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然晓谕天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何不以“中华”作为国号?

南北镇抚司


史记五帝本纪云,“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中华,中州,神州,华夏...都是源流,而国号则像“氏”,别贵贱,表功德。汉高皇帝,起自泗水亭长,下克上,混一宇内,王侯将相无贵贱,故从太史公起,姓与氏正式合二为一,再无贵贱之分,人皆有姓氏。现在“中华”为号,标志着自满清灭亡,汉人独立以来,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自降一格泯然众人,倡平等无贵贱,符合国际形式也是实属无奈


玄真子20187912


明朝国号的由来也隐藏着诸多的传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上就出现了明教的教派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首领之一,当然明朝国号的由来不仅仅与明教有关还与朱元璋起家的红巾军有密切的关系。

由明教的起源说法深入了人心

明教虽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其原名是摩尼教由波斯人创立。但是明教中光明为善的教义感染了很多人,元末明教传播极为广泛在民间有众多的教徒,明教还提出了“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

元朝末年韩山童率领三千明教教徒起义并和刘福通一起创立了红巾军,此时的朱元璋在濠州投靠了郭子兴也成为了红巾军的一部分。韩山童死后刘福通将他的儿子韩林儿立为帝称之为小明王,朱元璋也在小明王麾下是左副元帅。

后来朱元璋就逐渐统一了南方,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也意外的死在了瓜步江。后来朱元璋建都南京建立起了明朝,并启用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北元并取得了胜利最终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朝。

五行之说也是很符合国人审美的

元朝是在漠北起家因此北方为水属阴,明朝在南方起家南方为阳属火。火神是祝融,明是日月的组合其实就是光明的意思,加上朱姓也就变成了朱明。

《易经》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朱元璋是很信奉儒家思想的,因此他就借用了易经里的这段话给自己的新王朝命名为大明朝,当时还有北元需要北伐因此新王朝新的国号还是有利于推翻北元统治的。因此这个国号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神秘而是想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一种期盼和理念吧。


秋雨鲁北说历史


关于朱元章用大明做国号,也许有很多说法,大多都很自园其说。

我认为此问题应该是这样一种解释为妙。朱前辈知道恢复中华,那他就更知道中华代表中国,是以多民族国家。那么朱前辈不中华作国号就是不对的,朱前辈为啥能犯此等低级错误呢!大可不必。

大明取自日月同辉之意,表意就不言而愉了。即然是日月同辉。那就只有我中华帝国了,所以朱前辈的意思是中华帝国的大明王朝,大明只是中华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而己。没有显示中华,并不代表没有中华,没有显示中华,并不代表不是中华。这充分说明明朝是大中华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朱前辈也把明朝前边的中华给省去了。我想这是朱前辈本意和初心。因为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都知道中华代表着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他们都把自己的伟业置于中华帝国之下,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员,没有置于身外。

大明是中华的大朝。明朝则是中华的明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明只有三百年的功程。各位看客,这种观点怎样。欢迎指导。


墨香飞笔


自古有*乱世枭雄起(乱世出英雄)*的传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英雄豪杰辈出。但是从一无所有、百手起家能问鼎皇帝宝座的是寥寥无几,有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还有我今天介绍的最优秀的也是从一无所有雄起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没有文化,但善于学习。他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懂得读书人能替他出主意、办事。在打下徽州时,老儒朱升忠告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元璋以后打江山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当他功取皖南诸县,从宁国经过徽州时,听说当地儒士唐件实很有学问,就前去拜访。朱元璋问*: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都能统一全国,是什么原因呢?*唐件实说:*这几个皇帝都不学西楚霸王项羽的残暴!不乱杀无辜的官员和老百姓。现在你攻取城池,军队纪律严明,民心安定,这是好事。但是,老百姓虽然安心了,可是老百姓们的吃喝生活没有保证*。朱元璋说*:你说的太好了*。于是以后他打下一座城池后就打开官府的粮仓,救济穷困潦倒的贫民们,来减少老百姓们的生活负担,受到了当地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军旗上挂着金牌,刻着*奉天都统中华*的字样,朱元璋的远大理想是怎么逐步的实现的?

一,穷苦的童年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可以说是出身最低微的一个。他是濠州钟离人,排行第八,正好又是重字辈,所以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重八。朱元璋家里非常的贫困,他从小就给人放牛为生,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后来,濠州发生旱灾,他的父母和大哥都饿死了。朱元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到皇觉寺出家当了个小和尚。

谁知道才过50天,皇觉寺也断粮了,朱元璋只好被打发出去化缘,其实也就是以和尚的名义要饭。没有人知道他在外要饭的几年是怎么过的,总之他没有饿死,3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二,参加起义军

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元军把濠州包围起来。皇觉寺也被战火催毁,朱元璋走投无路,干脆横下一条心,跑去投奔郭子兴。郭子兴正招兵买马,他见朱元璋虽然面黄肌瘦,长的很丑,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就任命他当个十夫长。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每天都刻苦练习武艺,还学习兵法。他还给郭子兴出了不少带兵打仗的好主意,给元帅郭子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日后必有出息,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下朱元璋的身份就不同了,成为元帅的干女婿,在军中的地位更高了。

郭子兴和起义军里另外几个首领关系不好,朱元璋多次在中间调停。有一次那几个将领把郭子兴抓起来,准备杀了他。朱元璋知道后率领卫队跑回来把郭子兴救了出来,从此更受郭子兴的信任。

濠州解围后,朱元璋回到自己村里招募了700人,成为他们的首领。他觉得起义军的几个首领都不是干大事的人,决定自立门户,把招募来的人交给别的将领,自己带着徐达等人攻打定远,得了3000降兵。随后又打败元将张知院,接收了他部下2万士兵。半路上又遇到李善长,聊的非的投机,将其任命为自己的军师。


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年轻,威望不高,于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威望。有一次,郭子兴让朱元璋统领自己的军队,朱元璋将这个消息密而不宣。他和将领们约定第二天议事,等开会的时候,朱元璋和他们讨论问题,他对各种问题分析的很有条理,那些将领们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才稍微有点佩服他。朱元璋又决定修建城墙,限期三天。3天后,朱元璋负责修建的那段按期完成,而其他的将领都没有修好。这个时候朱元璋才拿出郭子兴元帅任命他的文件,对将领们说:*我奉命统领你们的军队,现在你们都耽误了工期,该怎么办*?大家都害怕了,只好跪地求饶,从此都听从他的号令。

三,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开始积极招兵买马,能征善战的常遇春、寥永春兄弟等都投到他的帐下。朱元璋决定攻打防守坚固采石,于是他率兵先把面靠大江的牛渚打了下来。采石也就顺利的打下了,接着他又开增攻打集庆。

这时郭天叙(郭子兴死后,他儿子接班)也率兵攻打集庆,郭天叙战死。他的部队都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乘势攻打集庆,活捉了守将陈兆先,一下就俘虏了几万人。投降的士兵们都怕朱元璋杀了他们,朱元璋在他们当中挑选了500精兵,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卫士,投降的士兵们看到朱元璋这么信任他们,都安下心来。朱元璋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他自任吴王。表面上听从小明王的号令,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把小明王害死了。

随后,朱元璋打败了最强大的陈友谅,最终灭掉了元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明,他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以前高举*奉天都统中华*的大旗,号召天下受苦受难的贫民老百姓们起义的,怎么现在把国号定为*大明*而没有定*中华*呢?随着一部分旧地主的合作和新地主阶级的成长,从根本上逐渐的改变了朱元璋政权的性质,这个政权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民阶级政权了。而是日渐向地主阶级政权转化了。从李善长、陶安、李习参加的时候,就开始变质了,到刘基、宋廉等地主大量参加后,变质的过程就更加迅速了。阶级斗争的内容被取消了,新政权要从地主阶级本身的利益来考虑一切问题,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服从地主阶级的利益。朱元璋决心和地主阶级的合作,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理论的支持,来加强和建立自己的基业。他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在文字口头上公开斥责起义的红军*为妖寇*、*妖贼*了,他自命为恢复封建旧秩序,保存封建旧文化的卫道者。


隐者康司马


“中华”这个词频现于古籍,代指中国,不仅在地理方面,也在文化方面。以“中华”一词为我国的通称自汉代开始。朱元璋可能也有以“中华”为国号的意思,比如《四库全书》里面的《钦定钱録》就记载朱元璋本来是想建国号为“大中”,就有“中华”之意,结果“祈天”,得国号“大明”。

另外,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通过应天的宝源局铸造了“大中通宝”,当时他可能就是为以后统一天下做准备,可最后还是因为上天的启示用了“大明”的国号,洪武四年把之前铸造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这样的大钱都改铸为小钱。下面是《钦定钱録》节选,原文无标点,我不自量力加了一下:

『右明太祖大中通寳大钱,按明防典,太祖初置寳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寳钱。及平陈友谅,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寳钱大小五等钱式,此其大钱也。明太祖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有此,盖未纪元以前自称吴王时所铸耳』



青史拾贝


古代还没有哪个朝代用“中华”做为国号的,或者说历朝历代都认为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需要强调的是皇位的来历。如刘邦以前是汉王,唐朝李家以前是唐王,朱重八受惠于明教,国号明朝以示不敢忘本。


高长宽4


那时候中华只是一个文明符号,或者说是地理概念。在中国的古文化里面,中国是指中央之国,以都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直到清末的一些革命党人、先觉的文人不大愿意称自己是大清国人,代之以中国来称呼。朱元璋在没有统一之前,自称吴王,主要是因为它统治的地区在春秋和三国时代是吴国。统一之后建立了大明,一个是朱元璋是明教的,以明教起兵,以大明立国。另外一个含义代表日月同辉,光明普照,给他的政权起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国号。


晴波泡泡


朱元璋早年参加反元起义,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反元,建立根据地。国号为明。朱元璋隶属麾下,韩山童死,子韩林儿接承父位,继续用明号,称小明王,朱元璋称帝登基后,也沿用明作称号,一直延续下去,不失为明君之举,也没改国号。


文舀


恢复中华这四个字应该不是明朝的创举,而是五百多年后孙中山的发明,从此之后中国人才被称为“中华民族”


仙人掌36523


2013年考古证明襄阳宋代前旧城址在邹湾,证实了现襄阳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离与“襄阳说”的依据相差太远了,邹湾与古隆中路径有40一50里远,而且方向也是错的。足以能证明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是个不能自圆其说的假古迹。襄水畔汉襄阳旧城址发现的习马懿印章和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族谱就是铁证。

真实的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飞烟灭了,遗址应在何处已经沒人能够说清楚了。

襄阳与南阳的世代争议终于结束了!

襄阳之名应来自襄水河之阳,(襄水河畔的邹湾一带),而不是来自现在的汉江之阴,这还如何叫襄?如何叫阳?襄阳有前后两个古城,邹湾襄水河畔旧古城可称为汉襄阳古城在宋代以后移址到汉江岸边的宋襄阳古城了,只是仍用旧名而已。

就算按习凿齿汉晋春秋野史所说:亮家在城西20里(今16.6里)这是指在襄水畔的旧古城区而言,说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这是两个概念,把亮家与躬耕地混为一谈是“襄阳说”的发明创造,与诸葛亮无关。

现古隆中是在迁移后的宋襄阳古城西十几里。这种拿新城址去对照旧书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会大错特错的。

难怪岳飞不上山去祭拜诸葛亮,因为至到宋代襄阳假隆中还沒有出现,叫岳飞咋去上山祭拜?

2002年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今襄阳古城东街中段南侧发掘出8座墓葬,其中有大型墓葬1座,据考证是东汉三国时期的刘表墓及其家族墓区。

可哪有把死人埋城里的道理?!这说明在刘表及族人死后许多年内,三国以后至宋(至少有几百年时间内),今襄阳古城並不存在,那个地方明明是刘表家族的风水墓地!刘表也决不会下令把旧襄阳城迁到自已的祖坟地里吧!即使三国时新旧城同时存在,新城也不会是现在这个地方。宋以后却以此地址寻找出来的古隆中更是假货无疑了。

大家还是应当相信诸葛亮亲自所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躬耕者本人的话你若不相信,还相信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