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方言最接近原始汉语?

春秋风云


看了几位先生的回答,活脱脱说汉语的发展史。我以为汉语最古的应该就是汉朝的标准语言,也就是刘邦原籍附近的语言,汉语之前就是“秦腔”,至于“晋语”的留存,体现了“秦晋之好”,只是汉语的一支源头,就“汉”来说,刘邦原籍的语音直到明朝朱元璋的故乡原籍,也都在江苏沛县到安徽凤阳一带,可见直到现在,沛县口语与凤阳口音也相差不远,应该是最接近古汉语的。说“吴、闽南、粵语”从古诗词的韵脚来看,应当接近“古音”,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如北京话与天津话差异较大,而两地距离又是那么近,只是说明“乡音”的顽固,天津话有浓厚的皖北(淮军带去防守天津卫)口音,但从“汉语”来说,还是京城语音就是“国语”标准音,就有皇权加持的满族人说汉话的口音,特点就是丢了“四声”中的“入声”,形成了北平音。解放后,首都就是北京,就在决定“普通话”定音的时候,才以微弱优势定为现代汉语的语音标准,这是有案可查的。


朱鼎裔1


有一次去告诉敦煌旅行,听到当地话和我讲的宁夏南部方言很接近,我很奇怪,即了这么远怎么方言差别这么小?后来查中国方言地图原来汉代从长安咸阳一代征兵去的士兵镇守西部边防,后来就定居在那里,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一模一样。因为宁夏南部也属于中原官话区,与陕西话同属中原官话区(发音方式与很多常用词汇一致,只是宁夏南部方言不区分前后鼻音,关中方言区分前后鼻音,其他大致接近程度很高),2000年来方言基本变化不大,都可以完全听懂。也就是证明2000年方言变化是非常小的,不足以大到难以区分。 因为周朝800年和汉朝400多年里,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重心都在陕西关中附近一带,语言2000年来的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周代人和汉代人讲的都是陕西话,和今天差别不大。今天的陕西话基本就是古代汉语的标准语发音方式!


曹勇你若光明


没有任何一种方言接近原始汉语!

最接近原始汉语的是"嘉绒语",这种语言被称为汉语的"活化石"。

所谓原始汉语,应该指的是史前时期的汉语,也就是文字发明之前汉语的音系。文字发明之后,汉语基本已经成熟定型了,已经不属于原始汉语了。汉语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四个时期。原始汉语比上古时期还要早。



每种语言都有来源,这个来源就是这种语言的原始语。比如印欧语系(包括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伊朗语,印度的印地语,梵语,吐火罗语等)就有一个共同的"印欧原始语",目前语言学家已经完全构拟出了原始印欧语。这种原始印欧语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大约在8000年前,这些属于印欧语系的人确实是说着同一种"原始印欧语"。



通常情况下,根据语言学的分类,一种语言还有一个语族,一个语族包含几种甚至几十种相似的语言,这些同一语族的语言来自同一个原始语。也就是同一族的语言,在数千年前是一个语言,随着人群的分散,迁移等原因,分散到各地的同一种语言,又慢慢变成了同一族但是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有的能沟通,有的完全互相听不懂了。



汉语有很多方言,我们中国人把全国各地说汉语的人分成各种"方言",国外也有的学者是把不同的方言称为"语言"的,比如分成官话、晋语、吴语、湘语、赣语、闽南语、粤语、客家语等。但是汉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无论你称各地为方言,还是语言,他们都使用同一种汉字,因此本质上属于一种语言。

这些中国各地方言都不能称为"原始汉语",也与原始汉语相去甚远。这些方言只不过是与不同时代的古汉语音系有一定的联系而已。比如,吴语保留了较多魏晋时期的汉语的发音。而晋语则保留了较多唐音。粤语发音则是古汉语雅言与岭南古越语融合而成的语音,至唐代已基本形成。



因此,各地方言最多是汉语某个时期的强特征的遗存,都是现代汉语的一种,最多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古音(上古,中古,近代),其与原始汉语的距离,跟普通话与原始汉语的距离一样远。比如原始汉语有复杂的复辅音,现在没有一种汉语方言有保留了复辅音。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包括藏缅语族,汉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这意味着,这些语言在8000年前属于同一种语言。

汉语和藏语大约分离于5000年前,也即大约公元前3000年。但是汉语和藏语都经过了悠久复杂的历史,语言也产生了很大变化,都与自己的起源"原始汉藏语"相去甚远了。



那么原始汉语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没有了吗?印欧语原始语还可以从古老的梵语中寻找蛛丝马迹,汉语就没有任何现实遗存?哪里能找到原始汉语的痕迹呢?

还真有一种语言接近原始汉语!

这就是"嘉绒语"!

嘉戎语,可以说是汉语的"活化石"!



嘉绒语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甘孜两州,说这种"活化石"语言的人大约10万人左右。50年代,这些人被识别为藏族,此前,他们被称为嘉绒族。

嘉绒语非常古老,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复杂的复辅音)和构词手段。什么是复辅音呢?比如英语说stop这个词,其中开头两个辅音"st"就是复辅音。嘉绒语的复辅音不止两个,通常是三个。这个比较有意思,连着说三个辅音其实挺难的,尤其是现代汉语变成了音节文字,除了词尾有n,ng这两个辅音外,开头都是一个辅音,或者没有辅音。因此,现在让你说原始汉语的"复杂复辅音",你可能根本说不了。复辅音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一些痕迹,比如zh,ch之类。其实,写成zh,ch不太合理,因为这样你看不出汉语语音的变化,比如"周zhou"这个音,如果写成"tro"就能较容易理解(其中t是不送气的),后来r音弱化丢失,才有了"调","凋"这种音。



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语言历史比较有助于构拟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例如:法国语言学家沙加尔提出“肘”(中古知母有韵)应该构拟成*tr-kuʔ。嘉绒语可以印证这个构拟,因为这个词有同样 tkr- /trk- 的复辅音。

在汉藏语系里,藏语和汉语具有悠久的文献传统,却丢失了原始语一些很重要的特征,反而处于边缘地区的古老的嘉绒语,比较接近原始语。

嘉绒语的动词形态相当丰富,除了时态,还表示人称范畴:动词的人称和数与主语/宾语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原始汉藏语可能有相同的动词人称标记,但是这个标记系统在汉语、藏语和缅甸语里消失了,只有嘉戎语这样的古老语言还保留着。

很幸运,与汉语同宗的嘉绒语能保留下来,人们可以借助嘉绒语一窥原始汉语的面貌,甚至可以据此构拟出原始汉语的发音,也能发现为什么汉语一些字词的发音异常变化,比如"卓"字,怎么加个扌就读成"掉diao"了呢,原来的zhuo呢?

有了嘉绒语,这些问题就能在比较语言学里找到线索。

古老的汉语活化石─嘉绒语,值得你研究。


泳思历山


白话(粤语)就是我们汉族人祖宗语(古汉语),语言学家已经证实《切韵》、《唐韵》和《广韵》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发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粤语发音高度吻合,这就是说白话系隋唐宋三个朝代中国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粤语区的日常用语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语一样的原因,这也是外国大学为什么只研究粤语和普通话的原因,外国人分别叫唐话和满语(南宋同金的对抗,金几乎等于满,所以普通话亦差不多有近千年的历史,亦值得研究。)。史学家已经证实周朝就统一了语言,只不过当时叫雅语。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汉、战国、春秋、周朝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是分分合合,史书上亦没有记载这段时间中原发生语音的变代,所以白话就是雅语。那雅语是不是盘古开天至周朝的语言呢?今天我们终于解开了汉族语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纪(2O18年)语言学最伟大的发现:汉字不单表意,音还表义。通过粤语的发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后,开和合,快和慢,食和饭,饮和水。当粤语讲前字时由前面发出,即舌头和上腭之间发出(不是卷舌音),而后字是由后面声带发出;当讲开字时嘴打开,为开口音,讲合字即刻闭上嘴为闭口音。同理食和饮是闭口音,就是进饭和吞水的动作,当然食比饮的闭合慢(饭比水难吞下);而饭和水是开口音,就是嘴在碗边和杯边的动作,饭的开口比水的开口大,而读水字时的开口有点嘟。而快和慢这对相反词,都是设计成开口音,当你讲快字把手放在离嘴三五寸远时,明显感到声未出,气已到,而讲慢字时,手帖在嘴边,越大声越没有声流到,这些动作都说明音同义。而官话区全部是开口音,亳无意义(以下例子相同)。古人精心设计的汉字容不得别人百般抵赖,即口腔每一个动作就是一个音,并没有因时间而改变,就好似我们知道了正方形是这样,那画出的正方形都不会差得那里去,因此白话就是古汉语,就是汉族盘古开天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汉语迫使胡语要把几千年来极其稳定至简的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语改一遍、变复杂和大量弃用的原因。如果汉语字表意是血、音表义是肉,则闭合音和入声字则是汉语的灵魂,比如:阴和森(闭合音),当同时用吓人的声音读出阴森森三个字时,白话明显比北方话恐怖;又比如(入声字):歇,肉,血等,当我们用悲伤感情读《满江红》前面部分时,胸口就似比东西顶住,内心十分难受;当读到后面一段愤慨处,你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显感到动起来,无比激动,而用北方话读起来,如同嚼腊,和尚念经。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义),有灵魂(闭口音和入声),这才是汉语。如果你学会了粤语,就会知道唐诗之美,才知道汉语之伟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多找些字来研究,比如:声和音(有开有合,有前有后),走和行(走正确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发出,急促音),黑和白,光和暗,呼和吸,远和近(读远时嘴嘟一嘟,示意远处),里和外,耳和鼻(声流振耳振鼻),出和入,爆和炸(爆利用嘴唇上下扩张表示,炸利用声流喷出,即水平扩张来表示),长和短(在上腭舌头紧挨着发出不同的音,O.1亳都是距离),等等。请大家转发吧(至好传到香港中文大学作更详细的研究,可以写博士论文),只因白话是汉族盘古开天的语言,是黄帝、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语言,是孔子、李白、苏东坡、岳飞等人的语言,比兵马俑、长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来都珍贵。

因各种原因,现在你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语,只要你口音还在,现在用回肯定能表达得出,不会歧义。比如:屙(拉),食(吃),饮(喝),喝(吼),行(走),走(跑),望(看),姣(骚),几多(多少),文(快),几时(什么时候),未(没有),箸(筷子),旧时(以前),后生(年轻),率之(终于),樽(瓶),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归(回家,是本人推荐我的“土白话”,记不起中学那课古文有句:返归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以上的用词来代替现在的日常用词,证明你的语言越接近古汉语,这是一种判断是不是古汉语最简单的方法。也就是官话区要讲回宋之前的日常用语就必须学会讲白话(粤语),没有其他办法。


用户62655797834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定义“古汉语”。

古汉语中,商周时期的上古汉语,没有声调系统,音高不区分意义。声母系统复杂,复辅音多。韵母系统简单,但元音分长短。

唐宋的中古汉语,出现了声调系统,音高表意。声母系统部分简化,韵母系统开始复杂。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汉语逐渐演化、不同方言间相互合流,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经过国家统一规范,形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普通话和古汉语发音接近吗?

普通话和古汉语的发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从演变的历史来看,在声调、声母和韵母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距今时间越久,差别越大,上古汉语距今的差别要大于中古汉语。

比如声调,中古汉语平上去入,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完全消失,平上去重新分流为四声。比如声调,中古汉语声母在唐末大约30个(相传唐末沙门守温创制),后来衍生为36个,普通话中声母则只有23个。再比如韵母,一般研究认为,中古汉语中大约有6-7个元音,也有研究认为是10个以上,到了普通话中,元音也就只有5个了,与之相应,组合而成的韵母也比以前更加简单。

第二个问题:哪里的发音最接近古汉语?

上古汉语的特点,和藏语、白族语比较接近。

中古汉语的特点,与粤语、吴语、客家话比较接近,但这种“接近”,其实也只是保留了某一方面的特征。比如吴语之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但是入声韵尾就没有保留下来;而粤语保留了比较齐全的入声韵尾,但是声母系统就和中古汉语很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中文系当初在学语言学的课程时,南方同学自带附加技能,而我们北方同学就比较吃亏……期末考试让分辨哪些是入声字,我们都要背规律背字,广东同学直接用自家方言默念一遍就都找齐了……


薛暖暖


要说哪种方言最接近古汉语发音,首先得理一下语言的变迁简史。

先秦方国遍天下,语言各不同。但官方支持的“普通话”叫“雅言”。

后来秦一天下,语言渐渐统一。吴楚和百越之地随着大军的南征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特别是广东,在赵佗等治理下,直接由化外之地归入中原文化。后来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又入广东,更带入先进中原文化。可以说,由于地理的原因,广东话相对最接近汉时的口音。

东晋有中原士人衣冠南渡,聚族而居,是为客家人,口音与广东话已有区别。但北方就很惨了,五胡乱华,口音杂入胡音,已经不是汉时口音了,这个口音甚至影响了大唐时的口音。所以用广东话读古诗,比其它方言都押韵,但也有韵脚不和谐之处。

唐宋口音略有不同,是因为唐未又乱,外族入侵。所以唐宋诗词的韵部略有不同。

两宋之际金人又入侵,士族又衣冠南渡,聚族而居,形成大量客家人。可以说,客家人最接近宋人的口音。据说南方不同地方客家人到现在语言的相似度还非常高,甚至可以直接沟通。

所以现在的普通话,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

后来的中原,在元明清几代,外族统治多,这些人说汉音,就像西洋人说汉音,平声多,入声少,并逐渐把以前的半音入声字读平了。所以北方人不怎么知道入声字怎么发音,比如一、六、七、八、十。

可以说,广东话最接近汉口音,客家话最接近宋口音。


一樵v


我国八大方言,吴方言最接近古代汉语。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华夏雅言,吴语的整齐八声调是为古汉语正统嫡传。和官话相比,现代吴语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诸多字音与古代韵书吻合。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吴语语音、语调、语境和普通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其他各方言的重大区别。


读书是福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方言,都有原始汉语的影子。

以晋语方言为例,当你从一个农妇嘴里听到“掉粮、掉粮”的叫声时,你不觉得几万年前一个同样的农妇也是这样吆喝自己即将下蛋的母鸡?因为语法家绝对不去修改叫鸡吃食的声调。当原始人第一次不小心把怀揣的粮食掉落于地,失声大叫一声“掉粮”,群鸡一拥而上争食时,叫鸡吃食的吆喝声不就这样产生了吗?当然还有几个更聪明的原始人,随手扬一把谷粒,口中说一声“谷、谷”,与“掉粮”异曲同工的是鸡子照样趋之若鹜,于是不同地域的叫鸡声就这样应运而生。可以肯定地说,千百年来一成不变。

你若有兴趣,还可从吆喝羊羔的“羔食、羔食”,吆喝小牛的“哞儿食、哞儿食”声中悟出其中的奥妙。至于直呼“兔、兔”来叫兔子,简直等同于少妇称自己孩子为“宝贝”!同理,马车夫让马走喊“驾”,叫马站喊“驭”;耕田人让牛向里走喊“来来”,朝外走喊“达达”等等口语,无一不是千万年原汁原味没有被人为开发破坏的汉语,有幸传承保留至今,弥足珍贵。如此推敲鉴赏口语,不亦乐乎!


晋语方言乌盟腔


汉语方言存古程度排名,仅供参考,无地域黑。

闽语,最早层次约公元4世纪末,即魏晋时期,属上古到中古过渡期。舌上归舌头,轻唇归重唇,入声韵四分,文白异读复杂。

吴语,最早层次约公元6世纪,即南北朝晚期,属部分保留上古特征的中古音残存。有浊音,有入声。

粤语,最早层次约8世纪中期,即与唐代《切韵》音系最为近似。闭口韵m保留很完整,入声韵三分。

湘语,最早层次约9世纪,即晚唐五代时期,老湘语的浊音是真正的浊音浊流,与吴语的清音浊流有区别。

赣语,最早层次11世纪,约北宋时期。鼻化韵丰富,浊音清化送气,山咸两摄分等。

客语(客家话),12世纪晚期从赣语中脱离,此时客家民系大致形成。浊音清化送气,鼻音韵尾三分,入声韵三分,保留晚期中古音成分最多。

————————————————————

徽语,层次有部分早于中古,无浊音而从吴语中分立,有入声而脱离官话,多数浊音清化送气,学界研究很不彻底,故不参与以上排名。

晋语,层次大多形成于中古,有清晰的入声而从官话中独立,范围不止山西,也包括内蒙局部,河北河南靠近山西一侧,陕西北部,目前有成为第八大方言的趋势。

平话,主要分布于广西,声调极其复杂,多数地区有9个以上声调,比粤语更完整的保留了中古《切韵》音系特征。研究不够彻底,许多现象有待挖掘。


研究扫地僧


你的題目出的不好!應該是要問是接近上古漢語或者是中古漢語!而古代没有手機,留聲機,MP3……只能從書面了解和現在的方言了解了!

近代漢語,應該是没爭議,受北方語言影響大,可以從蒙元為一分界!元,明,清,民國,一直到現代,為近代漢語的演變,一直至今都是受游牧民族的影響!近代漢語可以説是北方語言元素多!

而宋代以前的中古漢語,上古漢語,只有可能是閩南語,粵語,客家話,吳語之中保留的多!當然别的方言也有保留的,但是北方經過晉朝五胡亂華,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唐朝的安史之亂……當時的漢人大量南遷,留在北方的漢人,使用的語言基本上胡漢互相影響了!所以古漢語反而留在南方多!比如説現代漢語只有5個音,閩南語有8個音,粵語有9個音,所以,大家自己判斷,别瞎扯瞎吵!反正都是中國話,古漢語誰保留的多没有比較了不起!(這些是説給無腦噴子看的)……而至於哪個方言保留的上古漢語多,那就給專家,或者是博士生做研究了!哥就是一個路人,來自台灣的路人,我説的不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