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吗?

润杨的红楼笔记


无所谓喜不喜欢,元春在家里就待了那么一小会儿,她能了解啥?

但元春的态度实际上是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被贾母压着,吐气不能,表面上乖巧,实际哪个媳妇完全服气婆婆的,不过是孝道压着,贾母又强势而已。

贾母打小让两个孩子在一处生活,显而易见是怜惜自己外孙女,想搞个青梅竹马,最后顺理成章将黛玉留下。

王夫人和薛姨妈感情好,宝钗嫁入宫中是没戏了,薛家是皇商,地位不高,但钱多。相比较而言,黛玉是孤女,对贾府,对宝玉一点助力都没有。

王夫人不能说不能做的,就通过元春暗示出来。贾母聪明剔透,怎是不晓?到后来贾府一日日败落,贾母身体也衰败下去,此消彼长,婆婆的劲儿渐渐使不上,媳妇的手段便出来了。查抄大观园,撵晴雯,这一桩桩一件件的,那样不是媳妇的宣战?

贾母自知护不住黛玉,后来也便由着他们去了。




婳将军读书吧


元春是喜欢林黛玉的。

在省亲时,曾夸过薛林二妹与众不同,不是贾府姐妹所能比的。但必定仅见一面,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也只有一个大概印象而已。

在感情上元春对黛玉要比宝钗更近一些,因为她和姑姑贾敏曾一同在贾母膝下长大,受教育。贾敏风姿绰约,对这个小侄女影响很大,从感情上,素养上,贾元春都会更觉黛玉亲近一些。

但是这种亲近抵不过母女间的血缘关系,在《红楼梦》前文皇帝曾说过,二、六日妃嫔家女眷可以进宫探望。贾母老了,去的不多。但王夫人经常去,母女间无话不谈,在宝玉的婚事上,王夫人无非是贬黛扬钗,所以出现了端午节宝玉和宝钗礼品相同,高于黛玉和三春一事。表明元春的态度。

但贾母随即进宫,说明自己的态度,宝钗的最大不足是商人出身和惹事生非的薛蟠。

在教养自己成人的祖母和自己的亲生母亲意见极不一致的情况下,元春选择了中立,所以在后文中再也没有提及元春对宝玉婚姻的干预。

单凭端午节赐礼一事,并不能说明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旁观者岚


贾元春真的不喜欢林黛玉!她选择性的接受薛宝钗,放弃林黛玉,曹雪芹在省亲当晚以及随后赐节礼的环节有几个细节影射的特别清楚。更直接影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原文是这么说的……

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当天,发生了如下几个细节,可以看做贾元春对林黛玉的态度。

第一,贾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

(第十八回)“大观园”园之名,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芳”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贾元春基本接受贾宝玉原来题的大观园匾额。唯独将日后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匾额“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这么一改,增加了“怡快”,却去掉了“香玉”。

元春省亲结束后的第十九回,贾宝玉在给林黛玉讲“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最后将林黛玉比作“香玉”。

(第十九回)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林黛玉是贾宝玉口中的“香玉”,贾元春偏偏去掉了贾宝玉喜欢的“香玉”。这是曹雪芹的故意伏笔,变相说明贾元春对林黛玉的不喜之意。


第二,薛宝钗亲口说出贾元春不喜“香玉”

还是省亲当天,贾元春命贾宝玉给潇湘馆等几处最好的轩馆题诗。贾宝玉下意识还是喜欢“红香绿玉”,又写了一句“绿玉春犹卷”,算作微弱反抗。这时宝钗看到后,一句话透露出贾元春确实“不喜欢”林黛玉。

(第十八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贾宝玉坚持用“红香绿玉”,贾元春却不喜“红香绿玉”。关键还在“香玉”二字。香玉本指林黛玉,作者隐笔写出贾元春不喜林黛玉。

以常理论,贾元春之前根本没见过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两位表姐妹的观点都来自祖母和母亲的转述。省亲短暂,元春也虑不到自己家人以外的事。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观点,反倒是出自本能的先入为主。林黛玉被王夫人不喜,性格中确实也有弱点,更将贾宝玉压制的死死的,这些被贾元春从母亲口中知悉,必然会有先入为主的不好看法。

贾元春改“香玉”,当然不是针对林黛玉,她也不清楚“香玉”代表林黛玉。可作者如此写,就是以上帝视角告诉读者,贾元春对林黛玉的态度是不喜欢。

第三,林黛玉给贾宝玉作诗是大忌

薛宝钗提醒贾宝玉“绿玉”改“绿蜡”,让贾宝玉重温一个典故,温故知新。被宝玉奉为一字之师,贾宝玉因此进益。可林黛玉替贾宝玉作了一首诗纯属作弊,贾宝玉毫无裨益不说,还纵容他好逸恶劳。

同样都替贾宝玉作弊,薛宝钗情商高,林黛玉情商低。贾元春高高在上,就像监考老师一样对这一切看在眼中,如何对林黛玉有好的观感?(有人若非较真看不到,我也没办法解释)。

省亲结束后,第二十三回到第二十八回数次出现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送茶的细节描写。周汝昌先生研究认为,是荣国府内有为贾宝玉和林黛玉“议婚”。送茶为“茶礼”。而且王熙凤让贾宝玉记录的没头没尾的账单,也类似“聘礼”,最后更有句话没说出来,恰恰极可能是最重要的话。

可惜,第二十八回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薛宝钗与贾宝玉相同,明确支持“金玉良姻”。元春不是赐婚,贾家可以不采纳元春意见,但不能不重视。自此贾宝玉的婚事被无限期的搁置起来。贾母、贾政、王夫人都说过几年再说。贾母更是清虚观打醮之时怼了“做媒”的张道士,第二天就没再去不说,连端午节中午王夫人准备的赏午宴会都没参加。老太太明确带上了情绪。

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确实表达出贾元春对林黛玉的不喜。奈何贾宝玉对林黛玉情根深种,第五十七回更是不惜“疯癫”表达非林黛玉莫属不惜一死之意。这使得金玉良姻和宝黛姻缘彻底陷入死胡同,如何破局令人好奇。



王夫人再歇斯底里抄检大观园借骂晴雯“病西施的浪样”攻击林黛玉也没用。总不能看着贾宝玉出意外。所以,八十回后破局之人还在贾元春手中,她的贵妃之位就是最大的权力。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破局的契机出现在贾元春和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身上,正是他们将林黛玉这个“香玉”从贾宝玉身边去掉,才给了薛宝钗嫁给贾宝玉的机会。

林黛玉的结局多次论述,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指明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与贾探春一起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最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客死异乡。

能办到这一切的,正是贾元春所代表的皇权,而皇权上位者才有资格围“玉带”,林黛玉判词图画“一围玉带,四株枯木”,隐喻林黛玉被权力裹挟。她对宫花和鹡鸰香念珠(都是皇权之物)掷而不取,代表对被动结局的反抗。您觉得呢?

以上观点基于《红楼梦》80回文本为基础,80回后续书仅供参考,不作评论依据。文中观点为君笺雅侃红楼主观理解,线索都为原文所引用见仁见智,多歧为贵。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程乙本


君笺雅侃红楼


元春和黛玉,只见过一次面,就是在省亲之时。这次见面,对于元春来说,有祖母、有母亲、有父亲、有特别疼爱的弟弟宝玉。随便哪一个,都比姑母家的表妹来得重要。

写诗之时,黛玉的表现也中规中矩。虽然有“大展才华”之心、“将众人压倒”之意,但受到元春的体裁篇幅要求限制,也按规定完成了。

要说黛玉写的诗,与宝钗、三春、宝玉写的,有多大区别,水平高下差距多少,说实话,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恐怕是看不出太大差距的。元春的水平呢,比现代人可能要强一些,也只是“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话有多少是客气,有多少是真正的欣赏,我也看不出来。

对诗作的艺术水平欣赏,不过如此,要通过一首诗,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就更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单从这一次会面来看,元春对黛玉,还谈不到“不喜欢”。

以后,按照制度,“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主要是王夫人的特权。王夫人肯定会在元春耳边吹风,尤其是在宝玉的婚姻对象上。而元春跟宝玉平时见不了面,当然会想到大事,比如婚姻,而不会每次都追问“宝玉如今一顿吃多少饭”或是“什么时辰睡觉”之类的琐事。

从王夫人的三观出发,肯定是不喜欢黛玉作自己的儿媳妇的。不过她对元春的影响力,未必像一般读者想象的那么大。元春从小跟着贾母生活,也受到贾母的培养,王夫人拘谨刻板的欣赏水平,未必能与她达到共鸣。

但是在选黛玉作媳妇这个问题上,元春显然与王夫人取得了一致。不是在八十回之后,而是在端午节赐礼的时候,就已经表露出来。

宝玉的礼物,与宝钗一样。而黛玉三春,比他们少了一些。即使宝玉没想到婚姻,也感到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样,到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他是从平时在家里的待遇来考虑的:“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新孙女到且靠后”。这是贾母的特殊待遇,而不是普遍通行的。

元春赐礼,如果宝玉三春一样,钗黛略少,是可以理解的。但宝玉宝钗一样,黛玉三春不同,含义就很明显了:她已经看中了宝钗作弟媳妇,只有宝玉宝钗是“自己家人”。别的姐妹再亲,将来都是“外姓人”。

咦,省亲时并没有不喜欢黛玉,选媳时为什么就把黛玉排除了?其实不用联系什么政治、什么宫心,很明显的理由,就是黛玉的身体太过孱弱。

从黛玉初进贾府,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被别人问到“病”,她的孱弱多病,是一望可见的。不比宝钗,病了好几天了,周瑞家的还奇怪:“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

元春肯定不会给弟弟选一个病秧子作终身伴侣。黛玉仅此一点,就足以淡出她的视野:谈不上不喜欢,但不会接受她作弟媳。

宝钗呢,在省亲之时,表现也只算得上上规中矩,并不算特别突出。元春即使对她有好感,也仅仅是有好感,还远远不到非她不可、预订为弟媳的程度。

端午节的赐礼,只是一个暗示,告诉薛家:我已经把你列为弟媳的人选。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里有这样一段话:“曾家心想木兰的父母不会不先告诉他们,就把她许配给别家的儿子,所以曼娘已经两只脚迈进了曾家,木兰是算迈进了一只脚。她只要想逃走,曾家总会揪住她的后腿的。”

元春的端午节赐礼,也有着类似的作用:揪住宝钗一条腿,至少她不会在不告知的情况下另许别人。如果以后,发现宝钗并非德配呢,松开“后腿”,男婚女嫁各不相扰;如果宝玉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对象,不妨把宝钗娶回来。

那时候的婚姻大事,是择优录取,而不是缘定三生。


栖鸿看红楼


很多人认为元春主打金玉良缘,甚至不喜欢黛玉,我以微末见识写一写个人观点。

一、元春的黛玉的交集

在林黛玉还未进贾府之前,冷子兴就交代: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

黛玉未进府,元春已是女史,而薛家也有十年没有进过京城。

在元妃省亲之前,文中一字没提黛玉宝钗见没见过元春,但在省亲当晚,元春却问:薛姨妈、宝钗、黛玉为何不见。

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元春见过这两个表妹。

小说会安排很多暗场情节,不需要写得特别细,元春这么一句话,我们就知道她们以前见过,可能姐妹之间还有交往,曹公就不必在前文里写这么多余的一件事。

王夫人解释说外眷无职,不敢擅入,这是诗书世家的礼仪。

元春的表现是:

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一句阔别寒温,就说明她们都见过。

那么是什么时候见过呢?

便是黛玉进贾府之后,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前。

也就是说,宝钗是晚于黛玉认识元春的。

元春选入凤藻宫那一年,黛玉和宝钗年龄都还比较小,对于小孩子,元春能有什么厌恶之心?对她而言,钗黛都是小妹妹罢了。

二、元春不喜“玉”字

省亲当晚,元春把宝玉题的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

宝玉写诗的时候,宝钗就站出来指点宝玉元春不喜“玉”字,让宝玉改了。

有人就拿着这个说事,可见元春不喜欢黛玉。

这种逻辑堪称放屁,宝玉的玉难道不是玉了?

元春还讨厌自己的亲弟弟?

凤姐就曾经说过: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

我认为元春不喜欢玉字,凤姐的解释算得上一个理由。

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宝玉本身。

宝玉一见黛玉就问:可也有玉没有?

可见这句话,宝玉之前就问过。宝玉还自己吐槽: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所以宝玉肯定在元春和诸多姐妹里提过这个玉,不仅提,还要问别人有没有,然后还要说没意思。

再想一想宝玉小时候的日常,上到贾母,下到丫鬟奴才,天天都是“宝玉”“宝玉”,动不动还会有人问,宝玉的玉呢?那块玉怎样怎样。

搞不好宝玉自己还要上演砸玉,元春会喜欢那个字才怪。

再有就是金玉良缘。

薛姨妈和王夫人说过一句话: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句话连黛玉都听到了,元春能不知道?

我认为元春很有可能对这个说法有些反感,否则她为什么要避开“玉”字?

宝玉写了红香绿玉,她就把“玉”字丢了,于是有玉的怡红院,成为没有玉。这一改简直是在宣布:你们都看见了,这里没什么玉。

三、元春端午节赠礼

这一节历来解释为元春更喜欢宝钗,有意促成金玉良缘。

关于二宝礼品一样我之前和很多朋友都解读分析,甚至争执过。

宝玉宝钗的礼品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

眼下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宝玉和宝钗相同的是凤尾罗与芙蓉簟;一种认为是红麝串。

在数珠儿是否等于红麝香珠上,我们几个人有些争执不下。

还有人指出红麝、凤尾与芙蓉,全都指向黛玉,怎么可能送给宝钗?是王夫人暗中调换。

还有人认为这礼物是宝钗参选失败,元春的安抚。

总之是二宝礼物一样了,所以有心人就往金玉良缘上靠。

其实我倒认为,黛玉和三春东西一样,是元春把黛玉当做她们贾府的自家人。我不认为这一点表示元春不喜欢黛玉,也不认为这点表示元春看好了宝钗做弟媳。


以薛家当时的状况,贾家当时的门第,元春不会看好这门亲事。这对贾府没有太大的裨益,薛姨妈和王夫人还在,两家的关系就一定存在,这时候成亲没什么益处。

我认为宝钗和宝玉东西一样,是元春在表示宝钗和其他女孩子不同。你看她送礼物时,因身份而产生了几个层面,贾母一层、王夫人等一层、宝玉一层、黛玉等一层,李纨凤姐这类外姓媳妇单独一层。

按理说,宝钗就该和黛玉她们是一层的。

宝玉是外男,所以和众姐妹不一样,而宝钗之厚重,与宝玉相同,不像是抬举,反而像疏远。

几乎是向外明说,看见没有,我多么重视这个薛家的姑娘,她的礼品和我亲弟弟的一样,她是我姨妈的女儿,是住在我们贾府的客人。

但王夫人、薛姨妈、宝钗,她们却觉得这像是信号,元春好像支持金玉良缘了!

接着的清虚观打醮就很神奇,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贾母公开反对金玉良缘,让元春这一赠礼没有下文,王夫人薛姨妈有口难言。

其实仔细看,元春赠礼之后凤姐和贾母状态很特别。清虚观打醮是凤姐撺掇起来的,她很高兴,想去给自己放个假。而贾母也很高兴,表示要一起去。只有王夫人不愿意去,理由两个,身体不舒服,预备元春那里可能有人来。不愿意去的还有宝钗,贾母却要求她和薛姨妈一起去。

看贾母状态,王夫人就笑:还是这么高兴。颇有种我们都胜利在望了,你还有功夫高兴?

但贾母表现却是:心中越发欢喜。

我认为这个欢喜是贾母读懂了元春的意思,祖孙两人心照不宣地来了一手。凤姐这个人精也看出来了,所以想去休假放松。

在张道士提亲的时候,贾母在道士跟前来了句: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用和尚来回绝道士,贾母真乃神人也。

更神的是贾母后面的话: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她竟然说就算穷都无所谓,薛家有钱吧?在一边吧?听见了没?宁愿找穷的也不考虑!

如果元春支持金玉良缘,那么她就会有应对贾母的策略,但是没有。王夫人薛姨妈这边一点动静都没了。王夫人预备元春那里有人来,可能压根就没有人出现。

所以想宝钗那句话: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谁是妃子呢?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啊!

用宝钗的话来反击宝玉,就是:上头穿黄袍的才是妃子,你这会来说我像妃子了?

而真妃子元春可不就是有宝玉这么一个好兄弟吗?

那么宝钗那句话的潜台词应该是:你真是你皇妃姐姐的好兄弟!

你姐姐戏弄我,你也戏弄我,当我是什么?你就应该和那些嬉皮笑脸的姑娘们顽去!

所以元春支持金玉良缘这件事我认为绝不是在这个时期,一定是贾府走上末路,在某种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而这种不得已造成了宝玉和宝钗的悲剧,特别是宝钗个人的悲剧。

因为元春的描写就这些,后文无从分析,所以只能谈到这里。至于她不喜欢黛玉,我认为是无稽之谈。更喜欢宝钗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有失偏颇。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错误请指正。

-------------丸----------------


祁门小谢


我的观点是贾元春其实喜欢林黛玉。有一个人两次证明了这一点。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朵最美的花,贾元春究竟喜欢谁呢?大多数人说是喜欢薛宝钗,最有力的证据是从赏赐端午节礼时,给薛宝钗的和贾宝玉的礼物是一样的,这是明证。但细读红楼梦,也不难发现贾元春似乎更喜欢林黛玉,虽然书里没有明着写出来,但是通过一个人先后2次证明:贾元春其实更喜欢林黛玉。

这个关键人物是谁呢?她是戏子龄官。

贾元春是非常喜欢龄官的。红楼梦里对此先后有2次进行了描写:第一次是她省亲之日,龄官第一次正式出场,唱了四出戏后,被贾元春点名表扬并赐给金盘糕点等物,又让她再作了两出戏后更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第二次是贾宝玉想听龄官唱戏,主动上门赔笑央求她唱《袅晴丝》,龄官这样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也就是说,贾元春请过龄官去唱戏,尽管没去成,但喜欢龄官之心一览无遗。

贾元春喜欢龄官与就代表喜欢林黛玉吗?绝对是的!因为龄官是林黛玉的化身。为什么这么说?证据也有两处:一处是薛宝钗过生日时,贾母喜欢一个做小旦的,王熙凤暗指她活像林黛玉。第二处是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无意中看到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好奇地留神细看时,发现“这女孩子眉蹙眼颦,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我们都知道晴为黛影,其实龄官也是黛玉的影子。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常识:人证大于物证。端午节礼让很多人认为贾元春喜欢薛宝钗,这个物证与龄官这个人证相比,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由此可推测贾元春其实更喜欢林黛玉,她之所以通过端午节礼暗示自己的想法,只是赞成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但就其喜欢程度而言,我更相信她更喜欢神仙一样的林黛玉。

支持我的人,请将此文多多转发,不支持的人,也请留下你的意见,我们共同探讨。


小涵读书


其实喜欢不喜欢是一个伪命题。贾元春作为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其实存在就仅仅是一个符号。是作为《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一个大反写。

贾元春是王夫人亲生,却是由贾母教养长大的。以贾母经历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所经历过的人情世故,必然教养出来的女孩儿不会像王夫人教养出来的那般短视。

元春入宫,本来就是一场政治上的投资。后来能够慢慢煎熬着升为贤德妃,就说明她不仅仅是贤德其外的。宫里的日子可不同于大观园里的花团锦簇,各种争斗竞逐时时刻刻都在上演。元春入宫,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心思彻底收敛了,用一个男子的精神毅力去迎接那不见天日的生活方式。不论她付出过什么,出卖过什么,(刘心武大张旗鼓的鼓吹秦可卿的王室身份,其实仔细想是似有若无的)她的前提都是贾家的荣华富贵和经济仕途。

贾元春作为一个二十出头接近三十的女子,在宫墙内尔虞我诈好几年,她的思维相对而言,就更加的接近男性的利益衡量。

因为她有承袭于贾母的那种世俗远见,将家族的逐渐衰弱看得一清二楚。而且见过了家里男子的行事作为,所以大观园里,她要借众姐妹的文采来考量女儿能否接下壮大门楣的重任。

大观园省亲一段,众姐妹赋诗各有特色,但是论起文采风流来,自然是林黛玉独树一帜,其他姐妹都略逊一筹的。

但是贾元春在回宫以后,意有所指的厚待了诗文并不出众的薛宝钗。因为她的考量相对来说比较实际——就当时而言,林黛玉的文采风流对于贾府的未来基本没有太直接的推动能力。

虽然贾元春对于林黛玉这个外来投靠的亲戚没有见外,甚至内在里是十分欣赏的。她将这个无依无靠的表妹视做和庶出妹妹探春同等重要的女子。她的心目里,黛玉和探春将是出嫁以后,为贾府增光添荣的好女儿。

贾元春虽然由贾母调教,又如同男儿一样在宫墙内争夺。但是是大家族教养出来的,难免有无法摆脱的思维包袱。封建社会里,再厉害的女性都会被礼教所束缚。元春省亲,本身就是回来检视家族里的一些事物。她本能的就认同了,女子出嫁来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所以,她思维里,很自然的认同将黛玉和探春嫁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达成一种政治联姻。

而所谓对于薛宝钗的好感,现在看来根本就不是什么厚待。元春用很利益的眼光将她定位在,可以为我家添加稳定财富保障的地步。从根本上,私底下审美类似于老太太的元春其实就没有任何对于薛宝钗个人的好感。所有的青眼有加都是很政治化的考量。

而在后来听戏的时候,元春独独流露出对龄官的喜爱,反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她对林黛玉的好感来。

曹公一惯的一样性情分几个人描写,。薛宝钗可以和袭人互为表里,林黛玉可以分化成外表类似的龄官和行为类似的晴雯(林黛玉是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影子人物,而且影子人物都有声有色的角色,可见曹公厚爱)两个方面。

而省亲听曲儿,十二官里面独独脾气最为倔强的龄官因为长得好,自身技艺过硬,又有突出的个人性格,分外得到元春青睐,甚至专门赏赐物品和吃食,教好好教养,不要委屈了她。

而这些,是放下贤德妃架子的贾元春真实心思的流露。

总体而言,贾元春不像大观园里女孩儿那般天真烂漫。在宫里多年已经让她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为了家族利益,她目光如炬,懂得什么样的人对于自己有利益相助。而放下架子,她也怀念女儿家的那些天真美好,欣赏她们,并且愿意去鼓励那些美好年华的女孩子追求更自由更好的生活。

所以,在贾宝玉的婚姻上面,作为长姐和贾府大小姐,她希望通过薛家的财力来支撑贾府以后的荣华富贵。而林黛玉,她也由衷的希望家里为孤苦无依的表妹求得一份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只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个人感情,是思想正统的元春所不能顾及的。

所以,贾元春就是喜欢黛玉,也不大支持木石前缘的。因为社会现实里,金玉良缘看起来要有保障一些。


茜红柿1


贾元春从小由贾母带大,是有贾母的审美眼光,她喜欢龄官,而我们知道龄官有黛玉的影子,所以刚开始,黛玉是得到元春好感的。在贾妃眼里,宝黛二人真是姣花软玉一般。而黛玉的文才,元春赞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里可以看出,元春对宝黛的才学是认可的,且将两人相提并论,并无薄厚之分。

黛玉帮宝玉写的诗,元春应该是清楚的,指其为四首之冠,元春当时的赏赐是“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格式金银夥二对。宝玉亦同此”。从这些情节看来,元春对黛玉的才华是非常欣赏的,毫无不喜或讨厌之意。


但是现实里,元春深居宫中,王夫人经常出入宫殿,让元春知道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看上去娇娇弱弱,风一吹就会倒一般,定不是长寿的命。而宝钗温厚大方明礼稳重,所以做为姐姐,给弟弟挑媳妇,当然要考虑健康因素,何况黛玉身子娇弱,于大家族来说,生养子嗣也是大事。

还有最大的原因,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贾府,在仕途上,没有办法给宝玉更多的帮助,而宝钗是皇商,更是具有封建妇女美德,所以元春才偏向了宝钗,但不是厌恶黛玉,而是觉得宝钗更适合宝玉和贾家。


许寶萍


因为元春身份高贵,她的看法可以左右贾府对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态度,因此,许多读者往往凭借第二十八回,元春端午节赐礼,宝玉宝钗礼物相同,而猜测元春不喜欢黛玉。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元春十分欣赏黛玉。



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不但亲口褒扬了薛林二人"与众不同”,还重赏了一个名唤龄官的小戏子,并因龄官拒绝表演“原非本角之戏”而欣赏她,吩咐管事的不要为难她。

大观园十二戏子,"一个个歌具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为何龄官独得元春青眼?这与龄官长相有关,从后文"龄官划蔷"一节,我们知道龄官相貌身段与黛玉十分相像。所以,此处明写元春欣赏龄官,暗写元春喜欢黛玉。这正如宝钗生日宴上,贾母赏一个无名却似林妹妹的小戏子一样,爱屋及乌也。



贾元春既然喜欢林黛玉,为什么又不支持木石姻缘呢,这自然因为选弟媳与选喜欢标准不一样。贾宝玉的妻子只有能在关键时刻助宝玉,甚至是贾府一臂之力的,才算得上上选。而宝钗有薛家财力做后盾,有王家势力做援助,正是贾宝玉的理想伴侣。而黛玉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人,什么依靠也没有。更何况,王夫人还十分讨厌她。



可惜元春的愿望是好的,但却忽略了宝玉的感受。以至于发展到最后,林黛玉无望而死。薛宝钗嫁宝玉却独守空房。


萍风竹雨123


笔者认为元春不应该不喜欢林黛玉。因为:1.元春从小与黛玉之母姑姑贾敏,关系应该是很好的。贾元春很有才情,但受影响不会来自武官出身的母亲王夫人,而应该从小来自姑姑贾敏的教导。黛玉母贾敏做姑娘时一定很优秀,尤其才情出众。未出阁时与侄女贾元春同伴在贾母身边生活。她的才情教导、影响了侄女贾元春。最后使元春入宫成为"凤藻宫尚书"。贾元春从小未与薛姨妈生活在一起,就林、薛而言,应是情感与"林"更浓。2.元春省亲试才,对林黛玉的才情大加赞赏。道出;"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所及。"(第十八回)。话里将"薛"排在"林"前,同后面的"姊妹"一样,是以年龄大小为序,而非才情高低排序。3.有关端午赐物,为啥赐给薛宝钗的与宝玉的一样,赐给林黛玉的与迎、探、惜三姊妹的一样呢?有人因此就下贾元春有"金玉姻缘"赐婚的意思。但反过来贾元春难道就没有,把林黛玉当作自家姊妹一同看待,没当客人、外人的想法吗?所以单从以上几点来看:说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而喜欢薛宝钗的证据显然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