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熟,只有0.1‰的人從事創造性工作,其他人類只為維持基因多樣性,那樣的社會會是怎麼樣的?

廖栩


這說明人類藉助科技發展,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讓人獲得更多的時間,更專注的空間的去思考和推進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不在為機械化重複但工作量大的事務束縛手腳和精力。

屆時社會將會演變出新的以人為本的工作生存模式,但是不管時代文明如何發展,任何時代都會存在部分人因為自己能力和適應力差,而被社會淘汰,這也是正常現象,其實不必擔心太多,順其自然即可。


暗能量者


現在社會也是0.1‰的人從事創造性工作,但並不是說那99.9%的人,都是多餘的。

這就好像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全世界只剩下一個人,你做什麼都是100%的創造性,可以那並沒有什麼用。因為人類之所以稱為人,那是因為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說的,不是我說的)。

如何界定創造性? 製造新的實物,開發新的系統,打造新的平臺,革新新的技術,這些看著高大上的都是創新。

那麼在作為一個賣口紅的男網紅,算不算創新? 作為一個賣水果的網紅縣長算不算創新。這都是創新,津津樂道的海底撈,說不好聽的,不就是一個做火鍋的嗎?那算不算創新?改變了你的生活方式,讓你知道什麼叫體驗享受與被服務。

那麼這種看著不高端的創新,僅僅是在維持基因多樣性嗎?

你敢說,有幾個人敢說海底撈低端,人家可是非常有錢的存在。

做一層不變的工作,是不是就沒有生活的價值了?

工業領域,有一個詞非常的具有代表性:“系統”。工業中系統是什麼樣子的?

從研發管理,生產管理,到財務,營銷管理組成了工業企業的生產。當代看到的人工智能,最先實現的領域,其實是工業場景,如今大量的企業在實行數字化工廠,無人工廠的生產模式。

無人工廠,並非是沒有人,而是將生產製造,操作機械的人員,逐步用機器人,自動化替代,人工主要做生產研發,物料管理,銷售,財務管理。

2008年之後的中國發展告訴我們,賣貨是一個經濟發展永恆的主題,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恆久的驅動力。

不管是電商,網紅直播,微商,乃至物流,交通。這一切都是為加快貨物的流動服務,有需求,看到廣告去購買。因此,廣告的發展,各類網紅以及粉絲經濟的發展,萬變不離其中就是,怎麼讓更多大的人看到我的貨物信息,他們願意為這個東西買單。

如果真的去總結感謝創新性對於世界的改變,人類也只會感謝三個人:

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現電磁感應的特斯拉,研究出計算的馮·諾依曼。


機器人觀察


可以從三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1:社會價值認同的變化

如果強人工智能成熟並普及,人類社會形態和價值體系將會迎來巨大的變化。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強人工智能成熟,涉及到的各種體力勞動都將大大貶值,社會生產力將會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當人類基本物質生活滿足後,精神追求,成為人類的主要需求。創造性的工作也將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工作也就成為了體現存在感的方式,也是人類社會一種新的價值取向。

工作就像刷存在感,和現在的自媒體差不多,人人都需要刷一下存在感。你的存在感,在哪個時候,是你給別人帶來的價值和樂趣。

2:社會階層的變化,

階層不會消失,將以另外的形式存在,因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類社會的進步,也是為了不斷滿足自己無盡的慾望。人類慾望不會滿足

分工不同,個體聰明才智不同,貢獻不同,基因遺傳不同,導致階層不會消失。上層階級用遠享受最優質的社會資源。階層固化將更加嚴重。

3:世界格局的變化。

除了信仰,人類社會形態將越來越趨同。而信仰將更加固化,區分彼此的階層,種族,和國家。信者恆信,不信者,更不信。社會和國家之間彼此矛盾大多還產生於此。


杜裡巴磁碟


2017年4月,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通過視頻發表了題為《讓人工智能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結。而這已經不是霍金第一次提出"人工智能威脅論"。同年3月,他就表示,人類必須建立有效機制儘早識別威脅所在,防止新科技(人工智能)對人類帶來的威脅進一步上升。人工智能真的會終結人類文明?或者像有些人擔心的,它將取代現在大部分工作崗位,讓無數人下崗?

人工智能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就業增長潛力。人工智能技術無論在哪個行業落地,都會創造出一系列新崗位。在傳統行業中,人工智能設備或許可以代替人類進行勞動,但是AI設備的生產、維護、檢測都需要人類來完成。在新經濟、互聯網行業中,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進行許多重複性較高的工作,但產品的設計和運營都離不開人類。舉例來說,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推動了虛擬現實工程的發展,但VR產品的邏輯設計還是要人來做,VR設備的維護也增加了技術人員的需求。這說明,人工智能本身作為一個行業,它所能帶來的新就業崗位不可低估。

技術進步必將帶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將創造新型的職業。從歷史上來看,蒸汽機的發明和紡紗技術的進步,讓紡織工人紛紛失業。但是紡出了布就要賣,本地市場無法消化全部產能,就有了出口的可能,而出口又刺激了運輸。圍繞這些商業行為的需求,金融服務也得到了發展。

人社部近日發佈的《關於擬發佈新職業信息公示的通告》中,包括網約配送員、全媒體運營師、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無人機裝調工等新職業,這裡面就有人工智能技術創造的各類新型工作。也許我們還無法準確預知未來的人工智能發展會帶來哪些新的職業形式,但16世紀的歐洲人也無法預知今天的國際貿易公司和進出口銀行職員每天做些什麼。

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類。從經營的角度看,無論什麼廠商,無論他們利用人工智能生產出什麼產品,他們的目的都是把產品賣出去。如果這時候人類已經大規模失業,那麼這些產品還能賣給誰?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工作,但它不可能代替人類消費。

"發展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是為人類服務。未來,在計算機擅長的領域,計算機將做得比人更好。計算機能記得很牢也很廣;在計算能力方面,人肯定遠不如它;計算機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很強,所以人以後在這些方面的工作,我認為也許會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

"但是,我們的大部分工作並不是純邏輯推理或純記憶、純計算的,大量工作是既有邏輯推理又有形象思維,既要靠記憶,又要靠創造力的,甚至靠靈感,這樣的狀態下,將來最容易出現的狀況就是大部分基礎工作,計算機做了;最後創造性的、決策性的工作,由人來進行。比如記者寫稿子,你把素材給計算機,它會給你一個初稿,但最後的加工潤色、畫龍點睛、觀點提煉等需要人來完成。這叫'人機混合增強智能'。"

未來,人工智能也許會代替一小部分人的工作。但更多的是,一個人加上人工智能,能頂過去5個人、10個人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這是最有可能實現的。而且,這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因此,未來的人和機器並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而是協同發展的關係。人要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去做更有意義的事,人和機器的深度協作才是推動人工智能應用真正落地的關鍵,這也是人工智能時代社會倫理和人文發展的需要。人機耦合不僅在翻譯領域,在幾乎人工智能落地的所有領域,應該都代表未來,不僅是技術趨勢,也是倫理和人文的需要。

技術進步或許會改變社會的結構,但未來不會出現“天網”和終結者。我們大可不必畏人工智能如虎。


水木99999


確實隨著人工智能的成熟和發展,必然會越有越來越多的人力被解放出來。有專家預計未來很有可能99%的人群會淪為無用階層。但是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並不是說一蹴而就的,必然會有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也就是說這樣的現實離我們相對還是比較遙遠的,我們目前的努力也是正在朝這麼一個目標去發展。實現了這樣的目標,我們人類必然會從繁重的體力和重複性的智力活動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創新。



另外,即便人類進入了非常成熟的人工智能時代,99%的人淪為無用人群,也並不意味著那99%的無用人群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1%的對社會推動有巨大貢獻的人,就是從那99%的人當中產生的,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個改變世界、對世界有巨大推動作用的人,是從哪一個人的孩子中誕生的。



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不是要淘汰人類,而是讓我們人類的工作變得更輕鬆更高效。讓我們人類從繁重的體力和智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從而投入更有意義的,更有創造性的活動中去。所以人工智能時代必然是一個更美好的時代,當然,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偉大時代的來臨,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去主動適應這個偉大的時代,而不是恐懼未來。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人工智能成熟會大大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會解放人類,人們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是每天重複的工作,是很美好的事情,很期待。

人們將會從社會主義過度到共產主義,從小我們就歌唱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社會發展太快,會實現的。

我覺得主要是太多科幻電影給大家普及了負面的影響,黑客帝國之類的,說什麼人工智能會佔領世界。


任重而道元


自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就是0.0...1%的人類思想先驅在做開創性的工作,99.9...9%的人在維持基因的多樣性,今天,歷史仍然在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將來也會如此。與AI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外星文明新時代


我與題主觀點相反。人工智能成熟,成為主流後。將有80%的人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革新。10%的人為普工。10%的人閒著養老。


老朽61174534


那就沒必要以人的形式維持多樣性,直接保留幾個細胞在冰箱裡面可以了!

那時候可以通過計算機設計不同的基因片段,想受什麼精就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