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传家——海宁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诗书传家——海宁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陈家的三位阁老,陈之遴有诗集传世,陈元龙曾编纂大型类书《格致镜原》,陈世倌治宋五子之学。另有陈与郊雅好戏曲,留下杂剧十余种;陈瓛、陈之伸父子刻丛帖《玉烟堂帖》《渤海藏真》;陈奕禧擅书;陈邦彦撰《康熙字典》御制序。陈家各位阁老、翰林除了科举、为官以外,在学问、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以下挑选三件文物详细介绍。

陈之遴《浮云集》

诗书传家——海宁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陈之遴 浮云集 浙江省博物馆藏

该书纵27.4、横18.2厘米。康熙刻本,分上下两册。上册封面有后裔陈乃乾记陈之遴事略,“彦升相国以崇祯丁丑进士榜眼及第,入清官至弘文院大学士,以事诛,累谪戍塞外。母吴太夫人及兄弟偕往,吴梅邨祭酒诗所云,生儿真悔作公卿也。后已赐环,有疑其与中使往还者,乃再谪,竟没于戍所。诸子亦先后摧折。夫人徐氏于康熙十年九月圣祖谒陵跪迎道旁,手疏面陈。上曰,岂有冤乎?夫人曰,先臣惟思过耳,岂敢言冤。伏惟皇上覆载之仁俯,赐先臣归骨。因得旨,命家属扶梓还,时相国没已五年矣。夫人名燦,字明霞,号湘蘋,吴县人,著有《拙政园诗余》。自相国遭谴后,即布衣練裳,不再以一字落人间。晚年皈依佛法,更号紫䇾。丙戌嘉平裔孙乃乾得于沪上。”

陈之遴(1605~1666),字彦升,号退之,海宁陈家三阁老中的第一位。明崇祯十年进士,清顺治八年任礼部尚书,九年授弘文院大学士。后遭人弹劾,流放辽东。在流放地撰写诗文集《浮云集》,题材包括自然山川、朋友送别、人生感悟。以浮云为名,说明他已经看透了人世间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陈之遴夫人徐燦,工诗擅画,二人之间的伉俪深情在后世也传为一段佳话。

陈奕禧草书五言诗轴

诗书传家——海宁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陈奕禧 草书五言诗轴 海宁市博物馆藏

诗轴纵165.5、横75.1厘米。录文:春暮萍生早,日落雨飞余。横彩分长汉,倒色媚清渠。梁前朝影出,桥上晚光舒。愿逐旌旗转,飘飘侍直庐。癸未夏日,奕禧书。启首章朱文“御赐日岩”,落款章白文方印“陈奕禧印”,朱文方印“六兼”。陈奕禧(1648~1709),字六谦,又字子文、文一,号香泉。康熙三十九年,官户部郎中,康熙帝极为欣赏其书法,召入值南书房。曾出任贵州石阡府知府,康熙四十七年擢江西南安知府,修学宫、纂府志、兴文教,卒于官,年62。陈奕禧自幼习书,书法取法晋人,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较大。陈奕禧本无功名,只因字写得好,康熙破格提拔其入值南书房,后又外放任知府。

作为世代书香门第,陈氏子弟在书法方面都颇有功力,包括陈之阊、陈诜、陈奕禧、陈元龙、陈邦彦、陈世倌等人的墨迹都在展览中进行了展示。陈氏书法风格多是“二王”、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正宗的“帖学”,圆润秀丽,陈元龙、陈邦彦的字颇得皇帝好评。唯有陈奕禧风格多变,能够跳出董字的藩篱,看到了北碑的价值,在书法中加以融会贯通,创造出“香泉体”。时人评价他“大字沉着浑融,无轻佻之态,小字稳健而柔美,精于小楷,以行草书著称于世,善于作大幅立轴”。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被并称为康熙年间书坛四大家。陈奕禧的字是陈家无可争议的第一名,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他的一席之地。

陈世倌行书轴

诗书传家——海宁陈氏长盛不衰背后的原因

陈世倌 行书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该书纵139、横38.6厘米。录文:横渠先生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学之道当如是。新吾先生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盘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为人之道当如是。末署:戊寅暮春黄发老人陈世倌为既堂年兄书,时年七十有九。朱文方印“陈世倌莲宇氏之章”“莲宇居士”。

陈世倌抄录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阐述为学之道;抄录明代思想家吕坤的名言,阐述为人之道,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为人、为学的最高境界。陈世倌书写此轴时是乾隆戊寅(1758)暮春(农历三月),在《陈世倌国史馆本传》中明确记载陈世倌在当年四月卒。在写完此轴一个月的时间,陈世倌就去世了。可以看出,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期,他还是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陈世倌虽宦海一生,终不失书生本色。

海宁陈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阁老、有翰林、有传说、有园林、有书法、有诗文。陈之遴、陈元龙、陈世倌、陈邦彦这些史书留名的大人物不止是一个个名字,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由于条件所限,本次展览只能展示部分,不能把更多鲜活的内容展示出来。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12期《烟海余珍——海宁陈氏的文物遗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