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病毒(三)

病毒本质的研究时期

在病毒病名单的迅速扩大的同时,进行了关于病毒引起特异性的病理效应和病毒传播方式的大量研究,为了更好地鉴定这些新确定的病原体,还对各种化学、物理因素对感染性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研究。从早期的生化工作中可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蛋白变性、甲醛、氧化剂、 强酸强碱、高温皆对病毒有害,而较温和的蛋白沉淀剂、低温和中性 pH 一般对病毒无害。 从这些结果和其他结果可以推测病毒活性与蛋白质有关。但对于病毒的本质了解仍缺少证据 确凿的定论。

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来(Stanley)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试验材料初步解决了 这个问题。他在 1935 年宣称从病烟草的提纯液汁中分析出了一种蛋白晶体,将这种晶体再溶解后,保持了它的致病性,从而认为病毒是一种蛋白质。并和诺思罗普(Northrop)一起接受了1946年的诺贝尔奖。 斯坦来等的结论并没有被全部的病毒学家所接受,特别是英国的鲍登(Bawden)及皮里 (Pirie)提出疑问,因为他们发现 TMV 的提纯液及晶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硫和磷,这两种元素是蛋白质所无而为核酸所有。1936年两人发表TMV是一种核蛋白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结论引起了当时病毒学界的重视,并做了许多动植物病毒(包括噬菌体)的分离、提纯及分析,终于达到一致的结论,即病毒是由蛋白质及核酸两个部分组成。嗣后的研究又证实了,核酸又可分为 RNA 及 DNA 两类。发展到晚近又区别出单链的 RNA 及 DNA 和双链的 RNA 及 DNA。

更重要的认识是在 1936 年后十年间反复试验获得的,即核酸是感染、致病及复制的主体。同时,包括施拉姆(Schramm)在内的一些研究者也证明了 T-噬菌体侵入细菌内部的 是其核酸 DNA,而留在细菌外壁的是其蛋白质衣壳。进一步研究发现病毒除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外,有些病毒还含有一定量的脂类物及碳水化 合物。由于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后几年中,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终于直接观察到病毒颗粒的形态,证明病毒颗粒的内部是核酸,外面包裹着蛋白质,有些病毒颗粒外边被囊膜包裹着。 在这个时期多侧重于病毒本身为对象进行研究,也就是病毒颗粒的静态研究。这些很有建树的研究为以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聊聊病毒(三)

病毒的化学组成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