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闲人黄飞鸿


科举考试是中国文官制度的一个伟大发明。科举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平等。在科举考试制度被确立之前,普通知识分子的头上,被压上了天花板,他们是没有路子走向仕途的,而那些走向仕途的人,大部分出自高官贵族家庭,他们有时候并不需要什么真才实学,只要有个好祖父好爸爸一个伟大的家族就行。

而从隋朝开始出现唐朝逐渐完备在明清时期走向登峰造极的科举考试制度,一下子就开拓了朝廷选拔人才的范围,让一大批出身寒族但身怀大才的知识分子,通过考试的途径,走向仕途——即使在唐朝前期还没有糊制度,即使在明清科举考试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无比现象,毕竟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对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平等。

科举考试到了明朝时代,达到了巅峰。下面我们就以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制度安排为例,分析一下童生、秀才、举人、进士,他们的水平,与今天我们的大学的学位制度相比,究竟是什么水平。

首先我们讲一下结论,如果不算对自然科学的掌握程度的话,古代科举考试的成功者,远超国内所谓的专家教授博导的水平,即使是进入县学的童生,也远超现在考上985大学的学生。

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制度,是对前朝科举考试的集大成,具有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层级。

第一级别是科举考试的预备性考试,叫做童试或者说叫童生试。明朝的全国各地都开设了官方的学校。有府、州、县三级。通过考试招收童生。招收学生的数量极其有限。明朝有规定,府招收40名学生,州30名,县招收20名学生。

刚刚入学的学生,还不叫童生,也就是说还没有取得科举考试的预备资格,只有参加了童生考试通过的,才叫做童生,童生才有资格参加更高阶段的考试。

童生的考试也是层层选拔,先参加本县的考试,考上的才能去参加由知府主持的考试,考中以后才有资格参加岁试,而岁试属于省级考试,考中以后叫秀才。秀才虽然没有资格被授予官职,但在地方上,已经算是很牛的人了,已经可以跻身贵族的行列了,秀才要戴上方巾,这相当于大学的硕士学位帽,秀才可以免除徭役和杂役,而且据说是可以与县官平起平坐了。

范进考上秀才之后,还是那么老实谦虚,他老丈人杀猪的胡屠夫就教训他说,你现在不是平头百姓了,要讲点排场和仪式感了,这说明,秀才的地位已经很高了,要是与现代的官场职务相比,大概相当于处级干部了。

秀才考中以后,每逢三年再考一次,主要是选拔学生参加乡试,考到一二等的学生叫举人,而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更高阶段的科举考试。

这是第一个层次,相当于科举考试的预备性考试,能在这一阶段脱颖而出的人,那绝对是人中的聪明绝伦的人了。

第二个层次是乡试。属于每三年一次的省级考试,考官由中央指派。考中的叫举人。全国录取的人数极少。以明朝的洪武三年为例,当时全国计划录取500名,并且给各省具体的名额。

基本上像河南、陕西、浙江、山西这样的大省,每省不过40名,而像广西这样的文化欠发达地区,只有20个名额。据学者研究,明朝乡试的录取率不到4%。乡试即使考不上,那也是举人了。而举人有资格被授予官职。

据统计,明朝举人被授予官职的,占25.6%。做到知府这一级别的举人,在洪武年间,竟然达1%。这说明,举人的资格,类似于现在的正处或者副厅的级别。

第三个层次是会试。由取得举人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试是全国性质的选拔考试,考上的叫贡生,这就意味着可以参加科举的最高阶段考试了,他们可能都是未来风光无限的进士了。

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面试亲自选定名次。考到一二三甲的都是进士。这是最难的考试。据统计,整个明朝考了91次,共录取24363名,平均每一次录取267名。

这可是三年一次,要是算上每一年的话,大概每年全国能考取90名左右。考上进士,就意味着可以做大官了,进入内阁甚至做宰相,那时很容易的事。

现在,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学历的水平了。

童生是参加了省级考试的佼佼者,属于全省的名列前茅之人,这大概属于清华北大的学霸级。

秀才是全省的学霸中选拔出来的,那就是在清华北大这类学校中的学神级的人物,大概率可以跳级直接去世界最高学府读博士的人。

举人是学神中的佼佼者,属于学圣。大概可以去世界最高学府做研究了,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的水平。

进士更是那种学圣之中的学圣了,大概可以直接回国做大学教授博导了,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好玩的国学


秀才、举人、进士,如果把秀才比做211本科,那么举人、进士相当于那类学校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是所谓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需要类比。假如把今天的中学、大学、研究生分成三个档次,与古代的三个档次似乎可以对应,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明史载, 秀才一个县二十左右,政府月供米六斗。举人以上,都有供给。与今天比起来,这差不多相当于准公务员的待遇了。举人考中进士可以做官,少数举人也可以为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海瑞,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

如果非要把古代这种功名与今天类比一下,举人相当于今天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取得报名资格的人。进士相当于,被中央国家机关录取为公务员的人。进士的人数实际上比这要少。一般三年一次科举。取中大约三百人左右。平均一年一百人。

考中进士的人,就可以当官了。他们与今天考上普通公务员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当的官是所谓的“朝廷命官”,也就是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今天,只有副省(部级)才有资格。

还有一点不同是,今天如果你是一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博士,可是在古代,你可能连个秀才都不是。因为考试不考。只考四书五经。

总之,古代的功名,与今天的学历没有可比性。不必拿来比较。


七月流火140400643


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可以说很难有非常准确的界定。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杨广改进推广,并逐渐形成了国家招贤纳士的手段之一。要弄清楚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的学历对比,需要先弄清楚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制度和我们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有些相似。古代的学历晋升是县、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通过私塾或者自通、甚至只要识字的,都可以参加县、府试,通过了县、府试可以参加院试,通过院试的被称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被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被称为贡士,贡试可以参加殿试,而通过殿试的,被称为进士。



其实这个制度在明清时才形成,从隋炀帝用科举制取代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一共实行了1300多年。在这1300多年里,科举制经过了很多的改进,这些改进里有利有弊。比如明清时期时,科举制逐渐僵化,形成了八股文取士的局面。武则天、唐玄宗、宋神宗等人对科举制度都做出过贡献,殿试就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她还开了武举。



秀才其实在各个时期代表的含义并不一样,隋文帝曾经用考试制度选拔优秀人才,通过考试的仅10人。唐朝初期,秀才是最高等级,每年仅一、二人能中,宋朝基本延续唐朝的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秀才才成为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秀才”,即通过了院试的童生。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就代表了有“功名”在身。秀才已经具备一些特权,比如见知县不跪、知县不能随意对其用刑、有公事可以直接找知县,免除差役、徭役等。



举人则具备了当官的资格,但不一定能当上官。举人可以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被录取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参加殿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如果连续中了解元、会元、状元,则被称为连中三元。

如果中了进士,则意味着国家直接安排工作,发放工资。明朝神宗时期,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进士发榜时用黄纸书写,称为黄甲,也称金榜,金榜题名就是指中了进士。



根据以上来看,秀才、举人、进士和现在基本没有完全对应的学历,因为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学历称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作一个功名的称呼。以现在来看,就算是考上了清华北大,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也就没有饭碗可言了。若硬要对应,个人认为,秀才可以对应大学,举人对应硕士,进士对应博士。


远银观史


科举考试自开创以来,就是大多数底层人员的一条出路,寒门子弟要想做官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以至于很多人年少就苦读,寒窗十余年,只为一举中的功成名就,那么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

秀才——如今的高中生

秀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道关卡,成了秀才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走上了科举之路。而这秀才也不是你读了书就能称为秀才,秀才也是需要考的,在成为秀才之前还有两轮考试。最初开始学习的时候,称作生童,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小学生,生童平时学习四书五经,等学的差不多了就参加“小升初考试”也就是县试和府试,考中了之后就成了童生,相当于如今的初中生。童生 继续学习,学成之后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之后变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秀才,相当于如今的高中生。古代经常称呼秀才为穷酸秀才,让我们都觉得秀才没本事,但其实能成为秀才也是经过了精心选拔的。



成了“高中生”的秀才,在古代也是有不少的,但是秀才并不能做官,要想入仕还得继续考,就像现在高中生也是一大堆,要想有出路就得考大学。

举人——如今的高中生

要想成为举人,秀才们需要到各省城参加乡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高考”,一般在秋季举行,考过了便可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乡试三年举办一次,倒是更像如今的高考,“高中生们”苦学三年,就是为了参加这一次“高考”成为举人。但是古代成为举人要比如今考大学难得多,古代乡试,每次全国只录取一千多个举人,每个省的指标名额都不同,要考上举人是很难的,成为解元就更难了。



进士——如今的博士

中举之后,就可以入仕为官,但是大多数就是一些县级的小官,就算这样也算是熬出头了,只要入了仕途,不愁没有出路。在这部分举人之中,不乏一些志愿高远者,他们会选择继续考,再往上考就是贡士,要到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考中了便是贡士,相当于如今的研究生,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结束之后,贡士们要参加殿试,一般参加殿试的人都能成为进士,几乎没有落第的情况,这些人由皇帝亲自考核,目的就是优中选优,选出前三甲,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成为进士的人都被称作天子门生,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这些人会被留在中央朝廷做官,部分会被外调做官。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有难度的,有的书生一生都搭在了这上面,最后也可能只是个秀才或者举人。当然也有一些才能高超的人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指的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取得第一名,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例如,整个明朝年间,也就两三个人能做到如此。


当然古代的学历和如今是不能作比较的,毕竟那时的举人就可以做一个县令了,如今的大学生还只是个学生,别说做官了,就是找个不错的工作都很难。


小姐姐讲史


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提到高考,不禁让人想起了古代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在现今社会,高考是我们上大学必经历的一件大事,换句话说高考不仅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古代也是一样,也有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对于古人来说,能参加科举考试就是特别光荣的事。只要参加科举通过层层选拔,那就是鱼跃龙门。

那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秀才、举人、进士相比现在大致是什么学历。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为四个等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在没通过院试前这部分读书人称“童生”“童子”。考中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只有通过院试的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诺是考过则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比如唐伯虎:


(3)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知道要想参加会试那肯定都是乡试的基础上来开展的。会试是乡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官衙考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就叫进士。毫不意外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分三甲。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电视剧里常听到的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二名为榜眼,三名为探花。

(殿试)

当今高考制度

学前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大学四年 (大专三年)

从以上科举制度和当今的高考制度来看,我们知道高考只是选拔人才进入大学一种考试制度而已,就算是高考状元的身份就是大学生。

而参加科举考上了进士状元,可以说你的人生就要开挂了。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不限学历就可以参加的,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

在古代读书不是人人都可以书读的,大部分穷人的孩子是不能读书的,读书也只是权势的人家才有的读,他们会花钱请科举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来担任老师,想一下当今社会不是至少也是大专生才可任教小学教育,那么这里的“童生”就好比一个学历为大专的人而秀才也至少是现在的本科学历。

在古代如果考中秀才,那么还会有一些政治权利。他们见到一些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的,甚至免役、免交公粮、免刑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高考学生没有的。如《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


考中秀才是不能当官的,只有考中举人才有机会做官,而且是能做一个地方的小县令、县丞等,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

和现代的官职来说举人就相当于是考上清华北大的一样,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的津贴。但是很少有举人可以做大官。

进士,也被称为天子门生。他们多数会被留在京城,留在皇帝的身边,有幸进入翰林院的,那就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多,更有机会可入阁拜相。


据资料显示,从公元1645--1905年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名进士。

其中顺治三年录取449名进士,是为人数最多的;人数最少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录取了83名进士。

那么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的才录取26849人,那么就是平均一次才录取200多名进士。所以只要考上进士就相当于考上正处级干部一样,和博士导师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秀才相当于985、211大学研究生。有前途没前途看个人命好命坏。

举人相当于清华北大博士生。举人当官可以做县丞,副处,清华北大博士中央选调生可以做副处。

进士一般选派即县令(正处),可谓一步登天,从寒门学子一下成为统治者。状元榜眼探🌸那更是人生高压电。现在没有什么学历可比。

科举考试有多难?看看就蛋疼。范进从帅哥一直考到老年才中秀才(51岁进秀才,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啊),54岁中举人。你想想科举考试有多难?

考什么?明,清朝就考四书五经。就如范进,那是年年补习,届届重考,从少年帅哥考到白发老年,才中的秀才举人。那些新生应届生如何跟这些油锅里十八滚的人玩文章?

现代人想想,真是情何以堪!


穷人喝茅台


很多人喜欢拿古代科举跟如今教育比较,其实二者除了都是考试,并无多少相似之处。

古代科举是公务员考试,现代高考是学历教育,两者根本不同。不过,既然有人喜欢,作者就以清代为例,大体分析一下。

童生,高中学历

清代规定,读书人想参加科举入仕,必须先考童生,考上童生才能进一步考秀才,不能跨过童生,直接考秀才。

童生不分年龄大小,如果考不上秀才,只能一直当童生,考到白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的也不乏其人,这种人被称为“老童生”。

童生相当于高中学历,没有高中学历就不能考大学。同理,不是童生,就不能考秀才。

秀才,大学本科

清代规定,读书人考上秀才后,才能进入各级官办学校,成为全日制在校生,故秀才又称“生员”。秀才必须经过严格学习、考核,才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这就好比大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取得大学本科班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才能参加考研,考取硕士研究生。

清代官办学校有府学、州学、县学等。府学相当于985高校,州学相当于211高校,县学相当于普通高校,虽然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但毕业后都是大学本科学历。

秀才相当于大学本科,没有本科学历就不能考研。同理,不是秀才,就不能考举人。

举人,硕士研究生

秀才参加各省组织的乡试后,合格者即为举人。秀才不是功名,举人却是功名,意味着可以入仕做官,只是举人即便做官,也只能从最底层做起,还要等待出现职位空缺,参加吏部铨选后才能补缺,所以大多数举人都要进一步参加会试,考取进士。

举人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没有硕士学位就不能攻读博士。同理,不是举人,就不能考进士。

进士,博士研究生

举人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后,合格者即为进士。进士是最高级的功名,就好比博士是最高级的学位,一旦考中进士基本上前途无忧,只要不犯大错误,都能按部就班,逐级升迁。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都无法考取进士,最终只得以举人出身入仕,处处遭人歧视。

进士相当于博士研究生,已经是最高级的学位,无法向上再考了。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殿试,实际只是进士的排名考试,状元、榜样、探花并不比进士更高一级,而是进士头甲中的前三名,本质上还是进士。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这里有两个比较维度。

首先,看含金量。所谓含金量,说白那就是通过率。

众所周知,物以稀为贵,任何东西,多了就不值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的,尤其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大家都能通过,那还有什么含金量可言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秀才、举人、进士的通过率。以明清时期为例。

通常说,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三年一次,如果加上恩科之类,就算是两年一次好了。

那么,每县的秀才录取名额是多少呢?

通常情况下,这与这个县的人口、赋税和历年考试情况有关,尤其前两者是主要衡量指标。大体而言,每县的名额在15人左右,大县可能超过20,小县可能不满10名。

现在问题来了,即使平均一下,并且放宽一点,无非是每县一年录取10名。

换言之,加入把你放到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意味着你只有在全县(市或区)高考中取得前十名的,才有可能中秀才。

如此以来,就可以看出秀才的含金量了吧。就此而言,古代的秀才最起码也是985甚至清华北大之选。

相比而言,秀才还算是容易的。举人就难了。

想考举人,必须先有秀才功名,然后全省的秀才一起参加乡试,通常每次录取两三百人。录取名额主要根据各省情况而定,如江浙大省超过三百,贵州之类的就一百多甚至不满百。

试想,每次参加乡试的秀才少则三四千人,多则八九千甚至上万人,从中录取两三百人,这个有多难,这个录取率显然是低于5%的。

而且有一点,秀才是可以捐纳,可以有荫生等渠道,但举人,除非罕有的皇帝特赐,只能通过乡试的渠道。难啊!所以举人的含金量十分之高。

至于进士,因为全国的举人数量有限,所以相对还容易些(容易些是以前面的苦战与残酷淘汰为代价),通常说,每次三四千或四五千举人入京会试,能录取个两三百进士。

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在的大学士硕士生博士生之类,论含金量是远远不能和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提并论的。

当然,从学识的维度来看,这个也比较容易比较。

大体而言,古代的秀才相当于现在中国古典文史哲的硕士水平,能考中,基本就代表硕士毕业了。

举人则相当于中国古典文史哲的博士水平,大体已经是学问到家了。进士则相当于中国古典文史哲的教授水平,大体如此吧!

实际上也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比较了。


坑爹史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有一部分小伙伴一准就乐:“这还不简单,搁现在这不就是小学,初中,高中,然后大学吗?这还用问?也真没谁了!”

如果您真要是抱着这种想法进来的,俺就有责任给您科普一下,古代的科举可没您想的那么简单。一旦中了举人,这就相当于有了官身,能当官的,咱大学出来还得自己找工作,这没得比。

那么咱先把科举这东西,简单的说一下,打个底让大家伙有一个最起码的了解,然后在说题主的事。

科举

话说科举这东西,他分五个级别。就这架势也算是过五关斩六将啊,这没点功底,您压根就是被斩的主。

那么最开始,也是最基础的叫做县试。就这考试由县官主持,只要能握笔杆子的,这都能参加。

当然参加的时候,您的出示您的履历,包括姓名,年龄,容貌,把这祖上三辈都是干嘛的,这都要写清楚。

考的时候,还的五个人一起互结保单,也就是五个人写一份保证书,互相担保对方不会作弊,一旦作弊,五个人连坐。

好吗,有了以上两条,加上您会写字,齐了,这就能参加考试了。

而这次考试,您是考四场还是五从场,全凭县老爷的态度自行决定。

如果您在这次考试中,拿到了第一名,得咧,这直接就能弄个秀才的身份,不用像其他考生那样,苦哈哈的等着再弄那府试去。当然这次考试结束,合格者这就叫童生。

带着童生的身份,这就能参加府试,这主持考试的是知府,整个流程和哪县试也差不离。

这次考试通过了,他还叫童生。所以过了这考试,档次和那县试没有啥高下的区分,就是有资格参加下一个档次的考试——院试。

而这院试可就正规多了,每三年考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监考。

这院试合格之后,这就叫做生员,也就是咱普通人老说的秀才。就这身份和之前的身份可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这县试,府试和院试一般就合称为童试。(毕竟院试合格了才是秀才)

话说这秀才的档次比童生高的不止一个台阶了。过去科举的时候,那白发苍苍的老者,握着笔杆子参加考试,这都不稀奇。您都想不到在满清道光年间,广东这地还有百岁的童生参加院试的记录,而且不止一次。

所以所科举这茬还真不好过。

好了,咱接着说。

步入科举的第二步

在过去这要整个秀才的身份,这就相当于进入了士大夫的阶层,各种好处可就来了,啥免除徭役,啥见了县官不跪,啥到了衙门口就不能随便的整个大刑伺候啥的。

所以这个阶段,您如果能考的算得上好的,这政府可就按月放口粮给你,让你安心读书,这波人就叫做廪生。

再差一点的这就叫做增生,这就不给粮食了,最差的这就叫附生。

所以这院试通过的虽然都是秀才,但他也分三六九等。

当然这三个不管是啥生吧,总算是有了秀才的身份能参加一下级别的考试了。

而且这要是获得了秀才的资格,得咧,您这就能到官办的学堂读书了,当然这读书也就是个形式而已,想要学真东西,您还得自学。

而这时间点上又是一个坎,您得通过学政的选拔,这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考试,也就是乡试。如果您在这选拔的过程中,人品好,学品又不错,这就有可能被选成贡生,这就叫拔贡,一家伙就能进入国子监,这一脚就跨入政府的最高学府,如果您想当官,有了贡生的身份,这就可以了。

所以到了秀才这个级别,他又分两条出路,一条直接走考试路线,这还不享受当官的权利,另外一条就是走拔贡,一旦拔贡这就能当官了。

接下来这就化茧成蝶了

咱接着说这乡试,这就是省一级的考试,这要是过了关,这就是所谓的举人。

这身份就又不一样了,老百姓开始叫他们老爷了,举人老爷举人老爷的。因为这个阶段,这就可以当官了,但没有出身,总算是有了入仕的资格,当然这个阶段最多也就当个知县而已。

这就是为嘛范进中举之后,都乐疯了的原因。

所以这次考试,这主考官可就是皇帝钦派了,您要是在这次考试中夺得第一名,这就是解元,过去说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这就是三元当中的第一元。

这举人的身份有了,这就能参加下一次考试,这就得去京师了,由礼部主持。他的考试时间是乡试的第二年,这要是过了关,这身份就是贡士,如果拿到第一名,这就是会元,这就是三元及第的第二元。

有了这层身份的,这就脱离了基层干部的地位,可以获得省级干部的资格了。

那么接着这就是皇帝亲自主考,这就所谓的殿试,这要是合格了这就赐出身,天子门生,这就是所谓的进士。

但这里俺要说一句,有的时候,人们习惯把会试获得贡士身份的也叫进士,其实人家是有具体划分的。

那么这进士第一的就是三元及第的最后一元——状元。而自打科举出现,到结束拢共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这三元及第的人可不多啊!

好了,咱对科举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咱对应现在的学历就应该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题主的事

这童生就相当于高中毕业了,能够参加高考了。高考何其之难,大家伙深有体会,这会光花钱没有工资的。

这秀才这就相当于考进了大学,还是本科的。您这要是考了个211或者985,得咧这样的重本这就相当于秀才中的廪生,好苗子。

您这要是没有参加高考被直接录取了这就相当于拔贡了,这就是牛人啊!

您要是拿到了硕士的文凭,这好,这就相当于有了举人的身份,就这名片搁那都好使,找工作这都不带停顿的,转头就能找到。

您要是985或者211的硕士,得咧,这就是三元及第的第一元,这就不用俺说了吧!

这贡士或者进士,那就应该是博士了,当然您要是985或者211的,这就是三元及第的第二元了,就这条件您搁那这都得当宝贝的端着。工作?这就是个想不想换的问题,压根就不存在找不找得到。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哎!不对呀,你咋把贡士和进士摆在一起了,而且这三元及第的最后一元,你这搁哪啦?”

搁那啦?这就是个传说,别人家的孩子,咱一般人还是别想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古代,秀才也是功名,在县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同时还可以见官不跪,受审不用刑,更加可以免除劳役赋税。如果无法更进一步,那就可以到当地私塾、学校当讲师,生活也可谓衣食不愁。如果能考取更高层次的功名如举人、进士那真的就是光耀门楣的行为了。或许这里就有人心里有了计较,自己的学历在古代算是什么功名呢?

秀才:清华北大高材生

以清朝为例,据统计满清260多年的历史里,人口总数大概4亿左右,总共才46万左右的秀才。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我们现在每年全国大学生招生估计40到50万左右,清华北大每年大概在全国招生4000人左右,按照比例来讲,也就只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才勉强算是秀才。

现在高考还有标准答案,不看长相,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公平的考试。然而在古代不行,有的考官对书法还有喜恶之分,甚至连名字都可能成为自己名落孙山的原因,关键还在于考试结果没有标准答案,一般都是一篇文章,以清朝为例,就是八股文。所以很多人都给主考官送礼,乞求混个秀才的功名。所以在古代的秀才跟现在的清华北大学霸们估计是同一起跑线。

举人:博士

明清两代每隔三年在各省的省会城市举行乡试,而参与者就是各个区域的秀才。清朝一共才15万左右的举人,可见其技术含量需要相当的高了。从比例上来讲,硕士研究生估计还不够举人,应该是博士,甚至是副教授才能勉强算举人吧。

此外明清时期的举人,回到当地也是可以轻轻松松做副县长之类的。这个时候举人兜里面的钱就渐渐多了起来,因为送钱的人多了,有钱的怕有权的,这个不管什么时候都适用。

进士:两大科学院的院士

进士是需要由皇帝亲自面试通过。进士是由举人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这里有一个数据,每三年只有300个人能中进士。而据2017年11月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加在一起,共1682人。考虑到中国现在大约14亿人口,按照比例,进士估计相当于现在的两院院士了。

在中了进士后,综合能力最差的都可以做个县令,但是一般的进士哪怕最后进入不了最核心的圈子,但是再怎么差,也能混个五品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市长。如果能力的强的,混个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也是很容易的,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总的来说,中了进士后,基本上都是平步青云,三代享福。

当然这里只能简单将秀才、举人、进士做了类似的比较。科举主要的结果是仕途,而现在的学士、博士、院士往往只是指学历,并不能代表权力。现在的文凭和学历,不能完全代表能力和水平,但基本上还是较为科学、客观、综合,全面地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比起古代只用一篇命题文章觉得一生而言,是比较理性的。

用现在的学历比较古代的功名,确实太过草率,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科举的分量。但庆幸的是,现在学历上并没有阶级之分,它只是代表你的个人能力,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