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成功後,又遷都北京那為什麼不改國號為燕?

金山銀山2002


朱棣篡位,他只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他還是朱元璋的子孫喲,這只是一次奪權,不是改朝換代嘛。


王教授1988


先說朱棣從北平起兵打的是什麼口號?

“清君側”,這個口號很能說明問題,我起兵不是要反抗我侄子的統治,只是有奸臣迷惑了皇帝,我要清除皇帝身邊的奸臣!我不是反抗皇帝的統治,不然也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南京去做人質,是有奸臣迷惑的皇帝,致使皇族自相殘殺,我是被逼無奈,唯有起兵清君側!

朱棣起兵勝利後,是如何繼承皇位的?

朱棣的部隊開進了南京“奉祖訓,清君側”之戰勝利,但這個時候朱棣面臨著重大的問題,清君側結束後帶著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們回北平?不管當初起兵是咋回事,到了今天唯有自己登上皇位一條路才能夠諸位弟兄一個交代!

然後就出現了,被燒成小黑人的建文帝,“傻侄兒啊!叔叔只是看你被奸臣矇蔽了雙眼,來幫你殺奸臣的啊,你怎麼想不開自殺了呢!”好一番痛哭流涕……

那沒辦法,皇帝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在各位大臣極力且三請之下,朱棣繼位。這時候有一個事情不容忽視,朱棣繼位,繼的是誰的位?洪武皇帝,從他爹那裡繼位,把建文帝的年號全部抹去,沿用洪武皇帝的年號直至次年再用新的年號,間接的否定了建文帝的統治。

為何遷都北平?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描寫的就是明朝在政治以及軍事上的作風。

明朝時的軍事危害主要來自於北方各部,如韃靼、瓦剌,而南京距離北方太遠,不利於軍事調動,朱棣武將出身極為重視軍事策略,而且他在北平待了多年也是願意遷都北平。

遷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的原因是軍事防禦,而非單純回到自己的封地。把國號改了,那不就真成造反了,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正統、為了名正言順,怎麼可能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我是安六七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我們一般稱其為明成祖朱棣。從這個稱號,就能感覺到他這個皇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好。但他的皇位,確是從侄子(朱允炆)那兒奪來的。後來他遷都北京,可是他並沒有改國號,這是因為:

①太祖兒子身份

②歷史名聲影響

③燕為諸侯國號



太祖兒子身份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但不是長子。朱元璋為大明基業長清考慮,立長子為皇太子,太子去世後又堅持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後來朱棣與朱允炆爭天下時,因為都是老朱家的人,起兵又是打著祖制的旗號。所以當時有很多地方大員,都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來看的,這就使其與朱允炆爭雄時少了很多阻力。

從朱棣起兵的旗號,就可看出朱元璋對天下百姓、對士林官紳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這種情況下改國號是很不明智的行為,所以他依然用的是大明。



歷史名聲影響

朱棣剛得皇位時,為穩定天下未改國號可以理解。但他後來文治武功都有一定成績之後,也沒有改國號。

這主要是他以祖製為號起兵靖難還勉強可以說:是朱允炆和大臣不對,我為天下百姓沒辦法才出山的。可若他改國號的話,就算江山永固,那歷史上肯定也會罵他反賊的。



燕為諸侯國號

朱棣後來遷都北京,沒改國號為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燕國自古以來只是諸侯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是燕朝的大一統朝代,從這看燕對他來說不是個好的國號。

當然他可能也不太在乎國號叫什麼,就懶得去改了。



綜上所述朱棣篡位成功後,又遷都北京,可沒有把國號改成燕。這是因為:太祖兒子身份、歷史名聲影響、燕為諸侯國號所制。


林子說歷史


改國號,是改朝換代的標誌,一個新國號的確立,就標誌著舊王朝的覆滅,一個新王朝的建立。

而“大明”的國號,是明成祖朱棣的父親,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的。我國古代講究的就是正統,哪有兒子推翻老子的朝廷的。

《明太祖實錄》卷二九中記載:“勉循眾請,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祭天地於鐘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元年。”

而朱棣當年謀反打的旗號,同樣是以尊大明皇帝為標榜的“清君側,靖國難”,朱棣作為大明太祖皇帝的兒子,尊崇的同樣是大明。

既然出兵為得是大明,為的是大明的百姓,如果朱棣在打下江山之後,改了國號,推翻了大明,那不是自打自臉,自己成了出師無名。

再進一步說,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說白了就是叔侄之間為了爭奪大明的統治權而打的一場內戰,沒有改朝換代的必要。

自己家裡爭權的事情,爭得也是大明的權,沒有必要改朝換代,這和曹魏代漢、宋代北周這樣的改朝換代有著明顯的區別。

而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的嫡子,朱棣有著純正的血統接手皇帝位,名正言順,更不需要以自己的藩國號來立國號。

在古代那個追求正統的文化背景下,沒有背景的都得給自己找找背景,比如蜀漢、成漢、後漢、北漢、南漢,都得拉上劉氏之後的大旗,以求稱帝名正言順。

正如《論語·子路》中所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古代皇權的繼承,更加註重一個名正言順。

假如朱棣改了國號,那麼他和他的子孫,在日後必定會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各路反賊,都會打著光復大明的旗號,以求自己的行動名正言順。

不改國號,還有反賊打著建文皇帝的旗號來謀反,但也就能用幾十年,估摸著建文帝死了,也就沒有人用了。

但如果朱棣改了大明的國號,這個藉口,只要朱棣建立的王朝存在,就可以給反賊藉口,就反清復明一樣,從清初喊到清末,朱棣為什麼要自找麻煩呢?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國號的由來大體分為這幾種,一是來自於封地,比如趙匡胤在篡位前曾被封為宋州節度使,宋州在古宋國的地界,趙匡胤建國後便以宋為國號,第二種來源於封爵,比如劉邦曾被封為漢王,劉邦建國後便以漢為國號,第三種以姓氏為國號比如在南北朝時期陳霸先建立的陳朝,除了這三種之外還有源於讖語比如南朝齊,源於發跡地比如遼朝等。

朱棣曾被朱元璋封為燕王,表面上看朱棣可以以第二種源於封爵的方式改國號為燕,但實際上朱棣並沒有改,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在於不是朱棣不想改,而是朱棣不敢改,細說下來有兩點,其一國號一般是建國者才能定製國號,朱棣不是建國者,他沒有這個資格,其二朱棣推翻的是建文帝,並不是朱元璋,他的這次篡位充其量只是皇家內部的一次爭權而已,他取代建文帝后並沒有建立新朝而是繼續尊朱元璋為祖,這與趙匡胤通過禪讓取代後周恭帝有本質的區別。

至於遷都北京並不是改國號的充分必要條件,歷史上也有朝代改換過國都,國號並沒有更換。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1.歷代可參考的,僅有唐朝,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是因為她認為周地是孃家的發祥地,王氣所在,自己稱帝當然要順應王氣。

2.武則天一死,他兒子登基,就改回國號唐了。因為兒子繼承了父親這一脈,也承應了李唐家的王氣。

3.朱棣靖難成功,從侄子手中奪得帝位。雖然他根據地是北境,但發跡還是靠的老朱家鳳陽祖墳,改了國號,反而名不正言不順了。

4.大明是旗幟。貿然變更國號,就相當於不認朱元璋的基業。天下那麼多諸侯王,還有云南沐王府和大臣,都不怎麼服自己。平白的予人口實,是嫌帝位得來的太容易了嗎?



安殊意


為什麼要改國號呢?大明王朝是朱家天下,開國皇帝是朱棣的父親朱元璋。這個洪武大帝本是布衣出身,後來遇到災荒,父母雙亡。孤苦伶仃的朱元璋磕頭鄉裡,才有好心人給了葬身之地,一領草蓆捲屍,朱家竟無葬父之地。無奈,鄉鄰將他送到寺廟,為了有口飯吃。這段血淚家世,在明祖陵中有朱元璋親自纂寫的大明皇祖陵碑,囑朱家子弟不忘過去苦,牢記血淚史。其後,寺廟遣散和尚,赤地千里,餓殍遍地。朱元璋參加了農民起義軍,徵戰幾時載,終於滅元,建立大明。打下江山以後,朱元璋為國家富足,人民溫飽,採取了一整套修養生息的措施。大規模的移民就是從洪武到永樂幾十年間不斷擴大。而朱元璋與馬大腳所生嫡子朱標英年早逝,其子允文立嗣為太子。太祖崩,允文立。主少國疑,而允文帝政權未穩,聽從內閣官員意見,大力削藩。歷史上的削藩很多,而這次是沖著朱姓王來的,眼見的一個個兄弟削藩,入獄,斬立決,朱棣猶豫不決,並且把幾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以此打消允文的懷疑,不想允文要斬盡殺絕,不留餘地。這是聽信讒言,將朱姓子弟趕盡殺絕啊,無奈之下,朱棣打出清君側的大旗,經過幾年徵戰,打下南京,朱允文出逃失蹤。這才是所謂篡位之變。朱棣北上建都完全是天子守國門,北方的蒙族餘孽,後金的捲土重來,都預示著,覬覦國土的力量在北方集聚,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這才有了1420年遷都北京。而在南京,朱棣為父皇朱元璋建立了規模雄偉的明孝陵,建立了祭典先皇的大報恩寺。永樂皇帝怎能會改國號呢!


哈哈95128931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代表了許多的想法,但是我們看待這個問題,需要從政治的角度來看。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之將亡”

這是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鑑》時開篇的警示,可見其重要性。在那個時代,禮制是那個時代君王最看重的制度,正所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在封建時代,君主皇權的合法性是極端重要的,如果政權不具備合法性,將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輕則導致天下人心不服,國祚不久;重則導致天下鉅變,身死國滅。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碽妃李氏所生(朱棣稱帝后,將其生母改為馬皇后),屬於庶出,被封燕王,駐北京,為大明守國門,抵禦北元的騷擾和入侵,所以武功強盛。

朱元璋去世後,將大位傳給了僅十五歲的皇孫,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原來的太子朱標的嫡長子,因為朱標早逝,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所以朱元璋就必須在自己其他的兒子和皇孫之間做出選擇,但朱元璋選擇了皇孫朱允炆。為什麼會這樣呢?

1-在朱元璋的心中,他認為只有他、馬皇后、太子朱標是一家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2-朱元璋必須考慮禮制的影響力;在那個時代,從禮制上講,只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所以在古代基本都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

朱元璋的這個選擇令其他皇子很不爽,但是朱元璋在,他們也都只能老老實實 的忍者;朱元璋一死,這幾個人心裡面多多少少就有點不安分的想法。但天下有實力的人也就他燕王和寧王了。

中央注意到了這個情況,朱允炆在他手下的那幾個狗頭軍師的攛掇下,在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準備效仿漢景帝削藩。這下好了,燕王本來還有點猶豫,這下就可別怪我不客氣了。動手吧,藉口都跟當年漢景帝削藩時的口號一樣“清君側”,唯一不同的是,漢景帝削藩成功了,建文帝失敗了。

雖然朱棣成功了,但是他依然是大明太祖的兒子,他僅僅是要“清君側”而以,而不是反抗大明,否則他的政權就缺乏合法性。他可以遷都北京,但是他不會也沒必要改國號。


個人一家之言,還請各位前來討論,謝謝!


邏輯讀史


簡單說一下吧,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又被稱為燕王,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影響之下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南下,朱棣歷經了重重磨難終於成功篡位,之後朱棣將大明王朝的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

雖然朱棣從侄子的手裡奪回了江山,但是改國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明王朝本來就是他老爸朱元璋建立的,如今篡位完再改國號,那就是真正的逆子了。沒有哪一位皇帝不會注重自己的名聲,朱棣也是,他知道自己不是通過正當手段奪取皇位的,但是他想盡辦法來向外界表達自己是正統皇帝這一件事情,朱棣一方面由民間宣傳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派人秘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因為他知道一旦朱允炆捲土歸來,自己從輿論和民間支持上就已經輸了,畢竟這個皇位是自己篡位得來的。

朱棣篡權弄個皇位都是自己小心翼翼,還想著改國號,他要是這麼做了怎麼對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呢?


湯姆貓談歷史


你這是個什麼問題?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前,首先領導的是明教,明教成功了,大明王朝當然理所應當,並且,朱元璋本來就是布衣出身,為民請命,給人民帶來光明的寓意,這是一個光明的朝代,明為國號再好不過了,為什麼要燕?燕跟它八竿子打不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