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的劳而无功是不是介入刘备家事过多的原因?

东篱晚香


感谢头条提供的平台,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赵云的劳而无功并不是因为介入刘备家事过多的原因,他与赵云自身的能力,性格特点息息相关,赵云是蜀汉一员骁勇善战,勇猛无比的猛将,但并不是统帅型人才。

民间给三国的武将们有一个武力值排名,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许(储)黄(忠)孙(策)太(史慈)两夏侯(惇,渊),徐(晃)邓(艾)文(鸳)周(泰)孟(获)严颜,二张(辽,郃)二曹(彰,仁)旁甘(宁)魏(延),孙坚姜维文(丑)与颜(良),可以看出来赵云武力值还是很强的。

一个人武力值的强弱和统军作战能力并没有必然关系,根据正史记载赵云在蜀军中的主要职责是中军护卫,那什么是中军护卫呢?负责保护刘备等一些核心人物的安全,要说赵云没有武艺也是不行的,中军护卫相当于现在的保镖了,而且还是保镖头子,肯定也很能打。而真正征战沙场,攻城拔寨的并不是赵云的职责。

可以看出来赵云是被演义神话的人物,作为刘备的护卫长,虽然个人武力值很强,但是并不熟读兵法,也没有带兵作战的实践经验与辉煌战绩,他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保护好刘备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亦是极其信任。

赵云如果真的军事才能突出,以刘备的识人用人能力,肯定会重用赵云,起码会给他军中统兵作战的机会,虽然赵云不是演义中的那么神勇,但也是武力值相当厉害的人物,他忠心护主,任劳任怨的品格,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学习。


雄风吹不断的风


皇帝托孤的对象,就是后面朝代所说的顾命大臣,或者说辅政大臣,第一要务是要辅佐幼主治理国政的,换言之,是要有宰相之才的人。很明显,刘备集团有这样才能的人,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的杰出政治家,随刘备一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十五年。无论从资历,能力,都只有诸葛亮一个人选。赵云当然追随刘备更久,资历是不用质疑的,而且办事稳重,所以刘备很信任赵云,战功也是立下很多,这都是没有问题,但是赵云是将军,不是宰相,没有体现出治国才能,你能想象赵云做丞相处理国计民生吗?

无论是长坂坡单骑救主,还是截江夺阿斗,还是汉水的一身是胆,赵云体现出来的是军事才能和个人勇敢作战,而不是治理一个国家的才能和头脑。相类似的,曹操选择魏王世子也不会选曹彰而选曹丕,不是因为曹彰赵云不出色,而是因为一个国家要想稳定治理,是需要懂政治的人,不是首选能打仗的人,战争是政治的延申,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才会发动战争。


BP独立写作人


您好,我是历史领域创作者:新青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赵云字子龙,是蜀国的五虎上将,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将,武艺高强,能征善战,心思缜密,为人低调,为刘备的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赵云一生所获得职务与他的资历、能力以及战功都不成正比。可以用“劳而无功”来形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这

点。

一、赵云不拉帮结派,喜欢独来独往

赵云在博望坡大战时曾经生擒魏将夏侯兰,这夏侯兰与赵云是同乡,又是一起光屁股玩大的发小,于是赵云向刘备求情留夏侯兰一命。夏侯兰感激不杀之恩,于是归降刘备。赵云身为夏侯兰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乡旧交,按理说应该成为来往密切、相互关照的 “圈中人”,可赵云抑或为避嫌,始终与夏侯兰保持一定距离,两人关系不冷不热,最多算泛泛之交。由此可见,

赵云不愿搞山头主义,他为人本分,谨守底线

二、赵云耿直,情商低,不会拍领导马屁

赵云心直口快,说话单刀直入,不善于察言观色,经常让领导下不了台,惹领导不高兴,最终因直言取祸。当年关羽走麦城,兵败身死,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刘备准备起兵讨伐东吴。赵云劝谏道,现在蜀国的大敌是国贼曹操,而非孙权。如果倾力灭掉曹魏,东吴自然不战而屈服。因此,不能因愤怒而丧失理智,举国与东吴开战而让曹魏得利。岂不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古训?刘备早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不听劝阻,执意伐吴。其实,赵云的劝谏可谓真知灼见,随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也证明了他的睿智,

可领导已经拍板决定的事情,你却执意阻拦,这不是自讨没趣、没事找事吗?

三、赵云大公无私,不讲人情,得罪权贵

赵云心无偏私,一心为公,却成为影响别人获取利益的绊脚石。刘备刚刚获取巴蜀之地(益州)时,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议如何分配成都城里那些原属益州牧刘璋以及富人们的田产与豪宅,众将士对成都府库里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更是觊觎垂涎万分,早就急欲瓜分了。大家跟着刘备出生入死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些吗?赵云却不识时务,他苦口婆心的劝刘备,说我们虽然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了,但实力雄厚的曹操还占据着广袤的北方,他正虎视眈眈,欲吞巴蜀,所以现在还不到贪图安逸享乐的时候,想当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了汉武帝赏赐的府邸田产,难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胁更大吗?

刘备听后深以为然,于是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眼见即将到手的富贵一霎那烟消云散,众人不禁愤懑焦躁,纷纷迁怒赵云。


新青年历史


赵云并非劳而无功,相反赵云的功劳很高,但是赵云之功在内而不在外,比起那些征战沙场、屡立战功的将领,赵云不是比他们差,而是职位不同罢了。

赵云在蜀汉的职位是中军护卫,职责是保卫刘备与其家人的安危,这与曹魏之中的典韦(为保曹操战死)、许褚,东吴的周泰是相同的。职责的不同让赵云与其他武将不同,饶是如此,赵云的所作所为仍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职责所在,赵云功劳远高于蜀汉将领,让刘备没有后顾之忧。

赵云于内的护卫有三件事情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1. 长坂坡七进七出,斩曹营五十余员将领,力保幼主突出重围

  2. 诸葛亮吊祭周瑜,赵云按剑不动,东吴无一人敢犯
  3. 孙尚香带幼主东去,赵云当机立断,截回幼主

这三件事情,放在蜀汉其他人身上,没有任何一人能够做到的,也正是赵云的存在,刘备与他的家人在乱世依旧能够平稳渡过,若家人有失,蜀汉安可立?况且赵云除了保卫刘备家人的安危,并无插手刘备家事,也正是赵云大公无私,刘备才如此信任他。

赵云于内保安全,于外战沙场,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中对武将的评价有“一吕(布)二赵(云)三典韦,四关(羽)五马(超)六张飞”的说法,赵云的武力远在蜀汉其他将领之上。

从最初的河北之地首战文丑,再到后来追随刘备七进七出、独守阳平关,直到年近七十依旧力战西凉韩德一门五将,赵云留给三国读者们太多津津乐道的传奇,可以说赵云是三国中最完美的人物。

不仅武力力压群雄,赵云智谋也远在其他武将之上,在演义中赵云多次的劝谏刘备都被后世称赞为“大臣儒将”。

也正是因为赵云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深谙谋略,因此刘备才将中军护卫这样的重任交付于他,事实证明赵云足以堪此大任。

总结语

蜀汉建立初期,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先后战死,唯有赵云得以善终,赵云执掌禁军,为蜀汉立下的汗马功劳,非别人能比,赵云既有劳又有功。


谈天说地评历史


赵云,字子龙,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赵云是一位真的英雄好汉,他不但武功高强,能征善战,而且为人低调,谨慎,他的人品也是没得说的,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赵云却一直不被重用,赵云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风云人物,他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不为艰难险阻,立下汗马功劳,可以称为蜀汉建立之大功臣。赵云这个人做事是非常让人放心的,而且是埋头苦干的类型,从来不提什么要求,但就是这样的人,在刘备那里连个上将也没有当上,赵云的能力和他的官阶严重不符,现在的很多人都替赵云打抱不平,都替他不值,但其实赵云不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赵云这个人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说不好听的就是不知道变通,有的时候他可能做的事情是对的,但无形中就伤害了国家的利益;二是赵云这个人从不拉帮结派,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后备军,就注定这个人没有人支持,自然就不可能委以重任;三就是赵云这个人心直口快,他是工作在刘备身边的人,经常也因为心直口快导致刘备下不来台,刘备虽然表面上不会怪罪,但心里多多少少会不舒服。




范丽丽


赵云是三国时代一位很具传奇色彩的真英雄,此公不但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而且品格高洁,心思慎密,为人低调,从不争功摆好,自夸其能,其人品、境界可称一流。然而,为蜀汉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赵云仕途却很不顺遂,甚至可以用“坎坷”二字来形容,武功盖世且忠肝义胆的他,一生所获职务与他的资历、能力、品格和立下的殊功不成正比。俗话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谁曾想大名鼎鼎的三国英雄赵子龙也有这种遭际与困惑,那么,是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人才出众、功勋卓著的赵云一生不受刘备重用?其不受上级待见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呢?

赵云是三国时期一位难以绕过的风云人物,他很早就追随刘备东征西讨,且不畏艰险,血染战袍,堪称蜀汉建立之大功臣。赵云不光武艺超群,而且其人谨言慎行,人品佳、境界高,不论官方还是民间的口碑都很好,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按理说,赵云这样的人,做事兢兢业业,而且无条件服从领导,不提任何条件,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领导布置的艰巨任务,甚至有人戏说他是三国时代的劳模,这样任劳任怨的属下那个领导不喜欢?按理说,凭赵云的人品、能力,一定会被刘备倚为肱骨,成为蜀国的柱石之臣。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赵云连个上将的资格都没混着,只是被刘备授予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一类二流军衔。赵云在蜀军将领中的排位,不要说和关羽、张飞比,也不跟马超、黄忠比,就连很迟才投奔刘备的魏延都后来居上,军衔竟排在赵云的前头。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官阶很高,地位也很尊崇,仅次于刘备结义兄弟关张之后位列五虎上将之第三席,位置相当靠前,同样勇冠三军的马超、黄忠只能敬陪末席。魏延甚至连上将资格都没有。正史中却无五虎上将之说,想是后世杜撰的情节。小说中赵子龙白盔白马白袍,长相英俊潇洒,极具偶像特质,不知撩拔过多少怀春少女的痴梦。赵云手中一条银枪使得出神入化、水泼不进,他长坂坡单骑救主,杀得曹军魂飞魄散,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他就没有日后的“蜀二世”刘禅,可谓有大恩于刘备。然而,史料中真实的赵云,只是个征南、镇东将军,几乎相当于元帅与将军的身份落差,其幕后真相,直让人困惑不解。

赵云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劳,与他的官阶和待遇不成正比,让许多人为之不解并为他愤愤不平,长期以来,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他因何不被刘备重用的谜底,一位1800年前的古人竟引得那么多后人为他愤愤不平、替他不值,亦属不多见的现象。

遥想当年,赵云还在公孙瓒手下“打工”之时,刘备便倾心结纳,暗中极力笼络之,为的是“挖角”,想让这位武艺精熟更值得信赖的人才为己所用。历史文献明确的记载过这段情节,说彼时的刘备势穷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孙瓒,因而得遇在公孙瓒麾下为将的赵云,并主动和他交朋友。

赵云本为蛟龙,公孙瓒这口小池塘如何让他施展得开?不久赵云离开公孙瓒,转投袁绍,刘备依依不舍,与他拱手而别。赵云投到袁绍手下后,似乎也不被重用,反而是刘备对他念念不忘,于是追踪而至,二人彻夜长谈,甚至“同床眠卧”。假如赵云真的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能力平平,抑或只是个鲁莽的悍勇匹夫,自视甚高的刘备犯的着用这样恭顺体贴的态度去对待、结纳、感化他吗?

有人说,赵云为人机警干练,细致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惊天本领不过是后世演义小说中的夸大之词。这样说的依据是赵云长期在刘备身边从事内卫工作,很少亲自指挥、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因而没有立下什么值得夸耀的战功,所以未能跻身上将序列。对这种说法也有反驳的意见,反对者认为,安排赵云担任“中央警卫局长”,本就是刘备对他的无限信任与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赏无可赏,无需靠封侯赐爵来刻意安抚了,刘备知人善任,也深谙权谋之道,于是就将名额有限的高级军衔用来奖赏走得和自己不那么近的马超、黄忠等人了。

刘备对赵云从来都信任有加,而且不吝赞美之词,他曾由衷地叹曰:“子龙一身是胆”,此话并无贬损赵云有勇无谋之意,而是对他有勇有谋、心细如发之为人发乎内心之激赏,这句评语并无拔高之嫌,而是不偏不倚、颇为中肯的评价。

长期在领导身边担任内卫工作,按理说得到提拔重用的机会比别人多许多,比如领导的秘书,大多都有不错的前途。然而细读史书,却发现赵云的人生轨迹似乎不是这样,既然刘备如此亲睐他,但他似乎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假如刘备真的将赵云视作心腹而无需授予上将职位并赐予相应优厚的待遇,那么为何却封赏关羽、张飞为前将军、右将军、假节钺等要职并赏赐丰厚呢?这不是明显的厚此薄彼吗?仅此一个疑问,就能把前面所有的假设推翻。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既忠且勇、不类凡俗、资格甚老、立有奇功的宿将赵云,落得个劳而无功、得不到领导赏识、一生不被重用的悲催结果的呢?


轻柔的长清湖


赵云,勇,忠,之臣。不能领导大兵团做战!刘备,人杰也,岂能不知赵云短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