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到底先進在何處,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觀察者13號


何謂儒家

儒家是中國最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在國際儒聯等團體的推動下具有一定生命力。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遭到重創。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復興。

儒學思想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仁”即“克己復禮”。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教育正統,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道統

韓愈提出儒家“道統論”。韓愈認識到孟子在儒家聖人道統傳承中的作用,第一個把孟子列入了聖人的名單,為孟子成為儒家的“亞聖”打下了基礎。和孟子一樣,韓愈也有儒家道統後繼無人的焦慮,這同樣隱含著自己延長儒家道統的鏈條,成為孟子之後傳承儒家道統的人的理想。韓愈的理想最終沒有實現,但在韓愈的提倡下,在宋朝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政治家和張載等哲學家的推動下,到元朝元文宗時,孟子被封為“亞聖公”,正式奠定了他在儒家道統中的歷史地位,孟子繼承孔子思想成為聖人的理想也得以實現。當代學人提出“儒家三期”說,認為孔孟是第一期,宋明理學和心學是第二期,當代新儒學是第三期。

先進性

1.“公”。孔子生前並不得志。他志在“克己復禮”,認為“政乃正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不認為國君“私天下”是正當的。這些思想,都不被春秋時期的王者們看好。

2.“和”。孔孟之道又被稱為君子之道,“君子和而不同”。儒家倫理學的精髓是“和”,相當於如今的“共享倫理”。

3.“賢”。儒家的人才學思想很豐富,主要是追求“聖賢”境界,培養有道德的賢人。漢朝劉邵《人物誌》把“中和”作為賢才的核心特點。

4.“善”。孔孟都很崇尚慈善,有“博施濟眾”“善與人同”等思想,孟子甚至提出“性善論”,成為儒家最著名的理論之一。

5.“中”。孔孟之道又被稱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之謂中。


慈善文化研究


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和古代社會的思想砥柱。可以說這種情況放在全球來看都絕無僅有,就憑這一點足以說明它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否則恐怕早就被淘汰出歷史舞臺了。因此題主的結論小編認為是正確的,儒家思想絕對是先進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了它的先進性,不論你怎麼說,怎麼評價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那麼問題是:儒家思想憑什麼能先進,以至於讓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和士大夫以及統治者如此垂青和“臣服於”它的“統治”呢?小編認為可以從兩個大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一是,儒家思想自己本身的價值所在。這個也容易理解,就好比一個人,社會要認可你,前提是你得自己就是個優秀的人。二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環境所需。也就是儒家思想與封建統治、社會發展所結合狀態。如果不是王朝統治和社會發展所需,儒家思想也不能體現它的“先進性” ,也就是說它的存在肯定解決了很多封建統治的關鍵問題。

一、儒家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簡介

如果我們想要比較清晰的認識儒家思想的先進性,那麼就有必要說明它的一個發展脈絡 ,以方便從整個宏觀歷史發展的邏輯去看待這個問題。儒家思想的發展大致有這麼幾個關鍵節點。

(一) 春秋戰國之際誕生,內容豐富,但“不合時宜”

關於儒家思想的起源相信大多數小夥伴都是熟知的,這是我們初中歷史一開始就要學習的核心知識點。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之際那個動亂的年代。和當時眾多思想流派一樣,它的出現是為了給戰亂的時代提供“和平方案”,結果是,當時除了法家的思想主張被採納,其餘的,包括儒家思想都被“拋棄了” 從這點也看得出當時來說,談不上先進,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不合時宜”。

誕生之初的儒家思想內容是豐富的。除了創始人孔子(孔丘)以外,還有“亞聖”孟子,荀子等等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張在於“仁” 。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就能很好的把握。這主要是處理人際關係 他把“仁”作為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要求諸侯們恢復周的統治秩序。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的,不受待見。最後他去辦教育了。因而實際上孔子的最大歷史貢獻除了開創儒家學派以外,最重要的還在於教育。荀子和他差不多,主張“禮治”。孟子的核心主張在於“仁政”。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仁”的思想 ,並用於政治上,因而主張統治者要實行仁政,愛惜民力等等,他的文章大多數都表達了這一思想。

(二) 漢武帝之時,大顯身手 ,獲得“統治地位”

大一統國家建立後,在秦漢時期(漢前期),儒家思想還是不受待見,甚至還遭受打擊(焚書坑儒)。但是到了漢武帝統治之際,儒家迎來了關鍵時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措施使得儒家思想不在是小弟,它從眾多流派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真正意義“主導思想”。從這一刻起,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伴隨著整個封建中國的歷史進程。

(三) 漢朝之後到兩宋時,壓力中前進,在衝擊中“維持地位”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儒家似乎沒有出現什麼具有代表性的“大家”。這段時間它受到外來宗教的影響,尤其是佛教的影響比較大。統治者信仰佛教的倫理,儒家思想在艱難中維持著統治地位。其影響力似乎有些“弱化”,但實際上它依然是封建統治者的“價值選擇”和統治信仰。

(四) 宋明之際,再度興起,達到輝煌

宋朝是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朝代,但同時在思想上似乎有點問題。我們通過歷史可以瞭解到,相比於唐朝,宋要保守的多,社會風氣要相對閉塞。女性不在“躺胸露乳”,被嚴實的包裹著。社會上出現了“貞潔牌坊”,嚴格約束女性的感情思想。什麼“三綱五常”倫理道德也出現了。而這一切都和儒家思想有關,也就是宋明時期的“理學”。其代表人物是朱熹。他提出了一整套維持封建統治和社會秩序的主張,具體表現在上述情況。那句“存天理,滅人慾”是對社會秩序的極大維持。因而他被認為是“儒家集大成者”。他所整理的“四書五經”成為了官方教材,儒家思想達到輝煌時期。

後來到了明清之際,儒家思想受到了批判。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對儒家思想的批判。但還是保持地位不變,直到封建社會結束。

二、儒家思想自身所具備的“先進性”——不斷的變化

儒家思想能在眾多思想流派中脫穎而出,並且伴隨著整個封建統治的發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它自身的“變”。其實根據上面一個部分的介紹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時期主張明顯是不一樣的。它總是在體現著社會所需,統治要害所在。它自身會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的調整自己。

比如,漢武帝時期。儒家兩大人物,董仲舒和主父偃他們在孔子的核心思想上結合了漢武帝統治的實際需要,增加了統治所需的思想。儒家一句“君權神授”喊出了漢武帝內心的渴望。他們所主張的措施也是符合大一統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比如招攬人才,削弱諸侯國,加強朝廷權力等等。

此外,儒家思想的一大變,還體現在它不斷的“進化”。從漢時的吸收各家學派合理主張,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的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在不斷的讓自己金話筒,以更適合統治所需。

到了宋明時期,儒家即使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張,不斷強調君主的權力和朝廷的集權。更重要的是它在不遺餘力的規範著社會秩序。一個“三綱五常”就把從國家到個人的倫理道德規範完整了。由此可見它的變化力和適應性。這也是儒家思想活力和“先進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站到了最高峰,這時候它不僅僅只是一種統治思想,更是一種文化思想,家庭倫理秩序,乃至個人修養的標杆。儒家思想站到了最高峰,這時候它不僅僅只是一種統治思想,更是一種文化思想,家庭倫理秩序,乃至個人修養的標杆。

三、儒家思想解決了很多關鍵問題——統治穩定與社會秩序

(一) 儒家思想為封建統治者解決了統治權力的合法性問題

任何統治都需要解決統治權力的合法性這一問題。道家無為而治,法家的嚴刑峻法都過於極端,不適合在大一統國家建設時期維持統治。儒家在漢武帝時期提出的“君權神授”主張實際上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既然皇權來自天授,那自然不存在疑問,而且還有一個叫做“天人感應”的思想更了不得了。他用天意來約束統治者要實施仁政,否則老天會利用自然災害來“懲處”統治者。這樣作為一種思想約束 統治者必須要行天道,至高無上的同時也要實行仁政,愛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也就認可了這種統治。否則就有推翻的理由,所以我們往往會看見有的反抗朝廷的人總會打出這樣的口號“皇帝昏庸無道”,也就是失去合法性。

到了宋明時期,儒家“三綱五常”思想,更是確立了君主最高的道德倫理的地位,是國家政治和社會秩序以及家庭生活的最高代表。這些主張都非常符合大一統國家的需要,而儒家思想恰好提供了這種需要。

(二) 儒家思想規範著整個社會的秩序與家庭生產生活

不僅是國家統治的實際需要儒家思想,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家庭生活也要儒家思想的規範。儒家思想的先進性不僅僅體現在解決封建統治的合法性問題上,還在於他也適應了社會和家庭的需要。

“忠君”一直是儒家所提倡的核心主張之一。這對於維持封建社會的秩序尤為重要。每個人在骨子裡都有了這樣的概念:忠於皇帝,忠於朝廷,否則就是大不敬的叛逆之事,不僅僅是要受到法律的嚴懲,更要受到道德倫理的譴責。同時,在社會生活中,儒家思想也是規範著社會秩序。就比如儒家一直主張的“仁”,這是人際關係的最高準則。“仁、義、禮、智、信”這些都是規範社會秩序的根本價值追求。尤其是在大一統國家和平時期,儒家這些思想主張的維持封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可以說甚至是超越了法律。

在家庭生產生活中,儒家思想也表現得突出。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家族觀念,父親的權威,家庭倫理秩序等等這些都是儒家用來規範家庭的根本遵照,它的重要性可以說超越了國家的法律。

儒家思想維持封建統治,同時又利用這種封建統治的支持傳播到社會,家庭中甚至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中。這樣反過來又維持封建統治的需要 ,可以說是一種互動模式。而儒家思想就是這樣發揮它的“先進性”的。

這是一個政治和社會思想雙重進化的作用,政治統治促進儒家思想深入民間,而這個過程也反過來加強了百姓思想上對統治合法性的認可,更重要的是維護了社會秩序,建立起基本的道德邏輯體系,也就是今天我們共同價值觀的來源。

因而,總得來說儒家思想為何如此先進(指的是它在封建社會,不代表現在也是)。原因在於它自身的先進性,它隨著實際需要而不斷進化和演變以及它適應了封建統治的需要,社會秩序規範的需要以及家庭規範的需要,儒家思想為這些問題提供瞭解決方案 因而成為古代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和士大夫階層的推崇。也就是贏得很多人“折腰”。


二林說國關


儒學很複雜,同時又很簡易,孔丘曾一字以蔽之,這個字就是“中”,中國人的中,中不中的中。要了解儒學,其實先不用忙著讀四書五經。先琢磨一下“中”,琢磨透了,就會對儒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能辨別真儒學與假儒學,就能知道先進與不先進。中,是儒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則。

儒學萌芽於先夏時期,大成於西周的成康盛世。孔丘不是儒學的創立者,這個他本人曾特別強調過,說他自己是“述而不作”,只傳承講述,不進行創作。

西周時期,曾有專門的儒服,是很講究很上檔次的一種服飾。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穿儒服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有一次魯哀公問孔先生,說夫子這般有儒學修養,為何不穿儒服?孔先生說,年輕的時候貧窮,穿不起,後來能穿起了,又感覺穿與不穿並不重要,如果沒有儒行,穿儒服也是白穿,而有儒行,不穿儒服依然是名副其實的儒者。接下來,魯哀公就問什麼是儒行。仲尼先生侃侃而論,講論了一番,講的很有道理,一席話下來,把國家棟梁所該具備的優良品質給形容了出來。《儒行》到漢朝的時候,得到了很多人的踐行,例如張騫、蘇武、鄭吉、班超、任延、錫光、鄭純、楊震等人。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的官員楷模。

儒學有真儒學,有假儒學,有中的,有不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些過頭的儒者,這些人受到了墨子的強烈批判。墨子沒有批判過孔子,不但不批判,還讚揚過。明朝時張居正改革正在行中,父親去世了,這時候有些儒者就強烈要求張首相辭職守喪,這些儒者也是過頭的儒者,不以“中”為衡量標準。關於守喪的問題,《禮記》中是有重要原則的,就是“雖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無其時,君子亦弗行”,張居正身居要職,為國家鞠躬盡瘁,忙成那樣,哪有時間去搞漫長而複雜的喪禮?沒有時間就一切從簡就行了。張居正不聽從過頭儒者們的建議,做法是正確的,符合禮之大者。

最純粹的儒學是在成康時期,儒學典籍《周易》深藏奧理,今人研究起來,也一點都不過時。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形成了不少的流派,公認的是孔子傳承的最正宗。孔子講的“中和、中正、中節、中庸”,確實都很有道理,越琢磨越有道理。

還有一點很重要,從西周到孔子到漢唐,儒學都是崇文而且尚武的,文武並重,無所偏廢。後世重文輕武的思想,從孔子的標準看,那是不中的,是有所偏頗的。

說引英雄折腰,不太準確。確切說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目光長遠的明君,對儒學無不重視。英雄跟英雄不一樣,劉徹是英雄,項羽也是英雄,劉徹看重儒學,項羽並不看重。劉徹由於重視儒學,給國家鑄造了大量的忠臣良將,為我們留下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光輝記錄,讓我們今天想起來就感覺自豪。


秦客逸民


儒學是一門治國理政的大學問,是一門很樸實很實用的大學問。代表這門學問的最高成就的就是《論語》一書,而它的文化和理論基礎則是孔子整理編撰出來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經典《周易》《詩經》《禮儀》《尚書》《樂經》《春秋》。

對於漢武帝為什麼要“罷拙百家,獨尊儒術”,以前都從政治上進行分析,認為儒家思想有利於封建專制統治。這個說法當然是對的,不過當時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其實都是有利於專制統治的,沒有任何一家是主張推翻君主專制統治的,顯然這種說法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是比較膚淺的。

我們如果對比儒家和其他各家思想的內容,儒家是最具有歷史感的,是最重視對歷史的經驗的研究和總結的。同時,儒家的思想是最全面的和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道家的思想最抽象,最深刻,但是對於治國理政這個主題也是最不具有實用性的。漢朝建立初期,由於國家遭到嚴重破壞,統治者又拿不出一個好的利於振興的好辦法,於是實行所謂的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以達到休養生息的目的。這個目標實現以後,國家如何進一步發展,道家就沒有轍了。而法家在亂世當中實現富國強兵有它的價值,而當國家進入正常軌道之後,如果不加以改變就會必然趨於失敗,秦朝的二世而亡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至於其它的學說,例如,陰陽家和墨家等就更是如此了。這時,儒家的地位上升就是必然的。

《論語》一書看似內容非常凌亂,沒有一個現成的頭緒,其實它是一部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一座寶庫。宋朝的趙普有一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倒是他的經驗之談。

孔子的最基礎的理論就是一個字“仁”。什麼是仁?有各種各樣的分析,有的把它作為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有的把它說成是儒家哲學的最重要概念,這都是書生之談。孔子自己說得很明白:仁者愛人。作為一個人你要愛自己,也要愛別人,不要不把別人當人。這是孔子定下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但在當時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孔子認為,能夠稱得上仁人的人是不多的,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一生一世做好人不做壞人是不容易的一樣。孔子甚至認為他的學生中只有顏回從符合仁人的標準,其他人都不夠格。

在這個基本要求上面,孔子更近一步要求自己的學生要做一個君子、賢人等,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形象是聖人。因此,孔子的學問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

孔子不但重視人的修養,而且在國家和社會層面上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中許多問題都帶有根本性,孔子不但提出來了,而且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孔子是主張以德治國的,但也並不否定法治。他強調統治者要以身作則,率先遵守道德和法律。他強調學習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等等,內容非常豐富,對從事治國理政的官員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鑑參考意義。


血色舞臺


儒家並不先進,儒家在其初始還有道家,墨家法家與其並列,但戰國時期唯一被主流國家採納的是法家,漢代初期採納的是道家,墨家一直是民間之學,沒有上升到國家層面。儒家是從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開始的。歷史上中央集權是從秦始皇開始,但時間較短,漢代開國又是大封王候,不算嚴格意義上的集權,從武帝開始一系列措施後,削蕃推恩,王國被廢,候國大弱,開始集權,這時的董改儒術更適應集權時代的思想統治,以後的君權專治也沒有大的變化。

儒家變為皇家統治思想後,做官考核必須以此為主,有志上進的必須學儒,其它學說就沒多大意義了,成為雜學。

儒學的核心是人倫倫理,社會秩序,說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存在,社會上至天下,再到國家,個人應該定位,如何從事。其它又從人倫秩序出發解釋為何如此,遇到具體情境如何按仁的觀點去處理等等。

儒家學說為後期社會學提供了模板和學說,現實上凝聚了漢文化體系,在君權專治時期是維護穩定的一大法寶,但也從根本上禁錮了思想,束縛了手腳,從帝王專治兩千年沒大的變化,可見其穩定,也可見其束縛。


風雨夜觀山


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是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和“禮”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去世後,戰國時代儒家學派分為八個流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思孟學派和孫氏之儒,代表人物分別為孟子和荀子。其中,孟子主張“性善論”、“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荀子主張“性惡論”、“隆禮重法”和“君舟民水”的思想。秦朝,儒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西漢漢武帝以後,儒學取得了正統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漢董仲舒、隋朝的王通、唐代的韓愈和李翱,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和邵雍。南宋時期,朱熹成為理學(新儒學)的集大成者。明代中後期,心學迅速崛起,王守仁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明清之際,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提出了早期民主啟蒙思想,將儒學推向了一個新的時代。儒學的形式儘管在歷史上千變萬化,但是很多精神和內涵是具有永恆價值的。首先,儒學始終關注人和人類社會,主張以倫理道德來調節人際關係,使社會更加和諧,而不是盲目崇拜暴力的手段。雖然“三綱”是不可取的,但是儒家提出的五常“仁、義、禮、智、信”對社會的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儒家有關懷現實的傳統,不像道傢俱有迴避現實,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修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世致用思想是儒家對自身價值實現的要求。第三,儒家都是理想的殉道者,儒家的終極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成就別人,成就世界上的所有人,所以具有普世的價值。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儒家主張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是多大的胸懷!成績別人。第四,儒家背後代表的不僅僅是統治階級的利益,或社會下層,而是所有的階級和階層,因為儒家希望的是社會的整體和諧、有序和穩定。第五,儒學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心學和明清之際的儒學還有助於人們打破迷信、權威和思想啟蒙的作用。





道古論經


儒家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四個字,中庸之道。

什麼是中庸之道呢?

那就是幹什麼事,要不偏左,也不偏右,中間為好。

不上,不下,不黑,不白,不高,不低,等,都是取中為好。

引無數英雄竟折腰,那就不一定了,信者有,不信者無。


王年平


黑格爾盼星星盼月亮終於讀到儒家經典,失望至極。他原本以為中華文明的奠基人之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派創始人,是思想的大海。他的感受是毫無思辨性。

儒家思想沒有官方背書沒有市場,孔子周遊列國兩次,沒有需求。周朝的天子、諸侯國國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獨立的自由人,思想能力、精神品格、人格尊嚴都不能接受建設全面的等級社會、天子獨尊。“天才地才,遇到專制都是奴才”這是伊藤博文離開首相崗位訪問中國給大清官員所請教的日本強大於大清的原因。儒家政治體制,只有皇帝一個人的智慧可以正常發揮。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統治中原的有:匈奴、氐、古羌、羯、鮮卑、蒙古、滿清。他們人口都不到中原的1%,也沒有高科技。讓中原痛苦萬分無可奈何的還有:契丹、西夏、女真、倭寇。割據一方,平起平坐的有:吐蕃、南召、大理。儒家是自我閹割的體制:把臣子閹割,把女人裹小腳,把兒子矮化;兒子還沒說話就已經錯了,魯迅決不給面子,看到的歷史只有歪歪斜斜的“仁義道德”以及“吃人”兩個字。

平等社會、等級社會,哪個公平?哪個有創造力?孔子的等級跟現代某單位內部之等級不一樣,現代單位裡的等級是職能分工;孔子的等級關乎生死、關乎財產權、關乎生命自由和不受虐待、關乎家族;大理寺是統治工具,縣太爺就是法官,請問貼告示相當於什麼?

仁,不是愛;克己復禮為仁,就是認可等級社會,是孔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把《道德經》裡的仁與孔子的仁混為一談。仁,認可等級秩序;義,遵守等級制度與不守制度的人鬥爭;禮,就是等級規範;智,能判斷一個人;信,說話算數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孔子的道德主張,但為維護等級社會制度爾。它是一套奴役體系,如果你喜歡,你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做符合你所在等級規範;但用於家庭成員有可能觸犯法律,比如《婦女兒童保障法》;千萬別要求別人按照儒家思想行事,除非你給奴役別人找理由,那太卑鄙無恥了。

大家看兩段黑格爾的評價,不要誤以為孔子很受歡迎——

“中國政府完全建立在家庭的倫理關係上。皇帝像父親一樣,掌管一切。百姓像兒子盡孝道。一切都得服從。在中國,家庭的義務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各種義務都是由下而上,卻沒有從上往下的。”“在這種家長制的國家裡,臣民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屬於幼年文化,人的精神無法獨立,更談不上自由,他們像孩子那樣一味服從,依賴父母。而皇帝是他們的絕對家長。”

“中國人沒有榮譽感。殘酷的體罰,隨時隨地發生。父親對兒子,皇帝對大臣,官吏對百姓,上級對下級。”

孔子最終會成為世人反感的招牌。


雲端美


儒家思想是桎梏著人們靈魂的精神枷鎖。,





鶴崗崔哥


儒家先進於使士階層崛起。

古代朝堂共有四種力量

一、皇權至上

皇帝,國君便是皇權的代表。人們尊崇天賦君權,君王獨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的獨裁專制極易導致周幽王,秦始皇等暴政專制且無人牽制的局面。皇帝的個人意志凌駕於國家、人民的意志。

二、宦官執政

宦官亂政是導致國破的一種情景,宦官更多的是狹義的政治眼光。大秦帝國時的趙高指鹿為馬,霍亂朝綱。宋朝的徽宗時的靖康之變。明朝魏忠賢專權腐敗都證明了宦官不可執政。宦官作為一種接收知識教育低,蠅營狗苟的派別,很難有高層次的政治站位。

三、皇親國戚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親國戚手握大權從古至今絕不罕見。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唐玄宗的大舅子楊國忠、等數不勝數。皇親國戚雖然作為皇室的支柱,但他們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世家氏族。為了世家而非天下,僅著眼於世家小的得失而不顧朝堂廟宇的重要。不可取。

四、士階層

受儒家影響的士階層便是古代朝堂的第四種力量,也是最能鞏固朝堂的力量。受儒家兼濟天下的影響,仁義道德貫穿思想。清明正直,歷史上往往正是士階層執政的朝代最繁榮昌盛。

正是由於儒家兼濟天下,仁義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思想推進了士階層的崛起,使得朝堂得以長久。最為典例的便是唐朝,房玄齡,魏徵,

杜如晦正是深深收儒家思想影響的重臣。在一干儒家學士的執政下,唐朝繁榮昌盛。

也正是這第四種力量的作用使得無數君主盡折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