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如此发达,为何中原却成华夏肇始之地?

旭丿就湜遮漾紫


其实中国历史上,不止是良渚文化,还有三星堆等多个文明遗址被发掘,这些遗址的规模,文物,文化内涵,一点都不输于中原文明,但是都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神秘地消失。

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很多玉器,跟三星堆出土的玉器很多相似的,而且这两个地方的玉器跟同期中原的玉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说明他们之间的文化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时候就有人想到了,会不会他们之间在那个时期存在过很多文化交流,这个已经是考证不出来了,因为良渚文化和三星堆遗址,都没有出土相关的文字,而且中原历史关于这块的记载也不多,所以这些目前还是个谜。

比如说,三星堆遗址,文字方面,只出土了6个符号,根本没法去判断是否与中原文明有过交流,而且古代出蜀的道路比登天还难,他们如何出去,外面的人如何进来,都不知道。

这些文化,最终都在历史上神秘地消失,是疾病,还是天灾,还是环境,原因已无从考证,这些文明遗址的出土,最大的作用就是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原文明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起源,颠覆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这块的认知。


烟郭说历史


良渚文化如此发达,为何中原却成华夏肇始之地?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从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良渚文化是什么?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位于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中心位于浙江省良渚市。1936年发现的文化遗址是以施昕更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施昕更先生是前西湖博物馆馆长,1936年在余杭市良渚镇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在5300-4200年前就已存在,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个文化遗址最显著的特点是出土的玉石。墓葬出土的玉器有手镯、玉筒、玉珠、吊坠、玉柱、玉锥、玉带、玉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精细。

二、良渚文化怎么发展起来的?

在过去,长江流域往往被认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发现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与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相似,长江流域许多区域中心都有城墙,社会等级制度在丧葬制度中有明显体现,手工艺品生产高度发达,名流群体参与了奢侈品的交换。或是有声望的商品。良渚文化代表了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的复杂社会。

三、良渚文化怎么消失的?

良渚文化是被洪水逼着迁徙,还是被战争摧毁,还不得而知,但他的后代和文化已经融入中国,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良渚出土了玉岩。事实上,到东周战国时期,楚国、越国和吴国都不算中原地区,但都有自己的语言,甚至秦国也不算。只有周王是正统的。根据上述逻辑,秦国在统领中原、统一六国之后,是否能代表中原?类似的历史可能发生在古代,但没有书面记录。良渚文化就是在历史动荡中慢慢的消失了。

所以,我们从良渚文化的发展,消亡可以看出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发展历程,也不是说哪种文化就好,哪种文化就不好,最重要的还是时机与那种文化的生命力。


知不足书斋


最近良渚申遗成功,有关良渚的话题也开始热闹起来。关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两件事情。

首先,中华文化或者文明,其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我们现在的历史观,文明观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后人对历史描述的影响。我们现在有关上古历史的文献记载大多都是周代留下来的,所以我们对上古世界的理解,很多都是基于周朝人基于自己的文化对上古历史的解读。在五六千年之前,中华大地上应该同时有许多文化同步诞生,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不一,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的文化,有的还有痕迹一直流传到现在。

第二,文明的发展不是直线式上升的,也不是总是先进的取代落后的,文明的进步是螺旋式上升的,就像股票上涨一样,上升的过程中也有很多谷底。曲折是文明发展的最大特征。所以最发达的文化不一定会成为天下的共主,也不一定是文明的主流,更不一定会完全流传于后世。就像夏商周三代一样,他们也是同时起源于中华大地的不同地方,但是却先后成为天下的共主。夏和商的文化有多少被保留下来了?但是周人的文化却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现在可以简单讲一讲问题了。

良渚文化有很多先进的地方,比如说筑城的技术,比如说宗教,比如说权力和阶级的划分等等。良渚都有一个城邦文化典型的特点。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可能就存在两种大的生活习惯,一种是生活在城里面的,一种是生活在城外面的。城里面的定居,城外面的有半定居和游牧化的。后来,定居在城里的越来越强大,不断压缩在野外生存的人们,这些人逐渐的被赶到中华文化的四周,也就是后来被周人成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游牧民族。当然,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

同时期的中原地带也有筑城技术,但是天下共主却不喜欢定居。根据《史记》的记载,一直到了大禹治水之后才有了类似都城的概念。五帝时代,天下共主喜欢跑来跑去,没有固定的场所。而身边的那支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也是随之流动。但是具体的情况现在也没办法去考证了。也有种说法,夏禹成为天下共主又能世袭是因为他们强大的工程力量和筑城技术。那么他的筑城技术是哪里来的?投入资金自行研发的么?

不是,夏禹的优势在于他几乎走遍了天下。他带着工程武装力量走遍了天下,同时也海纳百川般的吸收了不少各地的技术。

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当时的天下有很多个文化的中心,中原是其中一个,但是中原的文化却未必是最先进的。中原的优势在于他的地理条件。其他文化圈可能因为天灾等原因被湮灭了,或者是被迫迁移。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很有可能随着迁徙的族群和中原地带的其他族群融为一体。

比如说河姆渡的养猪的形态类似甲骨文中“家”的原型。有可能河姆渡文化和商文化有融合。

中原可能是当时生存条件最好的地方,其他地方及时文化更先进一些,但是却抵不过大自然的偶然事件,被自然灭,或者自觉和不自觉的迁徙到了中原地带。这些文化和技术的引入,打破了当时中原三大家族的平衡,于是夏,商,周三族先后争霸成为天下共主,其中周人更胜一筹,吸取了前面两朝失败的经验,把他们固化下来,设计了一套当时堪称完美的制度。从此,周人贵族的后代掌握了天下,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今天的姓氏大多都可追溯至周代贵族)。


历史麻辣锅


在没有发现甲骨文之前,商朝的历史只是凭口口相传记录。没有发现良渚文化以前,以为华夏文明起源于中原。而中原的地域或叫法与中国接近,很多专家学者以为中原即中国。研究良渚文化才能知道良渚才是中华文明的肇始地。其一,他发端于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崧泽文化上接马家浜文化。追根溯源浙江史前文化起源于11400年的上山文化,上山文化与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一脉相承。跨湖桥文化深刻影响了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可见浙江省域内的文化渊源一脉相传未曾中断。文明初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较弱。在4300后期的大洪水中,良渚人被迫外迁,融入其它族群中。但后来者其文明成度不及良渚文化先进,具体体现在制陶制玉建筑技术上,而良渚族群对阴阳、天地、八卦的深刻理解传承至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周朝的易经,以及道德经。当我们对良渚文化有深入研究后才发现,中华文明的肇始在良渚!


阿孟36142


有人说,良渚文化北上中原,建立了夏文化,但这种观点无法再中原考古中得到支持;还有人说良渚文化发展为马桥文化等,但两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相承的考古文化,而是有着数百年的缺环,而且在良渚文化之后,在这一地区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其文明发展程度反而不如良渚文化,这使得人们为之疑惑不解。就夏文化来讲,有很多夏人兴于边邑的说法,问题是中原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并没有发生突变,河南龙山文化是经过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而发展起来的。

上古时期的华夏族群长期生活并崛起于中原地区,如果说初期和边疆各族发展还平分秋色的话,到了夏朝开始,就远远把周边地区撇在了后面。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说中华民族的主体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并不断融合周边各族,形成为古代中国。

 





谈史说鲁


以下图片左边是良渚文化玉雕,右边是石卯胡乱砌在墙上的石雕,大家认为有没有联系?如果有联系,是一种文化遗存,那么石卯又怎么会胡乱拿来当建材砌墙?个人认为应该是征服后的战利品,包括大量的玉壁,玉璋等礼器也当做填充物砌在城墙里面,说明建造石卯城时已经过多次战争形成了大量堆积,如果推论成立,就正好印证了青铜文明和车架技术西来的观点,在4000多年前,先进的西来文明对中原的新石器文明产生了碰撞、融合,进而形成了夏王朝




王王王者荣耀


4800年前,良渚国王句芒率兵北伐占领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建朐国,成为炎黄之祖。


周乙1963


钥匙只有一把,答案可以很多。中华文化从未有断续。

如果讲上古南方文明之所以没有入史;简单讲,就是父系社会对母系社会的取代,如此而己。二者的转折点在北方政权商。商以后父系渐强,所建立的社会规则及文史对上古母系文化进行了自然又不自然的格式化〈包括文字〉。至汉《史记》则完全将上古帝王世系男性化,并修坟建祠以固其讹。不过虽然最后南方部族上古文字历史皆失,但文化的承续却由南而北从未有所终断。随着良渚遗址的出土让我们看到最早的中华文化的源流,这就是历史。(以上个人猜想欢迎指正)


量相过当


不管别的地方的文明多发达,到后来都会在中原一带融合,或者说被中原吸收。


欧文小星蝶


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别分这里那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