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在阿以间爆发的五次中东战争中,最终都是小小的以色列取得胜利。其中,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尤为令人惊叹,短短六天时间,以色列以一敌三将三个阿拉伯国家打得落花流水。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六日战争结束后,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总共近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数十万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他们“贡献”的大片土地令以色列国土面积又翻了两番。

1956年,为打破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与英法沆瀣一气的以色列首先对埃及发动进攻,挑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在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下,以军最后黯然撤出占领的西奈半岛。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场因苏伊士运河危机导致的战争中,一直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罕见地与苏联保持立场一致,不断对英法和以色列施压,这应该给以色列人留下深刻记忆。

时隔十年,以色列为何又重蹈覆辙首先发动战争,而且是同时向阿拉伯三国开战。战争结束,以色列又为何敢置联合国决议于不顾拒不归还占领三国的领土?这还得从当时错综复杂的中东局势说起。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各打算盘的“阿联”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和以色列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埃及在政治上赢得了胜利,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埃及总统纳赛尔一战成名,不仅被埃及人誉为“民族英雄”,赫鲁晓夫也称赞其为“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此后,在“尼罗河雄狮”纳赛尔领导下,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兴起泛阿拉伯政治运动。1958年,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邦共和国”,此后也门加入,阿联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

当年春夏之交,黎巴嫩发生内乱,在黎政府要求下,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美海军陆战队登陆贝鲁特,将英法势力逐出中东后,美国正式开始介入中东事务。1960年,约旦首相遇刺身亡,侯赛因国王下令在叙利亚边境集结军队准备报复,两国关系一度剑拔弩张。

次年,因对埃及的“大国沙文主义”不满,叙利亚和北也门相继退出阿拉伯合众国。此后,埃及仍使用这一国名,直到第四次中东战争前的1972年。期间,阿拉伯国家之间时常出现矛盾纠纷,纳赛尔一心想夺回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而叙利亚和约旦则另有“诉求”,理想中的阿拉伯合众国仍“不合”。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然而,在共同对付以色列这一“共同问题”上,阿拉伯“众国”都毫不含糊。

从1964年起,阿拉伯各国又形成精诚团结的大好局面。期间,埃及相继和叙利亚、约旦签署了针对以色列的“共同防御协定”。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耶路撒冷成立,开始担负起袭击以色列的重任,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巴解领导的武装组织不断为以色列人制造噩梦。

1966年,新上台的叙利亚军事政权加大对巴解的支持,以色列不断遭到来自约旦和黎巴嫩的袭击。当年10月,以色列专门向联合国提出控诉,但无济于事,袭击事件仍频频发生。

1967年初,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境内的巴解游击队展开空袭,直接造成近百人死伤。此后,叙以边境不断发生袭击和炮击事件,形势日趋紧张。5月,双方空军终于交战,叙利亚的6架苏制战机被以军击落。

随着冲突进一步加剧,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了,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做战前准备。

三记“狠招”

相比以色列侧重军事方面的准备,阿拉伯三国的准备则更侧重“民生”。期间,叙利亚、约旦和黎巴嫩三方在利用约旦河问题上达成共识,准备联合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在水资源极为宝贵的中东地区,这一“断水”招数无异于置以色列人于死地。获取情报后,以色列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展开轰炸,誓死要将这个恶毒的“水利工程”摧毁在计划中。应该说,

阿拉伯人这个狠招也促使以色列下决心在六日战争中拿下戈兰高地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埃及方面,接到苏联“军事情报”后,纳赛尔立即下令驱逐位于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联合国紧急部队并占领阵地。随后,纳赛尔又下令关闭蒂郎海峡。如此一来,以色列又被封锁在亚喀巴湾内,要知道,11年前的第二次中东战争,正是因埃及封锁以色列在红海这个唯一的出海口而起的。

北边的戈兰高地,叙利亚军队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加利利谷地形成致命威胁;东边的约旦河,狠毒的“断水”危机尚未解除;南边的蒂朗海峡,埃及又试图对以色列“封航”。以色列人算看明白了,这一次阿拉伯三国果然精诚团结,不联合把自己弄死是不会罢休的。

苏联的“假情报”

从苏伊士运河战争起,苏联就没有停止在中东扩大势力。在与美国的博弈中,苏联成功拉拢了以埃及为首的一众阿拉伯国家,从背后支持这些国家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对抗。然而,“阿拉伯世界大团结”也是这个超级大国所不愿看到的。

于是,苏联利用散布假情报挑起阿以战争,以达到其分化瓦解阿拉伯阵营的目的。1967年5月,苏联向埃及发出警告:“据卫星情报,以色列军队正在北部集结,准备向叙利亚发动进攻”。为此,以色列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并澄清事实。然而,克里姆林宫置之不理,挑起战争才是他们关心的事。

此外,以色列当时在核研究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也令苏联坐立不安。为对付这一威胁,苏联计划联合埃及对以色列的迪莫纳核设施进行轰炸,甚至还计划将核潜艇部署在以色列海岸,以便对其进行打击。

一战定乾坤

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空军以一记漂亮的“闪击战”拉开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序幕。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开战后,以军首先集中兵力空袭埃及,号称阿拉伯国家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埃及空军瞬间被打瘫,西奈半岛全部落入以色列手中。随后,以军掉过头进攻约旦和叙利亚,一番激战后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又经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坦克战占领了戈兰高地。

战争爆发后,美苏两个大国都表示不会介入战争,国际社会也没有像第二次中东战争时那样支持阿拉伯国家。纳赛尔太天真了,苏联不仅没支援埃及,反倒责令埃及立即停火。阿拉伯国家败局已定,纵有万般不情愿,纳赛尔只得回电苏联接受停火。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阿拉伯国家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以军退到战前国境线时,以色列的坚强后盾美国出场了

美国人言之凿凿:“无论开第一枪的是不是以色列,纳赛尔下令封锁蒂郎海峡和驱逐联合国紧急部队才导致了这场战争。因此,让以色列退回1967年6月5日的国境线是不可接受的。”

有大哥撑腰,以色列顿时有了底气。发动战争并占领阿拉伯三国大片领土,以色列反而理直气壮。后来,联合国多次决议要求以色列归还所占领土,对此,以色列人始终一个态度:不予理睬。

挑起六日战争,以色列为何还理直气壮?看阿拉伯三国出的“损招”

结束语

经过第三次中东战争,曾风靡阿拉伯世界的“纳赛尔主义”遭受重大打击,“尼罗河雄狮”更是一蹶不振。阿拉伯人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他们的命运往往任其摆布。与其攀附大国索取利益,不如增强自身实力,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对付共同的敌人。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阿拉伯国家卧薪尝胆六年之久,终于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协同联合,一雪前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