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在三国时期对现实格局的影响有多少?

天耀东方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外戚大将军何进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因为自身惧怕宦官势力而诏令地方割据势力董卓入京“勤王”,但是因为自己面对危急犹豫不决,让宦官集团集团先发制人,身死人手,何进之死彻底引发了其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袁绍等人借机率军攻进宫内,对宦官进行了全面诛杀,而也在此时野心勃勃的董卓也率军抵达洛阳城郊。

董卓抵达洛阳城内,依靠强大的西凉军收拾了残局。后续又赶走了袁绍,独揽朝政。

提问者问董卓在三国时期对现实格局的影响有多少,笔者认为有五点,简要分析如下:

一,持续百年的外戚同宦官的斗争因为何进之死终于结束,董卓的强势入京开启了地方军阀主政朝廷的新格局。

东汉末年,东汉王朝从第四任皇帝汉和帝开始,几乎都是儿时即位,但大多短命而亡,就算侥幸能够活下来,但因为年少的原因,所以必定要受之于自己的母后皇太后,而皇太后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宗族来处理朝政,但如此以来,使的外戚专政,霸政,等到皇帝成年以后,皇帝又急切想收回自己的权利,不想看到外戚势力一家独大,所以就需要在朝廷里找一群为自己站台,能够成为自己“代言人”的人,皇帝放眼望去,只有身边的宦官能为自己所用,所以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做斗争,就这样,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也就周而复始,贯穿百年,而在宦官与外戚斗争的历史中,以下是最为著名的几起斗争,如下:

  • ——在汉桓帝时期,外戚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私相授受官员贿赂,败坏了朝风,汉桓帝因此不满,借助宦官势力将其除掉,但是梁冀死后,宦官得以专政,开启了宦官玩弄朝权的时代。

  • ——灵帝时期,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联合,本打算先发制人,除掉宦官势力,但因为此事被提前泄露,反而被宦官所诛杀。
  • ——灵帝治下末年,外戚大将军何进依靠强兵诛杀宦官蹇硕,把持朝政,但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犹豫不决,被十常侍先发制人,杀死于宫内,而何进麾下将领袁绍借机,对以十常侍为主体的宦官势力进行大势屠杀,至此,外戚和宦官势力全部消亡殆尽。

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在两方同归于尽下结束。但是手握重兵的董卓也率军强势入主洛阳,将东汉的统治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开启了地方军阀挟天子令诸侯的新局面。

二,董卓开启了“一超”,“两强”,“多诸侯”的局面。

一超:指的的就是董卓这名“超级诸侯”,此时的董卓率西凉军强势入京,杀掉了何进的弟弟何苗,收编了何进,何苗的军队,不久之后,又收买了丁原的部将吕布,让吕布杀了丁原,就这样又收编了丁原的部队,董卓麾下有吕布,华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牛辅这些猛将,外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后盾,因此无所欲为,不久之后就擅自废除少帝刘辩,改立刘协为汉献帝,胁天子以令诸侯,成为问鼎中原的超级诸侯。

三国志·董卓传》: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

两强:指的是袁绍和袁术二人,袁绍击败公孙瓒等人,独占冀州和青州等地,实力空前强大,袁术则是打败了扬州刺史,占据扬州,此二人在诸侯中独占一档。

多诸侯:指的是荆州的刘表,孙坚,刘备,曹操这些中小型诸侯,这些中小型诸侯时而互有战争,时而因为利益互相结盟,时而又因为时局彼此翻脸。

这些诸侯都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持续多年的混战,整个国家都陷入这一超,两强,多诸侯的局面。

三,董卓带来的“西凉军”促进了名族融合的新格局。

董卓手下的西凉军是以羌人为主,汉人为辅,虽然羌人不受教化,但是民风剽悍,单兵作战能力强,因此董卓才能够制霸天下。

董卓带来的西凉军来到洛阳城后,逐步与这里的汉族人通婚,汉化,以致两种名族,两种文化逐步在交流中融合,开创了名族大融合的新格局。

而董卓之后,马超带领的西凉军则是在董卓时期的发展的影响下,更加“汉化”,到了刘备成立蜀汉之时,马超麾下的西凉军则成为了蜀汉三大主力军之一。

四,董卓强行迁都长安,焚毁洛阳城,对经济,对文化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初平元年,袁绍,袁术,刘岱,张超等多路诸侯,在关东一带相继起兵讨伐董卓,这支联军被成为“关东义兵”,简称“关东军”。

董卓眼见关东联军势大,为了摆脱关东军对洛阳的夹击,决定挟持汉献帝,驱赶老百姓,迁都长安,董卓迁都长安就两个目的,一是躲避关东军的锋芒,二是长安离自己的老巢西凉地区很近,自己随时可以跑路保命。司徒杨彪,太尉黄琬等人坚决反对,但是董卓不听,一意孤行,强行迁都长安。

为了断绝老百姓归乡的念头,同时给关东联军留个“死城”,董卓毫无人性的施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在出发前,董卓唆使吕布焚烧皇宫和官府,把里面的值钱的文物洗劫一空,而后又无耻的挖掘了历代皇帝以及大臣的陵墓,窃取墓中的陪葬珠宝。最让人唾之以鼻的是,董卓竟然下令焚烧老百姓的房子,逼着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强行西迁,一路上,百姓被起着快马的士兵驱赶践踏,死伤者不计其数。

:呜呼!昔皇天降戾于汉,俾逆臣董卓,播厥凶虐,焚灭京都,劫迁大驾。

董卓的强行迁都,对洛阳城的焚烧破坏是历史上罕见的,对经济,文化的毁灭也是空前的。

五,董卓挟天子,令诸侯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格局,而若干年后的曹操只是这种政治格局的延续者。

董卓依靠强大的西凉军,在加上挟持汉献帝,使的自己位极人臣,权倾朝野,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格局,即”地方诸侯霸政“,但是因为董卓乱政,使的自己走上了不归路,士族大臣,各地诸侯纷纷群起而攻之,不到三年就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所杀。

而多年以后,同样一位地方诸侯,把持朝政,挟持汉献帝,这个人就是曹操,他也一样把皇帝当成傀儡,自己在后面操控,但他有一点做的比董卓好,那就是霸政,却不乱政,以至于曹操在能够在东汉群雄逐鹿的时代中笑道最后。

曹操不仅是董卓开启新格局的继承者,也是这种格局的改良者,不为什么,只因为曹操活到了“最后一集”,而董卓身死人手,草草收场。

总结:董卓率军进驻洛阳城结束了百年持久的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斗争,也开创了一个地方诸侯霸政的新格局,但是他的专政,乱政,倒行逆施,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灭。


向日葵爱历史


首先纠正一下问题本身,董卓的自然生命尚且没有到达三国时期,他只是属于东汉末期的一方诸侯,起于陇西,爆发于京师洛阳,至于说董卓在当时所处的时期里,对于现实格局影响有多少?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道来;

东汉末年的甘肃地区,遍布着羌人、胡人、匈奴人等少数民族,这里局面复杂,而董卓恰恰喜欢在这样的土壤中生存,他游走其间,不择细流,大力结交各部落的头领们,在这一带,董卓董仲颖越来越强大,渐成气候。

董卓这个人没什么所谓的宏大抱负,也没有什么忠心汉室的思维定式,既然大将军何进和袁绍请他进京摆事儿,那么,从来就不怕事儿大的董卓就领着五千西凉兵赶奔至洛阳城。

 要说董卓这个人也是运气不错,等他到了洛阳城下之时,大将军何进已经被困兽犹斗的宦官们乱刃分身,接着,袁绍袁本初又诛灭了这些宦官,兵戈方息,董卓的五千西凉兵来了。

西凉是啥地界?洛阳是啥景色?这五千西凉兵到了京城之内,满世界的花花草草,西凉兵咋想的无据可考,但是,董卓此时是不想挪地方了。

这时候的洛阳城,要兵没兵,要趁手的将领也没有,只有满眼的朝臣。董卓先把目光投向了京城内外的几股军事力量,他搞掉了丁原,并吞了丁原的军兵,又收编了大将军何进的队伍。

这两件事情做罢,京城之内,他的威势弥漫朝野上下。

  但是,清读者诸君注意,董卓虽然嚣张一时,可毕竟也就是在洛阳地区延展着他的势力范围,董卓其人满足于傀儡天子,欺压臣僚,董卓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更没有想到要取而代之之类。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董卓残杀汉室大臣,纵容手下兵士在洛阳地区烧杀掠抢,黎民叫苦不迭,换言之,董卓一点不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样怎么能培养起人望?其政不出于洛阳地区,

 纵然后来董卓不死,那么,后续也就是在关中称王称霸,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因为董卓来自非中原地区,部下人员冗杂,加之董卓本人没什么政治素养与威信,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设若董卓后期,就算没死,以其军事实力和掌控力,也撑持不了多久,他的主力西凉兵也就几千人,其它吞并丁原的军兵由吕布掌握,大将军何进的残军则是大将张辽统领。

  综上所述,董卓在东汉末期,乃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的势力也就染指帝都和洛阳周边,其它影响就很微薄,不过尔尔。

  


子由


东汉未年,朝廷腐败,宦官弄权,外戚专政。但此时天下还是汉朝的天下,直到董卓的出现,形势起了变化。

董卓入京,东汉的统治宣告终结

何进、袁绍将董卓引狼入室。董卓入京后,迅速掌控了朝政。此时东汉的皇帝彻底沦为了傀儡,可以说,东汉的统治在这时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董卓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董卓的发明,后曹操将其发扬光大。这也是三国时期一个特点,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调动天下诸侯,从而处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催生了东汉未年的群雄并起

由于董卓的倒行逆施,天下群雄组成讨伐董卓的联军。虽然联军最后失败了,但其中的袁绍、袁术、孙坚、曹操等人,却借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

结语

董卓终结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


扬生解史


▲早年董卓行侠仗义

董卓堪称是是汉末的大人物,和小说中不同,他早年行侠仗义游走四方,而且董卓武艺高强左右开弓,堪称猛将。

▲董卓出征战羌兵

而且董卓早年在对外族的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屡次击败外族羌兵,为朝廷立功。

▲董卓酒驾有功

董卓之所以能当上官,并不是用钱财换取的,而是靠功勋,他之所以早期你人皇帝信任,就是因为他救驾有功,不然也不可能出现后来的董卓进京。

▲权臣董卓

在董卓进京之后,便从一个“侠客”变为了权臣,他在朝中说一不二,还收了吕布等亲信部将,后期可谓是威震天下的大人物。

▲董卓之死

可以说董卓间接性的促进了三国鼎立的形成,因为董卓的死,才有了众家英雄的争鸣天下,逐鹿中原。


南政昔风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发生了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声势很大,但在大汉朝廷的运作下,很快就将大多数消灭了。汉灵帝刘宏去世之后,无论是刘辩还是刘协做了皇帝,因为年龄太小,都不可能掌握权力,当时掌控皇室大权皇舅舅何进无谋,使董卓有机会首先乱政。事实上,与黄巾起义相比,董卓乱政对于东汉的危害更大,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垮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董卓之前,两汉也出现过不少权臣当政,但这些权臣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宧官庞臣之类的,借着皇帝的名义把持朝政,从道义上是符合儒家思想的,而董卓不同,董卓一是外官,借皇室混乱的机会拥兵自重,掌握了朝庭权力,且脾气暴躁、性情粗野、残爆凶狠,刚一入京就废杀少帝、何皇后,在朝堂之上侮辱、滥杀大臣,等等这些,名不正言不顺,无德无才无谋之人,必将引起普遍反抗。

董卓乱政造成了什么危害呢?首先是各地除了在名义上,实际上已经不再受中央统治。如果董卓有雄心还好,但这位在当上太师掌控朝廷之后,反而开始了极乐享受。而此时出身大家族的袁绍、袁术等人,包括宦官之后出身的曹操这样寒门出身的人,纷纷在各地举起了反董的大旗。结果很明显,很多人并不是为了解救汉朝,而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出身较好的几位纷纷割据了不少地方,从而开始了真正的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到三国一统,差不多有百年的时间。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原大地发生了多少次大战,从而使得汉族人口大量减少。这在之后,带来了更多的危害。而这些,都是自董卓乱政开始的,若是没有董卓乱政,在大一统的名义下,不太可能发生如此多的内战。

  东汉之后,虽然是晋朝统一了天下。但是汉人在此之后遭遇了多少灾难,跟三国战乱未必没有关系。要知道,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基本都是压着游牧民族打。甚至在曹操统治时代,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敢造次。但是自晋朝建立之后呢,游牧民族开启了长达1000多年的侵入,而且历朝历代都没有能够明显的压制。根源就在这里,曹丕继位之后,开启了九品中正制,从而开启了世家时代。这个选官制度造成的危害,就是人的成就跟你是否努力有关,也就是本领再高,但不如人家会投胎。因此,有一些汉人便投靠了异族,这使得异族开始了崛起。

  




715457390177张建军


董卓从一不起眼的角色,凭着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东汉末年时期无人不晓、骁勇善战的风云人物,一跃成为朝廷呼风唤雨大将,非同凡响。

东汉末年,甘肃地区少数民族集中,董卓结交了不少少数民族部落人士,这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董卓率领黄巾军起义,在边陲地区时常露胳膊现现大腿,也逐渐成为有气候的人物。

机缘巧合,何进、袁绍与京城宦官相斗热火朝天,正乏有得力军队相援,董卓率领的西凉铁骑正在附近,于是,袁绍下令董卓大军洛阳城辅佐讨伐朝廷宦官势力,结果,还没等董卓铁骑进京,袁绍就收拾了那帮势力,让董卓捡了便宜。

成功进入洛阳城的西凉军,多数是匈奴,唯董卓马首是瞻,根本不听朝廷调遣。董卓进京后率领西凉铁骑,也一并将洛阳城唯一军队力量收拾了,并将何进军收编旗下,势力得以壮大,在朝廷更是是兴风作浪。

董卓治军虽有方,连三国猛将吕布等诸多善战大将尽收麾下,猛将无数,统领的军队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但是,董卓残忍无道,敢为一己权势,滥杀无辜,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丞相,敢随意在朝廷之下血刃朝廷大臣,其手下士兵也是肆意烧杀掠夺,作恶多端。董卓声名狼藉,作法不得民心。

袁绍集结十八路诸侯联盟攻打董卓军的时候,始初也是难以抗衡,就董卓麾下一个小小战将也能令各大诸侯犯难,若非最终王司徒使用离间计,策反了其麾下大将吕布,董卓还不定会改变了东汉末年三国分立的格局,其实力实在不可小觑!




简史奇闻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群雄一边去,三国我先来

在中国绵长的历史上,这三国可以说是最乱的历史之一了,但却因一部《三国演义》又使得这段历史成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一段,即使在穷乡僻壤也会见着几个能同你掰饬之人,而且是人人心中有三国,对其中的人物各有各的见解,但对其中的一个人物那是绝对地看法一致,这个人就是董卓。

对董卓的认识,那可以说是把最坏的词句堆在他身上都不为过,这都是拜《三国演义》之功,其实这肯定是不全面的,一个大大地坏人,如何有那么些人跟着他瞎胡闹;一个大大地恶人,如何死后那蔡邕还哭得那么伤心;还有一个更大的疑团,他跑到京城干嘛来了,是想当皇帝吗?

不管对《三国演义》再有研究之人,对董卓的了解也仅限于他入洛阳后的作为,至少这是不全面的,可以说,我们现在知道的董卓,只是他后期的表象,而对他整个的思想脉络,还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所以,要全面了解董卓,必须要看《三国志》及其它正史才行。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董卓,字仲颖,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立挟持汉献帝,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他生性凶残,犯下诸多罪行,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发动董卓讨伐战,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

死后部下李傕和郭汜两人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占据属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早期的董卓只是一个边地农民的后代,他当时出生的陇西临洮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时人称之为“边鄙”的凉州,其父亲担任过县尉,应该是如《水浒》中朱仝武松一般的人物,类似于捕快头目;而此地“土地瘠埆”的自然条件,加上东汉时期凉州的长期战乱,所以此地民风彪悍,青壮年之人皆长于骑射,所以,这是个出将领和豪杰之地。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凉州紧邻羌族聚集地,羌人性格豪爽,尚武彪悍,而董卓生得高大威武,体格强壮且同羌人一样,有着豪爽的性格,他与这些羌人经常来往,结交了许多羌族酋长朋友。

长期与“羌胡”杂处,董卓甚至后来被人们视为“羌胡之种”而蔑视之,但这对董卓来说是无所谓的。他家里应该说来还算是富裕,至少是有田有牛,吃喝不愁,从小董卓就养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朋友来了,没有什么招待的,把家中正在耕作的牛直接宰杀来招待就是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杀耕牛可是大罪,可董卓却不管不顾,为朋友两肋插刀都行,何况一头牛了。所以,他这样的性格和作派使得很多羌人对他很是佩服,也渐渐在周边有了影响,并逐步成为小有号召力的人物。

董卓后来不种地了,袭其父之职也去当了捕快,因功而被授“兵马掾”一职,这是一个专设在与少数民族邻接地区的武职,董卓作为此地的将军和统帅立功多多,此时的他应该属于当地豪族势力了。后来董他又因功升迁为广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一直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至此时,董卓可以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不断地征战,使得董卓的势力急剧的膨胀,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凉州人为主体、兼杂和汉人的混合军队。日趋丰满的董卓自恃战功与威望,越来越变得野心勃勃,目中无人。整个陇西便成了董卓的势力范围,他不仅掌握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地方军阀豪强,而且还是朝廷命官、边陲重臣。

接下来的事大致可与《三国演义》同步了,少帝继位,外戚何进主政,与宦官的斗争日趋激烈。为了除掉当时以宦官张让为首的十常侍这个对手,稳固自己的权势,大将军何进和袁绍共谋铲除宦官集团,何进于是私自联络董卓,让董卓带兵进京以期剿灭宦官集团。

到这个时候董卓的形象同一般地方军阀无异,也无任何被人指责之处,天下众人对他还是比较认可的。不仅朝廷对他十分认可,而且他的部下们对他也非常的认可。及至何进被杀,董卓趁机接到少帝,收买吕布杀死了负责保卫京师的执金吾丁原,京都的军队由于群龙无首,纷纷被董卓给收编到手。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就这样,董卓便独揽了京都的兵权,他平定了宦官之乱,,把天子迎了回来,如此一来,他又获得了天下人对其的肯定。由于董卓是带着精锐的兵马来到京都,又正好赶上朝中百官相互残杀,因而使他能够拥兵自重,操纵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杀大权。由此董卓成为了位重权高,威慑天下东汉权臣。

按说任务完成,这董卓就应该回他的西凉去了吧,可是,原来把持朝政的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都被铲除,洛阳城内仅剩下士大夫和他这一枝独大的军阀,没人能制约他了。这请神容易送神难,长期地处边鄙之地的董卓及部下,一旦来到这花花之地,哪儿还想走噢,便在此“乐不思蜀”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接下来的事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董卓就一塌糊涂了,他废帝立帝,甚至想当皇帝;他夜宿皇宫,奸淫宫女;他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他为了筹集财宝,肆意屠杀;他为晚年生活铸造鹛坞,纵情声色;最终身死人手,被后世唾骂。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废帝之事是董卓成为逆臣的重要一环。他不仅从一个平叛的功臣完全地逆转,而且与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但董卓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呢?是真想当皇帝,或做个权臣吗?

要说他想当皇帝,那么应该找个昏庸的才是,而当初的少帝应该最合适,便于控制嘛,早年他是生长在一个道人之家,没见过大世面,见到董卓吓得来话都说不清楚。

据《后汉书》记载:“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卓与言,不能辞对;与陈留王语,遂及祸乱之事。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

从史料来看,董卓废立皇帝的目的有两条:第一,陈留王贤;第二,陈留王曾经被董太后所养,董卓自以与太后同族。他进京后其实就是想当个外戚,所以才想着同董太后联亲,认其当个姐姐,以此来效何进之专权旧事,所以,废帝之事并不是为了篡权,虽然其中也是有点小私心,但大体上还是为了天下太平之公心。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废立皇帝这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最大的忌讳,会引发无数的争斗,无数的利益纷争。你说你是忠心,谁又会相信你是真心?再说了,董卓废帝之后东汉中央的大权几乎全部归属于他,这就极大地得罪了原来中央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怎会任由来自“边鄙”的人抢班夺权?所以董卓就被这些大臣骂为谋逆之臣,骂做“董卓无道,陵虐王室,祸加太后,暴及弘农,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

董卓如果想篡权就必定会大力扶植自己的势力,给自己的有功之臣或心腹以封赏,安插自己的亲信到各个重要部门,但现在没任何资料显示他有此行为,他除了给自己不断地加官进爵外,对其部属则一如旧制,这也是很让人疑惑之事。

他对士大夫阶层是极尽巴结之能事,尽管肆意屠戮中央官僚也是其罪状之一。但殊不知,他进京后礼贤下士,加封了很多的原来朝中的官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蔡邕,而蔡对他也是感恩戴德,这才有了他死后蔡大恸之为;他还追封陈蕃、窦武等被党锢的贤士,而且对自己的西凉部属行抑制之事。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但他是被那些士大夫看不起的,即使重用也不为所动,董卓也杀过两个官员,原因是他们举荐的人加入了反董联盟,但是杀后据《后汉书》,他是“旋亦悔之”。可见,他内心还是不想动杀心的。

但是,他毕竟是大权在握,专横跋扈,特别是废帝之事让很多人离心,纷纷出走,这其中就包括曹操、袁绍这些人,而他也并没有加害其家属,反而追着追着地要给他们加封官职,其用心也着实良苦。

董卓最后还是将被废的少帝杀了,但这其中是有隐情的,当时是袁绍汇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不承认董卓所立的汉献帝刘协,要恢复少帝刘辩之帝位,而有资格继承帝位的只有这两人,董卓的意思是,我将这刘辩杀了,逼得你们不得不承认我所立之汉献帝刘协,这是政治谋略而非残暴所为。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董卓还有一大罪状是奸淫宫妃,据《后汉书》记载:“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这个是正史,不好说其是空穴来风,只能说是记载有误,睡几个宫女之事肯定是有的,但奸淫公主怕是木有,因为汉灵帝仅有一女,封为万年公主,但是根据汉朝规定,公主十四五岁就要下嫁,按照年龄推算,这时万年公主不可能还在宫中。

至于是其它公主,如汉桓帝的女儿也不可能,因为这时候汉桓帝最小的公主都四十多岁了,早已嫁人为妻,这恐怕是因为说董卓是“夜宿皇宫”而想当然之事吧。

写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想要替这董卓翻案,他是严格意义上的坏人,铁板鱿鱼的暴虐之人,只是觉得后世因为其坏其恶,而将其它本不属于他的坏和恶叠加在他身上,这就有些不太妥当了,如那著名的商纣王一样。

董卓只是一个西凉的地方军阀,于文化当然是不沾边的,他仗着拳头硬,而其它地方势力一盘散沙之时,趁着东汉朝廷混乱之时想做一个如霍光一样的权臣,而对他所得到的,尽可能地固定下来,大家都维持原状,这是最好的形态。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但军队是要吃饭的,大家跟着你混自然是要捞好处,于是洛阳的富户和豪族肯定就会倒霉了,一旦开了杀戒就不可收拾了。而且洛阳又处四战之地,离他老巢又远,于是迁都时又将古都洛阳焚毁,挟天子去了长安,这些都是不可饶恕之罪恶。

其实若无董卓也可能有其它军阀登台上演这一幕闹剧,都是围绕着皇权来获取最大之利益,董卓想要掌权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不光是董卓,曹操以及袁绍等人都是打算这么干的。但是想要夺取,还不被人反对,自然就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而曹操当初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正是因为曹操舆论工作做的好,所以很多人才会选择相信他。

只是董卓出头早,过于炫耀自己的武力,枪打出头鸟嘛,于是成为众矢之的,继而又是后世一致谴责之对象,他的失败既是其性格之必然,也是智商出了问题,要是由那后面的曹操来操控,肯定将是另一番风景。

至于为了貂蝉同吕布反目而被杀之类的故事,就不要相信了哈,那都是假场合,罗贯中说起耍的,小说家言嘛,当不得真的。

抛开三国演义去看正史,你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董卓


青林知青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影响一。

东汉王朝岌岌可危,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一座屹立几百年的大厦即将倒塌。而真正让汉王朝名存实亡的人就是董卓。从法理上讲,东汉结束于曹丕称帝。但实际上,董卓进入洛阳那一次,东汉就亡了。

影响二。

董卓控制小皇帝,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朝野上下敢怒不敢言。这同时也告诉了其他人,这个时代控制皇帝后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有不少人也想效仿董卓,真正成功的只有曹操。当然,曹操没董卓那么野蛮。

影响三。

董卓的暴行,惹怒了天下。但也给了天下人一个割据一方的理由。十八路诸侯有几个为了汉室江山的,基本都是借此机会为自己搞势力,搞地盘。因为没有比讨伐董卓光复汉室再好的理由了。

综上所述,董卓不是好东西,但也促进了历史的进程。当然,那个时代,就算没有董卓,也会有其他人做董卓同样的事。总要有一个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肖申克的舅爷


东汉末年时候,黄巾起义,刀兵四起,宦官乱政,董卓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封西凉刺史,在当时威望和军事力量最强,黄巾军被镇压后,大将军何进领导的外戚军和宦官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何进为铲除宦官集团,调董卓来京师,这是一步臭棋,董卓的军队大都是羌族,匈奴,一些少数民族,在荒凉的西北,以董卓马首是瞻,眼里根本没有皇上和朝廷,来到丰富多彩的洛阳哪还有回去的想法,但还没等董卓进京,宦官和何进先打起来了,宦官杀了何进,袁绍和曹操等又杀了张让,段圭等人,宦官集团被铲除殆尽,董卓没费一兵一卒进了洛阳,随后控制了皇帝,掌握了政权,但董卓胸无大志,缺少宏图远见,他只是个凶残暴敛的军阀,他控制朝政后,既没有广施仁政,也没有抚恤百姓,反而默许西凉兵奸淫百姓,掠夺财物,自己淫乱后宫,屠戮朝廷官员,弄的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怨声四起,董卓的残暴不仁招致各路诸侯会师问罪,虽没有铲除董卓,但董卓被迫迁都西遁,董卓一走,袁绍,曹操,孙坚,袁术逐渐发展壮大,势力割据,也为日后的诸侯混战埋下伏笔,董卓是第一个控制皇上,把持朝政的汉臣,也许是他教会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后来将这手妙招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中央政府的招牌招揽人才,以皇上的名义征讨四方,也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纵观董卓历史,他只是一方军阀,乱世屠夫,成就别人的功绩外,他没太大影响力。



我是星星之火


乱世之贼子,食肉饮血,生啖人肉,秽乱宫廷,诸雄并起,诛董卓,正朝纲,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吕布,诛杀此贼。

废长立幼一贼子,东汉末年逞枭雄;

千军万马伤不得,唯有女色能除之

[祈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