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是不是一定要临古帖?

乾坤子1000


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古帖,就象学武术一定要练基本功一样。

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指功力,它包括力量、速度、抗击打等能力。这就是基本功,要经常练习,用数十年时间来练,功底就深厚。

临帖就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通过临帖才能学到点画的笔力、方圆、轻重.粗细、润燥、映带、呼应、运动感、韵律感、节奏感、整体章法空间布白,才能学到字帖的精、气、神。然后转化为创作所需,应用到创作中来。

唐太宗《帝范》的卷四中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著名古帖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检验的,公认的经典作品,在取法问题上,有了准确定位。我们将这些书法作品成果作有选择的继承,加以吸收。比起自己艰难的摸索,是一条捷径。所以学习书法一定要临古代名帖。

临帖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摹写是为了熟悉结构。

二,准确临摹是为了提高精准表现能力。

三,快速临摹可提高观察速度和快速书写,提高抓大感觉的能力。

四,背临是增加记忆,储存在脑海里,创作时可随时提取出来,为我所用。

五,意临是基于原帖的再创作,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其它碑帖的一些特征,形成一种新面貌。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以下为王宠书法作品。











神韵轩书法


你知道吗?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

就拿王羲之来说,他的作品历代临摹者不计其数,至今尚有许多名家的临本流传,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的。

《兰亭集序》冯承素 摩本


学习书法,临摹是必经之路。

怎么说呢,一般来说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表现其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艺术也是这样。


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自然要先弄明白你要学习的书体,无论是结构也好、用笔也好,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法则的,包括章法,已经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但是我们不是说一定要照着范本去临的一模一样,当然,初次临摹的时候总要求相似,但是不是要让你一直临摹,在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后再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才是临帖真正的目的所在啊。

初学者无法自我创作一套书法体系,这时候临摹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在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后,你才有自己的轮廓,才有创新的机会。


这种情况就跟宝宝刚出生一样,从牙牙学语,到学习大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从模仿而来的,正式有了前人的开拓,留下的都是精髓,吸取他人的成功之处才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啊。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内容来源东家Su,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家APP


不临帖,无以谈书法

学书法要不要临摹?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必须临摹,甚至可以断言,学书法不临帖永远是上不得台面的野路子。

我认识一个李先生,四十多岁,对于书法的兴趣很深,天天都要写——但是从不临帖。甚至非常自信地认为碑帖太呆板,临帖没意思,艺术就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甚至这位李先生还有一套自己的道理:王羲之并没有临过王羲之,但是已然成了书圣,后世那么多人临摹王羲之,却没有一个超越王羲之的。

然而事实上呢,这位李先生练书法20多年了,笔墨纸用了一大堆,时间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但是依然是任笔为体,写出来的东西恶俗至极。可他依然孤芳自赏,经常向各种书法展投稿,一次也没有被选中过。

其实很多东西的学习开始都始于模仿,就像在狼群长大的“狼孩”,只要他一直在狼群里,就永远不会说出人话来一样,学习书法不去临摹古代法帖,也就始终谈不上书法,只能算是自娱自乐的写字。

书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就在古人留下的法帖之中,倘若学书法不临帖,那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成功率几乎是零。

所以,学书法一定要老老实实从临帖开始,即使很有成就的书法家依然在不断临帖,可以说临帖的过程贯穿于学书法的始终。

总而言之,不临帖无以谈书法,学书法就老实临帖,同时也不要相信那些声称不临帖就能写好书法的鬼话。


书法雅集


天才不需要,但谁是天才呢?



倚天剑寒


学习书法得步骤:

1.执笔,执笔有明确的方法,不是苏东坡所谓执笔无定法。执笔有最佳的方法,唐代卢携有述:拓大指,擫中指,拒中指,斂二指,令掌心虚如握卵,小指再拒名指。但卢携有个错误,他说腕需挺起,而同时代的韩方明说:平腕双包妙无所加。平腕指头灵活性明显优于挺腕。使指头更加灵活,点画才更加生动鲜活。

2.笔法,笔法是书法的金钥匙,可以打开书法大门,可以诸体通用,颜柳欧赵褚薛王,都是一个笔法,非是各家有不通笔法!这一点今人不知,笔法都来源王羲之,诸家也都是王家法脉传承人,至于风格面貌有别,那是个性使然,非是笔法不同,书法之法只有一种:这个法由蔡邕所创,完善于王羲之,世称魏晋笔法。后世皆承之,至唐天宝末失传。后世只有赵孟頫一人妙悟笔法。笔法核心就是永字八法!可惜永字八法失传已经一千多年!本人不才,花费十余年,将永字八法挖掘整理出来了。

3.临帖,临池是书法掌握结体,体势,章法,以及综合积累的过程,是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点画之安排,位置之合宜,或是端严,或是巧妙,全在学古,学古必求佳范,此亦临帖是也。



蜕山徐康岩


学书法是不是一定要临帖,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临!而且要仔细临!根据多年习书经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为什么要临帖?

首先我们只有从思想方面理解了临帖的重要性,才能起到由被动到主动的学习动力,学习书法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法则,无法不成书,我们只有通过临帖才能掌握法则神韵。临帖,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从追求形似到形神兼备,最后到得意忘形的背临,再到随心所欲却不逾法度的最高境界。



二、学书法过程中,临帖如何解决形似神不似的问题

选好一本帖后,我们一定先弄明白这本帖的书家风格,以及这本帖字体特征、笔法要领等,了解的越多越细致,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很大帮助。临习每一个字之前要先读帖,大多学书的朋友会忽略这个环节,摆好帖子直接上手就临。由于没有准确理解字的结构及呼应避让关系等细节,末了也只能临而不得其要领,唯有把字读透,了然于胸再去动笔才会事半功倍。每临完一个字都要和帖上的字仔细对照(购买字帖要买原大,放大版本不适合临帖使用),发现哪里有问题马上改正。只有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步入正确的学书正途。



三、临帖如何从神态上潜心钻研。

要多从这本字帖的书家书写风格习惯了解入手,分析书家的结构、章法、笔法、墨法并从中去体验字帖的真正内涵和用笔。临帖的同时要多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这样便能积累更多的书写心得和素材。

四、临帖有什么禁忌?

临帖时下笔应该果断,不要怕下笔,迈不出这一步,有畏难情绪便会一事无成。即便初次临习得不好,也不要畏惧,经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推敲自然会临到形神兼备的。但是千万不能为了追求形似而不注重书贴的用笔方法,这是学书大忌。



所以写字必须要临帖,而且要注重法则和法度,不讲法则就是平常所言“写字”,而并不是书法,区别就在于此。古代米芾、赵孟頫等一众书家都是从临帖成长为大家的!所以,放心大胆的临帖吧!


麓山墨人


临帖是学书法不二选择,选何种字帖,大有讲究。一般而言,古帖是经典范本,临帖选古代名家字帖为宜。

我们现在大都选唐楷,作为入门临帖,这已是历朝历代学书法的传统习惯了,楷书“四大家”的字帖,究竟版本如何,如何辨析好坏,大有学问。好在如今印刷水平越来越好,字迹清晰,正规出版机构发行的字帖一般都会选择公认为最佳的版本,都可以作为字帖学习。

除了临唐楷之外,还可以临汉魏六朝碑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说,唐碑已损坏严重,或非原碑,或非原拓本,精神尽失。梁启超在谈学书法中,也认为一些碑帖不可学,并且推荐大家学魏碑和六朝碑帖,列举了几十种。汉魏六朝的碑帖,的确有不少经典作品,康有为把所见碑77种分等级为:神品、妙品、高品、精品和能品11等,列《爨龙颜碑》、《灵庙碑阴》和《石门铭》为神品。数十碑刻,大多字迹清楚,刻工精良,不失为临帖之范本,也可作为学书参考。

行书、草书,源自汉魏晋,盛于“二王”,至唐张旭、怀素的狂草出现,为今草高峰。故“二王”是行草源头,取法乎上,无论从哪里入门,都脱离不了“二王”正脉,所以行草也是要临古帖为佳。

篆、隶及古文字,更要临古帖,例如学大篆一定要临石鼓文;学小篆一定要临《峄山刻石》;学隶书一定要汉隶开始学,这些都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是必临之帖。








如石书艺


学习书法要临帖,而且必须临古帖,理由如下:

一、书法与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伴随着汉字的发明和不断演变,文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灵魂。文字演变大致顺序为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秦),隶书(秦至汉),草书(汉章帝时出现章草),行书(汉末),楷书(汉末至魏),书法就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书写规律。

二、书法大咖诞生

书法始于殷商,光大于魏晋,到唐代得到顶峰。

魏晋的四大书家“鈡张羲献”,到唐朝三位加元朝一位共四位楷书大家“欧颜柳赵”得到书法顶峰。宋朝注重书法意境,“苏黄米蔡”为其中翘楚。

上述书家的法帖是历代书家、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圣经。

其中王羲之号称书圣,冠绝天下,历经1700多年,声望日隆。

三、学书学古帖,取尽书法精华

通俗比喻,学习书法古帖,就相当于婴儿吃母乳。母乳比任何牛奶、羊奶等奶制品强多了,其天然成分能增强婴儿免疫力,促进健康成长。

古帖就相当于是历代书家学书的母乳。舍弃母乳而喝其它奶制品,不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吗?

四、现代书家的推荐

田蕴章、田英章兄弟是当代著名书家,是“田楷”的集大成者,追随者众多。

田蕴章先生在电视中就多次强调,号召书法爱好者要多学习古帖,要终身临习古帖,而不是学习“田楷”。

田先生是治学非常严谨和谦逊的专职书法教授,楷行草三体俱精。他的提倡很具有权威性。

五、专研古帖,推陈出新

清人宋曹《书法约云》云“书法之美,妙在能合”。要求我们深刻体验历代书法经典法帖精妙。

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是在首先推陈的基础上再创新。

不学习古帖,妄谈创新,最终将于丑书为伍。

综上所述,学书法必须临古帖,甚至终身临习,望我们广大学书者(包括教育学生的老师)谨记之。


写字秀


是的,必须。当今的书法创作还是笼罩在清代民国以来形成的书法传统之下,篆隶,碑学盛行,又加之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各种新奇的书法,甚至江湖书法、丑书,层出不穷。晋唐的经典笔法的传承其实正处在一种失传的状态之下,不要说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远古大家,即使对赵孟頫的理解也存在颇多误解。但是今人往往对自己的无知往往认识不足。比如对欧体楷书,很多人认为田楷就是对欧最好的继承。其实欧楷与田楷之间,除了字形上稍有类似之外,无论从笔法和结字上说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今天写的颜真卿,柳公权其实都是从清人对唐楷的临摹中来的,而清人对唐楷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误解。因此虽然我们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见到许多经典古帖,坊间也充斥着各种临摹范本,但实际上我们对古典笔法知之甚少,因此要获得经典笔法就必须打破今人的眼界,重新深入古典名帖,再一次激活书法史上的经典笔法。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唯其如此才能得古人之一二,对当代书法的创作或有裨益。


兔先知先生



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科。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它是有法度和标准的。



学书法必须要临摹的。因为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



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学习别人的,打出来,就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源于模仿。






临摹是一种思索、一种比较、一种记忆。不光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一定基础之后还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度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新!



那什么是临摹?临摹有两层意思。一是临写,二是摹写。临写分为对临、意临、格临和背临。对临就是把碑帖置于案边照着写。意临就是在理解古人用笔之后用手指临空比划,加深理解。格临就是在画有各种格子的纸上照式临写。背临就是把帖收起来,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





摹写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写,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还有一种是“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面填写。



临摹不是整篇眷抄,不能全线出击,要逐一突破,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前要先读帖。读帖胜于临帖。只有看得准才会临得像。从读帖中领悟,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读帖要仔细,每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都要牢记于心。



临帖时应该以点带面,选择一些易写的字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事半功倍!



总之,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摹写可以得其结构,临写可以体会古人的用笔。临摹中要多看,多读、多思、多悟、多琢磨、多比对、多总结!力求神形兼备!



临摹就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书法中的临摹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笔者学习书法30多年,无师自通,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仍然坚持临摹。因为我深知,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临摹,才能积累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