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東線戰場德軍北方集群為何會浪費大量兵力在列寧格勒,對德軍有多大的意義?

魯赤水


攻佔列寧格勒對德軍而言有幾個意義,1是攻佔下蘇聯革命發源地可以沉重的打擊蘇軍的士氣。2是可以策應芬蘭軍隊佔領整個蘇聯北方地區,進而佔領摩爾曼斯克,切斷西方對蘇聯的軍事援助。3是可以除掉蘇聯波羅的海艦隊,讓德國在波羅的海的活動不受威脅。巴巴羅薩行動最初制定計劃這幾條都是考慮到的。但由於德軍在列寧格勒遭遇了蘇軍頑強的抵抗,加之為了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所以才改用圍困的方式企圖逼迫蘇軍投降。


nkvd


陸軍元帥勒布的北方集團軍群是由西歐戰役的“C集團軍群”改編而來,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要點中要求:該集團軍群應從東普魯士的集結地域出發,穿越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等三國,沿波羅的海海岸向北進攻目標直指列寧格勒,同時可以掩護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蘇德戰爭爆發時,該集團軍群擁有兩個野戰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群,總兵力共31個野戰師約80萬人。

(陸軍元帥勒布)

軍事愛好者的普遍認知,是德軍在進攻蘇聯時出動了550萬大軍,其實這個數字是不準確和籠統的,它包括了德國海空軍和後備部隊,陸軍真正第一期投入作戰的是120個野戰師約320萬人,也就是說,“北方集團軍群”作為三大重兵集團之一,兵力佔比恰為四分之一,是三路大軍中最弱的一支。

我們可以質疑希特勒的軍事能力,但絕不可以低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專業水準,在巴巴羅薩計劃中一定要把攻取列寧格勒作為一路主要突擊方向,是德軍上下的共識,因為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和軍事等幾方面重要原因。在這些要素的疊加下,列寧格勒成為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必取之地,當然也是蘇軍拼死守備之城,於是才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城戰役。

(勒布)

攻陷列寧格勒才能使芬蘭軍隊順利參戰

1939年冬季開始的蘇芬戰爭,90萬蘇軍損兵折將,一度不能奈何僅有300萬人口的小國芬蘭,這場戰爭使希特勒產生了嚴重的戰略誤判:一方面是認為蘇軍的戰鬥力低下,所以才有了輕視之心;另外一方面就是感覺芬軍作戰能力較強,是一個可以利用的軍事盟友。因此,儘快讓芬蘭軍隊在蘇聯北方領土上投人作戰,對德國來說,政治和軍事意義都很重大。

而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恰好卡住了蘇芬接壤地帶的卡累利阿地峽這個咽喉要道,儘管芬蘭出動了所謂的“卡累利阿集團軍”猛攻當面的蘇軍第23集團軍,但是很顯然,芬蘭軍隊在自己國土上利用地形和氣候打打游擊戰還可以,如此大規模的正規進攻戰役明顯力不從心。所以為了完成與芬蘭軍隊的會師,進而讓芬蘭全面參戰,德軍必須出動有力部隊對列寧格勒進行夾擊。

(德芬兩國首腦會面)

德軍攻陷列寧格勒可以從北方側擊莫斯科

看看地圖就知道,列寧格勒與莫斯科的直線距離要近於基輔和斯大林格勒,一旦德軍殲滅此地蘇軍並且完成與芬軍會師後,北方集團軍群即可轉向,調頭南下直撲莫斯科,從而與中央集團軍群聯手攻擊蘇聯首都。反之,如果不能消滅伏羅希洛夫元帥的西北戰區主力,駐於列寧格勒以及周邊地區的蘇軍兩個方面軍(北方面軍、西北方面軍)大約40個師57萬人的部隊,則可以不停攻擊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在戰略上是相當危險的。

勒布的部隊在戰爭初期進展非常順利,蘇軍向列寧格勒城區一路敗退,斯大林曾經氣急敗壞地打電話給伏羅希洛夫元帥:“你們打算撤到哪裡?撤到北冰洋去嗎?”。而希特勒則要求1941年7月21日之前必須攻佔列寧格勒,他在之前的作戰會議上強調:“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雙方最高統帥的如此關注,充分說明列寧格勒戰役的重要性。

(第4裝甲集群司令霍普納)

列寧格勒是戰爭雙方爭奪海上運輸線的焦點

對德國來說,只有佔領了列寧格勒,才能完全取得對波羅的海的控制權,保證瑞典的鐵礦砂經海路安全地運往德國本土,希特勒曾對德軍將領們兜售他的理論:“彼得堡(列寧格勒)自然應該先佔領,而且要毀滅它,佔領和毀滅這個城市,不僅可以取得巨大的戰略利益,讓德國嚴嚴釘死彼得大帝打開的“歐洲之窗”,把波羅的海變成德國的內海,而且通過佔領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搖籃,還能瓦解敵人的反抗意志,摧毀他們的士氣。”

對蘇聯來說,列寧格勒是國土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蘇聯的紅旗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失去它將意味著丟掉重要的出海口,也將極大影響美英等國對蘇聯進行物資援助的運輸。並且1924年更名的列寧格勒,素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可以生產大批的武器裝備,對蘇聯堅持衛國戰爭具有重要意義。

(芬蘭軍隊)

正因為如此,列寧格勒成為蘇德兩軍的必爭之地,但是勒布的集團軍群儘管初期攻擊順利,在兵力上卻不具備絕對優勢,麾下也只有霍普納第4裝甲集群的兩個裝甲軍(曼施坦因的第56和萊茵哈特的第41)。當蘇軍全部退至城市防守以及朱可夫臨危受命趕來後,德軍的技術和素質優勢不復存在,未能一舉攻克這座城市,某種意義上,與斯大林格勒的城市攻防戰非常相似。

至1941年10月攻擊莫斯科的“颱風戰役”發起後,北方集團軍群的第41裝甲軍也被調走加強給中央集團軍群,德軍更無可能依靠攻堅的方式破城,於是從9月8日算起,德軍對列寧格勒實施了長達872天的圍困,連同前面的攻擊時間在內,合計起來多達900天,成為二戰期間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蘇聯軍民因飢餓和營養不良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150萬,可謂代價慘重,但終於堅持了下來。



直到1944年初蘇軍才騰出兵力舉行全面反攻,方使列寧格勒從德軍的長期圍困中徹底解脫出來,至當年夏季,芬隊軍隊也被全部逐退並在不久後宣佈退出戰爭。應該說,在列寧格勒圍城期間,被牽制的德軍兵力總數並不很大,但畢竟北方集團軍群的主力無法投入其他戰場,對於依靠質量對抗數量的德軍而言,仍然極具影響,可有什麼辦法呢?希特勒等於被列寧格勒卡住了嗓子,吞不得又吐不出來。


度度狼gg


攻佔列寧格勒對於德軍來說,戰略意義重大,不能說是在浪費大量兵力。

其原因如下:

一,列寧格勒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位於涅瓦河岸邊。這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的世界名城,建成於18世紀初彼得大帝時代,過去一直叫聖彼得堡。在1713——1918年期間,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首都。1924年,俄羅斯人民為了紀念他們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的逝世,才將這這座名城改名為列寧格勒。這座城市政治影響巨大。希特勒曾經不止一次地叫囂,我要把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抹掉,一旦攻佔列寧格勒,這個革命的象徵必將遭到毀滅。

二,列寧格勒是蘇聯西北的門戶,是波羅的海交通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正是這些原因,攻佔列寧格勒是希特勒“巴巴羅薩計劃”中的重要一環。德軍統帥部的目標是,佔領列寧格勒,控制蘇蘭灣和波羅的海沿岸,切斷蘇聯內地與北方各港口的聯繫,然後集中兵力南下進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結局:

希特勒為了一舉攻佔列寧格勒——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集中了北方集團軍所屬的第18集團軍,第4坦克集群,第16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共23個師又3個旅,同時配備了6000門大炮,,4500門迫擊炮和1000多架飛機,可謂兵力龐大。從1941年7月至9月間,德軍企圖佔領列寧格勒的夢想落空了,損失兵員17萬人,坦克500輛,大炮500門。這意味著,希特勒對蘇戰爭中的一項重要計劃落空了。由於德軍北方集團軍損失慘重,迫使德軍不得不在列寧格勒城外掘壕自守,只能將第4坦克集群中的4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撥入中央集團軍群,去參加對莫斯科的秋季攻勢。

所以說,攻佔列寧格勒對德軍來說,戰略意義重大,沒有浪費兵力一說,只是他們的計劃落空了。


皖北隱士


在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之前,希特勒曾經將列寧格勒列為了第一攻擊目標,希特勒認為列寧格勒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德軍應該在開戰一個月內攻佔列寧格勒。希特勒的想法非常的好,但是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表現卻不給力,列寧格勒圍城戰打了兩年多,德軍始終沒能攻佔列寧格勒。最後蘇聯軍隊發動反攻,德軍被迫撤走包圍圈,這場二戰中最長的圍城戰最終以德軍的失敗告終。

由於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德軍前後投入了上百萬兵力,消耗了大量的軍需物資,最終還是沒能攻佔列寧格勒。一些“事後諸葛亮”便開始質疑德軍的部署,他們認為如果德軍將這些兵力派遣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肯定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實際上無論是從列寧格勒的戰略意義,還是從列寧格勒圍城戰牽制蘇軍的意義來看,德軍發動列寧格勒圍城戰,都是一次正確的戰略部署。假如德軍放棄了攻擊列寧格勒,只會加快德軍的失敗。

列寧格勒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列寧格勒是蘇聯的第二大城市,蘇聯重要的陸地和海上交通樞紐。除此之外,列寧格勒還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重要基地,如果德軍能夠攻佔列寧格勒,德國就能夠控制波羅的海地區,波羅的海國家的物資就能夠直接運送到戰場上支援德國,波羅的海國家的軍隊也能夠直接進入蘇聯北方,幫助德軍進行作戰。如果德國不去進攻列寧格勒,那麼波羅的海國家就會收到蘇聯的威脅,德國從波羅的海國家運送的物資也會受到蘇聯海軍的攻擊。

除了地理位置的意義外,列寧格勒還是蘇聯的重要象徵性城市。列寧格勒是以蘇聯領導人列寧命名的城市,一旦列寧格勒被德國軍隊攻克,那麼蘇聯軍隊的士氣肯定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而且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一旦攻佔列寧格勒,就能夠騰出手來幫助其他兩個集團軍群作戰,到時候蘇聯在戰場上的壓力將會更大。假如德軍放棄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那麼蘇聯就能夠釋放出來大量的軍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壓力都會增大。

當然希特勒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確實也存在錯誤,按照希特勒最初的設想,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只需要一個月就能夠攻佔列寧格勒。希特勒的這一設想非常驕傲自大,他太過於低估蘇聯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也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希特勒產生驕傲自大的心態,主要是由於蘇聯軍隊在蘇芬戰爭中表現的非常弱小,德軍在法國戰役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

在分配軍隊的問題上,希特勒將絕大部分的軍隊交給了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最初只分到了80萬人,後來還有一部分人被調到了莫斯科作戰。因為希特勒過於低估蘇聯軍隊的作戰能力,北方集團軍群對列寧格勒的圍城戰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也拖住了上百萬的蘇聯軍隊,消耗了蘇聯數十萬軍隊,減少了其他兩個集團軍群的壓力。


歷史總探長


列寧格勒是蘇聯最重要的海港和重要的工業、文化中心。

1941年7月,希特勒就決定將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夷為平地。8月底,西北方面的德軍進逼列寧格勒。9月8日,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並開始收緊夾攻的鐵鉗。

負責駐防此城的蘇軍統帥伏羅希洛夫徹底感到絕望,蘇軍士兵的士氣也極為低落。斯大林不得不重新啟用朱可夫,交給他死守住列寧格勒。

朱可夫上任後立即著手整頓士氣和紀律問題。他頒佈命令,凡是失職者都要處決。

經過整頓,部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了,朱可夫精心制定了一個加強城防的計劃。蘇軍在最危險地段和戰略要地集中了大量的高炮、艦船,並調集兵力建立了縱深梯次防禦。

朱可夫的精心防禦有效地阻止了法西斯德軍的進攻步伐,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他下達命令猛攻列寧格勒,即使不能用武力取勝,也要用封鎖的辦法把城裡的人餓死,然後將城市摧毀。

為了加強防禦,朱可夫把全城分為6個防禦地段。每個地段都建立了以營防禦區為基礎的堅強陣地。此外,又組織了所有的婦女在全城修建路障,在城周圍挖防坦克塹壕。

由於固守列寧格勒的蘇軍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儘管蘇軍在城市周圍某些地段發起的反攻未獲成功,但他們得以與進攻的德軍對峙達50天之久,打破了德軍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攻以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

德軍為了“徹底摧毀”列寧格勒,除了陸地上封鎖外,還進行了系統的炮轟和飛機轟炸。

到9月底,敵人終於相信,列寧格勒的防禦十分堅固,依靠現有兵力是無法摧毀它的。剩下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圍困列寧格勒,企圖使蘇軍喪失戰鬥力,不戰而勝。

可德國的企圖最終還是失敗了。1943年3月初,蘇軍開始全線反攻,終於結束了長達1年多的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其意義是空前的,它不僅堅定了蘇聯人民必勝的信心,打擊了德軍的氣焰,而且牽制了德軍大量的兵力,對其他方面戰場形勢的轉變起了重要作用


蒙娜俊夫


在德軍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三支軍隊中,進攻列寧格勒的北方軍團不是兵力最多的。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指定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將進攻蘇聯的部隊分成南、北、中三路。

南方集團軍共有63個師,1400架飛機。中央集團軍有51個師,1600架飛機。而進攻列寧格勒的北方集團軍,只有29個師,1000架飛機。

但是,對於這三路軍任務的輕重,希特勒在1941年中旬是這麼說的:“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

因為,進攻列寧格勒的意義非常大。

1,在希特勒看來,拿下列寧格勒,就掐斷了蘇聯和波羅的海的聯繫。原本計劃和蘇聯結盟的波羅的海各國,就該成為德國的附庸了。同時,蘇聯也將失去他在波羅的海的艦隊。

2,列寧格勒(以列寧命名)是俄國人心目中的第二首都,十月革命發源地,全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樞紐。列寧格勒就好比蘇聯的“分礦”,你不打他,他就會不斷地生產物資,支援前線。

如果,任由波羅的海各國和蘇聯結盟。那麼,美國參戰後再給蘇聯運輸物資,就有了更合適的港口了。

3,佔領列寧格勒,對蘇聯來說,不僅是精神上受到打擊。另外,蘇聯在保衛莫斯科時,還要單獨抽出兵力防守列寧格勒方向。同時,美國也將不能通過北冰洋航線,就近向蘇聯輸送物資。

總之,打列寧格勒是沒問題的。問題在於,勒布太高估自己實力,低估蘇聯人抵抗的決心了。希特勒在進攻受挫後,收走了勒布的一些精銳部隊,投入到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而德軍對於列寧格勒戰役的目標,也從“佔領”改為“包圍”。

不過,“任何戰略上的圍而不攻,都是因為打不進去”!德國的北方集團軍,失敗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米格,是歷史領域的創作者,我們從下面這個圖就能夠看出列寧格勒的重要性:1.進攻列寧格勒,從北面包圍莫斯科這本來就是巴巴羅薩計劃的一部分,是北方軍群的主要作戰任務。2.德軍如果放棄列寧格勒,那麼中央軍群的側翼就將暴露在蘇聯軍隊的炮火之下,北方軍群的後路也會被列寧格勒的蘇軍截斷,當時蘇聯為了保護列寧格勒,光輸送到列寧格勒的後備軍就有55萬人,更不要說作戰部隊了,這麼龐大的軍隊,德軍怎麼能輕易的放棄?3.列寧格勒是當時蘇聯的第二大城市,是用偉大導師列寧的名字命名的,如果被德軍拿下,那對蘇聯軍民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德軍怎麼能不重視?4.這裡需要說一下,二戰時芬蘭是德國的同盟國,因為1939年蘇聯曾經侵略了芬蘭,芬蘭為了復國加入了德國一方。德軍佔領了列寧格勒,就可以在陸地上與芬蘭軍隊建立聯繫。雖然有以上原因促使德軍佔領列寧格勒,但是相對於中央軍群的莫斯科和南方軍群基輔,列寧格勒又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希特勒分配給北方軍群的軍隊數量和支援都不足以讓北方軍群攻下列寧格勒。說白了就是希特勒認為,把列寧格勒包圍就可以了,用不著打下來,應該把力量用在莫斯科和基輔,所以列寧格勒才能不被佔領!



米格


本人對歷史方面知道的不多,試著答一下,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

是不是在列寧格勒附近有個叫察裡津的地方,如果是,

這就是原因了,

因為在當時,德軍戰場指揮官們也是不明白,希特勒為什麼不去攻戰莫斯科等更重要的城市,

所以德軍指揮官們不懂希特勒心裡的苦啊哈哈哈😄

打仗打的是錢,打的是鋼鐵,打的是資源,

對,察裡津勝產石油,希特勒要的就是石油資源,

如果機械化部隊沒有汽油啦,那就是一堆廢鐵,

而蘇德戰爭造成德國失敗的原因之一,

還就是希特勒的戰略失誤,就是太想得到戰略物資石油啦,

希特勒心中的苦,他的指揮官們沒有理解的哈😊,

答的可能不對,請別笑話。


猛禽950


東線戰場,大量德軍在列寧格勒,意義重大。

列寧格勒,原名聖彼得堡,是沙皇俄國的首都,蘇聯建立後,由於芬蘭與波羅地海三國的獨立,聖彼得堡己經不適合做為首都,蘇維埃政府遷都至沙俄留都莫斯科,莫斯科是蘇聯第一大城市,且位於蘇聯歐洲部分的中心,也是蘇聯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因此更適合做首都。

德國全面入侵蘇聯,是從三個方向出兵。

北路從東普魯士出兵己被蘇聯佔領的波羅的海三國,然後繼續北進,想佔領聖彼得堡再與芬蘭軍隊會師。

中路由波蘭出發,直撲莫斯科。

南路由波蘭南部出發,直撲基輔,再攻斯大林格勒,其最終目標是高加索地區,那裡有蘇聯最大的油田–巴庫油田,那是希特勒的最愛。

列寧格勒從彼得大帝開始,做了兩百餘年的首都,又是蘇聯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在俄國人心中的份量很重,同時又是蘇聯第二大城市,所以絕對不能落入德軍手中。

德軍雖未拿下列寧格勒,也沒能與芬蘭會師,但是卻牽制了蘇聯大量軍隊與資源,為其他戰場減輕了壓力。







當代曹植


蘇聒歐洲部分是重心。此時只剩下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兩個中心城市。兩城互為犄角,若列城有失,不僅俄故都文化遺產悉數落入敵手,列城內的工廠尤其是軍工廠將全用於資敵,波羅的海出海口被封,而且使德得以全力撲向孤城莫斯科,則衛國戰爭戰局危矣。所以德傾力奪列城,蘇拼死守列城。列寧格勒保衛戰異常殘酷,戰死餓死凍死軍民數十萬,但其戰略價值非常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