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春思

唐代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這是一首描寫閨中少婦思念行役在外丈夫的詩作,歷史上這類詩詞非常多,已形成詩歌藝術中的一大類主題,著名的有唐代金昌緒那首《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還有唐代陳陶《隴西行》中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不過陳陶這首略顯悲壯,行役之人已經戰死,閨中少婦尚未知曉,還時時刻刻盼他歸來。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搗衣詩”,也是思婦懷人詩作中的主要內容之一。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而李白這首《春思》,從情感刻畫上來說,非常細膩;從所塑造的思婦形象上來說,非常健康正面;從整首詩的表達上來說,又非常深情。“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的確是瀟灑,但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很深情。我們來細讀這首詩,看看他到底是如何深情的。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這兩句很有意思,顯然詩人這裡是要藉此起興的,不過詩中引發少婦思念情緒的景物頗有點“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況味。少婦身在秦地,此時的關中,已是桑葉低垂的時節,少婦採著桑葉,周遭春色襲人,不知不覺思緒便飄向了丈夫行役的燕地。女人的心思本就細膩,她遙想著丈夫此時在做什麼、在想什麼、何時能夠歸來,哪有什麼答案呢,都不過是自己在這邊一廂情願的想著罷了,唯一她所知道的,是燕地此時的物候應當是初春時節芳草萋萋的景象吧,她或許是以前聽丈夫說起過,燕地的春天,比秦地要來的晚一些,當關中這裡已是桑葉低垂時,燕地方才見到春色,而春日的芳草又是最能引起遠行之人思念家鄉的情緒,思婦想到這兒才重新又堅定了她的想法,即丈夫此刻也是在想著自己。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元代文人蕭士贇評價首二句道:“燕北地寒,生草遲。當秦地柔桑低綠之時,燕草方生,興其夫方萌懷歸之志,猶燕草之方生。妾則思君之久,猶秦桑之已低綠也。”這段話的意思是,燕北之地春天來得晚些,當其地生春草時,秦中之地已是仲春,而合詩題《春思》之意,春天即是思念,那麼當其夫在燕地開始想念妻子的時候,妻子卻早已在思念中渡過了半個春天。這就引起了詩中的第二聯,“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當想到丈夫在想念自己時,她的心情是怎樣的呢?詩中用了“斷腸”二字,讀者不禁會想,想到心愛的人也在想自己不是應該高興嗎,為何卻要斷腸呢?為此我查閱了一些“斷腸”詩,試圖找到能準確理解詩意的解釋。白居易《井底引銀瓶》中有句“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晏幾道《菩薩蠻》中有句“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李白《清平調》中有句“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李白另一首《長相思》中還有句“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從這些詩句中,我們便理解了,“斷腸”多指內心的某種情緒被人理解後的一種枉然,好像是忍受了很久的委屈,突然被人理解了一般。如若拿詩詞中的思婦形象來比喻的話,就是指那種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在遇見能理解自己的良人之後,卸下心房而表露自己柔弱的那一瞬間。

於是我們理解了李白這首詩中的少婦,一定是想念丈夫時間久了,當她堅定地意識到丈夫也在思念自己時,心中的委屈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宣洩,於是才有了“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兩句回到了閨中,不解風情的春風,你又為何要吹入我的簾幃,一再撩動我的春思呢?這是很美妙的兩句,一是表達了自己正在思念的狀態,少婦本有春愁,關春風何事,此時不論是“風乍起”,還是“喜鵲驚”,又或是“黃鶯兒鳴”,都能喚起少婦思情。這裡詩人重點想描繪的,或許並不是春風喚起少婦思情這一點,而是少婦心中所含有的那隱隱約約的埋怨。她是埋怨春風弄人嗎?不是,她是在埋怨春風弄人後,而良人未歸。就像現代詩人鄭愁予那首《錯誤》中所寫的,“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而是過客……”。一點期待,一點失落,一點縈懷,一點責怪,她定當是以為每一次風動卷珠簾,都因良人起,只可惜都是春風弄人罷了

但這裡的埋怨,又很女性化(這裡指藝術形象),很有一種脈脈含情的味道,很能惹起讀者無限憐愛之意。作為讀者,你可以設想這樣一個畫面,女子在閨房中的書桌前坐著看書,一手掩著書卷,一手撐著頭半偏著,當一陣春風吹來,感受到春風的那一剎那她好像湧起了一百個心思,但所有的心亂都因她以為心愛的人來了,她抬起頭望向窗外,就這一眼,便讓讀者淪陷,這是一種飽含深情的凝眸,這應當是古典詩詞中最有情思的一眼吧。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這首詩好就好在,雖是閨怨主題,卻並沒有同類詩詞中的那種怨懟,那種哀愁和悵惘,而只是把細膩的思念刻畫到了極致,讀者讀後,只感受到了一片片詩意,而並沒有一絲絲悲傷。所以我們說,這首詩中的少婦形象是健康而忠貞,深情而真摯的,這也和古今詩詞中秦地採桑女的形象剛好吻合。自從兩漢樂府《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中定義了“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之後,秦地羅敷的美名便流傳於世

,那種堅定地站在夫婿一邊,並不辭辛勞採桑勞動的賢良女子形象,既令人尊敬,又令人愛慕。

最後再講講李白詩中這最後兩句,名句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服務詩歌主旨、將詩歌內涵推向高潮,更是在歷史流傳中產生了其特殊的含義,就比如這“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現在已不僅僅是描繪思念之情了,更是將人們在戀情到來時,或者心動時的感受完美的描寫出來。自此,“春風”便可指代愛情,“入羅幃”便可指代心動,而這兩句詩也就將愛情到來時的悸動完全表達到位了!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讀過李白的五言詩,才懂什麼是語短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