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庆德说法


趣谈答案:如果光绪皇帝直接下令逮捕慈禧太后的话,那么光绪皇帝或许死的会更惨。

诡异的权力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点明一点,光绪皇帝无时无刻不想杀掉慈禧太后,因为慈禧掌握着皇权,这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最大的忌讳。

我们说一点比较有气势的话语:那就是一个皇帝的权力怎么可能被一个女子拿捏?如果被一个女子拿捏,那这个皇帝不就是软蛋吗?

当然这句话可能会充满歧视,可是对于封建帝国来说却是真理。

光绪皇帝不服气,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秘密了,至于光绪皇帝想谋反,那是万万不可行的。

因为慈禧拥有一项权力,这样的权力是100%的拿捏着光绪皇帝,那就是掌印权。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封建帝国光绪皇帝执政的时候,常常臣子们面对一些事情做出来决策,作出了决策之后,需要向光绪皇帝请示,看一下这件事情究竟做还是不做,对吗?

当请示完毕之后,光绪皇帝并不能够直接拿主意,他需要找到慈禧太后,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慈禧太后,从慈禧太后那里接过皇帝的大印来,盖下章,这个命令才能够正确实施下去。

好的,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光绪皇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并且朝中臣子已经同意了,这个时候光绪皇帝需要拿着逮捕黄慈禧太后的圣旨跑到慈禧太后那边,要求慈禧太后盖一个章逮捕自己。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慈禧太后脑子里面没有进过水,慈禧太后的脑子没有被门夹过,那么她就绝对不会盖这个章的。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掌握如此大的权力?换句话来说,为什么会给慈禧太后这么大的权力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另一个皇帝造出来的,那个皇帝叫做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把天下的权力分给了8个顾命大臣,并且希望这8位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儿子。

紧随其后的又后悔了,因为他害怕这8位顾命大臣从中拿捏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皇权继承出现不利因素,于是又紧急召见了慈禧,给了她这个所谓的掌印权。

当慈禧太后有了掌印权之后,越发的飞扬跋扈,越发的不把皇帝当人看,慢慢的就演变出来了这样的悲剧。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如果光绪成功掌权,那么清朝只会灭亡得更快,绝不可能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因为光绪帝至始至终都没有掌握实权,出于对他的同情,大家可能会认为光绪帝会更加开明,如果他掌握实权,那他绝对会与慈禧所代表的的顽固派截图不同,清朝的发展会更好,这其实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实际上,慈禧太后并曾经给过光绪机会,当年慈禧退居颐和园之后,光绪帝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实际上是光绪夺回属于自己的实权,进行的一场变相政变罢了。

光绪帝虽然是慈禧的傀儡皇帝,但他也耳濡目染,他也知道清政府的运作。康有为自称是南海圣人,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投机者。光绪作为一个大清王朝的皇帝,却识人不明,轻信康有为等人,更没有考虑到变法失败应该如何应对,最后使得变法成为一场闹剧。

对于甲午战争,光绪帝也没有考虑战败的后果,他只是一味的为了获取权力,不择手段,贸然一战,结果清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

慈禧太后虽然无法振兴清朝。但他凭借高超的政治手段,始终能够将晚清的中国处于统一状态而不致分裂。而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他的一厢情愿只会使清朝更加分裂,灭亡更快。

那么光绪帝痛恨慈禧太后,为什么不在西逃时趁机除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帝根本就没有能力除掉慈禧太后,他能够当上皇帝也是拜慈禧太后所赐,他的婚姻也是慈禧太后一手操办的,他能够参政也是经过慈禧太后同意的,清朝末期所有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戊戌变法时,光绪帝去找袁世凯协助,没想到袁世凯竟是慈禧太后的人,更不要说荣禄了。

在戊戌政变时都无法除掉慈禧太后,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时就更不可能了,并且当时的光绪帝已经被慈禧太后软禁了多年,他和外界交流的通道全部被堵死了,光绪帝和慈禧西逃时靠什么除掉慈禧太后,他根本就没有机会。


公元前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是光绪根本没有能力去逮捕慈禧,因为当时的权力都在慈禧的掌握之中,也就是说没人听光绪调遣去干这掉脑袋的事。

第二方面,也就是问题成立的情况下,真有死士愿意为光绪去拼命,逮捕了慈禧,并将其铲除,光绪皇帝夺回皇权,那么接下来中国会怎样?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和探讨。

首先,最有可能得是光绪掌权,将变法进行下去,但这里面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的国情,参与变法的那帮人的水平,究竟能将中国改变到什么程度,这个再往下想象就离本题远了,可以另起新题,如果有人愿意讨论我们可以另外去讨论。

其次,就是清王朝的国祚也许会延长几年,但仍然不能避免灭亡,因为清末的西方思想已经使得中国部分进步人士觉醒,帝制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即使光绪改革为君主立宪政体,但是皇权在中国根深蒂固的思想下,还是会与近代民主思想进行斗争,二者是不能共存的。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光绪夺权成功,中国的走向其实就是看他改革前期的力度和耐力。如果半途而废,那么基本不会改变原有历史走势,其他情况那就要靠想象空间了。


沈阳上班族


1898年9月28日,随着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戊戌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以康梁等一批维新派拥立光绪帝推动的“百日变法”彻底失败而告终。


那么,有人问了,假如光绪皇帝下令逮捕慈禧太后会怎么样? 我的答案是这只能是一种假设,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根本没有能力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抗衡。

因为当时清朝的政治环境并没有给维新派创造有利条件,从始至终维新派都是在上演一场独角戏,其结果必然是喧嚣过后归于沉寂。

首先,维新运动的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


作为维新变法的核心领导光绪皇帝,名义上虽为已经亲政,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决策权,国家行政大权仍为慈禧太后所掌控。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颁发上谕,幻想以此推动新政变法,现实情况却是纸上谈兵而已,并非得到上行下效,这就注定维新变法最后沦为好看不中用的“夹生饭”。

何况光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他对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君主立宪知之甚少,自然也不是由衷认同的。

他只是想借助维新派来对抗慈禧太后的力量,从而真正掌握最高权力,骨子里“君权至上”的理想仍根深蒂固。他充其量只是想做个“有道明君”而已。

其次,外部环境不利于维新变法。


维新派之所以信心满满,源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然而,清朝末年和明冶维新的政治环境根本不同。当时,日本封建幕府时代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而倒幕派实力雄厚,完全可以拥立明治天皇实行改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总体上还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日本的外部环境相对饱受列强欺侮的清朝,要宽松的多,不会因牵扯列强利益遭受阻挠,从而为明治维新各项新政施行铺平了道路。

再者就是,维新派的同盟军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封建顽固势力和列强垄断势力双重压迫下,中国资产阶级生存壮大十分艰难,想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派的坚决反对。

当时的封疆大吏各省督抚并没有表态支持变法,大都持冷漠旁观的看客态度。还有控制军政实权的八旗王公贵族,以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更是对变法嗤之以鼻,极力抵制。

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变法仅仅是凭借一腔強国热情,难免有些草率行事,也凸现了政治的不成熟。

另外,主观上维新派激进有余,稳重不足。

梦想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忽略了一个国家政体改变的系统性,渐进性,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一夜之间就可以看到宪政体系成为现实。

这种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行事风格,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表现,其结果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对原有旧秩序的冲击力可想而之,势必引起反对势力结成联盟予以阻挡,无疑是加大了改革的推进难度。

因此,我认为假如光绪下令真的逮捕了慈禧太后,其维新变法也难以取得成功。尽管康有为等人抱有强国富民之理想,但他们的政治素养的欠缺,以及当时中国的客观条件,都不具备资产阶级宪政体制的建立。


大美威海幸福银滩


那光绪就会死得更快、更惨,慈禧太后是最喜欢玩弄权术的人,掌控大清将近半个世纪,李鸿章、荣禄都是她的铁杆粉丝,地位牢固得很,光绪也不会那么傻,怎敢轻易的去逮捕慈禧。


光绪虽说是个皇帝,但他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已,光杆司令,他18岁的时候,慈禧太后大发慈悲,让他亲政过过瘾,但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后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怂恿下企图变法,甚至还一度想逮捕慈禧,但都被慈禧一一化解了。


康有为、袁世凯等人都是些政治投机分子,康有为所谓的变法就是空谈误国,彻头彻尾的败家子,而袁世凯就是墙上草,谁占上风就拥护谁,在关键的时刻投靠了慈禧,出卖了光绪。
光绪虽说是皇帝,但他没有一个忠于他的大臣,军中也没有他的亲信,指挥不了枪杆子,你还想和慈禧叫板,那不是找死,因此光绪皇帝到最后都没有动慈禧太后一根毫毛,最后还是被慈禧太后待走了。




遗产君


光绪无论心机谋略还是心狠手辣都与慈禧有一定差距,想战胜慈禧夺取最高权力非常困难。如果光绪下令逮捕慈禧,那被逮捕的很可能不是慈禧而是光绪。

在公元1881年,44岁的东太后慈安暴亡以后,西太后慈禧取代慈安成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完全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而11岁的光绪也由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三号人物上升为第二号人物。



公元1889年,18岁的光绪亲政,虽然清朝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但光绪作为清朝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虽然光绪是清朝名义上的皇帝即统治集团的第一号人物,但光绪实际上的权力还是明显不如慈禧的,比如慈禧党羽众多,无论掌握皇宫内大权的大太监李莲英,还是李鸿章荣禄等朝廷重臣都是慈禧的亲信。而支持光绪的只有他的老师翁同龢。

因此光绪如果下令逮捕慈禧,是无法执行的,因为光绪虽然是皇帝,而且已经亲政,但朝廷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里。

这也是光绪要搞戊戌变法的重要原因,光绪培养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作为亲信来对抗慈禧。

但光绪手下的亲信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文人,没有兵权,想推翻慈禧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光绪与亲信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病急乱投医,向掌握一定军权而且表面上支持维新变法的袁世凯求援,派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带兵围攻颐和园并杀死慈禧。

而袁世凯在慈禧集团与光绪集团之间进行了艰难的选择,袁世凯清楚无论是投靠慈禧集团而是投靠光绪集团 ,只要这个集团能够取得胜利,袁世凯都将飞黄腾达。


但袁世凯知道投靠光绪集团的风险太大,光绪集团把宝都压在袁世凯一个人身上,而慈禧集团实力雄厚,万一失败袁世凯自己不仅身败名裂,甚至人头落地。

而袁世凯如果投靠慈禧集团,面对没有兵权的光绪集团,将稳操胜券,没有任何风险,稳赚不赔。

因此袁世凯最终决定出卖光绪皇帝与维新派,为慈禧集团立下汗马功劳,28岁的光绪从此以后失去了人生自由,虽然名义上还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慈禧的阶下囚。

而袁世凯在出卖光绪帝以后,如愿以偿飞黄腾达成为封疆大吏,在慈禧死后独揽大权并逼清帝退位,自己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后来还当了83天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差一点开创袁家王朝。

事实上,如果光绪像慈禧一样心狠手辣,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冒着很容易泄密的危险去求袁世凯起兵造反慈禧集团。

光绪最容易的办法就是暗杀慈禧,中国历史上统治集团的第二号人物谋害第一号人物夺取最高权力的例子很多,比如皇太子杨广暗杀隋文帝杨坚篡位,晋王赵光义暗杀宋太祖赵匡胤篡位,雍亲王雍正暗杀康熙皇帝等篡位,还有近在咫尺的慈禧暗杀慈安夺取最高权力。

与杨广、赵光义、雍正、慈禧等相比,光绪暗杀慈禧其实条件更加有利,毕竟光绪是皇帝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而且光绪相当于是慈禧的养子,是母子关系,如果光绪要接近慈禧,皇宫内的太监宫女等谁都不会怀疑谁都不敢怀疑光绪要暗杀慈禧,更不敢阻止光绪靠近慈禧,如果光绪要下毒毒死慈禧或者趁她睡着勒死捂死慈禧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

对光绪更加有利的是,如果慈禧暴亡,光绪根本用不着像杨广赵光义雍正那样篡位以后还要忙着对付竞争对手,光绪本身就是皇帝就是名义上的第一号人物,如果慈禧一死,光绪就更加大权独揽,就像慈安之死一样,谁也不敢追究慈禧的死因。光绪可以名正言顺地掌握清朝的最高权力。

归根到底,光绪还是不如慈禧心狠手辣,导致自己的悲剧命运,公元1908年,73岁的慈禧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也不放过光绪,在她死前一天派人用砒霜毒死37岁的光绪,并立3岁的溥仪作为傀儡皇帝,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继续垂帘听政。


厚德载物49847


光绪帝其实并不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圣明,也不如大家想的那样是慈禧太后的傀儡。

实际上,慈禧在光绪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希望和心血,甚至抱着他读四书,在他成年以前每天都要写学习总结给慈禧。但清代的帝王教育是针对强者的,光绪则天生体弱胆小,承担不了这样大的责任,加上自小进宫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经历,他的性格集冰火于一体且时常歇斯底里。慈禧对光绪的弱势感到不满,光绪拼尽一生都想得到她的鼓励,于是他拼命地读书,亲政后拼命地励精图治,可惜只读过圣贤书的他并不能把握时代的需求,他对世界的了解甚至比他的表哥同治还要少。

甲午战争是光绪要打的,他想重振帝国天威,轻视日本又急于求成,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争后期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丧失了基本的斗志,不敢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违背慈禧的意志签订了马关条约(没错,慈禧李鸿章都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宁可举国一战,是光绪一意孤行签订的条约)。可以说,他亲政的6年(1888-1894)间挥霍了慈禧苦心经营24年的成果。

至于戊戌变法,更是光绪和康有为两个无脑愤青的杰作。实际上,那个时候包括慈禧在内的多数人都意识到改革的必须性,只是眼界的限制他们不知道如何改革。康有为空有热情而没有知识,在上书中天花乱坠地夸耀改革的好处(一年改变帝国气象,三年称霸亚洲,九年重回天朝上国),加上一心有所作为的光绪,两个无脑青年开始了一场步子大得扯蛋的改革(比如说,一夜间取消科举导致几百万读书人不知所以,裁撤累赘的部门却不给下岗人员安排新职),可以想象,这场改革注定会失败。也正是这场改革,慈禧失去了对光绪最后的信心,改革结果的悲剧性也摧毁了光绪本就脆弱的心灵。慈禧软禁光绪的时候他没有丝毫反抗,之后的十年里如行尸走肉,翁同翮的日记里的记录让人不忍卒读。

还要怪光绪手下人没有成为大久保利通,岩仓具视这样的人。明治就是个傀儡,前期被大久保+岩仓的集团控制的死死的,大久保被刺后,以侍卫佐佐木高行为首的一帮人出来搞“天皇亲政运动“,是为什么?明治登基十年来发的旨意,都是大久保,岩仓等人拟好了让他盖个章,他连大臣是谁都见不着。 大久保死后,大隈重信主张法国议会政治,岩仓,伊藤博文主张普鲁士式政治,拉出佐佐木的亲政论来对抗,后来大隈重信受黑田清隆的腐败案牵连辞职,岩仓,伊藤的意见得以推行。

佐佐木并非思想僵化的老顽固,而是大久保塞进去的藩阀眼线,宫内卿这个官职,本来是京都公卿的专职,大大久保有意自任,先派人进去熟悉情况,佐佐木等人是负责”天皇的教育“的,还是怕明治乱来。大隈重信辞职后,佐佐木论功行赏当了工部卿。1884年,宫内制度改革,伊藤博文当上了宫内卿,实现了大久保利通未能实现的想法。1894年,第一次御前会议召开,明治才第一次有自己发言的机会。至于佐佐木,伊藤博文控制了宫内省就不需要他了,1885年伊藤废除工部卿的官职,佐佐木的政治生涯结束,去搞皇室礼节研究了。从这些方面看,光绪比明治的权力已经大多了。

光绪是希望走明治维新的路子的。但是,明治维新之前,倒幕运动几乎倒掉了所有守旧势力。而清末预备立宪时,朝廷的那些反对势力,连袁世凯尚且无能为力,光绪更难搞定。况且这些大臣,本来就是光绪上台的绊脚石。

守旧势力不除,即使君主立宪建立,改革也很难继续。光绪太过犹豫,推动改革实在是不如袁世凯这种手腕能力过硬的人的。

所以,即使光绪杀了慈禧后上台,也可能只是为满清多续几年命而已。后续该发生的,依旧难逃过。




声屏障钢立柱铁件加工


清朝末年的维新变法失败,令无数人为之惋惜。既然历史不能重演,于是很多人便开始发挥想象,如果当时光绪皇帝果断一些,狠心一些,直接将慈禧太后逮捕,那么维新变法是否能够成功?中国的命运是否就此转折?

但凡能这样想象,完全是对当时的情况一知半解。光绪皇帝没有能力和慈禧太后抗衡,而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无论是否有慈禧太后的阻拦,都注定难以成功。简而言之,无论当时出现什么状况,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都无法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更无法彻底改变近代以来国家的命运。

慈禧太后自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便开始掌控朝局。咸丰皇帝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就能够发动辛酉政变,把肃顺等老狐狸一举扳倒,可见此人颇有心机,乃是权术斗争高手。与慈安太后共同执掌朝局时,利用慈安对政治不感兴趣这点,开始了独断朝纲,自此慈禧太后便成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掌舵人。等到戊戌变法之时,慈禧已经在尔虞我诈中生存了三十余年,斗争能力已臻化境。三十年中,慈禧太后和皇室亲王斗,和汉族大臣斗,和农民起义军斗,和洋人斗,身经百战,她的手段和心性,根本不是光绪皇帝这样一个愣头青能比的。

光绪皇帝自小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长大,对慈禧怀有天然的恐惧。即使在他成年后,依旧处处受到掣肘,自己处理重大事务的能力实在有限,没有经历过什么风浪。因此当时的光绪皇帝虽然已经三十多岁,春秋正盛,但与慈禧相比,还是个毛头小子。

慈禧掌舵的三十年中,满朝文武几乎都对慈禧的权威表示顺从,不仅汉族大臣对慈禧太后毕恭毕敬,连满族大臣,甚至多数的亲王都屈服于慈禧。而光绪皇帝的“帝党”,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都身居低位或并无实权。可以说,光绪皇帝根本没有办法对付慈禧,即使他下令捉拿慈禧,也不会有人听从,因为军权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再说光绪皇帝本人的变法,更是打着君主立宪的幌子,实际上为从慈禧手中夺权。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领袖,本身对西方的了解便有限,至少在当时是这样。所以这个变法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没啥内在。但康梁都知道,变法,要实现君主立宪,首要是设立议会,但光绪皇帝的定国是诏中,根本没有出现这一条,甚至直到变法结束,设立议会这一条都没有提上日程。

而变法的内容也充斥着极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变法的过程更是充斥着急躁,冒进的情绪。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居然一次性提出了百余条措施,同时进行,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基础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改革,本身就是个渐进的过程;再者,对于每一项措施所带来的后果,维新派也丝毫没有考虑,比如裁汰冗官,导致千万官员失业,那这些官员该如何安置?维新派没有给出解决办法。所以,这场变法虽然打着“维新”的名义且实际上的确做了些事情,但总体来说,作用和影响都非常有限,且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因而,光绪皇帝根本无法动得了慈禧,退一万步讲,即使这场变法真的持续下去,也最终会失败。


庭州行者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帝就想把慈禧太后软禁起来自己当个真正的皇帝,但是光绪帝不知道身经百战老辣深沉的慈禧太后已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玩权谋光绪帝还差的远,想逮捕慈禧太后是不可能成功的。

工于心计的太后和懦弱无力的皇帝

慈禧太后凭借着母以子贵当上了太后,但是同治帝还十分年幼,皇权掌握在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手中。为了拿到皇权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肃顺等人革职,此后慈禧太后逐步掌握了实权,虽然同治帝大婚成年但慈禧太后依然没有还政给他,由此可见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光绪帝本来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因为同治帝去世仅有19岁也没有子嗣,因此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皇位。光绪帝幼年继位在深宫中长大继承了他父亲懦弱的性格与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临危不惧、敢作敢为的慈禧太后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想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是不会成功的。

变法过于激进造成帝后的矛盾不可调和

戊戌变法的开启是得到慈禧太后支持的,但是光绪帝和他的维新师友们急于求成,在很多的改革措施上过于激进。尤其是和保守势力在权力的争夺中造成了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不满,然而光绪帝还召见了北洋新军的军方实力派袁世凯,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皇权不能一朝被光绪帝收走,她快速的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并抓捕了维新党人士,将戊戌变法瞬间扑灭了。

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无力撼动慈禧太后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加上没有军权的一帮大臣,想和老辣的慈禧太后斗争夺权难度是非常大的,这需要忍耐需要权谋。但是维新派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慈禧太后虽然可以容忍变法但不会接受被囚禁。

这只能说皇权在手你才是真正的皇帝,光绪帝没有实权那也就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慈禧太后一生热衷于皇权想扳倒她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秋雨鲁北说历史


慈禧和光绪关系的破裂,有一个演变过程。

一、和平相处

戊戌变法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因为慈禧在人情世故方面处理的很圆滑,她从来不利用自己皇太后身份和权力提拔娘家人,架空爱新觉罗氏,引发外戚和皇族矛盾。并且她也从来没想过要废掉光绪,自己当皇帝。所以,固然慈禧的存在让光绪感到很不舒服,但当时两人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PS:慈禧和光绪是双重亲戚关系,她并不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清算她的娘家人,因为她的娘家人就是光绪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和三个亲舅舅照祥、桂祥、福祥。光绪还能迫害他自己的妈妈不成?

既然慈禧和光绪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这就可以说明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利益是一致的,慈禧用的着光绪,光绪也需利用要慈禧。光绪没有理由,也没必要跟慈禧翻脸。

下令逮捕慈禧,这更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


二、心生嫌隙


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逐渐恶化,但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差。证据嘛,就是光绪一天之内签发了上百道不靠谱的诏令,而慈禧却无动于衷。

或许,当时慈禧是想给光绪一个机会,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由于光绪闹得太出格了,比如他直接罢免了六部的几位侍郎,提拔康有为这种身无寸功的维新派直接进军机处,惹的维新派和守旧派官员内斗,慈禧为了避免闹出更大的事情,便又逼光绪下旨交权,收回了一、二品官员的任免权和京畿防务权。

注意了,慈禧是“收回”,这说明两项权力在光绪亲政后,本来是在光绪手中的。另外这也可以说明一件事,光绪和慈禧的矛盾在当时真的不大。慈禧敢把京畿防务权交给光绪负责,这表明她信得过光绪。

所以这一时期的慈禧和光绪,也是处于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双方既然没撕破脸,光绪也就没必要跟慈禧动刀动枪的了。

三、急转直下

光绪交出人事任免和京畿防务权后,很快各种流言蜚语就出来了。比如有传言说,守旧派向老太后建言,杀康有为、梁启超;还有流言蜚语说,庆王奕劻和李莲英跪请老佛爷重新垂帘听政。更有甚者,宫内传言慈禧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另外,不利于慈禧和流言也有,比如当时就有传闻说维新派在发展私人武装,维新派会发动军事政变。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时,慈禧在颐和园,光绪在紫禁城,两人不在一起,缺乏沟通。而缺乏沟通的结果就是这些流言出来后,在他们各自看来,都是对方想要害自己的证据。

比如守旧派要搞维新派的流言传到康有为的耳朵里后,他就坐不住了,派自己的心腹跟光绪建言(康有为其实见不到光绪),召袁世凯进京拱卫。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打算跟慈禧火拼。

慈禧当时想跟光绪火拼吗?于情于理,她都没有那个必要。

所以她听到维新派要跟自己火拼的消息后就怒了,回到紫禁城,与光绪在紫禁城懋勤殿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当时慈禧质问光绪想干嘛?光绪表示自己真不知道什么回事,场面一度很尴尬。好在慈禧手头上没有证据,她不可能只因为几句谣言或奏折就把堂堂皇帝软禁了。所以事后两人也没撕破脸皮,表面上仍然维持了合作关系。

四、关系破裂

不过懋勤殿争吵没几天后,慈禧和光绪还是正式撕破脸皮了。慈禧翻脸之快,让光绪根本来不及反应。而导致慈禧翻脸的原因,又是维新派在主动挑事。

1898年9月中,京城流言越来越多,维新派坐不住了。当时袁世凯来京谢恩,康有为便开始筹划干掉慈禧的细节。按照计划,他想让袁世凯围颐和园。然后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谭嗣同在徐世昌的陪同下直接去见袁世凯,请其带兵包围颐和园。袁世凯表面同意,但暗中揭发,让慈禧对光绪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当天晚上,慈禧就回到了紫禁城,并在第二天早朝宣布“训政”。光绪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软禁了。

所以说,不管是杀慈禧,还是抓慈禧,其实这和光绪帝都没啥关系。光绪和慈禧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起码在变法前后,光绪本身并没有针对慈禧和意向。当时如果说有人想杀慈禧或者抓慈禧,那也只是康有为那帮人自己瞎琢磨的结果。


五、如果光绪先下手抓捕慈禧,结果会如何?

从前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除了维新派的猪队友外,光绪身边几乎是无人可倚靠。而相比于光绪,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背后站着的是既得利益势力。她是旧有统治秩序的代言人。

其实,慈禧未尝不想把自己代言人的位置交给光绪,如果光绪能等上几年,得到既有统治秩序对他的认可,他必然能接盘。但问题是光绪他等不及,并且他还想搞变法,伤害到了旧有秩序的利益。结果他就玩脱了,使自己站在了慈禧和守旧派的对立面。

所以,假设光绪逮捕慈禧,其后果就取决于光绪后续的选择和手腕。

如果光绪能迅速调整自我定位,与旧有统治秩序合流并达成共识,那么慈禧老太太失势也就失势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而如果光绪不能调整自我定位,继续与顽固派较劲,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慈禧死了,也没啥用。因为维新派靠不住,光绪不与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他就没有号召力可言。晚清的那些军阀和亲王,都不是吃素的。光绪敢砸他们的饭碗,他们就敢另立新君。并且造反的理由都有现成的,敢抓太后,这算什么九五之尊?直接推翻就好了。在“围园杀后”那个档口,假如慈禧死了,光绪和维新派或许将死无葬身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