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公元前225年,以統一天下為己任的秦國將目標投向了魏國,王賁率領大秦鐵騎進攻魏國,以河渠之水灌魏國都城大梁,大梁城牆被毀,魏王假向秦軍請降,曾經的戰國第一強國落下了帷幕。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時間回到180多年前,那是戰國的開始,晉國的三個貴族聯合瓜分了晉國,魏國開始出現在歷史之中。魏國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魏斯任用士人,這些出身卑微的士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報答魏文侯的知遇之恩,為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強國奠定了基礎。

然成也士人,敗也士人,魏國因士人而興起,同樣也因士人而衰落。魏國雖然重用士人,但國君從未真正的信任過士人,這才是魏國悲劇的起點。

與孫武並稱的軍事奇才——吳起

第一個對魏國造成暴擊傷害的是吳起。吳起是衛國人,戰國時期的士人重功名而輕國界,在他們看來天下之大,處處皆可為官。吳起先後在魯魏楚三國做官,精通諸子百家之道,融匯貫通,是一個純粹的士人,為功名利祿奔走一生。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吳起在魯國時為了對抗齊國,不惜殺妻來獲得將軍的職位,雖然大破齊軍,但是卻也因德行而被魯人猜忌。吳起因為擔心在魯國會被治罪,又聽說魏文侯賢明,便前往魏國。魏文侯看重他的才能而忽略了他的品行,任他為將軍。

吳起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奇才,在魏斯的支持下,吳起在西河,打造出了一支精良的重裝步兵——魏武卒。戰國時期曾有言“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足可見魏武卒的強悍。

此時的魏國兵強馬壯,開始了東征西討。吳起率領魏武卒開始向西發展,攻下了函谷關,為魏國拓展土地,不斷蠶食秦國。陰晉之戰中,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擊敗了秦軍五十萬, 自此秦人因吳起而不敢東望。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除了打仗從無敗績以外,吳起在處理內政上也是一把好手,治理百官、充實國庫,他是絕對的大才。但即便如此,吳起還是沒有等到魏國相邦的任命。

魏文侯時魏斯時期,魏國的相邦是魏斯的弟弟魏成而不是平民士人出身的翟璜。魏武侯魏擊時期,魏國的相邦是魏擊的親信田文而不是有才幹的吳起,因為在魏國王室及貴族的內心中,士人可重用但不可深信。

魏國的貴族不願吳起留在魏國,經過魏國貴族的謀劃,吳起失去了國君的信任,失望的吳起離開了魏國。而魏國也在傲慢之中失去了一個經天緯地之才。

俗語云“東方不亮西方亮”,來到楚國的吳起,深受楚悼王的重視,吳起感激楚悼王的禮遇,向楚悼王分析楚國在政策上的種種不當之處,楚悼王深以為然,將楚國的命運交託到吳起手上,以吳起為今尹(楚國的相邦),主持變法,楚國的國力得到了發展。

前381年,吳起帶領楚軍進攻自己的老東家魏國,大敗魏軍,魏國的霸主地位開始受到重創。

法學奇才——商鞅

第二個暴擊魏國的人是商鞅,商鞅是衛國國君之後,姬姓公孫氏,故也稱衛鞅、公孫鞅。戰國時期,衛國早已沒落,商鞅投奔到魏國貴族公叔痤門下,此時的魏國是士人的樂土,西河學派聚集了一大批知名的士人,商鞅在魏國深受法學系三好學生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主張以法治國。

商鞅的才華引起了公叔痤的注意,公叔痤在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並且說了很重要的第二句,如果不想用商鞅,就一定要殺了他,否則後患無窮。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魏國王室的自負與傲慢深入骨髓,並沒有按照公孫痤所言殺掉商鞅,在魏惠王看來,一個落魄的士人而已,不會對魏國造成大的威脅。而商鞅也在公孫痤死後去了秦國,捨棄商鞅這般大才大概也是魏國為秦國逐漸強大所做出的最大貢獻了。

商鞅來到秦國後,三見秦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深受秦孝公重視。並且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在秦國主持變法。

廢除貴族的鐵飯碗和特權,按軍功大小重新授爵。

廢除井田制度,承認私有土地和買賣,調動農民階層的積極性。並且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以農業為本。

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加強君主的實際權力。

商鞅的變法改變了秦人的品性,重新塑造了秦人的性格,以軍功授爵的制度深入人心,秦人的血性被激發調動起來,大秦鐵騎的威名開始名揚天下。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公元前354年到351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進攻魏國,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商鞅率領秦軍進攻安邑、固陽和河東地區,魏軍再次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河西舊地重回秦國。

此時的魏惠王想起公叔痤的話,後悔不已,但魏國已經喪失了機會。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遠交近攻的總設計師——范雎

繼商鞅之後,秦國又從魏國這個大學堂中抽到了一張絕世之牌。也是魏國的第三個大才,范雎。范雎也是魏國人,平民出身,原是中大夫須賈的門客。

在一場宴會中,范雎因為被陷害通齊而被魏國相邦魏齊鞭打,險些性命不保。范雎因此對魏國失望透頂,在秦國使者的幫助下,范雎來到了秦國,開始了復仇的生涯。

與商鞅一樣,范雎的到來同樣加速了秦國的步伐。商鞅通過變法增強了秦國的實力,而范雎則是提出了秦國在戰國後期的國策,遠交近攻。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交好齊國,首先進攻韓國和魏國這些近在咫尺的國家,逐步蠶食兼併,進而增加自己的實力,交好齊國使齊國不會援助其餘五國,直到秦國可以在位置上直面齊國,一舉多得。同時范雎看到了秦國的危機,秦人只知宣太后,而不知秦王。因而范雎向秦王進言,要加強王權。秦昭王遂於前266年將宣太后幽禁,並將都城內的四大貴族全部趕走,重新鞏固了王權。

在范雎的謀劃下,魏國的生存空間被再一次的擠壓,越來越靠近滅亡的深淵。

吳起變法而楚國強大,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強國之路,范雎入秦確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順序。

結語

拋去個人德行,三人都是罕見的經天緯地之才,借用後世的一句話,“得一可安天下”,但是魏國王室的不信任以及貴族的傲慢與輕視硬是將三人推向了對立,使得原本可以更進一步的魏國越發的衰落,直至被秦國滅亡。

魏國的滅亡早在魏文侯任命其弟魏成為相邦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魏國雖然重視士人,甚至還形成了一個西河學派,但是魏文侯依舊是沒有百分百的信任士人。

人才的出走,引發了魏國的衰落


這也形成了魏國盛產士人,但是人才卻大量流失的詭異現象。魏國的士人雖多,卻沒有為魏國的強大而出工出力,反而是流往外國資敵,幫助其他國家強大。

楚國與秦國是最好的明證,吳起與商鞅的變法推動了楚國與秦國的發展,兩個國家強大後又都壓迫魏國的生存空間,形成了死循環。

換句話說,魏國的失敗源於對士人的不信任,源於自身的自傲,或許也與魏國成功太早有關。秦國與楚國都在危機的邊緣,迫切需要有才之士的加入,求賢若渴,商鞅等人的加入,催化了秦國的發展,也壓倒了魏國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