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纸币上的头像除了慈禧、李鸿章,为什么还有载振的头像?

L丶佳能


清朝的货币比较混乱,尤其是到了后期,铜板、纸币市场更乱。纸币其实在顺治年间就发行过,只是当时的技术落后,直到光绪年间发行的纸币,这才变得非常美观。

因为采用了美国人的印制技术,纸币上面甚至可以刻上统治者的照片,而慈禧又特别喜欢这些新玩意,所以在纸币制造的一开始,首先出现在纸币上的人就是她。又因为李鸿章是她的宠臣,所以李也在后来被刻了上去。

载振说起来是乾隆的玄孙,25岁的时候得了爵位,并在第二年奉命出使外国。因为有了在国外游历的经验,加上当时朝廷迫切地希望有人学到外国强大的本事,以此来强大中国,于是在1906年的时候,用他主持工部,开始革新旧制。

也就是这一年,市面上开始出现带着他头像的纸币。那么,他只是一个贝子,官职也不是特别高,怎么会被印到纸币上去呢?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个人——周舜卿。此人原本是一个商行的店员,有一次捡了一张支票,却没有私自拿走,而是归还了原主,因此受到信任。后来因此发迹,逐渐地跻身贵族圈子,还在1906年的时候,攀上了载振这棵大树。

因为当时载振在工部任职,为了增加自己的资本,获得财力上的支持,他也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第一个就是这位周舜卿。载振利用自己在皇族、朝廷的影响力,让他开办了银行,又在第二年为其争取了印制发行纸币的特权。

那么,他的银行获得这项权利后,又为何不印慈禧,而是印上了载振呢?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当时其实各省陆续开办了不少银行,很多都有权发行纸币。但是满清为了约束货币市场,规定纸币的发行面额要根据银行自身储备金银的多少来定,周虽然有点资本,但是比起那些世代豪门的大财团来说还是差了许多,所以他想印纸币,因为本身家底的问题,还是需要巴结权贵。

但是以他的身份,见到载振,能够结交一位贝子,已经是极为难得,根本没可能接近慈禧的机会。所以他就抱好了载振这课大树,想办法讨好他。而要讨好一个地位较高的贝子,利益固然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名头。

如果能让载振的名气传遍全国,那载振当然开心。于是基于这个原因,他最后就决定,在纸币上面印上载振。可是,这样的事情,会不会被查呢?

按说把载振印到票面上,那不是说他和慈禧的地位一般?这种僭越是要被杀头的,可是偏偏第二年慈禧就死了,没过几年大清都灭亡了。

所以,当时全国的局势已经一片乱,满清都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很弱,对载振这样的人更不敢轻易惩办。而且当时不管是铜币还是纸币,地方铸造的都只在本地流通,所以上海这边造的纸币,根本没法流到别处,所以最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小嬴政


清末外国银行入侵,金融秩序混乱,政府财政吃紧,1905年,清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开始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后因户部改名,又改称为大清银行。

大清银行出现之前,清朝各地官银也发行钞票,品种繁多,印刷的头像可不止是慈禧、李鸿章,各地巡抚的头像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这些钞票上,下图是江苏裕苏官银钱局通用钞票,头像是江苏巡抚陈夔龙。


大清银行成立后,各地分行开始印刷有慈禧和李鸿章头像的兑换券,多是小银元票。

为了把各地银行发行的兑换券早日做到全国通用,大清银行京师总行也付出了努力,1909年,大清银行统一发行了李鸿章头像的钢板银元票。

由于慈禧已经去世,宣统皇帝年龄太小,钞票是很严肃的印刷品,放上个小屁孩未免有失庄重,看上去跟年画似的,所以采用了小皇帝他爸摄政王载沣的头像。

这批印有载沣的钞票还未及发行,大清就被民国入替,因此也成为了废票。

题目中提到的载振,他当时担任的是大清农工商部的尚书一职,不管是农工商部的前身商部的建立,还是清朝户部银行的成立,都与他有很大关系,是在他出洋考察后,根据民间呼声和国外考察经历,向清廷提出的建议而最终被采纳,因此,他对晚清实业和金融业的正规化实有大功。

即便如此,大清银行总行也不可能印刷他的头像,他的级别不够。

清朝纸币上的确有过载振的头像,但不是出自大清银行或户部银行,而是出自上海的信成银行,它是由上海实业家周舜卿创办的。

周舜卿攀附上载振之后,也跟随他出国考察,由此产生了在上海成立银行的想法。载振当时的商部虽然成立了,但银根是把握在户部手里,也面临着内部分权的矛盾,因此,周舜卿的上海信成银行作为民营内资银行获得了载振的商部特批,具备了发钞资格。

上海信成银行印刷有载振的头像,也会使得人们对银行本身的信任感增多,人家毕竟是庆亲王家族,又是商部尚书,有这份担保,银行业务开展的也比较顺利。

由于大清银行发钞之初就严格限定以九成现银为发行准备,并无扩大发行之实,信誉颇佳,之后的民国政府也对市面上的大清钞票实行了严禁的回收兑换工作,导致现在流传极少,收藏价值很高。而同时期各省发行的很多钞票,由于各地执政者水平参差不齐,胡乱作为,最后有多家银行破产,发行的钞票沦为废纸,民国政府也予以拒付。

当然,假如能把它们保存一百年,放到现在,收藏价值仍然是不错的。


历来现实


北宋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后来,元、明、一直到清朝的顺治、咸丰年间都曾初出现过纸币,但是都因印刷粗糙,保存不易等原因而销声匿迹了。


19世纪兴起的“洋务运动”哥当时的晚清社会也打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技术比如:铜板雕刻凹版印刷术,采用这种技术印刷出来的纸制品具有印刷精美,色彩艳丽,易于保存等优点。一些有识之士便纷纷上书清朝政府由自己来印刷本国纸币造福本国百姓。


1902年,晚清政府户部派员出国考察印刷纸币的相关事宜,三个月后户部呈报相关奏折,由于美国的铜版雕刻凹印技术最为发达,1907年,清政府派人出使美国,购买铜版雕刻凹印技术。组建官方印刷局。


就这样,请政府自己的纸币出现了。印上谁的头像呢?慈禧的头像。如果你有这种钞票,价格自然是没的说。


纸币上还有李鸿章的头像。由于李鸿章当时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又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这个也很正常。


载振的半身像竟然也在新发行的纸币上,这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载振(1876年——1947年)满洲正黄旗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玄孙,庆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长子。


在这种大背景下,1902年载振代表清政府参加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礼,1903年到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并到美、比、德参观访问。回国后,积极参加新政,奏请成立商务部。1906年光绪帝吏治改革,成立商务部,载振任商务部尚书。一时间载振名声大振。不久以后,印刷新钞,载振的半身像就出现在新钞上了。这时,载振已经达到人生顶峰。


老话说“福兮祸兮,福祸相伴”1907年,载振到吉林督办学务,途经天津遇到段芝行贿:花巨资买杨翠喜给载振被人弹劾,此事轰动京城,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清灭亡后,载振从此不问政治,偏居天津。难能可贵的是,日本人占领北京时,多次请载振出山,载振均不予理睬。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气节。


1947年,载镇病逝。享年71岁。


小钻风355


晚清时期天下局势动荡不安,晚清政府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内部发生的大量动乱。为了缓解压力,安抚国内外势力,并且期望达到提升内部实力的作用。晚清政府在李鸿章等人的主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然,经济改革首当其冲。


因为慈禧贵为老佛爷,而李鸿章也为最主要的权力大臣。清朝通行的纸质货币上自然需要印上慈禧与李鸿章二人的头像。但是为什么载振德头像也会出现在清朝的纸质货币中呢?

在我们揭开这个谜底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载振的生平故事吧。

载振的全名叫做爱新觉罗载振。贵为清朝皇室的载振自出生起便受到了宗室的重视,继承了庆亲王的头衔,被封为镇国公、贝子等。后来载振先是代表清朝皇室参加英国的加冕仪式,随后又前往日本参加了博览会。以为见过了世面,回到国内后边兴致勃勃地参加新政。先后主导成立了商部,成为商部部长。接着又成立农工商部,成为大臣。可以说,载振的前半生便是在晚清的政治洪流中,试图成为改革清朝经济结构的舵手。



但是载振能力有限,视野有限,受到了自身阶级的限制,并没有能力彻底改善清朝的经济。当战争爆发,载振失去了清朝爱新觉罗的光芒,只好退隐人间,不问政治。

那么现在,我们重新回到题目中去。为什么清朝的纸币中会出现载振的头像呢?原来事情是这样。当年载振在农工商部就任大臣的时候,上海信成银行可能是为了对载振这些年来对经济改革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也许是为了拍一下载振这位清朝农工商部尚书的马屁。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说出自己的意见。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清朝纸币上有慈禧、李鸿章还好说,毕竟一个是最高统治者,一个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一个是至高权力,一个是权力中枢代表。但是为什么有载振,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载振这个人,这还要看一下他的身世和履历,他是个既靠关系上的纸币,又似乎代表着朝廷的“新气象”。

身世:载振出生于1876年,是奕劻的长子,弘历的玄孙,血统纯正,且为长子。

履历:1902年,贝子身份,代表清朝赴英参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并对法、比、美、日

四国进行了访问;

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回国后,载振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和新政,并在他的主 张下,上奏成立商部,并出任尚书;

1906年,成立农工商部,出任大臣。

当时农工商部的成立被视为洋务运动的一大成果,载振也因此名噪一时,成为了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在这时,载振正是得意之时,清廷开始发行纸币,再加上他的各种关系,载振似乎也就成为了纸币上的最佳人选。既代表着皇室又代表着新政,代表着清廷的新气象。

虽然载振登上了纸币,并且积极参与新政,但是他真的是八旗子弟中的优秀代表吗?并不是。

1907年,天津南段警察局总办段芝贵想当黑龙江巡抚,于是贿赂载振,并花巨资买下名歌姬杨翠喜,载振因受贿被御史上书弹劾,但是慈禧为了皇家颜面,假装调查,但是最终仅以“查无实证”不了了之。但此时的载振很是没面子,奕劻也让他辞职,从此载振逐渐淡出政治圈,开始从事金融商业活动。1947年,因病死于天津,终年71岁.


国家人文历史


虽说晚清发行纸钞,是从1895年才开始,但和世界各国的钞票头像一样,“准入门槛”都无比高。放在晚清年间,也只有慈禧太后李鸿章等重量级人物,才有机会在钞票上露脸,作为庆亲王家的宝贝儿子,仅仅是清末“农工商部尚书”的载振,真的也在上面亮了相?还真是!

这印有载振头像的钞票,正是1907年,上海信成银行发行的“横式银元票”。这版纸钞分为一元至百元五种面值,是“奉商部批准有发行钞票之特权”发行的钞票,只在天津北京上海三地流通。整个钞票的印制,由日本印制局来完成,做工十分精美。而其主画面上,左侧为银行的三层楼,右侧就是载振的头像,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大清国商部尚书固山贝子卫镇国将军载公振”——不止露脸,还被隆重介绍了一番。

那为什么要让载振“露脸”呢?信成银行的创始人周舜卿也解释了:“蒙贝子尚书颁给肖像谨敬摹写印入钞票,以增信义而杜伪仿,系银行中之有发行钞票之权者”。一是载振这位“贝子爷”,跟信成银行的关系非同一般,当然要借此标榜一下;二是载振的“贝子尚书”身份,那也是金字招牌,风风光光印上去,就能给钞票保值。确实,直到今天,在很多收藏家眼里,这款别致的钞票,依然是收藏界的珍品。

但是,这精美钞票的背后,却依然有很多发人深思的疑问。上海信成银行,虽然有着“中国第一家储蓄银行”的美誉,但这是一家纯粹的民营银行,怎么能堂而皇之的发行国家官方钞票?其实,这事儿才戳中了晚清一大毛病:混乱的货币发行。

自从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起,晚清王朝隔些年就挨顿揍,挨完揍后又挨宰,国家权益早给“宰”得差不多,尤其被列强钻了空子的,就是纸币发行。晚清的最后半个世纪里,英国丽如银行、渣打银行、法国东方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比银行等“金主”纷纷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除了发行本国货币,还擅自发行各种“银两票”。1895年以前,各国列强的银行,就已在中国发行了价值两千万两白银的“银两票”,搂走巨额财富。

也正因如此,纸币也就渐渐成了晚清各界政要名流眼里,一块油水十足的大肥肉。待到晚清政府回过神来,也开始发行纸钞了,各路势力也就一拥而上。1895年,北洋铁路局开始发行“银元票”,之后的十六年里,不止大清的户部银行在发行钞票,内务府等衙门,都有自己的“银钱号”和“官票局”,各省也有各自的纸币发行机构。民间的钱庄银号也一拥而上。可以说,那时手里有点权的,都能在大清印钱。

如此一来,大清境内的纸钞,也就彻底泛滥。而熟悉经济规律就知道,这些五花八门的钞票,绝大多数都没有准备金。亮相的时候牛气哄哄,面值说贬就贬。还有一些钞票,比如当时“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只限于在北京广州上海流通。另外各省“官票局”的钞票,也只能关起门来自己用,一出省就是废纸。此外每年未经清政府批准流通的钞票,总额更在五百万两以上。晚清王朝的经济状况,闭着眼就可以想。

所以,上海信成银行“民营银行印钞票”的奇特现象,放在晚清年间,根本不算个事。而且就操作来说,这都算是晚清花花绿绿的钞票里,十分良心的一款。

如此乱象,晚清政府就没觉察到?其实他们自己也门清,更想过法子改革。1909年时,清政府曾颁布《通用银钱章程》,规定了各省发行纸币的限额,次年又颁布《兑换纸币则例》,但看看晚清当时的经济状况,就知这些只是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

因为晚清的货币乱,并不止乱在纸币一家,毛病更是多如牛毛。要知道,从“康乾盛世”时代起,货币发行就是清朝各级官员的肥肉,通过“火耗”等空子,大小官员们早就捞够了油水。到了清末时,别看国家风雨飘摇,可是这混乱的货币,依然是各级官员勾搭连环的食物链。改哪一条,都是牵一发动全身。

所以,1904年时,晚清的总税务司赫德(英国籍),就提出了《中国币制改革案》,美国“会议货币专使”杰瑞荷也提出了《中国新圜法觉书》。这都是全面消除陋规的改革思路,却因为牵涉了各方利益,最终不了了之。只能小修小补的晚清纸币,也就陷入了不可救药的境地。直到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彻底结束了使命,变成了这段历史的特殊见证。

大清的落后挨打,积贫积弱,只看这款纸币,就可看到太多缘由。

参考资料:《申报》《近代史资料》《中国之储蓄银行史》《剑桥中国晚清史》、 王允庭《信成银行纸钞版式分析》、祝远娟《论清末的币制改革》、尉亚春《晚清货币制度改革及失败》


历史风云录


清朝发行纸币,是的你没有听错,在晚清,开始发行纸币,而且开始出现各种人物头像,有慈禧的也有李鸿章的,到了后期连各省督抚头像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票面,最为夸张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贵族王爷载振居然也登上了票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1.我们先来来看看印有年轻的慈禧太后纸币

2.印有李鸿章头像的纸币


3.印有各省督府头像的纸币


4.印有慈禧太后,李鸿章,各省督府的头像的纸币也属正常,毕竟他们不是头脑人物也是一方大员,但是为什么王爷载振的头像也会印入纸币呢?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最初大清银行成立后,各地分行开始印刷有慈禧和李鸿章头像的兑换券,多是小银元票,之后,既大清银行之后,清朝又成立了一个权利部门商部(农工商部),有王爷载振任尚书,载振由于出使过各国也算是见了世面,因此才做到了这个位置。恰巧,1906年江南商人周舜卿成立的华商上海信成银行,经清政府商部批准之后,于1907年开始发行纸币一元五元十元面额,当时商部尚书正好又是载振,因此,信成银行就将载振的头像印到了票面上。


唯恋无名


你好,清代发行过三种纸币:用铜钱作为单位的大清宝钞,用银两作为单位的户部官票以及用银元作为单位的银元票。而印有头像的纸币则是清末大清银行发行的银元票,头像有李鸿章和摄政王载沣,并没有慈禧头像。而出现慈禧头像的只有纪念银币和纪念铜币,并没有正式出现在清代任何一种正式流通币上。

&清代浙江省和云南省为慈禧做寿上贡的纪念银币,市场参考价250000元。


宣统三年(1911年),度支部印制局又发行新钞,面额分别有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四种,为中国第一种采用雕刻版技术印刷的纸币。但正式发行的流通票只有十元一种,而且存世甚少,据目前统计,这种正式流通的十元大清兑换券,浮出水面的存世品不超过二十枚。
&1911年载沣像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十元,珍品,八五成新,2005年中国嘉德成交价100000元。

之所以不用宣统帝头像而用载沣的头像,按规矩宣统年钞票要用宣统皇帝像,但因宣统年幼,还显稚嫩,于是就改为其父摄政王载沣像。不过这套钞票还未来得及发行清朝就覆灭了,一元、五元、五十元、一百元几种面值只有各种试色及试版票,所以目前保存下来的极少,为清代纸币中的珍罕品。


&1911年载沣像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样票各一枚,珍品,全新新,市场参考价500000元。

另外,大清银行在宣统元宝(1909年)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制了正面左侧有李鸿章像及以风景为主的钢板银元票100万张,面值也有五种,分别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但这种中国银行兑换券本来发行量不大,而且在战乱中损失殆尽,所以目前存世量也极少,十分珍贵。
&宣统元年李鸿章像大清户部银行兑换券五元样票正反各一枚,全新,2003年中国嘉德成交价14000元。


不过这种清代纸币由于十分稀少,很多人并不了解这种银元票,少有的一些真品也早已被少数藏家搜罗雪藏,所以市场关注度没有人民币收藏高,显得不温不火。市场价格不如银元珍品和人民币珍品市场火爆,所以市场价相对前两种较低。


风云说收藏


清朝晚期,面对白银大量外流,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开始发行纸币。纸币采用二色或三色套印,纸币上盖着各类印章满语篆文,纸币分别印有慈禧、李鸿章、载沣三人头像。其中慈禧统治了晚清长达半个世纪;李鸿章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慈禧誉为“再造玄黄之人”;那么,载沣为何能够被印在纸币上面。

其实载沣现在为大清帝国的监国摄政王,实质上是清王朝此时的实际统治者。

载沣是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子,道光皇帝旻宁的孙子。在载沣出生后,其二兄载湉已经入继咸丰皇帝为嗣,继承同治皇帝入承大统,成为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当了34年傀儡皇帝,死后无嗣;慈禧在临死之前迎3岁的溥仪为帝,而其生父载沣被任命为监国摄政王。此时,清政府在载沣手中够惨残喘。


安定郡小书生


历来作为法定流通的货币,上面印有的人像不是集大权于一身的统治者,就是伟大的领袖或是某领域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朝纸币上印有慈禧和李鸿章的人像还可以理解,这位载振是谁呢?怎么会被印在清朝纸币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他的全名为爱新觉罗·载振,没错,正是清朝宗室子弟。1876年出生的他,正好碰上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

当时洋务运动主推“自强求富”,高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旗。多方面学习西方,各个官僚和民间巨商纷纷创办了不少工商企业。

经济和军事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可能和年纪尚小的载振关系不大。但是思想文化领域对他的影响实在不可忽视。

洋务运动期间,各主要大城市创办了近20种近代报刊,又增设了许多新式学堂,有针对性的培养了各个专业方面的人才。

社会总体文化思想上的进一步对载振或多或少有些影响,并且在他之后的从政生涯中也有所体现——清朝权力部门新设了一个商部,载振任尚书。

但是或许载振在这期间过度沉迷于外面的花花世界,看迷了眼,结果后来加入了皇族“宗社党”,一步一步陷入腐败深渊,这是后话。

1902年,载振受命出使英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对法国、比利时、美国和日本进行访问。

长了长见识后回国积极参与新政活动,主动向皇帝请旨成立商部,而他自己担任尚书。又过了两三年,因为朝廷改革官制,载振所任职的商部改为农工商部。

众所周知,1905年的时候,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他们的领导下,国内革命派反清势力和清廷发生争执,当时的清政府做出承诺,决定实行立宪制。


政治领域的风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阶段,看上去像是百废俱兴,其实不过是垂死挣扎。

清朝末期曾有大量的外国银行入侵,本来清政府赔款就快要赔的倾家荡产了,外国银行又进来捣乱,结果就导致当时的金融秩序极度混乱,政府财政吃紧。

整个金融领域几乎一片混乱,作为商部尚书的载振不但没有力挽狂澜,反而捅出了丑事。前面也说到,担任大清农工商部尚书的载振是一位十足腐败的贪官。

举个例子:当时载振作为朝廷的一名新贵被任命为商务部尚书的时候,奉旨前往吉林办事。

当地官员为了阿谀奉承请他们前往戏园看戏,这一看不得了,载振遇上了一位佳人,名叫杨翠喜。从此日思夜想,心心念念难以忘怀啊。

这一切都让一位小小芝麻官段芝贵看在眼里,小伙子察言观色的能力不一般,又听说黑龙江巡抚一职空缺待补,于是想方设法,终于把杨翠喜送到了载振的手里。
▲载振

载振那个高兴啊,没过多久段芝贵就如愿以偿的升了个大官儿。可载振的贪污不久就遭到了朝廷官员的弹劾,他的爸爸庆亲王也保不了他。最终载振被罢免,这也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从此结束了。

载振在被罢免官职之前好歹也是个农工商部的尚书呢,再加上又是亲王后裔,声望还是有的。

正巧当时(载振被弹劾之前)上海信成银行打算发行新的纸质货币,正在考虑用谁的人像好?

慈禧和洋务大臣李鸿章已经用过了,光绪帝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大加歌颂的政绩,放在纸币上意义不大。想来想去觉得载振是个合适的人选。

而且载振在当时担任的是农工商部,管理的就是他们这些开银行的,把载振放在纸币上也带有一种对顶头上司讨好的意味。

按理说地方银行是没有权力发行新的官方货币的,更别说确定货币上用什么人像图案了。


但是清朝末期当时的状态说混乱也不为过,结果就出现了地方银行也能发行货币的情况。于是当时算是朝廷新贵的载振,就被印在了上海信成银行发行的清朝纸币上。

然而载振的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作为新贵,虽然曾经出国访问,眼界不窄,但是胸无大志,喜爱奢靡。被弹劾后,在政治领域再没有过什么成绩。

1924年,溥仪退位,载振更是担心连累自己,于是搬到了天津,从此远离政治。后来有一段时间从事商业,比较大的成就就是投资创办了天津劝业商场。

▲后两张民国纸币(下面头像貌似是岳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