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是不是一定要臨古帖?

乾坤子1000


學習書法一定要臨古帖,就象學武術一定要練基本功一樣。

俗話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個"功″指功力,它包括力量、速度、抗擊打等能力。這就是基本功,要經常練習,用數十年時間來練,功底就深厚。

臨帖就是學習書法的基本功,通過臨帖才能學到點畫的筆力、方圓、輕重.粗細、潤燥、映帶、呼應、運動感、韻律感、節奏感、整體章法空間布白,才能學到字帖的精、氣、神。然後轉化為創作所需,應用到創作中來。

唐太宗《帝範》的卷四中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著名古帖是經過千百年來歷史檢驗的,公認的經典作品,在取法問題上,有了準確定位。我們將這些書法作品成果作有選擇的繼承,加以吸收。比起自己艱難的摸索,是一條捷徑。所以學習書法一定要臨古代名帖。

臨帖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摹寫是為了熟悉結構。

二,準確臨摹是為了提高精準表現能力。

三,快速臨摹可提高觀察速度和快速書寫,提高抓大感覺的能力。

四,背臨是增加記憶,儲存在腦海裡,創作時可隨時提取出來,為我所用。

五,意臨是基於原帖的再創作,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其它碑帖的一些特徵,形成一種新面貌。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以下為王寵書法作品。











神韻軒書法


你知道嗎?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獨樹一幟的大書法家,沒有不重視臨帖的。

就拿王羲之來說,他的作品歷代臨摹者不計其數,至今尚有許多名家的臨本流傳,而王羲之本人,也是出入百家才最後形成自己的風格的。

《蘭亭集序》馮承素 摩本


學習書法,臨摹是必經之路。

怎麼說呢,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本身固有的法則和規律,都有表現其藝術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藝術也是這樣。


我們在學習書法時,自然要先弄明白你要學習的書體,無論是結構也好、用筆也好,都有自身的規律和法則的,包括章法,已經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體系。

但是我們不是說一定要照著範本去臨的一模一樣,當然,初次臨摹的時候總要求相似,但是不是要讓你一直臨摹,在學會了範本中各方面的方法後再運用到自己要寫的字句上來,就才是臨帖真正的目的所在啊。

初學者無法自我創作一套書法體系,這時候臨摹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在熟練掌握基本方法後,你才有自己的輪廓,才有創新的機會。


這種情況就跟寶寶剛出生一樣,從牙牙學語,到學習大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從模仿而來的,正式有了前人的開拓,留下的都是精髓,吸取他人的成功之處才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啊。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內容來源東家Su,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家APP


不臨帖,無以談書法

學書法要不要臨摹?沒有任何商量餘地,必須臨摹,甚至可以斷言,學書法不臨帖永遠是上不得檯面的野路子。

我認識一個李先生,四十多歲,對於書法的興趣很深,天天都要寫——但是從不臨帖。甚至非常自信地認為碑帖太呆板,臨帖沒意思,藝術就要突出自己的個性。甚至這位李先生還有一套自己的道理:王羲之並沒有臨過王羲之,但是已然成了書聖,後世那麼多人臨摹王羲之,卻沒有一個超越王羲之的。

然而事實上呢,這位李先生練書法20多年了,筆墨紙用了一大堆,時間也不知道用了多少,但是依然是任筆為體,寫出來的東西惡俗至極。可他依然孤芳自賞,經常向各種書法展投稿,一次也沒有被選中過。

其實很多東西的學習開始都始於模仿,就像在狼群長大的“狼孩”,只要他一直在狼群裡,就永遠不會說出人話來一樣,學習書法不去臨摹古代法帖,也就始終談不上書法,只能算是自娛自樂的寫字。

書法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有自己的規律,這種規律就在古人留下的法帖之中,倘若學書法不臨帖,那就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成功率幾乎是零。

所以,學書法一定要老老實實從臨帖開始,即使很有成就的書法家依然在不斷臨帖,可以說臨帖的過程貫穿於學書法的始終。

總而言之,不臨帖無以談書法,學書法就老實臨帖,同時也不要相信那些聲稱不臨帖就能寫好書法的鬼話。


書法雅集


天才不需要,但誰是天才呢?



倚天劍寒


學習書法得步驟:

1.執筆,執筆有明確的方法,不是蘇東坡所謂執筆無定法。執筆有最佳的方法,唐代盧攜有述:拓大指,擫中指,拒中指,斂二指,令掌心虛如握卵,小指再拒名指。但盧攜有個錯誤,他說腕需挺起,而同時代的韓方明說:平腕雙包妙無所加。平腕指頭靈活性明顯優於挺腕。使指頭更加靈活,點畫才更加生動鮮活。

2.筆法,筆法是書法的金鑰匙,可以打開書法大門,可以諸體通用,顏柳歐趙褚薛王,都是一個筆法,非是各家有不通筆法!這一點今人不知,筆法都來源王羲之,諸家也都是王家法脈傳承人,至於風格面貌有別,那是個性使然,非是筆法不同,書法之法只有一種:這個法由蔡邕所創,完善於王羲之,世稱魏晉筆法。後世皆承之,至唐天寶末失傳。後世只有趙孟頫一人妙悟筆法。筆法核心就是永字八法!可惜永字八法失傳已經一千多年!本人不才,花費十餘年,將永字八法挖掘整理出來了。

3.臨帖,臨池是書法掌握結體,體勢,章法,以及綜合積累的過程,是不可逾越的必由之路。點畫之安排,位置之合宜,或是端嚴,或是巧妙,全在學古,學古必求佳範,此亦臨帖是也。



蛻山徐康巖


學書法是不是一定要臨帖,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臨!而且要仔細臨!根據多年習書經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為什麼要臨帖?

首先我們只有從思想方面理解了臨帖的重要性,才能起到由被動到主動的學習動力,學習書法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法則,無法不成書,我們只有通過臨帖才能掌握法則神韻。臨帖,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從追求形似到形神兼備,最後到得意忘形的背臨,再到隨心所欲卻不逾法度的最高境界。



二、學書法過程中,臨帖如何解決形似神不似的問題

選好一本帖後,我們一定先弄明白這本帖的書家風格,以及這本帖字體特徵、筆法要領等,瞭解的越多越細緻,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有很大幫助。臨習每一個字之前要先讀帖,大多學書的朋友會忽略這個環節,擺好帖子直接上手就臨。由於沒有準確理解字的結構及呼應避讓關係等細節,末了也只能臨而不得其要領,唯有把字讀透,瞭然於胸再去動筆才會事半功倍。每臨完一個字都要和帖上的字仔細對照(購買字帖要買原大,放大版本不適合臨帖使用),發現哪裡有問題馬上改正。只有如此,才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並步入正確的學書正途。



三、臨帖如何從神態上潛心鑽研。

要多從這本字帖的書家書寫風格習慣瞭解入手,分析書家的結構、章法、筆法、墨法並從中去體驗字帖的真正內涵和用筆。臨帖的同時要多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這樣便能積累更多的書寫心得和素材。

四、臨帖有什麼禁忌?

臨帖時下筆應該果斷,不要怕下筆,邁不出這一步,有畏難情緒便會一事無成。即便初次臨習得不好,也不要畏懼,經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推敲自然會臨到形神兼備的。但是千萬不能為了追求形似而不注重書貼的用筆方法,這是學書大忌。



所以寫字必須要臨帖,而且要注重法則和法度,不講法則就是平常所言“寫字”,而並不是書法,區別就在於此。古代米芾、趙孟頫等一眾書家都是從臨帖成長為大家的!所以,放心大膽的臨帖吧!


麓山墨人


臨帖是學書法不二選擇,選何種字帖,大有講究。一般而言,古帖是經典範本,臨帖選古代名家字帖為宜。

我們現在大都選唐楷,作為入門臨帖,這已是歷朝歷代學書法的傳統習慣了,楷書“四大家”的字帖,究竟版本如何,如何辨析好壞,大有學問。好在如今印刷水平越來越好,字跡清晰,正規出版機構發行的字帖一般都會選擇公認為最佳的版本,都可以作為字帖學習。

除了臨唐楷之外,還可以臨漢魏六朝碑帖,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說,唐碑已損壞嚴重,或非原碑,或非原拓本,精神盡失。梁啟超在談學書法中,也認為一些碑帖不可學,並且推薦大家學魏碑和六朝碑帖,列舉了幾十種。漢魏六朝的碑帖,的確有不少經典作品,康有為把所見碑77種分等級為:神品、妙品、高品、精品和能品11等,列《爨龍顏碑》、《靈廟碑陰》和《石門銘》為神品。數十碑刻,大多字跡清楚,刻工精良,不失為臨帖之範本,也可作為學書參考。

行書、草書,源自漢魏晉,盛於“二王”,至唐張旭、懷素的狂草出現,為今草高峰。故“二王”是行草源頭,取法乎上,無論從哪裡入門,都脫離不了“二王”正脈,所以行草也是要臨古帖為佳。

篆、隸及古文字,更要臨古帖,例如學大篆一定要臨石鼓文;學小篆一定要臨《嶧山刻石》;學隸書一定要漢隸開始學,這些都已是公認的經典之作,是必臨之帖。








如石書藝


學習書法要臨帖,而且必須臨古帖,理由如下:

一、書法與中華文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伴隨著漢字的發明和不斷演變,文字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靈魂。文字演變大致順序為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秦),隸書(秦至漢),草書(漢章帝時出現章草),行書(漢末),楷書(漢末至魏),書法就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書寫規律。

二、書法大咖誕生

書法始於殷商,光大於魏晉,到唐代得到頂峰。

魏晉的四大書家“鈡張羲獻”,到唐朝三位加元朝一位共四位楷書大家“歐顏柳趙”得到書法頂峰。宋朝注重書法意境,“蘇黃米蔡”為其中翹楚。

上述書家的法帖是歷代書家、書法愛好者的學習聖經。

其中王羲之號稱書聖,冠絕天下,歷經1700多年,聲望日隆。

三、學書學古帖,取盡書法精華

通俗比喻,學習書法古帖,就相當於嬰兒吃母乳。母乳比任何牛奶、羊奶等奶製品強多了,其天然成分能增強嬰兒免疫力,促進健康成長。

古帖就相當於是歷代書家學書的母乳。捨棄母乳而喝其它奶製品,不是捨本逐末,事倍功半嗎?

四、現代書家的推薦

田蘊章、田英章兄弟是當代著名書家,是“田楷”的集大成者,追隨者眾多。

田蘊章先生在電視中就多次強調,號召書法愛好者要多學習古帖,要終身臨習古帖,而不是學習“田楷”。

田先生是治學非常嚴謹和謙遜的專職書法教授,楷行草三體俱精。他的提倡很具有權威性。

五、專研古帖,推陳出新

清人宋曹《書法約雲》雲“書法之美,妙在能合”。要求我們深刻體驗歷代書法經典法帖精妙。

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是在首先推陳的基礎上再創新。

不學習古帖,妄談創新,最終將於醜書為伍。

綜上所述,學書法必須臨古帖,甚至終身臨習,望我們廣大學書者(包括教育學生的老師)謹記之。


寫字秀


是的,必須。當今的書法創作還是籠罩在清代民國以來形成的書法傳統之下,篆隸,碑學盛行,又加之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各種新奇的書法,甚至江湖書法、醜書,層出不窮。晉唐的經典筆法的傳承其實正處在一種失傳的狀態之下,不要說王羲之、顏真卿這樣的遠古大家,即使對趙孟頫的理解也存在頗多誤解。但是今人往往對自己的無知往往認識不足。比如對歐體楷書,很多人認為田楷就是對歐最好的繼承。其實歐楷與田楷之間,除了字形上稍有類似之外,無論從筆法和結字上說其實都沒有太大關係。我們今天寫的顏真卿,柳公權其實都是從清人對唐楷的臨摹中來的,而清人對唐楷的理解其實是一種誤解。因此雖然我們今天可以通過互聯網見到許多經典古帖,坊間也充斥著各種臨摹範本,但實際上我們對古典筆法知之甚少,因此要獲得經典筆法就必須打破今人的眼界,重新深入古典名帖,再一次激活書法史上的經典筆法。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唯其如此才能得古人之一二,對當代書法的創作或有裨益。


兔先知先生



書法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科。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它不同於一般的寫字。它是有法度和標準的。



學書法必須要臨摹的。因為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臨摹就是繼承,就是向古人學習,學習前人優秀碑帖中美的用筆、美的結字、美的章法、美的韻味和氣勢等。



有位畫家曾經說過:“對待傳統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進去就是學習別人的,打出來,就是一個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創新源於模仿。






臨摹是一種思索、一種比較、一種記憶。不光初學書法要臨摹,就是有一定基礎之後還要臨摹。書法家的一生都是在臨摹中度過的,在臨摹中學習,在臨摹中思考,在臨摹中創新!



那什麼是臨摹?臨摹有兩層意思。一是臨寫,二是摹寫。臨寫分為對臨、意臨、格臨和背臨。對臨就是把碑帖置於案邊照著寫。意臨就是在理解古人用筆之後用手指臨空比劃,加深理解。格臨就是在畫有各種格子的紙上照式臨寫。背臨就是把帖收起來,憑記憶默寫帖中的字。





摹寫就是用薄紙蒙在字帖上面寫,然後筆隨影走,按照顯露出來的字跡寫。還有一種是“描紅”。即在印有雙鉤紅線的字上面填寫。



臨摹不是整篇眷抄,不能全線出擊,要逐一突破,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摹帖應注意筆隨帖走,切勿失形,要看準筆畫的來龍去脈,揣摩它的筆法和結構形態。摹帖要有“寫”意,將筆畫一筆寫成,飽滿而精到,切勿依葫蘆畫瓢地填描塗抹。



臨帖前要先讀帖。讀帖勝於臨帖。只有看得準才會臨得像。從讀帖中領悟,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讀帖要仔細,每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都要牢記於心。



臨帖時應該以點帶面,選擇一些易寫的字入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久而久之,事半功倍!



總之,學習書法必須臨摹結合,先摹後臨。摹寫可以得其結構,臨寫可以體會古人的用筆。臨摹中要多看,多讀、多思、多悟、多琢磨、多比對、多總結!力求神形兼備!



臨摹就是通過手的描畫,加深腦的印象,通過手、眼、腦的運動,把優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裡。



書法中的臨摹是學習和繼承的手段。這種繼承與借鑑就是為了創新!筆者學習書法30多年,無師自通,篆、隸、草、真、行五體皆能,無論嚴寒酷暑,每天仍然堅持臨摹。因為我深知,書法藝術博大精深,學無止境!只有通過臨摹,才能積累大量的、豐富的材料,為今後的創作做量的鋪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