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成功后,又迁都北京那为什么不改国号为燕?

金山银山2002


朱棣篡位,他只是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他还是朱元璋的子孙哟,这只是一次夺权,不是改朝换代嘛。


王教授1988


先说朱棣从北平起兵打的是什么口号?

“清君侧”,这个口号很能说明问题,我起兵不是要反抗我侄子的统治,只是有奸臣迷惑了皇帝,我要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我不是反抗皇帝的统治,不然也不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南京去做人质,是有奸臣迷惑的皇帝,致使皇族自相残杀,我是被逼无奈,唯有起兵清君侧!

朱棣起兵胜利后,是如何继承皇位的?

朱棣的部队开进了南京“奉祖训,清君侧”之战胜利,但这个时候朱棣面临着重大的问题,清君侧结束后带着跟随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们回北平?不管当初起兵是咋回事,到了今天唯有自己登上皇位一条路才能够诸位弟兄一个交代!

然后就出现了,被烧成小黑人的建文帝,“傻侄儿啊!叔叔只是看你被奸臣蒙蔽了双眼,来帮你杀奸臣的啊,你怎么想不开自杀了呢!”好一番痛哭流涕……

那没办法,皇帝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在各位大臣极力且三请之下,朱棣继位。这时候有一个事情不容忽视,朱棣继位,继的是谁的位?洪武皇帝,从他爹那里继位,把建文帝的年号全部抹去,沿用洪武皇帝的年号直至次年再用新的年号,间接的否定了建文帝的统治。

为何迁都北平?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描写的就是明朝在政治以及军事上的作风。

明朝时的军事危害主要来自于北方各部,如鞑靼、瓦剌,而南京距离北方太远,不利于军事调动,朱棣武将出身极为重视军事策略,而且他在北平待了多年也是愿意迁都北平。

迁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的原因是军事防御,而非单纯回到自己的封地。把国号改了,那不就真成造反了,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正统、为了名正言顺,怎么可能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是安六七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我们一般称其为明成祖朱棣。从这个称号,就能感觉到他这个皇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好。但他的皇位,确是从侄子(朱允炆)那儿夺来的。后来他迁都北京,可是他并没有改国号,这是因为:

①太祖儿子身份

②历史名声影响

③燕为诸侯国号



太祖儿子身份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但不是长子。朱元璋为大明基业长清考虑,立长子为皇太子,太子去世后又坚持立其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后来朱棣与朱允炆争天下时,因为都是老朱家的人,起兵又是打着祖制的旗号。所以当时有很多地方大员,都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看的,这就使其与朱允炆争雄时少了很多阻力。

从朱棣起兵的旗号,就可看出朱元璋对天下百姓、对士林官绅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这种情况下改国号是很不明智的行为,所以他依然用的是大明。



历史名声影响

朱棣刚得皇位时,为稳定天下未改国号可以理解。但他后来文治武功都有一定成绩之后,也没有改国号。

这主要是他以祖制为号起兵靖难还勉强可以说:是朱允炆和大臣不对,我为天下百姓没办法才出山的。可若他改国号的话,就算江山永固,那历史上肯定也会骂他反贼的。



燕为诸侯国号

朱棣后来迁都北京,没改国号为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燕国自古以来只是诸侯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是燕朝的大一统朝代,从这看燕对他来说不是个好的国号。

当然他可能也不太在乎国号叫什么,就懒得去改了。



综上所述朱棣篡位成功后,又迁都北京,可没有把国号改成燕。这是因为:太祖儿子身份、历史名声影响、燕为诸侯国号所制。


林子说历史


改国号,是改朝换代的标志,一个新国号的确立,就标志着旧王朝的覆灭,一个新王朝的建立。

而“大明”的国号,是明成祖朱棣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我国古代讲究的就是正统,哪有儿子推翻老子的朝廷的。

《明太祖实录》卷二九中记载:“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以吴二年为洪武元年。”

而朱棣当年谋反打的旗号,同样是以尊大明皇帝为标榜的“清君侧,靖国难”,朱棣作为大明太祖皇帝的儿子,尊崇的同样是大明。

既然出兵为得是大明,为的是大明的百姓,如果朱棣在打下江山之后,改了国号,推翻了大明,那不是自打自脸,自己成了出师无名。

再进一步说,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叔侄之间为了争夺大明的统治权而打的一场内战,没有改朝换代的必要。

自己家里争权的事情,争得也是大明的权,没有必要改朝换代,这和曹魏代汉、宋代北周这样的改朝换代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朱棣,作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的嫡子,朱棣有着纯正的血统接手皇帝位,名正言顺,更不需要以自己的藩国号来立国号。

在古代那个追求正统的文化背景下,没有背景的都得给自己找找背景,比如蜀汉、成汉、后汉、北汉、南汉,都得拉上刘氏之后的大旗,以求称帝名正言顺。

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古代皇权的继承,更加注重一个名正言顺。

假如朱棣改了国号,那么他和他的子孙,在日后必定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路反贼,都会打着光复大明的旗号,以求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

不改国号,还有反贼打着建文皇帝的旗号来谋反,但也就能用几十年,估摸着建文帝死了,也就没有人用了。

但如果朱棣改了大明的国号,这个借口,只要朱棣建立的王朝存在,就可以给反贼借口,就反清复明一样,从清初喊到清末,朱棣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狼君历史


国号的由来大体分为这几种,一是来自于封地,比如赵匡胤在篡位前曾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宋州在古宋国的地界,赵匡胤建国后便以宋为国号,第二种来源于封爵,比如刘邦曾被封为汉王,刘邦建国后便以汉为国号,第三种以姓氏为国号比如在南北朝时期陈霸先建立的陈朝,除了这三种之外还有源于谶语比如南朝齐,源于发迹地比如辽朝等。

朱棣曾被朱元璋封为燕王,表面上看朱棣可以以第二种源于封爵的方式改国号为燕,但实际上朱棣并没有改,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在于不是朱棣不想改,而是朱棣不敢改,细说下来有两点,其一国号一般是建国者才能定制国号,朱棣不是建国者,他没有这个资格,其二朱棣推翻的是建文帝,并不是朱元璋,他的这次篡位充其量只是皇家内部的一次争权而已,他取代建文帝后并没有建立新朝而是继续尊朱元璋为祖,这与赵匡胤通过禅让取代后周恭帝有本质的区别。

至于迁都北京并不是改国号的充分必要条件,历史上也有朝代改换过国都,国号并没有更换。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1.历代可参考的,仅有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是因为她认为周地是娘家的发祥地,王气所在,自己称帝当然要顺应王气。

2.武则天一死,他儿子登基,就改回国号唐了。因为儿子继承了父亲这一脉,也承应了李唐家的王气。

3.朱棣靖难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得帝位。虽然他根据地是北境,但发迹还是靠的老朱家凤阳祖坟,改了国号,反而名不正言不顺了。

4.大明是旗帜。贸然变更国号,就相当于不认朱元璋的基业。天下那么多诸侯王,还有云南沐王府和大臣,都不怎么服自己。平白的予人口实,是嫌帝位得来的太容易了吗?



安殊意


為什麼要改國號呢?大明王朝是朱家天下,開國皇帝是朱棣的父親朱元璋。這個洪武大帝本是布衣出身,後來遇到災荒,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朱元璋磕頭鄉里,才有好心人給了葬身之地,一領草蓆捲屍,朱家竟无葬父之地。無奈,鄉鄰將他送到寺廟,為了有口飯吃。這段血淚家世,在明祖陵中有朱元璋親自纂寫的大明皇祖陵碑,囑朱家子弟不忘過去苦,牢記血淚史。其後,寺廟遣散和尚,赤地千里,餓殍遍地。朱元璋參加了農民起義軍,征戰幾時載,終於滅元,建立大明。打下江山以後,朱元璋為國家富足,人民溫飽,採取了一整套修養生息的措施。大規模的移民就是从洪武到永樂幾十年間不斷擴大。而朱元璋與馬大腳所生嫡子朱標英年早逝,其子允文立嗣為太子。太祖崩,允文立。主少國疑,而允文帝政權未穩,聽從內閣官員意見,大力削藩。歷史上的削藩很多,而這次是沖着朱姓王來的,眼見的一個個兄弟削藩,入獄,斬立决,朱棣猶豫不決,並且把幾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以此打消允文的懷疑,不想允文要斬盡殺絕,不留餘地。這是聽信讒言,將朱姓子弟趕盡殺絕啊,無奈之下,朱棣打出清君側的大旗,經過幾年征戰,打下南京,朱允文出逃失蹤。這才是所謂篡位之變。朱棣北上建都完全是天子守國門,北方的蒙族餘孽,后金的捲土重來,都預示着,覬覦國土的力量在北方集聚,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這才有了1420年遷都北京。而在南京,朱棣為父皇朱元璋建立了規模雄偉的明孝陵,建立了祭典先皇的大報恩寺。永樂皇帝怎能會改國號呢!


哈哈95128931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代表了许多的想法,但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将亡”

这是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开篇的警示,可见其重要性。在那个时代,礼制是那个时代君王最看重的制度,正所谓“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在封建时代,君主皇权的合法性是极端重要的,如果政权不具备合法性,将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轻则导致天下人心不服,国祚不久;重则导致天下巨变,身死国灭。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碽妃李氏所生(朱棣称帝后,将其生母改为马皇后),属于庶出,被封燕王,驻北京,为大明守国门,抵御北元的骚扰和入侵,所以武功强盛。

朱元璋去世后,将大位传给了仅十五岁的皇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原来的太子朱标的嫡长子,因为朱标早逝,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所以朱元璋就必须在自己其他的儿子和皇孙之间做出选择,但朱元璋选择了皇孙朱允炆。为什么会这样呢?

1-在朱元璋的心中,他认为只有他、马皇后、太子朱标是一家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2-朱元璋必须考虑礼制的影响力;在那个时代,从礼制上讲,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所以在古代基本都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幼。

朱元璋的这个选择令其他皇子很不爽,但是朱元璋在,他们也都只能老老实实 的忍者;朱元璋一死,这几个人心里面多多少少就有点不安分的想法。但天下有实力的人也就他燕王和宁王了。

中央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朱允炆在他手下的那几个狗头军师的撺掇下,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准备效仿汉景帝削藩。这下好了,燕王本来还有点犹豫,这下就可别怪我不客气了。动手吧,借口都跟当年汉景帝削藩时的口号一样“清君侧”,唯一不同的是,汉景帝削藩成功了,建文帝失败了。

虽然朱棣成功了,但是他依然是大明太祖的儿子,他仅仅是要“清君侧”而以,而不是反抗大明,否则他的政权就缺乏合法性。他可以迁都北京,但是他不会也没必要改国号。


个人一家之言,还请各位前来讨论,谢谢!


逻辑读史


简单说一下吧,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又被称为燕王,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影响之下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南下,朱棣历经了重重磨难终于成功篡位,之后朱棣将大明王朝的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

虽然朱棣从侄子的手里夺回了江山,但是改国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明王朝本来就是他老爸朱元璋建立的,如今篡位完再改国号,那就是真正的逆子了。没有哪一位皇帝不会注重自己的名声,朱棣也是,他知道自己不是通过正当手段夺取皇位的,但是他想尽办法来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正统皇帝这一件事情,朱棣一方面由民间宣传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派人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因为他知道一旦朱允炆卷土归来,自己从舆论和民间支持上就已经输了,毕竟这个皇位是自己篡位得来的。

朱棣篡权弄个皇位都是自己小心翼翼,还想着改国号,他要是这么做了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呢?


汤姆猫谈历史


你这是个什么问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前,首先领导的是明教,明教成功了,大明王朝当然理所应当,并且,朱元璋本来就是布衣出身,为民请命,给人民带来光明的寓意,这是一个光明的朝代,明为国号再好不过了,为什么要燕?燕跟它八竿子打不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