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护理专业校友奋战在抗疫一线 做“最美逆行者”

“我是武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护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深深影响着我。”近日,武昌理工学院护理学院护理专业2011级校友高小雅写了一篇日志,记录了自己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故事和历程,让人感动不已。


武昌理工学院:护理专业校友奋战在抗疫一线 做“最美逆行者”


据了解,高小雅2015年从武昌理工学院毕业后,进入武汉同济医院,成为该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护士。大年三十,她正躺在沙发上跟爸妈一起看电视,突然接到护士长的电话,通知她明天去发热病房支援,电话还未挂断,她的妈妈就开始抹眼泪。

“我是家中独女,被爸爸妈妈捧在掌心里过了26年。对于我之前就报名要去前线支援这个事情,他们是知道的,但当真正要去的时候,他们还是害怕、担心,甚至问我可不可以不去。”高小雅说,她是一名有着7年党龄的老党员,上班五年,正是护士队伍里的中坚力量,没有小孩,父母尚年轻,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这次不去前线,也许会后悔一辈子。

当得知高小雅要去发热病房支援时,科室的主任、教授、护士长、还有同事们纷纷给她加油打气,叮嘱她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初一早上八点,她去发热病房报到了,感染科的总护士长章晓云老师给她们介绍了病区环境及目前各个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区护士长肖银芬老师带着她们穿脱防护服、介绍三区两通道的布局等等。

发热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是高风险科室,每天上班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整套防护用具,包括工作服、拖鞋、口罩、帽子、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第二层手套等,出隔离区时再一层一层脱下来。高小雅说,口罩带时间长了会有缺氧的感觉,护目镜会起雾,橡胶手套戴久了会过敏,防护服一套穿下来行动、呼吸、视野都会有影响。“第一批去发热病房支援的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了三周,没有畏惧、没有抱怨,没有懈怠,真的是很敬佩她们。”

武昌理工学院:护理专业校友奋战在抗疫一线 做“最美逆行者”


高小雅介绍,发热病房有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有高流量吸氧的患者,有鼻导管吸氧的患者;有孕妇、有产妇;有退休老人,有人民警察,还有她们的战友们。他们的病情进展不同、年龄性别不同,社会角色不同,但每个人面对疾病的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记得上班第一天与一位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患者聊天,他告诉我,他是一名人民警察,等好了之后还要去帮助社区筛查患者,要去履行自己的职责,瞬间就让我泪目。”


高小雅在日志中写道,武汉实行交通管制之后,有许多志愿者自发组织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有许多学子华侨从世界各地为武汉筹集善款物质;有许多民工加班加点筹建医院;还有更多的普通群众自觉隔离在家,减少传播感染。每一个人都在为打赢这场疫战而努力,有你,有我,还有他。有这么多可爱的人们,这场疫战,我们一定能赢!


武昌理工学院:护理专业校友奋战在抗疫一线 做“最美逆行者”


据了解,像高小雅一样,工作在抗击肺炎疫情一线的武昌理工学院校友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就培养了3730余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其中近两千人工作在三甲医院,大部分留在武汉。例如,校友、武大中南医院护士张梦茹刚刚失去了腹中七个月的胎儿,但在医院征集前线志愿者时,她瞒着父母毅然报了名,而这一干就是25天;陈奕是2010年进入武昌理工学院,2014年毕业的,工作在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4号借调到金银潭医院一直到现在都在一线工作,直接面对护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该校护理专业2006级校友王曼工作在位于汉口的同济医院,因接触病人而被隔离了一段时间,隔离期一结束她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