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如此發達,為何中原卻成華夏肇始之地?

旭丿就湜遮漾紫


其實中國歷史上,不止是良渚文化,還有三星堆等多個文明遺址被髮掘,這些遺址的規模,文物,文化內涵,一點都不輸於中原文明,但是都有個共同的地方,就是神秘地消失。

良渚文化中出土的很多玉器,跟三星堆出土的玉器很多相似的,而且這兩個地方的玉器跟同期中原的玉器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說明他們之間的文化內涵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時候就有人想到了,會不會他們之間在那個時期存在過很多文化交流,這個已經是考證不出來了,因為良渚文化和三星堆遺址,都沒有出土相關的文字,而且中原歷史關於這塊的記載也不多,所以這些目前還是個謎。

比如說,三星堆遺址,文字方面,只出土了6個符號,根本沒法去判斷是否與中原文明有過交流,而且古代出蜀的道路比登天還難,他們如何出去,外面的人如何進來,都不知道。

這些文化,最終都在歷史上神秘地消失,是疾病,還是天災,還是環境,原因已無從考證,這些文明遺址的出土,最大的作用就是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原文明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起源,顛覆了人們對中華文明起源這塊的認知。


煙郭說歷史


良渚文化如此發達,為何中原卻成華夏肇始之地?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的從幾個方面來回答:

一、良渚文化是什麼?

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之一。位於長江下游太湖地區,中心位於浙江省良渚市。1936年發現的文化遺址是以施昕更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施昕更先生是前西湖博物館館長,1936年在餘杭市良渚鎮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在5300-4200年前就已存在,屬於新石器時代。這個文化遺址最顯著的特點是出土的玉石。墓葬出土的玉器有手鐲、玉筒、玉珠、吊墜、玉柱、玉錐、玉帶、玉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精細。

二、良渚文化怎麼發展起來的?

在過去,長江流域往往被認為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近年來的大量發現表明情況並非如此。與黃河流域的考古發現相似,長江流域許多區域中心都有城牆,社會等級制度在喪葬制度中有明顯體現,手工藝品生產高度發達,名流群體參與了奢侈品的交換。或是有聲望的商品。良渚文化代表了公元前3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的複雜社會。

三、良渚文化怎麼消失的?

良渚文化是被洪水逼著遷徙,還是被戰爭摧毀,還不得而知,但他的後代和文化已經融入中國,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良渚出土了玉巖。事實上,到東周戰國時期,楚國、越國和吳國都不算中原地區,但都有自己的語言,甚至秦國也不算。只有周王是正統的。根據上述邏輯,秦國在統領中原、統一六國之後,是否能代表中原?類似的歷史可能發生在古代,但沒有書面記錄。良渚文化就是在歷史動盪中慢慢的消失了。

所以,我們從良渚文化的發展,消亡可以看出來,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身發展歷程,也不是說哪種文化就好,哪種文化就不好,最重要的還是時機與那種文化的生命力。


知不足書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有關良渚的話題也開始熱鬧起來。關於這個問題,我想首先,我們應該明白兩件事情。

首先,中華文化或者文明,其起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我們現在的歷史觀,文明觀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後人對歷史描述的影響。我們現在有關上古歷史的文獻記載大多都是周代留下來的,所以我們對上古世界的理解,很多都是基於周朝人基於自己的文化對上古歷史的解讀。在五六千年之前,中華大地上應該同時有許多文化同步誕生,但是他們的結局卻是不一,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的文化,有的還有痕跡一直流傳到現在。

第二,文明的發展不是直線式上升的,也不是總是先進的取代落後的,文明的進步是螺旋式上升的,就像股票上漲一樣,上升的過程中也有很多谷底。曲折是文明發展的最大特徵。所以最發達的文化不一定會成為天下的共主,也不一定是文明的主流,更不一定會完全流傳於後世。就像夏商周三代一樣,他們也是同時起源於中華大地的不同地方,但是卻先後成為天下的共主。夏和商的文化有多少被保留下來了?但是周人的文化卻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現在可以簡單講一講問題了。

良渚文化有很多先進的地方,比如說築城的技術,比如說宗教,比如說權力和階級的劃分等等。良渚都有一個城邦文化典型的特點。當時的中華大地上可能就存在兩種大的生活習慣,一種是生活在城裡面的,一種是生活在城外面的。城裡面的定居,城外面的有半定居和遊牧化的。後來,定居在城裡的越來越強大,不斷壓縮在野外生存的人們,這些人逐漸的被趕到中華文化的四周,也就是後來被周人成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遊牧民族。當然,這些概念都是相對的。

同時期的中原地帶也有築城技術,但是天下共主卻不喜歡定居。根據《史記》的記載,一直到了大禹治水之後才有了類似都城的概念。五帝時代,天下共主喜歡跑來跑去,沒有固定的場所。而身邊的那支最主要的武裝力量也是隨之流動。但是具體的情況現在也沒辦法去考證了。也有種說法,夏禹成為天下共主又能世襲是因為他們強大的工程力量和築城技術。那麼他的築城技術是哪裡來的?投入資金自行研發的麼?

不是,夏禹的優勢在於他幾乎走遍了天下。他帶著工程武裝力量走遍了天下,同時也海納百川般的吸收了不少各地的技術。

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當時的天下有很多個文化的中心,中原是其中一個,但是中原的文化卻未必是最先進的。中原的優勢在於他的地理條件。其他文化圈可能因為天災等原因被湮滅了,或者是被迫遷移。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很有可能隨著遷徙的族群和中原地帶的其他族群融為一體。

比如說河姆渡的養豬的形態類似甲骨文中“家”的原型。有可能河姆渡文化和商文化有融合。

中原可能是當時生存條件最好的地方,其他地方及時文化更先進一些,但是卻抵不過大自然的偶然事件,被自然滅,或者自覺和不自覺的遷徙到了中原地帶。這些文化和技術的引入,打破了當時中原三大家族的平衡,於是夏,商,週三族先後爭霸成為天下共主,其中周人更勝一籌,吸取了前面兩朝失敗的經驗,把他們固化下來,設計了一套當時堪稱完美的制度。從此,周人貴族的後代掌握了天下,一直流傳至今(我們今天的姓氏大多都可追溯至周代貴族)。


歷史麻辣鍋


在沒有發現甲骨文之前,商朝的歷史只是憑口口相傳記錄。沒有發現良渚文化以前,以為華夏文明起源於中原。而中原的地域或叫法與中國接近,很多專家學者以為中原即中國。研究良渚文化才能知道良渚才是中華文明的肇始地。其一,他發端於6000年前的崧澤文化。崧澤文化上接馬家浜文化。追根溯源浙江史前文化起源於11400年的上山文化,上山文化與8000年前的跨湖橋文化一脈相承。跨湖橋文化深刻影響了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可見浙江省域內的文化淵源一脈相傳未曾中斷。文明初期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對較弱。在4300後期的大洪水中,良渚人被迫外遷,融入其它族群中。但後來者其文明成度不及良渚文化先進,具體體現在製陶制玉建築技術上,而良渚族群對陰陽、天地、八卦的深刻理解傳承至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周朝的易經,以及道德經。當我們對良渚文化有深入研究後才發現,中華文明的肇始在良渚!


阿孟36142


有人說,良渚文化北上中原,建立了夏文化,但這種觀點無法再中原考古中得到支持;還有人說良渚文化發展為馬橋文化等,但兩者之間並不是直接相承的考古文化,而是有著數百年的缺環,而且在良渚文化之後,在這一地區發現的考古學文化其文明發展程度反而不如良渚文化,這使得人們為之疑惑不解。就夏文化來講,有很多夏人興於邊邑的說法,問題是中原地區的考古學文化並沒有發生突變,河南龍山文化是經過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而發展起來的。

上古時期的華夏族群長期生活並崛起於中原地區,如果說初期和邊疆各族發展還平分秋色的話,到了夏朝開始,就遠遠把周邊地區撇在了後面。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就是說中華民族的主體是在黃河流域發展起來,並不斷融合周邊各族,形成為古代中國。

 





談史說魯


以下圖片左邊是良渚文化玉雕,右邊是石卯胡亂砌在牆上的石雕,大家認為有沒有聯繫?如果有聯繫,是一種文化遺存,那麼石卯又怎麼會胡亂拿來當建材砌牆?個人認為應該是征服後的戰利品,包括大量的玉壁,玉璋等禮器也當做填充物砌在城牆裡面,說明建造石卯城時已經過多次戰爭形成了大量堆積,如果推論成立,就正好印證了青銅文明和車架技術西來的觀點,在4000多年前,先進的西來文明對中原的新石器文明產生了碰撞、融合,進而形成了夏王朝




王王王者榮耀


4800年前,良渚國王句芒率兵北伐佔領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建朐國,成為炎黃之祖。


周乙1963


鑰匙只有一把,答案可以很多。中華文化從未有斷續。

如果講上古南方文明之所以沒有入史;簡單講,就是父系社會對母系社會的取代,如此而己。二者的轉折點在北方政權商。商以後父系漸強,所建立的社會規則及文史對上古母系文化進行了自然又不自然的格式化〈包括文字〉。至漢《史記》則完全將上古帝王世系男性化,並修墳建祠以固其訛。不過雖然最後南方部族上古文字歷史皆失,但文化的承續卻由南而北從未有所終斷。隨著良渚遺址的出土讓我們看到最早的中華文化的源流,這就是歷史。(以上個人猜想歡迎指正)


量相過當


不管別的地方的文明多發達,到後來都會在中原一帶融合,或者說被中原吸收。


歐文小星蝶


都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別分這裡那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