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湖南方言很杂,甚至村镇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为什么?

华强北啊西


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大家去看一下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彭泽润、彭建国等的著作《湖南方言》。书中对湖南的方言做了全面研究和描述。

湖南省境内的这些方言形成的历史文化错综复杂,在巜湖南方言》书中有详细记载。

湖南当地的汉语方言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是湘语和官话,其次是赣语和客家话,还有归属不明确的土话(包括平话和瓦乡话);湖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有苗语、土家语、侗语、勉语以及壮语。

根据湖南的历史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湖南的方言众多,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土话,你说的相邻村的话都会有区别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建议大家都用官方语言交流。


科科和科哥


至少我湘西南这边没这样的情况,很多村镇不同话是我这有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如苗族、侗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我县里就同时有苗族与侗族,我是苗族,说少数民族语言时不是这个民族的且从没听过的人会出现有听不懂的现像,但基本上当地还会有一种通用的语言(但也不是谱通话),虽然口音有差别,但还是听得懂。只能说十里不同音还差不多。如果都听不懂千百年来又没普通话怎么交流?村镇之间都听不懂有点钻牛角尖了


痛苦的幸福70


另外,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年,虽从未间断,但所历朝代、大小分制众多。这种文化与分封诸侯等因素,导致了文化或语言上的一些互通不畅。因此,形成了当前我国的省与省、巿与市、村屯与村屯之间方言各不相同的现象。

但无论方言如何不同,各民族语言如何不同,但中文(汉语)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我们当今极具特色而又丰富、多趣的中国方言。





东岳隐仕


整个湖南的民族地图可以看到湘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这里有土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而湖南的东面基本都是汉族,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的后裔。

而从湘西到贵州,四川,云南,是这种民族杂居地图的延续。

这些地方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汉族大部分都是湖广填川移民的后裔。

由于民族复杂,语言就会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调和在一起,成为一种地方方言。每一个地区民族不同,语言调和程度就不同,少数民族人口多,语言就会偏少数民族语言特点,汉族人多就会偏汉族一方,造成各地语言乱杂,互相交流困难。

以后有了西南官话,所有人无论你是什么民族都讲西南官话,这样陈旧的语言逐渐被西南官话取代,只有偏远地区还保留着原来的土语。

这就是云贵川地区语言相近的概况。

而湖南没有云贵川语言杂乱,西南官话,没有普及到湖南,湖南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语言方式,结果,云贵川的西南官话反而普及程度超过湖南,而使湖南普及率低于云贵川。

你从云南经四川,贵州,再到湖南,你会感觉一到湖南语言就变调了,而且难懂。

但是你到了湘东地方,仔细听,你会发现,湘东与赣西的语言近似。语言词汇一样。吃饭都叫掐饭,睡觉都叫困告。

湖南除了湘西受到西南官话影响,湘东地方没有受到西南官话影响,而保留至今,还保留着原来的模样,湘东地方,语言近似,又有不同,初听者不懂,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也就听懂了。

中国的语言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也是按照地区的延伸,逐渐变化的。

各个族群之间有原始的孤立的语言岛,这就是少数民族语言,比如贵州的苗族语言,深山沟里还保留着,西南官话没有改造他们。贵州人大部分听不懂这种语言。

而湖南湘东地方,也保留着古老的汉族地方方言,这种方言只是发音微有改变,词汇是一样的。

保留汉族古老的地方语言的有赣语,粤语,闽南语,等许多语言。这些语言属于汉语地方语言,尤其是赣语,湘东语受到楚文化影响重,而闽南语,粤语受到百越民族语言影响重。这些语言属于受到其他民族影响的汉语。

中国有没有没有受到其他民族语言影响的古老纯正汉语呢?

基本没有!

今天的中国正受到英语的影响,比如再见,许多人不用这个词汇了,而叫拜拜,慢慢的再见这个汉语古老词汇就会丢失,而用拜拜来取代。

湖南的湘东地方,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地方湖南话,在今后普通话的普及下,这些地方语言也会缩小,最后丢失。


宝树白石


湖南各地方言众多,镇村之间方言听不懂的地方确实有,特别是湖南南部一带。以我所在的新田县为例,县城说的是西南官话,与桂林话和四川话相似,属通用语言,这个绝大部分人都懂,但乡下各地的土话就各有千秋了。而新田的土话又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新圩、石羊、大坪塘、骥村等地方的土话为主,说这种土话的人占了新田的大部分人群。另一种土话又叫“桂阳话”,应该是和桂阳县相邻,而这种新田“桂阳话”又和桂阳话的发音很接近而得名“桂阳话”的吧。讲这种“桂阳话”的,一个是金陵,一个就是和桂阳交界的知市坪部分人群。还有一种瑶族语言,应该是瑶胞们才懂吧,没怎么接触过。


南有新田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正处于逐渐消失的危险之中。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表达地区的文化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文化包容性越大,越有魅力和影响力。方言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

方言代表一种文化,必须保留!我们的方言有很多特色,一个地方的方言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一个地方的文化代表一个地方的人问地理!方言也有很多特色,同是家乡儿女在外地能听到自己家乡的方言是多么亲切的一件事情!我不会觉得谁会觉得自己的家人话应该被替代的!

现在的汉语方言一般划分成七大方言区域。七大方言即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其实不管哪个方言都有传承的必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好多方言唱出来的歌声别有风味!

每一个方言的流派分支密密麻麻,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每一个区域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原因,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腔调,给本地方的人落上烙印,一个变音一段历史一片乡愁。

每一个地方人都能说家乡话与普通话结合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挺好的,乡土人情气息与身份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使我们所有的人互相交流学习与欢快的表达方式。俗话说得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人在他乡遇故知,身在江湖喃乡愁,各地的方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新鲜与好奇,这是血液里的一部分。这与姓氏,宗亲,民族,地方,祖籍,籍贯,都是血脉相连的,也是祖先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沟通方式。保留一切美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时候我觉得我家乡的方言听起来很是不好听,但是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每当想家的时候听到家乡话,心灵都会得到治愈!方言有时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这恰恰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多样化,为我们的生活反而增添了一份色彩!如果所有中国人都说一种普通话,是不是还挺难接受的!所以说,方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甚至可以算一种特殊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方言也同样代表着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民族的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

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中国文化不是一种文化,而是由许许多多地方文化组成,方言就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所以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中国的文化。

方言是我们汉语中的一部分,方言是相对于官话今天的普通话而言的。方言具有地区特色,饱含了地区文化特色。有方言语言才内容丰富,没有方言,语言很单一。汉语方言与汉字基本上相适应,每当方言听不懂时,把对应的汉字写出来,就立即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因此,在语言学中,有方言这支课题研究。一方面要推广普通话,朝语同音方向前进;一方面要保护方言,让语言的丰富性不要灭亡。

方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当地人的根。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只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或不同民族的人们能更好地沟通交流,不会因为语音不同而产生歧义,进而产生误会。方言不仅是本方言区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还是当地人表达情感的最有效、最贴切的方式,是本地有别于他地的文化血脉,是当地人得以延续的文化根。

推广普通话与保存地方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寄托着当地人民对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我们不必对方言妄自菲薄和排斥,即能说普通话又能说方言不是更好吗?

我国地大物博,地方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许多特色的地方独有的语言文化。地方语系文化,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系统,恰恰说明我大中华文化的博大悠远丰厚。我觉得有必要保留有特色的地方,方言,同时大力的推行普通话!

《方言是一种文化》


农民诗人曹玉辉


湖南这个地方,在较早古代大多为少数民族居住地,之后不断地有北方,东方迁移过来的人,由于是不同地点的人,不同时代的人迁移,同时,这些个不同的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混居,时间一久就形成不同的语音。加之湖南地形山多,居民之间交流也少,所以各地语音难以同化,这就是湖南语音多的重要因素。


zhangchi168


我是湖南永州的,你们说的一村一土话,那都是远的,说出来大家也许不相信,我爷那辈人说的是本地平话(土话),到我爸那辈说平话的就少了,大多数都说本地官话(相当于本地普通话),到了我这辈基本上都不会说平话了,所以说一村一土话还真有点远了。


千一545


当年小日本打到湖南、他们大的失败就是情报失误所致,晓得为什么吗?就市因为我军用的谍报密码是湖南各省土语做了一套密码本,小日本汪汪叫硬是冒搞明白哒……


梦断北京150073126


湖南方言多,尤其是与两广相邻的广大南岭地区最复杂,像蓝山县,人口四十万,普通人相互听不懂的就有街上土话,五里常宁话,新圩土话,土桥圩土话,祠市平话,紫良四会话(白话),荆竹瑶话等等,细分的话那更多,村与村之间有不同音,同一个村不同姓会有不同调,非常复杂,通用官话(下江话)。因为在古代这是南蛮之地,南去一点就是百越之地,历代朝廷更换,逃难逃灾南迁人口众多,还有各朝各地官兵驻守,几千年来这些来自天朝各地,不同时期的官兵百姓,在物产丰富的南岭地区各自小范围内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样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