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帝压制了宦官,依靠东林党,为什么反而丢了江山?

静心匠道


明朝悲惨天子亡国之君崇祯帝虽铲除了宦官巨奸魏忠贤压制了宦官、依靠东林党,但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治国方针失当最终还是葬送了大明江山,成了悲惨的亡国之君。


小龙女5505


东林党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真流氓,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排除异己,只要你不和我一党,管你为国为民,做好事也骂坏事也骂不做更骂,他们代表的是江南地主阶层的利益。魏忠贤在,还能压制,向他们收税,缓解国家矛盾。魏死,只能摊派在广大农民身上,连年灾害,流民四起,外有满人,内外夹击,岂能不亡。


杨阳184317319


我们很多人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有着“脸谱化”的印象,所谓“脸谱化”,就是被刻意设定的人物形象。比如对魏忠贤贪婪狡诈、祸国殃民的“丑恶”印象,而对东林党则完全与之相反的谏诤清廉、铮铮铁骨的“美好”印象。可是历史中的他们真是如此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崇祯死前为何有“诸臣误我”之悲叹呢?


所以在回答题主“明朝崇祯帝压制了宦官,依靠东林党,为什么反而丢了江山?”之前,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魏忠贤与东林党。

一、魏忠贤与东林党

魏忠贤出生底层,虽在成为“九千岁”后贪赃枉法、排除异己,但是其掌权时曾帮助天启帝制定合理的赋税制度,不向老百姓征税,而向富商征收商税用来赈灾和辽东军饷。与此相反的就是出身江南东林党人。


东林党是朋党的党。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东林源于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被削职回无锡老家讲学,得地方官员支持重建东林书院,与高攀龙、李三才等在朝在野人士,形成一种政治势力。自万历,经天启至崇祯年间,东林党可以说是起起落落,其中主要人物与东林党的“精神”也逐渐从党争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失去制衡:东林一党独大

天启七年,年仅十七岁的崇祯即位后便将魏忠贤流放,重新任用被阉党打击的东林党。东林党虽然在崇祯的扶植下完成了从内阁到外廷的全面控制。但此时的东林党人不是前朝以身作则、杀身成仁的杨涟那样的东林党人。而是除了少数几人为崇祯服务外,大多数人则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面对国事决策时,他们要么皆无可言,要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固守陈法”,明文学家冯梦龙曾在《燕都日记》中道:“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而魏忠贤后,政局平衡终被打破,东林一党独大。

三、亡于腐儒:内外交困下的步步失策

1638年,崇祯授意首辅杨嗣昌提议明金议和。但此言一出,杨嗣昌便成为众矢之的,众儒用“道德”的舆论压倒了向蛮夷议和的举措。1642年,松锦大战惨败,形势万分危急,崇祯授意首辅陈新甲私下与清朝皇太极议和。但陈新甲家童不慎泄密,众儒的舆论再次误导了崇祯的决策,于是陈新甲被斩杀。

此时的大明,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外有辽东军急。崇祯在腐儒的舆论声中步步出错,能臣武将尽数被杀,而只会之乎者也,大谈仁义道德的腐儒却无计可呈上,无策可治下。到了最后,只逼得一个本想励精图治,做个千古一帝的崇祯于歪脖子树上自缢。那些被崇祯信任的东林党人有的则打开城门,做了贰臣!

总结

李自成曾评价崇祯:“君非甚黯,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即使这位末世皇帝在执政的仅仅十七年年内下了六次罪己诏,也无法弥补党争所造成的政局失衡与亡国的命运。


予知君


引言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而死。在崇祯心中自己是一个有为之君,即位初便消灭了魏忠贤及其阉党,重用东林党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国力反而越来越弱,笔者以以下角度分析原因。

崇祯帝忽略了魏忠贤的作用

天启帝在临终之前曾经对崇祯帝说“忠贤宜委任”。我们都知道天启帝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执政期间,专心于木头的开发研制工作,将手中的权力完全交给魏忠贤。很多人认为魏忠贤是一个贪财无能之辈,难道天启帝真的没有察觉出来吗?恐怕不是,我们看一下明末两帝时期的状况。

天启帝时期,民变一次,随后便被镇压。后金在此时期完全被阻挡在关外,宁远大捷也是发生在天启年间,辽东军饷充足,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兵变。

崇祯帝时期,民变大家可能都知道,那是一茬接着一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都是在崇祯帝时期崛起,后金不断推进,基本放弃山海关以外的地区,关锦防线看似很坚固,每年耗费了大量的财政,后金也多次绕过关锦防线直逼京师,毛文龙问题崇祯帝也没有处理好,以至于手下大将全部投降后金,这些人分别是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相信大家也都认识他们。

看到这,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魏忠贤执政时期这么贪,却没有出现这么恶劣的情况,反而崇祯帝除掉魏忠贤以后却出现过这么多的起义以及兵变。这是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税收政策,魏忠贤时期,由于他也是苦出身,因此对农民以及底层收的税很低,而对于江南发达的工商业,魏忠贤收取重税,虽说他贪,但是辽东从来没有缺过军饷,怨声最多的就是大地主和商人。

魏忠贤被拿下之后,崇祯开始重用东林党人,凡事都由东林党人决策,明末宦官与东林党争最终以东林党人胜利告终。却孕育了一个更大的危机。

东林党人对明朝灭亡有很大责任

我们先了解一下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它的创始人是吏部郎中顾宪成。看到这我们可能发现了,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那么他们更看重什么呢?当然是自己的利益,东林党上台后,大幅减少江南工商业的税赋,由于收入极度减少,所以对底层百姓开始收取重税,辽东地区发生大规模战争时,还要征收辽饷,这一个接一个的税直接压跨了农民,迫于无奈他们只能起义为了活命,为了镇压起义,明朝只能不断的征兵,不断的筹集军饷,最终转嫁到老百姓头上。

镇压农民军的陕西总督孙传庭曾说过“我孙传庭只能胜不能败,而农民军不管输几次都不会消灭”,这不是官军不行,而是起义军有着源源不断的兵源,被击败了藏几天就能再一次拉起几千甚至几万人的部队。

东林党人善于讲道理,让崇祯帝有时无法做出决定,举个例子,当李自成势如破竹即将抵达京城的时候,崇祯帝曾考虑过南迁,他想找个台阶便询问大臣,可这帮东林党人直接拒绝了皇帝的建议,反而集体上书要求崇祯帝坚守京师,如果崇祯帝能够南迁或者让太子南下,南明绝对不会这么快就被满清灭亡(南明因为没有合法继承人发生内斗最后被灭亡)。可见东林党对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那些要求崇祯君王死社稷宁死不降的大臣在城破之后无一例外的恭迎李自成。

崇祯帝的猜疑断送了江山

以明末的形势,更应当相信作战将领,可是崇祯帝喜欢遥控指挥在外的将领,同时派遣监军监督将领,这一系列的昏招直接导致明军对农民军的战争基本都输了,像孙传庭、卢象升等名将都被崇祯帝安排至死。

最可惜的卢象升,为了大明力战而死,竟然被杨嗣昌诬陷没有死而是失踪了,崇祯竟然信了,在卢象升战死八十天后,才得以入殓。多么的可悲。这样猜疑的性格使得明末明军实力急剧下降,各个军团均不敢拼死为朝廷而战,为了避免卢象升的结局而相互观望,坐视李自成攻破京城。

明朝的灭亡与诸多因素有关,东林党是一部分,崇祯自己才是明灭的真凶。


阳光洒过的天


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因素有3点:


东林党利益团体要为明朝灭亡负责

东林党是明朝江南士大夫组成的团体,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建。东林党的人员成分决定了这是一群优先为江南利益考虑的群体。而江南又是明朝的商业税收来源,东林党站上C位后,减免了江南大部分税收,使明朝失去了主要国库收入,没有钱干什么都成不了。战争是要花钱的,没有钱只能加重农民的赋税,而明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在谁水里,士大夫手里。农民地少,还征收重税,活不下去了,只有造反一途,而且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了败仗四散而去,之后再聚拢,又是数万人。因此,东林党要为明朝灭亡负责!


明朝大瘟疫 ,要为明朝灭亡负责

明朝大瘟疫是世界五大瘟疫灾难之一,主要发生在明朝北方和南方少数地区,瘟疫来源主要是鼠疫,死亡人数不可预估,但仅京师一地就死亡20多万人。李自成攻向北京时,许多地方包括京师,因为瘟疫,防御相当于零。所以,瘟疫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要对明朝灭亡负责!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要为明朝灭亡负责

崇祯皇帝是一位力图重振明朝国威,希望挽大厦于将倾的皇帝,他的勤奋是毋容置疑的,从刚上台就除掉阉党魏忠贤就知道。但同时他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且猜疑心重。仅崇祯一朝,被杀的兵部尚书就有7人,且多为能力强且赫赫战功之人,如袁崇焕被凌迟。而且崇祯对手下大臣特别苛刻,稍有过错,就是抄家灭族。所以当缺钱时,崇祯皇帝要求手下大臣募捐,问题来了,以崇祯的性格,捐的多了,事后势必被认为贪污,秋后算账谁不怕。还有李自成快攻进北京时,崇祯想迁都,但碍于祖训,不愿意主动背负骂名,这时候希望手下大臣能有人主动提出,问题又来了,只要有人主动提出,势必迁都,但事后为了不违背祖训,这个锅提出之人得背,而且背了这和锅,以朱由检做事风格,不死算你能。所以,崇祯要为大明灭亡负责!


综上,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东林党要为其负责,崇祯皇帝要为其负责,明末鼠疫也要为其负责!


说历史的小嫂子


其实崇祯帝在当政之前的时期东林党已经成了气候了,只不过崇祯帝帮着东林党去掉了那可以制约和压制东林党的砝码魏忠贤的阉党。东林党失去了制约开始一家独大,东林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只为权利的争斗而生,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主,这样的一群人在朝堂之上搅和大明岂有不亡之理?


三山明月


东林党是一群满嘴仁义道德,忠君爱国,标榜君子;实则包藏祸心,代表江南新兴富户利益,不顾忌东北战事的小人,将过重的赋税强加给底层农民,导致底层流氓地痞裹挟失地农民,天下混乱。在我们所学的课本里,描述的东林党在阉党面前多么威武不屈。但当李闯王进京,东林党又摆出一副换个领导自己还是高官的心态,各个跪拜迎接,还有他们所宣杨的铮铮傲骨吗?闯王即将进京,崇祯亲自击鼓,大臣没一个上朝的,心凉之余,连连感叹:大臣误国,大臣误国。相反,那些宦官即所谓阉党,无子无嗣,除了服务皇帝别的没有追求,皇帝就是他们生命的全部。是皇帝的黑手套,是用来敲打已是铁板一块的文官,但崇祯灭了宦官,其实是撤掉了东林党的制约。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自己也觉得无颜面对祖宗,以长发遮面,在煤山吊死的下场。





文史红尘


明亡其实有很多说法的,也不是崇祯皇帝一个人的事,很多都是历史遗留下问题,搞掉了阉党是巩固了皇权统治,启用东林党是个昏招,东林里面大部分都是空谈救国,在国家需要钱物时都一毛不拔,还有个经济问题,土地兼并问题这些大地主以国不与民争利为由拒绝交锐,国家其实已破产了,崇祯刚愎自用急功尽利,生性多疑在位杀了十几位明朝之栋梁,还有气候问题,崇祯这倒霉的孩子碰到了小冰河期,天灾人祸,很多问题都出现在这他身上,不亡才怪呢,史学家不是曾说明亡是从万历就开始了!


Y跳动de音符Y


明崇祯最瞎眼的地方是自毀长城,杀了袁崇焕岂有不亡之理,如赵王杀李牧如出一辙!


清高孤傲271


最直接的,因为东林党也靠不住啦。大部分都是商人地主的代言人,全都是爬在国家上吸血的蛀虫。因为这些家伙太多了,导致军事废弛,一群辣鸡的无以复加的军队和他们的主官造就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又因为这些家伙,贪腐成风,政治腐败,又赶上天灾连年,结果就是官逼民反,流賊四起。崇祯操作又不行,下不了决心整顿那帮吸血鬼,最后流賊越杀越多,军队越打越废。再加上关外女真加汉奸的助攻,就玩完了[泪奔][泪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