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的勞而無功是不是介入劉備家事過多的原因?

東籬晚香


感謝頭條提供的平臺,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趙雲的勞而無功並不是因為介入劉備家事過多的原因,他與趙雲自身的能力,性格特點息息相關,趙雲是蜀漢一員驍勇善戰,勇猛無比的猛將,但並不是統帥型人才。

民間給三國的武將們有一個武力值排名,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許(儲)黃(忠)孫(策)太(史慈)兩夏侯(惇,淵),徐(晃)鄧(艾)文(鴛)周(泰)孟(獲)嚴顏,二張(遼,郃)二曹(彰,仁)旁甘(寧)魏(延),孫堅姜維文(醜)與顏(良),可以看出來趙雲武力值還是很強的。

一個人武力值的強弱和統軍作戰能力並沒有必然關係,根據正史記載趙雲在蜀軍中的主要職責是中軍護衛,那什麼是中軍護衛呢?負責保護劉備等一些核心人物的安全,要說趙雲沒有武藝也是不行的,中軍護衛相當於現在的保鏢了,而且還是保鏢頭子,肯定也很能打。而真正征戰沙場,攻城拔寨的並不是趙雲的職責。

可以看出來趙雲是被演義神話的人物,作為劉備的護衛長,雖然個人武力值很強,但是並不熟讀兵法,也沒有帶兵作戰的實踐經驗與輝煌戰績,他的主要工作職責就是保護好劉備及其家屬的人身安全,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亦是極其信任。

趙雲如果真的軍事才能突出,以劉備的識人用人能力,肯定會重用趙雲,起碼會給他軍中統兵作戰的機會,雖然趙雲不是演義中的那麼神勇,但也是武力值相當厲害的人物,他忠心護主,任勞任怨的品格,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學習。


雄風吹不斷的風


皇帝託孤的對象,就是後面朝代所說的顧命大臣,或者說輔政大臣,第一要務是要輔佐幼主治理國政的,換言之,是要有宰相之才的人。很明顯,劉備集團有這樣才能的人,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未出隆中,已知三分的傑出政治家,隨劉備一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十五年。無論從資歷,能力,都只有諸葛亮一個人選。趙雲當然追隨劉備更久,資歷是不用質疑的,而且辦事穩重,所以劉備很信任趙雲,戰功也是立下很多,這都是沒有問題,但是趙雲是將軍,不是宰相,沒有體現出治國才能,你能想象趙雲做丞相處理國計民生嗎?

無論是長坂坡單騎救主,還是截江奪阿斗,還是漢水的一身是膽,趙雲體現出來的是軍事才能和個人勇敢作戰,而不是治理一個國家的才能和頭腦。相類似的,曹操選擇魏王世子也不會選曹彰而選曹丕,不是因為曹彰趙雲不出色,而是因為一個國家要想穩定治理,是需要懂政治的人,不是首選能打仗的人,戰爭是政治的延申,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才會發動戰爭。


BP獨立寫作人


您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新青年曆史,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趙雲字子龍,是蜀國的五虎上將,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將,武藝高強,能征善戰,心思縝密,為人低調,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趙雲一生所獲得職務與他的資歷、能力以及戰功都不成正比。可以用“勞而無功”來形容,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我認為有以下這

點。

一、趙雲不拉幫結派,喜歡獨來獨往

趙雲在博望坡大戰時曾經生擒魏將夏侯蘭,這夏侯蘭與趙雲是同鄉,又是一起光屁股玩大的發小,於是趙雲向劉備求情留夏侯蘭一命。夏侯蘭感激不殺之恩,於是歸降劉備。趙雲身為夏侯蘭的救命恩人,二人又是同鄉舊交,按理說應該成為來往密切、相互關照的 “圈中人”,可趙雲抑或為避嫌,始終與夏侯蘭保持一定距離,兩人關係不冷不熱,最多算泛泛之交。由此可見,

趙雲不願搞山頭主義,他為人本分,謹守底線

二、趙雲耿直,情商低,不會拍領導馬屁

趙雲心直口快,說話單刀直入,不善於察言觀色,經常讓領導下不了臺,惹領導不高興,最終因直言取禍。當年關羽走麥城,兵敗身死,孫權重新奪回荊州。劉備準備起兵討伐東吳。趙雲勸諫道,現在蜀國的大敵是國賊曹操,而非孫權。如果傾力滅掉曹魏,東吳自然不戰而屈服。因此,不能因憤怒而喪失理智,舉國與東吳開戰而讓曹魏得利。豈不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古訓?劉備早被憤怒衝昏了頭腦,他不聽勸阻,執意伐吳。其實,趙雲的勸諫可謂真知灼見,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變故也證明了他的睿智,

可領導已經拍板決定的事情,你卻執意阻攔,這不是自討沒趣、沒事找事嗎?

三、趙雲大公無私,不講人情,得罪權貴

趙雲心無偏私,一心為公,卻成為影響別人獲取利益的絆腳石。劉備剛剛獲取巴蜀之地(益州)時,大家就吵吵嚷嚷商議如何分配成都城裡那些原屬益州牧劉璋以及富人們的田產與豪宅,眾將士對成都府庫裡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更是覬覦垂涎萬分,早就急欲瓜分了。大家跟著劉備出生入死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這些嗎?趙雲卻不識時務,他苦口婆心的勸劉備,說我們雖然有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了,但實力雄厚的曹操還佔據著廣袤的北方,他正虎視眈眈,欲吞巴蜀,所以現在還不到貪圖安逸享樂的時候,想當年霍去病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由拒絕了漢武帝賞賜的府邸田產,難道今日的曹操不比昔日的匈奴威脅更大嗎?

劉備聽後深以為然,於是採納了趙雲的建議。眼見即將到手的富貴一霎那煙消雲散,眾人不禁憤懣焦躁,紛紛遷怒趙雲。


新青年曆史


趙雲並非勞而無功,相反趙雲的功勞很高,但是趙雲之功在內而不在外,比起那些征戰沙場、屢立戰功的將領,趙雲不是比他們差,而是職位不同罷了。

趙雲在蜀漢的職位是中軍護衛,職責是保衛劉備與其家人的安危,這與曹魏之中的典韋(為保曹操戰死)、許褚,東吳的周泰是相同的。職責的不同讓趙雲與其他武將不同,饒是如此,趙雲的所作所為仍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職責所在,趙雲功勞遠高於蜀漢將領,讓劉備沒有後顧之憂。

趙雲於內的護衛有三件事情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1. 長坂坡七進七出,斬曹營五十餘員將領,力保幼主突出重圍

  2. 諸葛亮弔祭周瑜,趙雲按劍不動,東吳無一人敢犯
  3. 孫尚香帶幼主東去,趙雲當機立斷,截回幼主

這三件事情,放在蜀漢其他人身上,沒有任何一人能夠做到的,也正是趙雲的存在,劉備與他的家人在亂世依舊能夠平穩渡過,若家人有失,蜀漢安可立?況且趙雲除了保衛劉備家人的安危,並無插手劉備家事,也正是趙雲大公無私,劉備才如此信任他。

趙雲於內保安全,於外戰沙場,功不可沒。

《三國演義》中對武將的評價有“一呂(布)二趙(雲)三典韋,四關(羽)五馬(超)六張飛”的說法,趙雲的武力遠在蜀漢其他將領之上。

從最初的河北之地首戰文丑,再到後來追隨劉備七進七出、獨守陽平關,直到年近七十依舊力戰西涼韓德一門五將,趙雲留給三國讀者們太多津津樂道的傳奇,可以說趙雲是三國中最完美的人物。

不僅武力力壓群雄,趙雲智謀也遠在其他武將之上,在演義中趙雲多次的勸諫劉備都被後世稱讚為“大臣儒將”。

也正是因為趙雲不僅能征善戰,而且深諳謀略,因此劉備才將中軍護衛這樣的重任交付於他,事實證明趙雲足以堪此大任。

總結語

蜀漢建立初期,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先後戰死,唯有趙雲得以善終,趙雲執掌禁軍,為蜀漢立下的汗馬功勞,非別人能比,趙雲既有勞又有功。


談天說地評歷史


趙雲,字子龍,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是一位真的英雄好漢,他不但武功高強,能征善戰,而且為人低調,謹慎,他的人品也是沒得說的,但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趙雲卻一直不被重用,趙雲是三國時期的一位風雲人物,他很早就追隨劉備東征西討,不為艱難險阻,立下汗馬功勞,可以稱為蜀漢建立之大功臣。趙雲這個人做事是非常讓人放心的,而且是埋頭苦幹的類型,從來不提什麼要求,但就是這樣的人,在劉備那裡連個上將也沒有當上,趙雲的能力和他的官階嚴重不符,現在的很多人都替趙雲打抱不平,都替他不值,但其實趙雲不直不被重用的原因有三個,一是趙雲這個人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說不好聽的就是不知道變通,有的時候他可能做的事情是對的,但無形中就傷害了國家的利益;二是趙雲這個人從不拉幫結派,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沒有強大的後備軍,就註定這個人沒有人支持,自然就不可能委以重任;三就是趙雲這個人心直口快,他是工作在劉備身邊的人,經常也因為心直口快導致劉備下不來臺,劉備雖然表面上不會怪罪,但心裡多多少少會不舒服。




範麗麗


趙雲是三國時代一位很具傳奇色彩的真英雄,此公不但武藝高強、能征慣戰,而且品格高潔,心思慎密,為人低調,從不爭功擺好,自誇其能,其人品、境界可稱一流。然而,為蜀漢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各方面都很完美的趙雲仕途卻很不順遂,甚至可以用“坎坷”二字來形容,武功蓋世且忠肝義膽的他,一生所獲職務與他的資歷、能力、品格和立下的殊功不成正比。俗話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誰曾想大名鼎鼎的三國英雄趙子龍也有這種遭際與困惑,那麼,是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人才出眾、功勳卓著的趙雲一生不受劉備重用?其不受上級待見的癥結究竟出在哪裡呢?

趙雲是三國時期一位難以繞過的風雲人物,他很早就追隨劉備東征西討,且不畏艱險,血染戰袍,堪稱蜀漢建立之大功臣。趙雲不光武藝超群,而且其人謹言慎行,人品佳、境界高,不論官方還是民間的口碑都很好,在當時幾乎無人能出其右。按理說,趙雲這樣的人,做事兢兢業業,而且無條件服從領導,不提任何條件,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完成領導佈置的艱鉅任務,甚至有人戲說他是三國時代的勞模,這樣任勞任怨的屬下那個領導不喜歡?按理說,憑趙雲的人品、能力,一定會被劉備倚為肱骨,成為蜀國的柱石之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事實上,趙雲連個上將的資格都沒混著,只是被劉備授予徵南將軍、鎮東將軍一類二流軍銜。趙雲在蜀軍將領中的排位,不要說和關羽、張飛比,也不跟馬超、黃忠比,就連很遲才投奔劉備的魏延都後來居上,軍銜竟排在趙雲的前頭。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官階很高,地位也很尊崇,僅次於劉備結義兄弟關張之後位列五虎上將之第三席,位置相當靠前,同樣勇冠三軍的馬超、黃忠只能敬陪末席。魏延甚至連上將資格都沒有。正史中卻無五虎上將之說,想是後世杜撰的情節。小說中趙子龍白盔白馬白袍,長相英俊瀟灑,極具偶像特質,不知撩拔過多少懷春少女的痴夢。趙雲手中一條銀槍使得出神入化、水潑不進,他長坂坡單騎救主,殺得曹軍魂飛魄散,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他就沒有日後的“蜀二世”劉禪,可謂有大恩於劉備。然而,史料中真實的趙雲,只是個徵南、鎮東將軍,幾乎相當於元帥與將軍的身份落差,其幕後真相,直讓人困惑不解。

趙雲的能力和其所立的功勞,與他的官階和待遇不成正比,讓許多人為之不解併為他憤憤不平,長期以來,人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他因何不被劉備重用的謎底,一位1800年前的古人竟引得那麼多後人為他憤憤不平、替他不值,亦屬不多見的現象。

遙想當年,趙雲還在公孫瓚手下“打工”之時,劉備便傾心結納,暗中極力籠絡之,為的是“挖角”,想讓這位武藝精熟更值得信賴的人才為己所用。歷史文獻明確的記載過這段情節,說彼時的劉備勢窮力孤,不得已投奔公孫瓚,因而得遇在公孫瓚麾下為將的趙雲,並主動和他交朋友。

趙雲本為蛟龍,公孫瓚這口小池塘如何讓他施展得開?不久趙雲離開公孫瓚,轉投袁紹,劉備依依不捨,與他拱手而別。趙雲投到袁紹手下後,似乎也不被重用,反而是劉備對他念念不忘,於是追蹤而至,二人徹夜長談,甚至“同床眠臥”。假如趙雲真的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能力平平,抑或只是個魯莽的悍勇匹夫,自視甚高的劉備犯的著用這樣恭順體貼的態度去對待、結納、感化他嗎?

有人說,趙雲為人機警幹練,細緻耐心,但能力有限,他的驚天本領不過是後世演義小說中的誇大之詞。這樣說的依據是趙雲長期在劉備身邊從事內衛工作,很少親自指揮、參與重大軍事行動,因而沒有立下什麼值得誇耀的戰功,所以未能躋身上將序列。對這種說法也有反駁的意見,反對者認為,安排趙雲擔任“中央警衛局長”,本就是劉備對他的無限信任與倚重,既然是心腹中的心腹,也就賞無可賞,無需靠封侯賜爵來刻意安撫了,劉備知人善任,也深諳權謀之道,於是就將名額有限的高級軍銜用來獎賞走得和自己不那麼近的馬超、黃忠等人了。

劉備對趙雲從來都信任有加,而且不吝讚美之詞,他曾由衷地嘆曰:“子龍一身是膽”,此話並無貶損趙雲有勇無謀之意,而是對他有勇有謀、心細如髮之為人發乎內心之激賞,這句評語並無拔高之嫌,而是不偏不倚、頗為中肯的評價。

長期在領導身邊擔任內衛工作,按理說得到提拔重用的機會比別人多許多,比如領導的秘書,大多都有不錯的前途。然而細讀史書,卻發現趙雲的人生軌跡似乎不是這樣,既然劉備如此親睞他,但他似乎並未因此而飛黃騰達。假如劉備真的將趙雲視作心腹而無需授予上將職位並賜予相應優厚的待遇,那麼為何卻封賞關羽、張飛為前將軍、右將軍、假節鉞等要職並賞賜豐厚呢?這不是明顯的厚此薄彼嗎?僅此一個疑問,就能把前面所有的假設推翻。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既忠且勇、不類凡俗、資格甚老、立有奇功的宿將趙雲,落得個勞而無功、得不到領導賞識、一生不被重用的悲催結果的呢?


輕柔的長清湖


趙雲,勇,忠,之臣。不能領導大兵團做戰!劉備,人傑也,豈能不知趙雲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