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敢吃野生動物?我勸你摸都不要摸

還敢吃野生動物?我勸你摸都不要摸

最近,野味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我們意識到“不吃野味”,這是好事,但還遠遠不夠。

老藝術家擔心的,不只是野味,還有你每一次在景區對野生猴子的投餵,還有對不明來源的野兔和土撥鼠的親親抱抱。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Instagram上處處充斥著這種致命示範/ins截圖

據有關研究表明,世界範圍內,來源於野生動物的人類傳播病比例已經超過70%。除了吃下野味,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也會加大病原體傳播的幾率。

只要我們把歷史的時間線再拉長一點,就會發現:人類歷史上的數次重大疫情,大多都跟“野生動物”有關——

比如,中世紀歐洲爆發的黑死病,就是黑鼠傳到跳蚤,再傳人;

比如,20世紀初導致4000-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大流感,可能來自於鳥類;

再比如,2014年非洲再次爆發的埃博拉病毒,是源自於“叢林肉”買賣。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非洲“叢林肉”/Unaplash

哈佛大學免疫學和傳染病學博士內森·沃爾夫在《病毒來襲》一書中指出:

我們都寄居在病毒星球,野生動物就是這些病毒的蓄水池。隨著人口的密集和不斷的城鎮化,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食、狩獵和入侵領地行為,都在加速著病毒的跨物種傳播。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Unaplash

而人類,還處於被鋼筋水泥包裹的懵懂狀態,對此毫無機警。

曾幾何時,我們在旅遊中會因為“入鄉隨俗”吃下當地的不明生物,又因為“親近大自然”的號召,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甚至不惜用嘴喂吃?

若人類長久以往下去,不懂對野生動物保持敬畏和距離,那離下次疫情亦不遠矣。

野味全球化,快跑!

我們不否認,中國人確實很愛野味。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走私交易利潤達到100億美元,而我們則是這個鏈條上的終極消費國之一。

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無所不吃,而現實裡也是如此:穿山甲、果子狸、老虎肉、海龜、野兔、野鹿、孔雀,還有各式各樣被泡著的羊鞭酒、老鼠酒、蛇酒……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街邊隨處可見的野生龜類,被宣稱有治病神效 / 圖蟲

儘管知道這些野味可能攜帶病毒,但抱著對人體的各種功效和僥倖心理,還是照吃不誤,而疫情的重演,足以證明人類的記性和自控能力有多不靠譜。

而事實上,在野味全球化的今天,誰要逃脫也很難:

英國人好野雞,美國人嗜麋鹿,鴕鳥肉在南非市場隨處可見,而土撥鼠則是蒙古人餐桌上的美味……

還真的別抱僥倖心理,2012年歐洲爆發的旋毛蟲病,就是因為有人吃了未煮熟的野豬香腸;2014年令人談之色變的埃博拉病毒,是因為吃了“叢林肉”。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國外市場也有很多所謂的“野味” / 圖蟲

在國內,我們不主動吃野味,這很好,但在旅行中,也千萬別因“入鄉隨俗”和“來都來了”,而輕易去嘗試你不熟悉的食物:

在東南亞旅遊,會有些十分奇怪的項目,比如逛野味市場。

東南亞,是全球野生動物走私鏈條上十分重要的一環。不少非法走私的野生動物,都是從緬甸、柬埔寨、老撾、越南等流向終端消費國民眾的餐桌。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東南亞各類野生動物製品 / Nature World News

在這種畸形的鏈條下,有些較大型的野味市場甚至已經成為一日遊的打卡景點,除了出售野味,還表演各種野生動物的烹飪過程和手法,供遊客拍照。

這波令人頭皮發麻的操作非但沒有逼退遊客,反而衍生出各種野味小吃。

當你腦補出“東南亞補品”的功效,看著比國內便宜的價格,又在導遊或同行人的攛掇下——哪怕你不吃野味,這時都會變得躍躍欲試。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某些東南亞野味市場已經成為遊客打卡的地方 / 圖蟲

如果說,英美人吃野味是為了身份地位,中國人吃野味是為了進補,那非洲人吃野味,就屬於不得為而為之。

在非洲的西非、中非或大部分農村地區,還保留著吃“叢林肉”的習慣。

在加納最大的野味市場逛一圈,你會發現,這裡的“叢林肉”比起雞、豬等畜禽肉還便宜得多,多數窮人只能靠野外獲取的“叢林肉”果腹和補充蛋白質。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在非洲生活,很難完全避免不吃當地的“叢林肉” / Newsweek

老藝術家之前有個同事,就曾去非洲某個部落探訪,被一種薄荷葉裹著生肉的食物熱情招待,為不拂主人家的面子,硬著頭皮吃了一小口,幸好沒有出事。

而類似的,還有冰島的鯨魚肉、太平洋小島帕勞的蝙蝠湯,還有墨西哥城聖胡安市場的各種生猛美食……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墨西哥城的聖胡安市場,出售鹿肉、獅子肉、鱷魚肉等 / cityexpress

另外,還有不少遊客根本看不懂當地菜單,隨便指了一個,結果上來的是某種不知名的野味。有朋友就試過,在秘魯一家店裡點了特色菜,上來才知道是羊頭。

當你下次旅遊的時候,不妨留個心眼多問一嘴,減少在不知情下吃了野生肉類的可能,也千萬不要抱著“獵奇”和“嚐鮮”的心態,而去主動嘗試當地的野味。

景區遇野生動物,快跑!

除了不吃野味,景區的野生動物,你最好也別碰。

疾病生態學家Dr. Peter Daszak說過,全球每年有5種新病毒出現,速度正在加快,而野生動物身上,還有160萬種人類不瞭解的病毒。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在郊外遇見的野生動物,體內可能藏著未知病毒/ 圖蟲

對於已知的病毒,我們瞭解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可愛的浣熊,是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而又萌又憨的“野生土撥鼠”體內含有鼠疫桿菌,是鼠疫的罪魁禍首;野兔、野豬、野生刺蝟身上也攜帶多種寄生蟲……

不吃野味就沒事?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

有研究顯示,在1940年到2004年間發現的人類疾病中有70%來自與野生動物的直接、間接接觸。

當你在景區或郊外遇到野生動物,喊著要投餵或者觸摸的時候,它們身上的病毒就可能通過蜱蟲、跳蚤、蚊子傳播到人類身上,而接觸到野生動物的體液和糞便,或者被它們抓傷、咬傷,都是非常危險的操作。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別被野生動物的可愛外表迷惑/ 圖蟲

而事實也證明,不少人在旅行中因為接觸野生動物而染病:

有人因為在東南亞騎大象玩水而患上肺結核,還有一位遊客從巴厘島的長尾獼猴身上感染了猴泡沫病毒。

但這些案例從未引起人類的重視,甚至直接歸因於意外。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遊客和野生動物的距離越來越近/ 圖蟲

每年世界各地主動去追逐野生動物的遊客達到上百萬:

他們在非洲大草原坐著越野車觀賞獅子和犀牛;到東南亞或印度次大陸騎大象、和老虎同框;甚至不遠千里,飛到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熱帶雨林上去,觀察靈長類人猿怎麼生活……

即使大部分的遊客沒有刻意追求野生動物旅遊,但一旦在景區遇到野生動物,特別是形象可愛的,第一反應就是碰到“好運氣”,並下意識地靠近拍照。

人們不知道,此時肉眼看不見的病原體就會跑到自己身上。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血疫》中描述的1980年馬爾堡病毒,就是一位旅居非洲的法國人無意中的野營計劃 / 圖蟲

在菲律賓、巴厘島或斯里蘭卡旅行時,遊客大幾率會遇到很多野猴子。

作為人類的近親,野生靈長類動物身上攜帶多種病毒:

有人接觸野生猴子患了狂犬病、猴痘,有人因短尾猴的唾液濺到眼睛裡而染上致命的皰疹B病毒,科學家也已經證實,艾滋病毒最早出現在非洲的某種猿類身上。

一些常見的互動,也會導致病原體在人猴之間傳播。

有研究機構發現,在某些景點,人類和野生猴子的互動達到可怕的距離:嘴對嘴的投餵、拉扯中被抓傷,用嘴剝開花生給猴子吃,被口水直接噴到臉部……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人類從沒重視過野生猴子身上可能潛藏的病毒 / 圖蟲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曾發佈過一份最優類人猿遊覽指導,包括:

遊覽途中不得吃喝;不得攜帶食物到距離類人猿500米內;遊覽者不得在類人猿旁逗留超過1小時;若與野生類人猿距離將小於10米,需佩戴N95口罩等等……

但目前能意識到這些的遊客或旅遊公司,還真是少之又少。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很多人遇見野生猴子,第一反應都是來張合照 / 圖蟲

同樣要規避的,還有容易被外表迷惑的土撥鼠。

這種動物學名旱獺,俗稱土拔鼠,分佈非常廣泛,在西伯利亞高原、美洲、澳洲等地都有。

你很難想到,被稱作擁有“最治癒笑容”,在互聯網裡活成表情包的土撥鼠,在現實中則是鼠疫殺手。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可愛的土撥鼠,又有多少人被其外表迷惑? / 圖蟲

在旅行或郊野中遇見野生土撥鼠,切記別觸摸別靠近別餵食,

連洞口一隻小小的跳蚤,都是傳播鼠疫的重要媒介。

其他野生動物同樣不省心:野山羊可能會帶來芥蘚蟎,野生水鹿則可能導致的“萊姆病”……

所以,當下次在景區遇到野生動物,請繞路走,別打擾。

人類從沒學會敬畏自然

人類從來沒有真正敬畏過野生動物。

雖然我們常常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野味的殘忍,批判某些野生動物景點的不人道,但大多數時候,人類總是擺出一副無關痛癢的樣子。

哪怕野生動物攜帶的病毒已經“兵臨城下”,開始報復人類,我們也只是“短暫地”敬畏了一下。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別騙自己了,我們從未真正敬畏過自然 / 圖蟲

不要以為我們生活在大城市,與野生動物世界隔著十萬八千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食物鏈的縮短,飛機等短途交通工具的使用,我們離這些通常只存在於大自然的病毒也只會越來越近。

到底可以有多近?

近到吃下一隻果子狸(SARS),近到吃下被蝙蝠唾液沾染到的豬(尼帕病毒),近到一次無意中野營計劃(1980年馬爾堡病毒)……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帶著病毒庫的蝙蝠,因為人類活動,離我們很近 / 圖蟲

《血疫》這本書裡面,有句話讓人不寒而慄:

“來自熱帶雨林的危險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時內乘飛機抵達地球上的任何城市。”

你吃下的每口野味,接觸過每種野生動物,都可能讓你攜帶已經變異的病毒,進入人類龐雜而巨大的社會網絡。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野生動物傳播路徑 / 最新公開研究資料

其實,要離這些病毒遠一點,也很簡單,做到兩點:拒絕吃野味,拒絕毫無邊界的野生動物旅遊。

曾經追蹤SARS源頭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團隊成員也說過,“要從源頭去預防新發傳染病其實很簡單,就是離野生動物遠一點。”

有人會產生疑問,那為何那些生活在叢林裡,靠狩獵為生的人類沒事?

問題是,我們已經在現代文明築起的城牆下生活得太久,各種從小打到大的疫苗幫我們抵禦外敵,而這些不過僅限於人類已知的一小部分傳染病。

對於存在於大自然野外,每年不斷進化變異的病毒,我們的免疫系統實在是打不過。

本來兩者也相安無事,而人類吃野味,接近野生動物的行為,無異於“重新擲骰子”,看什麼時候擲出一種新病毒,應驗到自己的頭上。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吃野味、非法走私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旅行,每一種都是生命豪賭 / 圖蟲

這種蠢事,人類還真是做完一次又一次。

歸根到底,是我們的不敬畏,是我們的不怕。

歷史的演化,常常讓我們產生已經站到大自然頂端的錯覺,而沒有意識到,人類不過是哺乳動物,是大自然其中的一環而已。

當我們失去敬畏,肆無忌憚地吃著野味,生吞活剝野生動物,製造買賣,打著“旅行”的旗號在它們領地的邊緣試探,也怪不得病毒有一天會找上門來。

还敢吃野生动物?我劝你摸都不要摸

△何必打擾和接近? / 圖蟲

不過以人類有限的記憶,老藝術家很快想象得到疫情過去後的場景——

5年後,3年後,甚至可能1年後,野味照吃,野生動物照摸,沒有意識教育,下一代也早已忘記傷痛,做出重複的事情。

人們也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等待下一次疫情的降臨。

參考資料:1.吃出來的生化危機:全球野味黑市大起底造就Talk,2018.72.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放下對野味的執念?騰訊新聞大家,2020.13.為了滿足吃蝙蝠的中國人,東南亞有一整條野味產業鏈銀河商業評論,2020.14.長假旅遊,如何正確圍觀野生動物?小白兔(塔夫茨大學保護醫學碩士),2018.95.土撥鼠可愛?

當心被它傳染鼠疫 三聯生活週刊,2019.116.這些野生動物的病毒怎麼就到了人類社會?一席,2020.17.《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美] 理查德·普雷斯頓,20168.《病毒來襲》 [美]內森·沃爾夫,2014

你覺得人類會敬畏野生動物嗎?

解凍的古巴,活得比我們想象中潮

醒醒,皇室生活哪有你想的那麼容易

排版 | Gloria

封面圖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