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趙佶為何稱徽宗?

手機用戶5742438299


宋代皇帝趙佶,廟號為宋徽宗,諡號為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慈憲顯孝皇帝,聖文仁德顯孝皇帝。

據《說文》解釋,“徽”的本義有兩個:作名詞時,指琴上的三股繩,引申為文人撫琴;作動詞時,指束縛、捆綁。徽,可比較準確地總結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宋徽宗趙佶,可以說是靖康之恥的中心人物和牽引線。國難當頭,選擇的是退位逃難,在蔡京等人蠱惑下,宋欽宗繼位。宋欽宗懼怕金人,答應了他們許多無理的要求。但金人還不滿足,把宋徽宗和宋欽宗也一起俘虜去了金國。在金的俘獲之下,喪失了作為帝王的魄力與擔當,受盡折磨,被金人封"昏德公"。漂泊惶恐而逝。趙佶於荒遠邊地度過八年亡國之君的囚徒生活,其後半生經歷之悽慘為其他亡國之君所無。徽,受金囚其半生。

另一方面,趙佶又是一個天分極高的詩人與藝術家。他能詩能詞,精通書法擅長繪畫,熟諳音律,長於演奏,其他犬馬遊樂之事也無不精擅。眾所周知的"瘦金體"等。徽,樂理之嫻熟。

徽字,從兩方面,很好地總結了趙佶不平常的一生。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下面我就這個問題為您作一個詳細的回答。

一、“徽宗”廟號之由來。

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8月,宋金根據《紹興和議》,金國將宋高宗趙構的生父宋徽宗趙佶的靈柩和他的生母韋氏送回了南宋。宋朝向金國納貢稱臣,兩國休戰。直到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大舉南侵伐宋,兩國才又重燃戰火。

趙構將宋徽宗的遺骸運回了紹興,葬於永佑陵,上尊諡聖文仁德顯孝皇帝,立廟號“徽宗”。那麼,“徽宗”的含義是什麼呢?根據《逸周書·諡法解》:

肇敏行成曰真,道德應物曰英,民無能名曰神,明知淵深曰哲,元德充美曰徽,克慎成憲曰欽。

這就是真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廟號的含義。

“元德”是指有大德。“充美”除了有美、善的含義之外,還寓意了發揚聖德。

又據《爾雅·釋詁》:“徽,善也”。另據《詩·小雅》稱:“君子有徽猷”。意思是:君子有美善之道。古代又有徽州,其大部在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轄區。在這裡,“徽”都是褒義,美善的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廟號的含義是:宋徽宗不僅有聖德,而且還很善良。是一個既有德行,又有美善品行的的好皇帝。這就和金人封其為“昏德公”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

“徽宗”的廟號是在他死後安葬時,他的兒子宋高宗給他上的。宋徽宗雖然是個亡國之君,但他兒子給他的評價還是相當的高

人們提起宋徽宗,就想起那個靖康之恥中被擄到金國去的太上皇,還有《水滸傳》中那個風流糊塗、追求享樂、寵幸奸臣的天子。總之對他的評價很負面。

那麼,趙佶當不當得起“徽宗”這個廟號?這個廟號是不是實事求是?我們知道,廟號是給先皇帝的一個蓋棺定論,肯定有美化的成分,但這種美化一般來講,它要建立在一種有事實依據的基礎上,如果完全罔顧事實,指鹿為馬,是要被人笑話的,老百姓也不會服氣。我們下面就來看看宋徽宗究竟有什麼“聖德”,有什麼“美善”?


二、宋徽宗關注民生,有其“愛民”的一面。

宋徽宗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不過就他的為人來講,他倒不是一個壞人,更不是一個暴君,他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仁君。根據《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劉豫傳》記載,金國廢除偽齊政權時,劉豫和達懶有這麼一段對話:

豫求哀,達懶曰:“昔趙氏少帝出京,百姓然頂煉臂,號泣之聲聞於遠邇。今汝廢,無一人憐汝者,何不自責也。”

金將達懶對劉豫說:當初宋朝皇帝出京,老百姓都悲痛欲絕,哭成了一片,而如今你被廢,誰也不可憐你。你不應該感到自責嗎?

也就是說,北宋皇帝被擄,老百姓非常傷心,這說明老百姓對宋朝還是有感情的。在宋徽宗、宋欽宗的統治下,老百姓總體上生活還過得去。雖然皇帝被金國擄走了,但趙氏的正統地位還是無人可以取代,這也是張邦昌堅決不敢當皇帝、宋高宗趙構在亡國之後,能夠很快利用自己的皇子的身份,組織起自己的一套班子,與金國對峙的原因。

宋朝的皇帝都比較注重關注民生。宋徽宗在其任內,著力幫助貧困百姓解決居住問題。崇寧二年,徽宗趙佶詔令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居養院和安濟坊。一是設立廉租房。專門設立了收養救濟貧病之人的“安濟坊”。並下調公房租金,要求私有房的業主也要降租,如果遇到旱災水災,租客的吃飯問題都得不到保證時,政府免收租金;二是設立特困保障房。地方政府出錢,在全國各城市和大集鎮建造“居養院”,給沒錢租房的貧苦家庭免費居住。



他從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上入手,為鰥寡孤獨、貧病無依者飢中送飯、病中送醫,其社會救濟手段很有創造性,併成為後來行政救助的模板,一直沿用至清代。據南宋紹興《地方誌》記載,徽宗時期的居養院設施齊全,非常人性化:

冬為火室給炭,夏為涼棚,什器飾以金漆,茵被悉用氈帛,婦人小兒置女及乳母,有司先給居養安濟等用度,而兵食顧在其後。

冬天用炭火取暖,夏天搭建涼棚。室內裝修還不錯,用上了“金漆、氈帛”。物資由政府供應,連嬰幼兒哺乳這種小事都考慮到了。

安濟坊最早是蘇東坡在杭州任上建立,最初的功能是為貧窮的病患者“給醫藥”。徽宗把安濟坊這一制度推廣到全國。最終形成政府的廉租房制度。可謂是“善莫大焉”。

崇寧三年春二月,宋徽宗又詔令在全國建立“漏澤園”,也就是免費的國家公墓了。據《宋史》記載,漏澤園的功能是“殯死而無歸之士”。對因貧苦而死無人安葬的人員,由政府統一予以安葬,讓其入土為安。所有建築費用由財政撥款。漏澤園每個墓地長達3.2米,寬有2.2米,通常都建在寺廟後面,日常由僧人維護管理。

根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

已而置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所費尤大。

宋徽宗的這幾項支出,耗費了大量的財政資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宋徽宗任期內,雖然他追求風流快活,生活奢靡,但總體上對老百姓還不錯,其政治上經濟上都比較開明,而且比較注重民生,社會保障工作在封建王朝裡算是很不錯的。即使放到現在看,其理念也不落後。

在他的統治下, 汴京城成為十二世紀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達到了137萬,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百姓總體上安居樂業。1101年, 張擇端作的《清明上河圖》,真實反映了宋徽宗統治時期汴梁城的繁華景象。同時,張擇端也向徽宗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頑疾,如:軍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渙散、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場景,以畫曲諫。該畫作收入御府後,趙佶明知張擇端含義,也不責備,在卷首題上五籤,並加蓋上雙龍小印。



三、宋徽宗待人謙恭,有其勤政的一面。

宋朝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表現在宋徽宗身上,他除了很好玩,自己對待臣屬真的是一點架子都沒有。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後世的乾隆皇帝,那是乾綱獨斷,是絕對的權威。兩相比較,宋徽宗有時甚至就不像個皇帝。

宋徽宗還是王爺時,就毫無驕嬌之氣,待人接物非常謙恭,能夠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他的人緣非常不錯。後來他貴為天子,對大臣也很謙虛。

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給事中陳禾因看不慣宋徽宗寵幸的童貫、黃經臣等奸臣弄權,上書彈劾童貫、黃經臣。並當著宋徽宗的面,罵了很長時間。到了中午,宋徽宗肚子餓了,想要去吃飯。對陳禾講:你說的這個事,我知道了,我們以後再談,先去吃飯行不行?陳禾說不行,今天這事你不讓我說完還就不好走!

那麼宋徽宗對此是什麼表現呢?根據南宋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記載: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

宋徽宗見他說的沒完沒了,實在忍不住了,到了飯點肚子又很餓,起身就要強行離開。陳禾一把拽住他,直接就把龍袍扯破了。 這種事如果放在清朝,那簡直就不敢想象。像乾隆皇帝那樣的天威難測,大臣在他面前簡直氣都不敢多喘一口,更不要談去拽袖子了。


可是徽宗呢?不僅沒有發怒,反而把撕破的衣服收藏起來,留著以後警示自己。

這是他對待大臣。他對待政務又是怎樣呢?別看宋徽宗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玩得歡,可他每天的公務也沒落下,尤其是在他繼位之初,處理公務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情。只不過隨著他皇帝時間當長了,越來越追求享受,逐漸荒廢了政務。

徽宗酷愛藝術,他將畫家的地位提得非常高。成立了翰林書畫院,作為宮廷畫院。並把繪畫作為科舉考試的一門,甚至經常自己親自擔任主考官。又常以詩詞為題,鼓勵創作出不落俗套、有靈感的作品。常以此與大臣們同樂。他強調作品要形神並舉,提倡詩、書、畫、印結合,是工筆畫的創始人,擅長創作花鳥、山水、人物、樓閣等作品。其創作的瘦金體書法,自成一派。據明代于慎行《谷山筆麈》評價:

宋徽宗時,立書、畫、算學,當時留心藝文,厚昭忮巧,故縹緗翰墨至今珍之,亦一時之盛也。


四、為什麼會亡國?

兩宋的亡國,不是因為自己內部統治出了大問題而導致,都是由於外敵入侵而亡。而之所以造成這種後果,一大半是宋廷自找的。這就是“聯金擊遼”和“聯蒙擊金”。

宋徽宗雖然治國能力不強,北宋本來倒也不會因此被金國所滅,可是宋徽宗錯誤的選擇了“聯金擊遼”,企圖通過聯合金國滅掉遼國,奪回被遼國佔領的燕雲十六州故地。遼國被滅後,北宋失去了遼這個屏障,直接面對剛剛崛起的金國。而長期的和平,平時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導致北宋軍備鬆懈,部隊戰鬥力很差,沒有能力抵禦金國的侵略。這是北宋亡國的直接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到了南宋末年,沒有吸取北宋滅亡的教訓,朝廷竟然再次“聯蒙擊金”。企圖通過聯合蒙古滅掉金國,奪回被金國佔領的中原故土。最終導致失去了金國這個屏障,直接面對強大的蒙古,從而亡國。

元朝脫脫對宋徽宗有一箇中肯的評價,他說:

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就是說:宋徽宗這個人各方面都還不錯,讓他幹啥都行,就是不能讓他當皇帝。



宋徽宗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他從小就養尊處優,形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宋神宗對他也沒有過多的培養,因為本來根本輪不到他當皇帝。元符三年(1100年),25歲的宋哲宗病死,哲宗無子,宰相章惇主張立哲宗的同母弟簡王趙似。但當時掌權的向太后擔心如此一來,欽成皇后朱氏(宋哲宗的母親)就成了兩個皇帝的母親,自己將來的地位就不穩了,因此最終立了端王趙佶為帝。章惇雖然反對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但也無可奈何 。

因此,讓宋徽宗當皇帝,他一天都沒有接受過治國理政的培訓,自己玩都玩不過來。皇帝當不好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宋徽宗雖然採取了諸多保障民生的措施。但由於他不善於管理、監督各級官員。常常是上面的政策很好,而下面的歪嘴和尚唸錯了經。

比如,徽宗下詔撥款在全國建居養院。這本是一件大好事。各級官員和各地的老百姓都誇徽宗的仁德。北宋在每個州都建起了居養院。但在有的地方,居養院雖然建成了,卻成為了形象工程,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比較突出的是和州、真州等處。和州、真州人口都有十幾萬,但和州的居養院只建了十六間房屋,真州的居養院也只建了二十五間房屋,最多隻能救濟幾百個貧困人口,根本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同樣,安濟坊和漏澤園的情況也是大同小異,建是建了,只能解決少部分人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貧富差距拉大,貧困人口增多的問題。加之由於管理不善,財政為此撥款的專項資金,又被有些腐敗的官員貪汙挪用。從而使這項好的民生工程,實際效果不佳。



由於諸多因素,北宋末年,貧富差距、地區差距進一步拉大。而宋徽宗著力倡導的一些民生工程起的作用又不大,這就導致在宋徽宗的任期內,不少地方發生了農民起義。如大家熟知的宋江、方臘等人的起義。這也是加劇北宋滅亡的一個因素。

主要參考資料:《宋史》、《逸周書》、《谷山筆麈》、《揮麈後錄》、南宋紹興《地方誌》、《老學庵筆記》。


今古講堂


趙佶廟號徽宗,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古今中外只有他一個用。據《說文》解釋,“徽”的本義有兩個:作名詞時,指琴上的三股繩,引申為文人撫琴;作動詞時,指束縛、捆綁。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藝術家、古玩玉石鑑賞家,自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他重用奸佞、排斥忠臣,導致“靖康之難”,被金人俘虜綁赴黑龍江,最後客死異鄉。把“徽宗”這個廟號贈予他,再合適不過了。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農曆五月五日(公曆6月7日,後因五月生人不祥改為農曆十月十日),是宋神宗第十一子。次年正月,宋神宗正式賜名,十月,趙佶被授為鎮寧軍節度使、封寧國公。趙佶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託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元豐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後,趙佶被封為遂寧郡王。紹聖三年(1096年),以平江、鎮江軍節度使的身份被進封為端王,開始出閣接受教育。紹聖五年(1098年),加封為司空,改任為昭德、彰信軍節度。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當立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趙佖後,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並以宋神宗語駁斥反對派:“先帝嘗言:簡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立趙佶為帝。趙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改年號為“建中靖國”。這是趙佶統治政權的開始,在位共二十五年。

縱觀徽宗一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個人的藝術成就也是達到了一定境界。

完善道教文化資料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遊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

撰寫茶文化經典書籍

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

推動了宋朝繪畫藝術的發展高峰

徽宗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

宋徽宗不僅自己在繪畫方面有極深的造詣,對畫院也是相當重視和發展。親自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這些都對宋代的繪畫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倡導作用。直到現在為止都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可以說,宋徽宗為南宋時繪畫藝術的持續發展培養了一批領軍人物。

開創了別具一格的“瘦金體”書法

宋徽宗趙佶在書法上有較高的造詣。趙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書的意思是美其書為金,取富貴義,也以挺勁自詡。趙佶傳世的書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種書法作品皆流於後世,且筆勢挺勁飄逸,富有鮮明個性。其中筆法犀利、鐵畫銀鉤、飄逸勁特的《穠芳依翠萼詩帖》為大字楷書,是宋徽宗瘦金書的傑作。

總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縱將聖,藝極於神”(《畫繼》) ,詩詞書畫各方面都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尤其是繪畫方面,無論山水、花鳥、人物,都能“寓物賦形,隨意以得,筆驅造化,發於毫端,萬物各得全其生理”。可以說,徽宗趙佶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擁有較高的藝術涵養和繪畫才能,並真正稱得上畫家的皇帝。但正如史家所言:”徽宗皇帝做啥都好,但是最不適合做皇帝的“。所以,徽宗最終的多才多藝也是導致了他國破家亡、客死異鄉的原因!


百聞廣記小書童


皇帝,漢朝稱“帝”, 宋朝稱“宗”。秦統一前,有給死去君王“諡號”的習俗,作為後世對先君的評價和蓋棺定論。秦始皇不喜歡諡號,所以稱皇帝為幾世(如秦一世、秦二世)。到了漢代,劉邦喜歡諡號,又開始起用諡號,如劉邦的諡號為“高皇帝”。皇帝廟號和諡號,一直沿襲至清朝滅亡。

漢景帝時,認為漢太祖有大功於天下,漢太宗有大德於天下,於是立了太祖太宗廟, 即“祖有功宗有德”之意。以此為由,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為“宋太祖”,繼任皇帝為“宗”。如“宋徽宗”趙佶。

宋朝的皇帝,有廟號,也有諡號,如宋神宗為廟號,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宋徽宗為廟號,諡號為“聖文仁德顯孝皇帝”。諡號太長,所以用廟號稱呼皇帝。

廟號選字有褒貶之意,如:太祖、高祖有開國立業之意;太宗、聖祖有發揚光大之意;世祖、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譽;文宗有文弱無能之意;武宗有好武暴虐之意;哀宗則用於亡國之君。

趙佶廟號徽宗,獨一無二,古今中外唯有他一人享用。據《說文》解釋,“徽”作名詞為琴上的三股繩弦;作動詞為束縛、捆綁。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書畫家、古玩鑑賞家,自創的“瘦金體”書法名揚天下。然而,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他在位期間玩物喪志,窮國蒐羅“花石綱”,導致“靖康之恥”,被金人綁赴北國,客死異鄉。賜他為“徽宗”,恰如其分。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北宋後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徽:元德充美曰徽,徽宗是趙佶的廟號。

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並以題廟室,這就叫廟號。

趙佶於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在位25年,於1127年被金國攻滅亡國,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善者辨


宋徽宗趙佶(1082年6月7日-1135年6月4日),北宋第八位皇帝,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同時也是畫家、書法家、詩人、詞人和收藏家,且擅長古琴、蹴鞠、擊鞠、打獵,自創“瘦金書”字體。徽宗在書畫上的花押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徽宗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其兄長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太后於同月立他為帝,並垂簾聽政一年,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因病而死,終年54歲,葬于都城紹興永祐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裡處)。

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徽宗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本未必有機會繼承大統。惟宋哲宗23歲英年早逝,無子,故宋室由哲宗眾弟中尋找繼承人。本來哲宗眾弟中以申王趙佖最長,惜因患有眼疾而不被選為繼位者,故以當時封為端王的徽宗繼承大統。宰相章惇曾反對端王繼位,反而建議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但向太后支持端王繼位,故徽宗順利成為大宋皇帝。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徽宗親政。宋徽宗親政後,“妄耗百出,不可勝數”,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蒐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開封府,修建艮嶽等工程浩大的園林宮殿,崇信道教,尊號“教主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激起各地民變。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

徽宗好大喜功,不顧宋遼已百年和平相處,於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聯合滅遼。1122年,金軍攻克遼南京(今北京市)。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完顏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北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126年1月18日),徽宗無法應付時,急忙禪讓天子的寶座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並出逃,但終究無法挽回局勢。金軍暫退後,徽宗回京,居龍德宮,實際上被欽宗軟禁,甚至連在過壽時給欽宗敬的酒欽宗也不喝,氣得哭著回宮。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九》等史書記載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禁軍老兵郭京身上,郭京偽稱精通佛道二教之法術,能施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佈陣,並會佛教“毘沙門天王像法”,佈陣畫像,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佔了帝都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㮚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金軍提出見徽宗,欽宗不肯。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天會五年)正月,欽宗親自請和被扣押,宋將範瓊變節將徽宗、宗室、后妃公主等交給金軍。二月初六(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北宋滅亡,二帝被俘北上。七月二十日,二帝遷到中京(今北京市),父子抱頭痛哭。

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二十四日,二帝及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金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金太宗封宋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遷往韓州(遼寧省昌圖八面城)。在韓州,金人將城內女真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餘宋俘居住。據《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據《南征錄匯》說這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劫宋徽宗之女茂德帝姬為妻)格外開恩,要求性格兇狠的完顏宗翰等不可像虐待遼天祚帝那樣對待宋朝的徽、欽兩帝。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五年後,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於五國城。照當地習俗火葬。

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南宋的關係,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侮辱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郡望之為封號,以示尊重。同時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將領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成書面協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賜死岳飛,據《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議和所設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宋高宗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後改名永祐陵)。


孤膽騎俠


人物概述 宋徽宗(1082—1135),姓趙,名佶,北宋後第八位皇帝,號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諡號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歷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畫家,書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欽慈皇后陳氏。哲宗病死,向太后等人立他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於1127年亡國,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擅長楷、草書及山水、人物、花鳥、墨竹。擅長婉約詞,創“瘦金體”。徽宗生平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放蕩的習性。據說在他降臨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佶變得越加聲色犬馬起來,遊戲踢球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趙佶身邊有一個叫春蘭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地送給他的,後來逐漸成為他的玩物。但趙佶並不滿足於此,他以親王之尊,經常微服有幸青樓歌館,尋花問柳,凡是京城有名的妓女,幾乎都與他有染,有時他還將喜歡的妓女喬裝打扮帶入府邸,長期據為己有。 與此同時,趙佶結交了一批與他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他的摯友王冼,娶英宗之女魏國大長公主,封為駙馬都尉。大門王冼為人放蕩,行為極不檢點,神宗為此曾兩此降王冼的官位,但他卻不思悔改。他與趙佶經常一起光顧當時汴京城內有名的妓館——擷芳樓。王冼藏有名畫《蜀葵圖》,但只有其中的半幅,於是時常在趙佶面前提及此事,遺憾之情,溢於言表。趙佶便銘記於心,派人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另外半幅畫,並將兩幅畫裱成一體。由此可見,兩人之間的關係。 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僅二十五歲的哲宗英年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的人選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十四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端王趙佶在內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並非嫡出,又非長子,按照祖宗法度,他並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後由於向太后的鼎力支持,使其他在19歲時,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哲宗朝宰相範純仁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遺奏中即有勸皇帝“清心寡慾,約己便民”之言。此話說得極重,非常直接地批評徽宗縱慾過度,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極為罕見的。 趙佶於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梅花繡眼圖》頁,宋,趙佶繪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嶽。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方臘、宋江等領導的民變。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傳位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與欽宗一同被金兵俘擄。後被押往北邊囚禁,死於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在位二十六年。其治國無能,但藝術才能頗高。書法稱「瘦金體」,傳世畫作有《芙蓉錦雞》、《池塘晚秋》等,並能詩詞。 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後也會感覺極佳。宋徽宗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後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徽宗生活糜爛、荒淫。為了尋歡作樂,徽宗專門設立行幸局負責出行事宜。荒唐的是,行幸局的官員竟然幫助徽宗撒謊。如當日不上朝,就說徽宗有排檔(宮中飲宴),次日未歸,就稱之有瘡,不再上朝。秘書省正字曹輔曾經挺身而出,上書勸諫徽宗應該愛惜龍體,以免被天下恥笑。徽宗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命王黼等人處理此事。曹輔隨即被髮配到郴州。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為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公元1125年10月,金軍大舉南侵,金軍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藥師引導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12月,他宣佈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藉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公元1126年閏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趙桓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聽琴圖》軸,宋,趙佶繪 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祖先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侯,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淒涼的詩句,如: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 但是,他的悔恨只是限於“社稷山河都為大臣所誤”,並沒有認識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導致了亡國和自己成為階下囚的結局。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勳從金偷偷逃到南宋,行前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 叮嚀曹勳,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勳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據協議,將宋徽宗遺骸運回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於永佑陵,立廟號為徽宗。 宋徽宗的花押簽名堪稱甚有特點。像一個“天”字但是這“天”字的第一筆又和下面的有一段距離。其意為“天下一人,為我獨尊”的帝王體現(如下圖所示)成就貢獻 宋徽宗在位時廣收古物和書畫,擴充翰林圖畫院,並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吹彈、書畫、聲歌、詞賦無不精擅。平生著作極多,都散佚無存。存世畫跡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圖。有詞集《宋徽宗詞》。芙蓉錦雞圖 未做皇帝之前,就喜好書畫,與駙馬都尉王詵、宗室趙令穰等畫家往來。即位以後,在書畫方面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並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其中之一就是對於畫院的重視和發展。他於崇寧三年(1104年)設立了畫學,正式納入科舉考試之中,以招攬天下畫家。畫學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詩句作為考題。考入後按身份分為“士流”和“雜流”,分別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加以培養,並不斷進行考核。入畫院者,授予畫學正、藝學、待詔、祗侯、供奉、畫學生等名目。當時,畫家的地位顯著提高,在服飾和俸祿方面都比其他藝人為高。有如此優厚的待遇,加上作為書畫家的徽宗對畫院創作的指導和關懷,使得這一時期的畫院創作最為繁榮。在他的指示下,皇家的收藏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並且將宮內書畫收藏編纂為《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成為今天研究古代繪畫史的重要資料。 趙佶本人的創作面目並不象他要求畫院畫家的那樣工謹細麗,而是偏於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簽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於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樸,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系。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瑞鶴圖 北宋滅亡後,興盛一時的徽宗宣和畫院隨之結束,一些畫院畫家經過輾轉逃亡,逐漸集結於南宋的都城臨安,先後被恢復在畫院中的職務,成為南宋畫院的骨幹力量。李唐、劉宗古、楊士賢、李迪、李安忠、蘇漢臣、朱銳、李從訓等都屬於這種情況。宋高宗雖然在政治上也是苟且偷安,但對於書畫之事,仍十分重視,特別是後來他利用繪畫為他的政治服務,組織畫家進行創作。所以,南宋時繪畫活動主要還是以畫院為中心。 宋徽宗趙佶他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用這種字體書寫的崇寧大觀等錢幣是收藏家至愛的珍品。《書史會要》評價說:“徽宗行草正書,筆勢勁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號瘦金書,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跡求也。”他的繪畫重視寫生,尤善畫花鳥畫,極強調細節,以精工逼真著稱。 趙佶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簷,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枇杷山鳥圖》頁,宋,趙佶繪 他對自然觀察入微,曾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等有關繪畫的理論文章。廣泛蒐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於許多畫上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繪畫。對鑑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有一觀點確定他的真跡有《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是御題畫。 宋徽宗還親自出題,留下了“踏春歸來馬蹄香”的佳話:一日,趙佶踏春而歸,雅興正濃,便以“踏花歸來馬蹄香”為題,在御花園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畫考。這裡“花”、“歸來”、“馬蹄”都好表現,唯有“香”是無形的東西,用畫很難表現。許多畫師雖有丹青妙手之譽,卻面面相覷,無從下筆。有的畫是騎馬人踏春歸來,手裡捏一枝花;有的還在馬蹄上面沾著幾片花瓣,但都表現不出“香”字來。獨有一青年畫匠奇思傑構,欣然命筆。畫構思很巧妙:幾隻蝴蝶飛舞在奔走的馬蹄周圍,這就形象地表現了踏花歸來,馬蹄還留有濃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細覽,撫掌大讚:“妙!妙!妙!”接著評道,“此畫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無形的花‘香’,有形的躍然於紙上,令人感到香氣撲鼻!” 眾畫師一聽,莫不驚服,皆自愧不如。他還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他崇奉道教,他多次下詔搜訪道書,設立經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間編成的《政和萬壽道藏》是我國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對研究道教歷史和經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史料。他下令編寫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傳記。宋徽宗還親自作《御注道德經》、《御注沖虛至德真經》和《南華真經逍遙遊指歸》等書,使我國道籍研究有了完備的資料。后妃子女后妃 ①:惠恭皇后王氏 王氏,元豐七年(1184年)生於東京汴梁,父為德州刺史王藻,元符二年(1099年)嫁給端王趙佶,封順國夫人,元符三年(1100年)立為皇后,同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3日)生皇長子太子趙桓,崇寧二年(1103年)生皇二女榮德帝姬趙金奴(即崇國公主,永慶公主,榮福公主).大觀二年(1108年)十月,王氏病死,年僅25歲.初諡“靖和”,政和元年(1111年)十二月庚戌日,改諡“惠恭”又稱“顯恭”,葬於裕陵西側. 子一: 皇第1子:宋欽宗趙桓(元符三年四月十三日-紹興二十六年,1100年5月23日-1156) 女一: 皇第2女:榮德帝姬趙金奴(即崇國公主,永慶公主,榮福公主,崇寧二年-?,1103-?) ②:顯肅皇后鄭氏 鄭氏,元豐三年(1080年)生於開封,父為鄭紳,後封太師,樂平郡王.初與懿肅貴妃王氏同為欽聖獻肅皇后向氏的侍女,徽宗即位後封賢妃,後晉貴妃,政和元年(1111年)十月封皇后,宋欽宗靖康元年尊為太上道君皇后,居寧德宮,稱寧德太后,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薨於五國城,享年52歲. 無生育 ③:明達皇后大劉氏(追封) 劉氏,初為才人,後封明達懿文貴妃,大觀元年(1107年)生皇第8子益王趙棫,大觀二年(1108年)生皇第11子祁王趙模,政和元年(1111年)生皇第18子信王趙榛,政和三年秋薨,追封皇后,諡明達. 子三: 1:皇第8子益王趙棫(1107-?) 2:皇第11子祁王趙模(1108-?) 3:皇第12子信王趙榛(1111-?) 女:無 ④:明節皇后小劉氏(追封) 劉氏,宋哲宗元佑三年即1088年生,父酒保劉宗保,後加節度使,劉氏原為宋哲宗昭懷皇后劉清菁的使女,政和三年即1113年冬入宮,政和四年即1114年封明節和文貴妃,政和五年即1115年生皇第25子建安郡王趙模,政和六年即1116年生和福帝姬趙金珠,政和八年即1118年生皇第26子嘉國公趙椅,宣和二年即1120年生皇第28子英國公趙橞,宣和三年即1121年薨,享年34歲. 子三: 1:皇第25子建安郡王趙模(1115-?) 2:皇第26子嘉國公趙椅(1118-?) 3:皇第28子英國公趙橞(1120-?) 女一: 和福帝姬趙金珠(1116-?) ⑤:顯仁皇后韋氏(追封) 韋氏,元豐三年即1080年生,初與喬貴妃同為鄭皇后侍女,崇寧年間,喬氏封貴妃,韋氏遂於崇寧末年封平昌郡君,大觀元年五月二十一日(1107年6月13日)生皇第9子康王趙構,遂進為婕妤,後又升為婉容,宋欽宗靖康元年即1126年封龍德宮賢妃,靖康二年五月一日(1127年),皇第9子康王趙構於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稱南宋高宗,韋賢妃被遙尊為"宣和皇后\


月夜luck


《宋史》記載:“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遊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王以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況宣、政之為宋,承熙、豐、紹聖椓喪之餘,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

  元代脫脫撰《宋史》的《徽宗記》,不由擲筆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徽是美好、善良之意;徽,善也——《爾雅·釋詁》徽:元德充美曰徽。徽宗的廟號是他的兒子宋高宗上的。總不會怎麼醜化自己的老爹,雖然國家是被他給敗掉的,但是死者為大,多少給他一生好一點的蓋棺定論。



Go透過現象看本質


宋徽宗是北宋皇帝趙佶的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瘦大寶胖小寶


徽宗是趙佶的廟號。

徽:元德充美曰徽

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並以題廟室,這就叫廟號。廟號始於殷代,如太甲稱太宗,太戊稱中宗,武丁稱高宗。從漢朝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後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例如唐代的李淵稱高祖,李世民稱太宗。但是,在漢代還不是每個皇帝死後都有廟號,必須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稱“祖”稱“宗”;南北朝時稱“宗”已濫,從唐代起,則幾乎無帝不“宗”了。古人在特別鄭重嚴肅的場合稱呼已死的皇帝時,往往在廟號之後連稱諡號,這就叫全號。如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