导的时代,想获得胜利,还要有“泉水加持”

五、总结

冷兵器主导的时代,学会利用自然条件是战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水作为自然的载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朝对饮用水发掘认知的过程,却是将水源“化静为动”,为宋朝攻防西夏的战斗中,带来了的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也为后世军事战略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宋夏战争中宋军对饮用水的认知与利用》

2、《论宋夏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