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期,为什么东吴的长江天险在王濬等人面前不堪一击了?

骑蜗牛走高速


一个国家的安全,根本不可能仅依仗天险可以守住的。


这个观点在春秋时期,吴起就已经做过总结


当时魏武侯,巡视黄河沿岸。那里都是吴起的驻守的地方。因此,吴起紧挨着魏武侯,向他介绍河西的情况。 船到中央,魏武侯兴致盎然,突然对吴起大声说道:“山河好坚固、好美,真是魏国镇国之宝啊!”

吴起刚要回答,魏武侯身边的宠臣王错把话头抢了过去:“主公说得对,主公说得好,只要我们在主公的英明领导下,发挥山川的优势,就一定能够称霸。”

吴起狠狠地瞪了王错一眼, 吴起很严肃地说:“主公,您的话是很危险的。”

“吴将军,你有什么高见?”魏武侯倒是个谦恭的人,并没有生气。

吴起做了下清楚的解释:


“主公,一个国家要想成就霸业,长治久安,靠的是国君的德行,而不是山河的险固啊。”吴起语重心长地说,望望远方,又意味深长,“当初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南有文山,北有衡山,江河算是险固吧?可是怎么样?不修德行,最后被禹灭了吧。再说夏桀,左有河济,右有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江河算是险固吧?怎么样?修政不仁,被汤灭了。再说商纣王,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在其南,江河算是险固吧?怎么样?修政不德,被周武王灭了吧。主公,要修德啊,要重用德才兼备的人啊。”


很显然,在军事天才吴起的眼里,山河的险因是无法保证国家安全的,只有靠领导的的德行,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东吴当时情况如何?


当时吴国是孙皓当国君,孙皓为君相当爆裂,动不动就杀人。

即位后,先杀了曾经拥立过自己的,左将军张布,接着又杀了景帝的皇后朱氏,四个孩子中的两个大孩子。他的暴虐行为馨竹难书。

孙皓好酒色,每逢与群臣举行宴会,都要强迫参加宴会的大臣一直要喝到烂醉,如有不从,就会加以重罚。惩罚手段包括:剥脸、剜眼珠等暴行等。这么残暴的君主,在三国时代是无人能比的。


晋在灭蜀后,东吴自然是下一个目标

天纪三年(279)十一月,晋兵分数路,司马伷和王浑分头出兵建业对岸的涂中和横江、王戎出武昌、胡奋出夏口、杜预出江陵,王濬率领水军从蜀顺江而下,直指建业。以上各路共二十余万人,总司令为对攻吴持慎重意见的老臣贾充。

这次总攻故意躲开了魏吴长年交战的合肥巢湖一线。最早到达建业的,是路途最远的王濬的水军。蜀灭亡后,晋在蜀建造大船,操练水军,晋的水军在实力上已经压倒了吴的水军。吴丞相张悌等率兵冲锋陷阵,誓死抵抗,但是大势已去,次年三月,孙皓终于向王濬投降。


这个事件正是应了春秋时期,吴起的观点,所有的天险都无法绝对保证国家的安全,蜀国的蜀道之险不也是无法保住蜀国的安全,最先被灭掉。最关键还是民心向背。大家说是不是呢?


歌舞三国


《三国演义》后期,东吴的长江天险之所以在王濬面前不堪一击,有四个原因:一,吴主孙皓残暴不仁,早已不得人心。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才是最强的天险。二,吴国元老级大将丁奉、陆抗都死了,因为孙皓残暴不仁,杀了很多忠臣良将,吴国再没有厉害的能臣良将。三,杜预、王濬厉害,晋军良将众多,东吴没有他们的对手。四,晋朝初期国富民强,为伐吴准备多年,早就造好数万艘战船。

吴主孙皓残暴不仁的表现有:他在位十多年的时间里,杀忠臣四十多人,肆意妄为,上下无不嗟怨。丁奉、陆抗死后,孙皓每次请群臣吃饭,一定要让他们喝醉;又设置黄门郎十人为纠弹官。宴会结束后,弹劾各位官员的过失,有过失的或者剥他的面皮,或者凿他的眼睛,因此国人非常恐惧。

在这种形势下,晋朝益州刺史王濬上疏,奏请伐吴。王濬在上疏中写到:

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主,则强敌也;臣造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矣。愿陛下无失事机。

王濬的观点和已故老臣羊祜的观点差不多,晋主司马炎看过王濬的上疏,准备伐吴。侍中王浑认为还要推迟一年。

这时,老臣杜预又上疏奏请伐吴,他的上疏内容如下:

往者,羊祜不博谋于朝臣,而密与陛下计,故令朝臣多异同之议。凡事当以利害相较,度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无功耳。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今若中止,孙皓恐怖,徙都武昌,完修江南诸城,迁其居民,城不可攻,野无所掠,则明年之计亦无及矣。

司马炎看过上疏以后,和他一起下棋的臣子张华对司马炎说:“陛下圣武,国富民强;吴主淫虐,民忧国敝。今若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

几位主张伐吴的大臣,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吴主孙皓残暴不仁,荒淫凶逆,民忧国敝。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伐吴的最好时机。

司马炎下定决心伐吴,命镇南大将军杜预为大都督,引兵十万出江陵;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出涂中;安东大将军王浑出横江;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各引兵五万,全部听杜预调用。又派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水陆兵马二十多万,战船数万艘。又令冠军将军杨济出屯襄阳,节制诸路人马。

消息传入东吴,吴主孙皓大惊,急召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腾循,计议退兵之策。张悌上奏说:“可令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进兵江陵,迎敌杜预。骠骑将军孙歆进兵拒夏口等处军马。臣敢为军师,领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引兵十万,出兵牛渚,接应诸路军马。”孙皓同意,令张悌分派兵马。

孙皓退入后宫,忧虑晋朝战船齐备,攻势锋锐,幸臣中常侍岑昏献计:“江南多铁,可打连环索百余条,长数百丈,每环重二三十斤,于沿江要紧去处横截之。再造铁锥数万,长丈余,置于水中,若晋朝乘风而来,逢锥则破,岂能渡江也?”

孙皓非常高兴,认为这个计策好,传令拨匠工于江边连夜造成铁索、铁锥,设立停当。

晋都督杜预兵出江陵,令牙将周旨引水手八百人,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树了很多旌旗在山林中,白天放炮擂鼓,夜里各处举火。周旨领命,引兵渡江,伏于巴山。第二天,杜预领大军水陆并进。

吴主孙皓派伍延出陆路,陆景出水路,孙歆为先锋,三路迎敌。

两军相交,杜预退后,孙歆带兵上岸,追了二十里,进了晋军的埋伏圈,杜预乘势掩杀,吴兵大败,死者不计其数。孙歆奔到城边时,杜预军中牙将周旨八百军士混杂在孙歆的队伍中,跟着进城,在城上举火,孙歆大惊,被周旨斩杀。

吴将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一片火起,望见巴山杜预的旗帜,陆景大惊,想上岸逃命,被晋将张尚斩杀。

伍延看见各路军马溃散,也弃城逃走,被晋军的伏兵抓住,杜预说:“留之无用。”叱令武士杀了伍延。至此,伍延、孙歆、陆景都死了。

杜预攻占江陵,准备进兵武昌,武昌投降。晋军会合进攻建业。

前方哨报:吴人造铁索,沿江横截,又置铁锥于水中为准备。王濬想出办法对付江中的铁锥、铁索:造大筏数十方,筏上扎草人,披甲执杖,立于周围,顺水放下。吴兵看到,以为活人,望风先走。暗锥碰到木筏,全部提起。晋军又在木筏上点大火炬,长十多丈,大十多围,在火炬上灌麻油,遇到铁索,就点火烧,铁索很快就烧断。晋军所到之处,无不攻克。长江天险就这样突破。

东吴丞相张悌,令左将军沈莹、右将军诸葛靓来迎晋兵。晋军顺流而下,势不可挡。沈莹、诸葛靓大惊,二人来见张悌,诸葛靓对张悌说:“东吴危矣,何不遁去?”张悌流着眼泪说:“吴之将亡,贤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无一人死于国难,不亦辱乎?”

诸葛靓是魏国诸葛诞的遗孤,诸葛靓流着眼泪离开。张悌和沈莹指挥吴军御敌。吴兵战败,张悌死于乱军之中,沈莹被周旨所杀。

杜预、王濬奉晋主之命,水路并进,风雷鼓动,吴人望旗而降。

孙皓派陶濬带御林诸军迎敌,前将军张象率水兵下江迎敌。没想到西北风大起,吴兵旗帜全部吹倒。兵卒不肯下船,四散奔走。

风波激荡,晋军在王濬的叱令下,擂鼓大进。吴将张象请降,打开城门,放晋军入城。孙皓听闻晋军入城,本想自刎,他听取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的建议,效仿安乐公刘禅,率文武群臣到王濬军前投降。东吴灭亡。




牡丹梅花鑫森淼


自古以来长江天险都是防守一方最大的倚仗,很多时候交战双方都是划江而治,而后来东吴的长江防线之所以不堪一击,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自孙权死后,东吴内部一直在内斗,混乱不堪,内耗十分严重,到了孙皓之时,更是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谁还能为东吴拼力死战。
  2. 曹魏集团本来就是实力最强的一方,占有当时中国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人口众多,兵多将广,灭了蜀国之后实力更加强大,三足鼎立之势已被打破,东吴独木难支。
  3. 当时的东吴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将了,两军交战,一击即溃。
  4. 东吴很大程度上被四大家族把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拼力抵挡,甚至还会倒戈相向。

海洋望星空


世上从来没有真正意义的天险,两军对垒,人最重要。三国后期,东吴孙浩当政,残暴且多疑,滥杀无辜,丞相级的人物先后几人被杀甚至灭族。弄得人心不定,君臣离心离德,已远非孙权时期的政治气象。


再者国家没有良将,周瑜鲁肃已成往事,真正有能力之人受到打压。陆逊之子陆抗就是一例,他有忠心,而且他有乃父之风,军事才干很强。当时国家出现叛乱,镇守西陵将领步阐投魏,吴国危险。陆抗受命率三万多弱兵,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平叛,一举打败步阐十多万叛军,并打退魏军的接应。他的军事能力在这一战中可谓是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但他也因此功高震主,受到孙皓的忌惮,处处受制,直到忧郁而死。

孙皓能凭借的或许是长江天险,为阻止魏晋的进攻,他命人在长江用大铁链封锁长江。魏大将王濬率战船顺江而下,油火烧断铁锁,长江天险告破,王濬直捣金陵,孙皓投降吴国灭亡。

唐代刘禹锡有诗《西塞山怀古》为证: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湘水微波


答:让我们先往后看,再做物理分析。

金兀术要灭南宋先打哪里?这才有了吴玠、吴璘守蜀,吴璘临终上表给孝宗“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

(吴玠、吴璘)

孛儿只斤·蒙哥汗即位后主要致力攻灭南宋先打哪里?

蒙古帝国伊儿汗国宰相拉施特的《史集》推断当时值酷暑季节,蒙哥军中痢疾流行,蒙哥亦染病身亡;

毕沅在《续资治通鉴》称死于痢疾;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钓鱼城记》载:“炮风所震,因成疾。班师至愁军山,病甚……次过金剑山温汤峡(今四川重庆北碚北温泉)而殁”;

谢士元在《游钓鱼山诗序》亦说蒙哥是“炮风致疾”而死;

黄震的《古今纪要逸编》认为蒙哥因为屡攻合州钓鱼城不克,致忧愤死;

《海屯纪年》说是落水死;

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写道:“蒙古军因军中痢疾盛行,死伤极多,蒙哥汗又为宋军的飞矢射中身死”;

《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合州志》则记载蒙哥在攻打合州时被钓鱼城守城武器矢石击中而重伤后去世。

总之,是死了就是了。为什么非要打下四川呢?

首先,王濬不是刘备。刘备夷陵之战战败的重要原因是放弃水路进攻!否则刘备不会失败的。王濬受命藉长江上游地势之利,治水军,以屯田兵及诸郡兵合万余人,大造舟舰器仗,作攻吴准备。王濬就打水路!历经七年,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吴建平太守吾彦取些木片呈给孙皓说:“晋必有攻吴的打算,应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晋军终不敢东下。”孙皓不听。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

其次,王濬率水陆大军自成都沿江而下,过瞿塘峡、巫峡,进至秭归附近。王濬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破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擒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顺流而下,进入西陵峡,遇到了吴军设置的拦江铁锁和暗置江中的铁锥。王濬就做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个也有方百余步大,筏上扎成草人,被甲执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铁锥刺到筏上都被筏带去。又做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铁锁,就点起火炬,将铁锁熔化烧断,于是战船通行无阻。

看明白了吧:这就是我常常说的,上游打下游势如破竹!我之所以说“赤壁之战”是根本不存在的,道理都在这儿!

“赤壁之战”是下游打上游,一点优势都没有,怎么可能打得赢呢?这是个物理问题!从四川打长江中下游地区,居高临下呀。可以说是完全掌握着主动,东吴只有挨打的份儿!

这也就是金兀术和蒙哥汗不惜生命的代价拼命也要打四川的最根本的原因。顺流而下、势如破竹……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获吴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荆门、夷道二城,俘获监军陆晏。初八,攻克乐乡,俘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投降。看看多迅速!

王濬从蜀出兵,兵不血刃,无坚不摧,夏口、武昌的吴军,无敢支吾抗拒者。于是挥师顺流而下,直抵吴都附近的三山,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万人抵御王濬,张象望见晋军旗帜而投降。

(刘玄德)

这么大的优势,长江天堑在蜀地人民看来,那是灭东吴用的!不是给东吴做防御用的地形!当然了,不得不说,刘备不知道上游打下游会是这么容易。


中行偃1


东吴在大帝孙权主政时期还是比较稳定的,后由长公主孙鲁班挑起事端,孙亮孙休时期混乱不堪。但有大将军丁奉,名将陆抗稳定局势,陆抗大败西晋名将杜预,形势得到缓和。孙皓称帝后荒淫无道,残害百官,加!之丁奉陆抗去世,吴国已无栋梁之才。279年,羊祜上书晋武帝伐吴时机已到,晋武帝令羊祜、王浚统兵南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水陆大军从江州顺流而下,先前王濬督造大船,做好充分准备,用大木茷拔掉吴国江中锋利铁锥,用巨油灯烧断江上铁链,直出荆江河道。。。经武昌、夏口,两岸有羊祜王浚军队协战,任凭东吴有长江天堑,王濬战船直逼建业石头城,东吴无力抗抗,于280年3月孙皓率吴国众文武向王濬投降,东吴灭亡。





刘坤忠120



汤岐


孙权去后,吴国孙浩当政,他是个荒淫无度的暴君。使得朝庭人人自危,百姓民不聊生。加上蜀国已亡,失去了一个铁杆政治盟友。

长江天堑不可谓不险,只可惜主昏臣暗,未能好好利用。被楼濬顺流直下,用火烧铁锁,木伐冲铁锥破了东吴防御,吴国大势去矣。


小兵奇谈


那是因为东吴末年,其水军整体素质松散,特别是大督都周瑜逝去,再也没有整肃军纪的将帅了,军纪不严,军心泛散,乞能不败!长江天险也无能力了!


肖爱敏感恩有你


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吴主孙皓残暴不仁,乱杀忠臣,弄得人人自危,民不聊生。长江天险不过是一堆烂墙,轻轻一推就倒了。因为吴国已经失了民心,亡国是必然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千古一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