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到底先进在何处,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观察者13号


何谓儒家

儒家是中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在国际儒联等团体的推动下具有一定生命力。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遭到重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复兴。

儒学思想

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孔子思想以“仁”核心,“仁”即“克己复礼”。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道统

韩愈提出儒家“道统论”。韩愈认识到孟子在儒家圣人道统传承中的作用,第一个把孟子列入了圣人的名单,为孟子成为儒家的“亚圣”打下了基础。和孟子一样,韩愈也有儒家道统后继无人的焦虑,这同样隐含着自己延长儒家道统的链条,成为孟子之后传承儒家道统的人的理想。韩愈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在韩愈的提倡下,在宋朝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政治家和张载等哲学家的推动下,到元朝元文宗时,孟子被封为“亚圣公”,正式奠定了他在儒家道统中的历史地位,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成为圣人的理想也得以实现。当代学人提出“儒家三期”说,认为孔孟是第一期,宋明理学和心学是第二期,当代新儒学是第三期。

先进性

1.“公”。孔子生前并不得志。他志在“克己复礼”,认为“政乃正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不认为国君“私天下”是正当的。这些思想,都不被春秋时期的王者们看好。

2.“和”。孔孟之道又被称为君子之道,“君子和而不同”。儒家伦理学的精髓是“和”,相当于如今的“共享伦理”。

3.“贤”。儒家的人才学思想很丰富,主要是追求“圣贤”境界,培养有道德的贤人。汉朝刘邵《人物志》把“中和”作为贤才的核心特点。

4.“善”。孔孟都很崇尚慈善,有“博施济众”“善与人同”等思想,孟子甚至提出“性善论”,成为儒家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5.“中”。孔孟之道又被称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之谓中。


慈善文化研究


儒家思想,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和古代社会的思想砥柱。可以说这种情况放在全球来看都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足以说明它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否则恐怕早就被淘汰出历史舞台了。因此题主的结论小编认为是正确的,儒家思想绝对是先进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先进性,不论你怎么说,怎么评价都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那么问题是:儒家思想凭什么能先进,以至于让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和士大夫以及统治者如此垂青和“臣服于”它的“统治”呢?小编认为可以从两个大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一是,儒家思想自己本身的价值所在。这个也容易理解,就好比一个人,社会要认可你,前提是你得自己就是个优秀的人。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环境所需。也就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社会发展所结合状态。如果不是王朝统治和社会发展所需,儒家思想也不能体现它的“先进性” ,也就是说它的存在肯定解决了很多封建统治的关键问题。

一、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简介

如果我们想要比较清晰的认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那么就有必要说明它的一个发展脉络 ,以方便从整个宏观历史发展的逻辑去看待这个问题。儒家思想的发展大致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

(一) 春秋战国之际诞生,内容丰富,但“不合时宜”

关于儒家思想的起源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是熟知的,这是我们初中历史一开始就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点。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之际那个动乱的年代。和当时众多思想流派一样,它的出现是为了给战乱的时代提供“和平方案”,结果是,当时除了法家的思想主张被采纳,其余的,包括儒家思想都被“抛弃了” 从这点也看得出当时来说,谈不上先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合时宜”。

诞生之初的儒家思想内容是丰富的。除了创始人孔子(孔丘)以外,还有“亚圣”孟子,荀子等等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主张在于“仁” 。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就能很好的把握。这主要是处理人际关系 他把“仁”作为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要求诸侯们恢复周的统治秩序。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的,不受待见。最后他去办教育了。因而实际上孔子的最大历史贡献除了开创儒家学派以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教育。荀子和他差不多,主张“礼治”。孟子的核心主张在于“仁政”。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仁”的思想 ,并用于政治上,因而主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等等,他的文章大多数都表达了这一思想。

(二) 汉武帝之时,大显身手 ,获得“统治地位”

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在秦汉时期(汉前期),儒家思想还是不受待见,甚至还遭受打击(焚书坑儒)。但是到了汉武帝统治之际,儒家迎来了关键时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措施使得儒家思想不在是小弟,它从众多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真正意义“主导思想”。从这一刻起,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伴随着整个封建中国的历史进程。

(三) 汉朝之后到两宋时,压力中前进,在冲击中“维持地位”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家似乎没有出现什么具有代表性的“大家”。这段时间它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影响比较大。统治者信仰佛教的伦理,儒家思想在艰难中维持着统治地位。其影响力似乎有些“弱化”,但实际上它依然是封建统治者的“价值选择”和统治信仰。

(四) 宋明之际,再度兴起,达到辉煌

宋朝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但同时在思想上似乎有点问题。我们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到,相比于唐朝,宋要保守的多,社会风气要相对闭塞。女性不在“躺胸露乳”,被严实的包裹着。社会上出现了“贞洁牌坊”,严格约束女性的感情思想。什么“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也出现了。而这一切都和儒家思想有关,也就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其代表人物是朱熹。他提出了一整套维持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主张,具体表现在上述情况。那句“存天理,灭人欲”是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维持。因而他被认为是“儒家集大成者”。他所整理的“四书五经”成为了官方教材,儒家思想达到辉煌时期。

后来到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受到了批判。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但还是保持地位不变,直到封建社会结束。

二、儒家思想自身所具备的“先进性”——不断的变化

儒家思想能在众多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并且伴随着整个封建统治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自身的“变”。其实根据上面一个部分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主张明显是不一样的。它总是在体现着社会所需,统治要害所在。它自身会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

比如,汉武帝时期。儒家两大人物,董仲舒和主父偃他们在孔子的核心思想上结合了汉武帝统治的实际需要,增加了统治所需的思想。儒家一句“君权神授”喊出了汉武帝内心的渴望。他们所主张的措施也是符合大一统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比如招揽人才,削弱诸侯国,加强朝廷权力等等。

此外,儒家思想的一大变,还体现在它不断的“进化”。从汉时的吸收各家学派合理主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儒家思想在不断的让自己金话筒,以更适合统治所需。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即使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张,不断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朝廷的集权。更重要的是它在不遗余力的规范着社会秩序。一个“三纲五常”就把从国家到个人的伦理道德规范完整了。由此可见它的变化力和适应性。这也是儒家思想活力和“先进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站到了最高峰,这时候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统治思想,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家庭伦理秩序,乃至个人修养的标杆。儒家思想站到了最高峰,这时候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统治思想,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家庭伦理秩序,乃至个人修养的标杆。

三、儒家思想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统治稳定与社会秩序

(一) 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解决了统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任何统治都需要解决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这一问题。道家无为而治,法家的严刑峻法都过于极端,不适合在大一统国家建设时期维持统治。儒家在汉武帝时期提出的“君权神授”主张实际上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既然皇权来自天授,那自然不存在疑问,而且还有一个叫做“天人感应”的思想更了不得了。他用天意来约束统治者要实施仁政,否则老天会利用自然灾害来“惩处”统治者。这样作为一种思想约束 统治者必须要行天道,至高无上的同时也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老百姓自然也就认可了这种统治。否则就有推翻的理由,所以我们往往会看见有的反抗朝廷的人总会打出这样的口号“皇帝昏庸无道”,也就是失去合法性。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三纲五常”思想,更是确立了君主最高的道德伦理的地位,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以及家庭生活的最高代表。这些主张都非常符合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而儒家思想恰好提供了这种需要。

(二) 儒家思想规范着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家庭生产生活

不仅是国家统治的实际需要儒家思想,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家庭生活也要儒家思想的规范。儒家思想的先进性不仅仅体现在解决封建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上,还在于他也适应了社会和家庭的需要。

“忠君”一直是儒家所提倡的核心主张之一。这对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秩序尤为重要。每个人在骨子里都有了这样的概念: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否则就是大不敬的叛逆之事,不仅仅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惩,更要受到道德伦理的谴责。同时,在社会生活中,儒家思想也是规范着社会秩序。就比如儒家一直主张的“仁”,这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根本价值追求。尤其是在大一统国家和平时期,儒家这些思想主张的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可以说甚至是超越了法律。

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儒家思想也表现得突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家族观念,父亲的权威,家庭伦理秩序等等这些都是儒家用来规范家庭的根本遵照,它的重要性可以说超越了国家的法律。

儒家思想维持封建统治,同时又利用这种封建统治的支持传播到社会,家庭中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中。这样反过来又维持封建统治的需要 ,可以说是一种互动模式。而儒家思想就是这样发挥它的“先进性”的。

这是一个政治和社会思想双重进化的作用,政治统治促进儒家思想深入民间,而这个过程也反过来加强了百姓思想上对统治合法性的认可,更重要的是维护了社会秩序,建立起基本的道德逻辑体系,也就是今天我们共同价值观的来源。

因而,总得来说儒家思想为何如此先进(指的是它在封建社会,不代表现在也是)。原因在于它自身的先进性,它随着实际需要而不断进化和演变以及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社会秩序规范的需要以及家庭规范的需要,儒家思想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因而成为古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和士大夫阶层的推崇。也就是赢得很多人“折腰”。


二林说国关


儒学很复杂,同时又很简易,孔丘曾一字以蔽之,这个字就是“中”,中国人的中,中不中的中。要了解儒学,其实先不用忙着读四书五经。先琢磨一下“中”,琢磨透了,就会对儒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能辨别真儒学与假儒学,就能知道先进与不先进。中,是儒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儒学萌芽于先夏时期,大成于西周的成康盛世。孔丘不是儒学的创立者,这个他本人曾特别强调过,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只传承讲述,不进行创作。

西周时期,曾有专门的儒服,是很讲究很上档次的一种服饰。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穿儒服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先生,说夫子这般有儒学修养,为何不穿儒服?孔先生说,年轻的时候贫穷,穿不起,后来能穿起了,又感觉穿与不穿并不重要,如果没有儒行,穿儒服也是白穿,而有儒行,不穿儒服依然是名副其实的儒者。接下来,鲁哀公就问什么是儒行。仲尼先生侃侃而论,讲论了一番,讲的很有道理,一席话下来,把国家栋梁所该具备的优良品质给形容了出来。《儒行》到汉朝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践行,例如张骞、苏武、郑吉、班超、任延、锡光、郑纯、杨震等人。这些人,都是世世代代的官员楷模。

儒学有真儒学,有假儒学,有中的,有不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些过头的儒者,这些人受到了墨子的强烈批判。墨子没有批判过孔子,不但不批判,还赞扬过。明朝时张居正改革正在行中,父亲去世了,这时候有些儒者就强烈要求张首相辞职守丧,这些儒者也是过头的儒者,不以“中”为衡量标准。关于守丧的问题,《礼记》中是有重要原则的,就是“虽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无其时,君子亦弗行”,张居正身居要职,为国家鞠躬尽瘁,忙成那样,哪有时间去搞漫长而复杂的丧礼?没有时间就一切从简就行了。张居正不听从过头儒者们的建议,做法是正确的,符合礼之大者。

最纯粹的儒学是在成康时期,儒学典籍《周易》深藏奥理,今人研究起来,也一点都不过时。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形成了不少的流派,公认的是孔子传承的最正宗。孔子讲的“中和、中正、中节、中庸”,确实都很有道理,越琢磨越有道理。

还有一点很重要,从西周到孔子到汉唐,儒学都是崇文而且尚武的,文武并重,无所偏废。后世重文轻武的思想,从孔子的标准看,那是不中的,是有所偏颇的。

说引英雄折腰,不太准确。确切说是真正的雄才大略,目光长远的明君,对儒学无不重视。英雄跟英雄不一样,刘彻是英雄,项羽也是英雄,刘彻看重儒学,项羽并不看重。刘彻由于重视儒学,给国家铸造了大量的忠臣良将,为我们留下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光辉记录,让我们今天想起来就感觉自豪。


秦客逸民


儒学是一门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是一门很朴实很实用的大学问。代表这门学问的最高成就的就是《论语》一书,而它的文化和理论基础则是孔子整理编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诗经》《礼仪》《尚书》《乐经》《春秋》。

对于汉武帝为什么要“罢拙百家,独尊儒术”,以前都从政治上进行分析,认为儒家思想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这个说法当然是对的,不过当时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其实都是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没有任何一家是主张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显然这种说法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是比较肤浅的。

我们如果对比儒家和其他各家思想的内容,儒家是最具有历史感的,是最重视对历史的经验的研究和总结的。同时,儒家的思想是最全面的和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道家的思想最抽象,最深刻,但是对于治国理政这个主题也是最不具有实用性的。汉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家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又拿不出一个好的利于振兴的好办法,于是实行所谓的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这个目标实现以后,国家如何进一步发展,道家就没有辙了。而法家在乱世当中实现富国强兵有它的价值,而当国家进入正常轨道之后,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必然趋于失败,秦朝的二世而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至于其它的学说,例如,阴阳家和墨家等就更是如此了。这时,儒家的地位上升就是必然的。

《论语》一书看似内容非常凌乱,没有一个现成的头绪,其实它是一部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一座宝库。宋朝的赵普有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倒是他的经验之谈。

孔子的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一个字“仁”。什么是仁?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有的把它作为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有的把它说成是儒家哲学的最重要概念,这都是书生之谈。孔子自己说得很明白:仁者爱人。作为一个人你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不要不把别人当人。这是孔子定下的最基本道德要求,但在当时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孔子认为,能够称得上仁人的人是不多的,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一生一世做好人不做坏人是不容易的一样。孔子甚至认为他的学生中只有颜回从符合仁人的标准,其他人都不够格。

在这个基本要求上面,孔子更近一步要求自己的学生要做一个君子、贤人等,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形象是圣人。因此,孔子的学问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孔子不但重视人的修养,而且在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中许多问题都带有根本性,孔子不但提出来了,而且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孔子是主张以德治国的,但也并不否定法治。他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率先遵守道德和法律。他强调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等等,内容非常丰富,对从事治国理政的官员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参考意义。


血色舞台


儒家并不先进,儒家在其初始还有道家,墨家法家与其并列,但战国时期唯一被主流国家采纳的是法家,汉代初期采纳的是道家,墨家一直是民间之学,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儒家是从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开始的。历史上中央集权是从秦始皇开始,但时间较短,汉代开国又是大封王候,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集权,从武帝开始一系列措施后,削蕃推恩,王国被废,候国大弱,开始集权,这时的董改儒术更适应集权时代的思想统治,以后的君权专治也没有大的变化。

儒家变为皇家统治思想后,做官考核必须以此为主,有志上进的必须学儒,其它学说就没多大意义了,成为杂学。

儒学的核心是人伦伦理,社会秩序,说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存在,社会上至天下,再到国家,个人应该定位,如何从事。其它又从人伦秩序出发解释为何如此,遇到具体情境如何按仁的观点去处理等等。

儒家学说为后期社会学提供了模板和学说,现实上凝聚了汉文化体系,在君权专治时期是维护稳定的一大法宝,但也从根本上禁锢了思想,束缚了手脚,从帝王专治两千年没大的变化,可见其稳定,也可见其束缚。


风雨夜观山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去世后,战国时代儒家学派分为八个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思孟学派和孙氏之儒,代表人物分别为孟子和荀子。其中,孟子主张“性善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性恶论”、“隆礼重法”和“君舟民水”的思想。秦朝,儒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西汉汉武帝以后,儒学取得了正统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汉董仲舒、隋朝的王通、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灏、张载和邵雍。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明代中后期,心学迅速崛起,王守仁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提出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将儒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儒学的形式尽管在历史上千变万化,但是很多精神和内涵是具有永恒价值的。首先,儒学始终关注人和人类社会,主张以伦理道德来调节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而不是盲目崇拜暴力的手段。虽然“三纲”是不可取的,但是儒家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儒家有关怀现实的传统,不像道家具有回避现实,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儒家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要求。第三,儒家都是理想的殉道者,儒家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成就别人,成就世界上的所有人,所以具有普世的价值。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多大的胸怀!成绩别人。第四,儒家背后代表的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或社会下层,而是所有的阶级和阶层,因为儒家希望的是社会的整体和谐、有序和稳定。第五,儒学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心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学还有助于人们打破迷信、权威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道古论经


儒家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四个字,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那就是干什么事,要不偏左,也不偏右,中间为好。

不上,不下,不黑,不白,不高,不低,等,都是取中为好。

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那就不一定了,信者有,不信者无。


王年平


黑格尔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读到儒家经典,失望至极。他原本以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派创始人,是思想的大海。他的感受是毫无思辨性。

儒家思想没有官方背书没有市场,孔子周游列国两次,没有需求。周朝的天子、诸侯国国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独立的自由人,思想能力、精神品格、人格尊严都不能接受建设全面的等级社会、天子独尊。“天才地才,遇到专制都是奴才”这是伊藤博文离开首相岗位访问中国给大清官员所请教的日本强大于大清的原因。儒家政治体制,只有皇帝一个人的智慧可以正常发挥。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统治中原的有:匈奴、氐、古羌、羯、鲜卑、蒙古、满清。他们人口都不到中原的1%,也没有高科技。让中原痛苦万分无可奈何的还有:契丹、西夏、女真、倭寇。割据一方,平起平坐的有:吐蕃、南召、大理。儒家是自我阉割的体制:把臣子阉割,把女人裹小脚,把儿子矮化;儿子还没说话就已经错了,鲁迅决不给面子,看到的历史只有歪歪斜斜的“仁义道德”以及“吃人”两个字。

平等社会、等级社会,哪个公平?哪个有创造力?孔子的等级跟现代某单位内部之等级不一样,现代单位里的等级是职能分工;孔子的等级关乎生死、关乎财产权、关乎生命自由和不受虐待、关乎家族;大理寺是统治工具,县太爷就是法官,请问贴告示相当于什么?

仁,不是爱;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认可等级社会,是孔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把《道德经》里的仁与孔子的仁混为一谈。仁,认可等级秩序;义,遵守等级制度与不守制度的人斗争;礼,就是等级规范;智,能判断一个人;信,说话算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孔子的道德主张,但为维护等级社会制度尔。它是一套奴役体系,如果你喜欢,你可以自己要求自己做符合你所在等级规范;但用于家庭成员有可能触犯法律,比如《妇女儿童保障法》;千万别要求别人按照儒家思想行事,除非你给奴役别人找理由,那太卑鄙无耻了。

大家看两段黑格尔的评价,不要误以为孔子很受欢迎——

“中国政府完全建立在家庭的伦理关系上。皇帝像父亲一样,掌管一切。百姓像儿子尽孝道。一切都得服从。在中国,家庭的义务具有绝对的约束力。各种义务都是由下而上,却没有从上往下的。”“在这种家长制的国家里,臣民都是些未成年的孩子。中国属于幼年文化,人的精神无法独立,更谈不上自由,他们像孩子那样一味服从,依赖父母。而皇帝是他们的绝对家长。”

“中国人没有荣誉感。残酷的体罚,随时随地发生。父亲对儿子,皇帝对大臣,官吏对百姓,上级对下级。”

孔子最终会成为世人反感的招牌。


云端美


儒家思想是桎梏着人们灵魂的精神枷锁。,





鹤岗崔哥


儒家先进于使士阶层崛起。

古代朝堂共有四种力量

一、皇权至上

皇帝,国君便是皇权的代表。人们尊崇天赋君权,君王独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独裁专制极易导致周幽王,秦始皇等暴政专制且无人牵制的局面。皇帝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人民的意志。

二、宦官执政

宦官乱政是导致国破的一种情景,宦官更多的是狭义的政治眼光。大秦帝国时的赵高指鹿为马,霍乱朝纲。宋朝的徽宗时的靖康之变。明朝魏忠贤专权腐败都证明了宦官不可执政。宦官作为一种接收知识教育低,蝇营狗苟的派别,很难有高层次的政治站位。

三、皇亲国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亲国戚手握大权从古至今绝不罕见。汉武帝的舅舅田蚡、唐玄宗的大舅子杨国忠、等数不胜数。皇亲国戚虽然作为皇室的支柱,但他们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世家氏族。为了世家而非天下,仅着眼于世家小的得失而不顾朝堂庙宇的重要。不可取。

四、士阶层

受儒家影响的士阶层便是古代朝堂的第四种力量,也是最能巩固朝堂的力量。受儒家兼济天下的影响,仁义道德贯穿思想。清明正直,历史上往往正是士阶层执政的朝代最繁荣昌盛。

正是由于儒家兼济天下,仁义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推进了士阶层的崛起,使得朝堂得以长久。最为典例的便是唐朝,房玄龄,魏征,

杜如晦正是深深收儒家思想影响的重臣。在一干儒家学士的执政下,唐朝繁荣昌盛。

也正是这第四种力量的作用使得无数君主尽折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