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上班了,疫情还让我们焦虑怎么办

都上班了,疫情还让我们焦虑怎么办


昨天是很多地方的开工日,不允许在公司聚集的城市,线上办公也逐步启动。


每年春节后复工,总有一段适应期。可今年我们真的很难适应。


疫情难言乐观,日常防护事项像闹钟一样,时时提醒我们严格遵守。手机上不断刷到病毒的新消息,真真假假,不看怕错过,看了更难受。宅在家里,不见人,没事做,一天天就这么浪费了。


类似的烦躁,每个人多少都会有。


疫情不仅是疫情,也成了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原本就有的焦虑。


有的焦虑指向终极恐惧——死亡。当反常的态势和隔离、重症、死亡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对谁都是强烈的冲击。


有些焦虑指向情绪心境——孤独。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推杯换盏,变成三三两两关在家里的形影相对,在人际关系中打转了一整年的我们,忽然迷失了方向。


有些焦虑指向自我认知——价值和意义缺失。旅游计划取消了,好友欢聚泡汤了,在家睡睡懒觉开开小差,我都做什么了就虚度了一整个长假?假期没了还得呆在家里工作,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只有这点状况也就算了。呆在家里,随时还有别的“警报”拉响。


老人坚持要出门买菜,还嫌戴口罩麻烦。孩子不小心发个烧,去医院怕感染,不去医院怕肺炎。稍微消停点,坐在沙发上想歇一会儿,又忍不住拿起手机刷刷刷。怎么刷也刷不到几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反而继续受锤。


所以到今天这个时间点,我特别想和你们分享一些疫情中避免焦虑的方法论。这些方法有的参考心理学专家的专业指导,有的是我亲测有效的,希望也能对你们有帮助。当然,人各有异,仅供参考。


都上班了,疫情还让我们焦虑怎么办


1

方法之上的“元方法”

先接受并正视疫情的发生


有朋友说,疫情看了难受,想多看点弘扬正能量的东西。


给人温暖和鼓舞的东西,谁都喜欢。但事实已经发生了,我们不能把头埋起来装鸵鸟,只有直面才能过关,只有重视才能平安。比起假装一切都没发生,或者心存侥幸,每个人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正能量”。


2

暂停不断刷疫情的习惯

只关注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


我是学新闻传播的,其中一部分专门讲公民的媒介素养。


每个人的学历和知识背景有别,对很多非本专业的信息,看不懂内情,分不清真假,是正常的,不必自责。但信息又不可或缺,这时候怎么办?


尽可能相信那些权威的发布渠道。这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权威媒体(比如央视、人民日报、财新、三联),权威机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权威专家(比如钟南山)。反之,那些不权威的是什么呢?微信群、朋友圈的截图,并无实据的标题党推文,等等。


你可能会说,不要装外宾,我们都有经验,谣言也可能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也可能未必准确。


是的,能理解这一层,恭喜你,你的媒介素养已经进阶了。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根据有分歧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也是我为什么看来有点矛盾地把央媒和财新三联放在一起,鼓励大家都看。


事实不等于真相。能拼凑多少事实,我们就离真相多近。


同时,还建议大家把时间维度纳入进来。如果一个渠道历来发布信息的准确率都很高,少有前后打脸的事,说明它的可信度是过关的。


就像钟南山的话约等于官宣,不只是因为他年高德劭,不只是因为他领衔调查组,更因为他一直以来在防疫研究和发布方面有目共睹的成绩。


比起不断刷朋友圈,更建议大家只看一些信得过的资讯类APP的推送通知。这样我们不会错过重要动态和官方信息,也不容易受谣言困扰,继而陷入低沉甚至传播恐慌。上街排队抢双黄连这样的事也会更少发生。


3

接纳负面情绪

承认它们的“合法性”


都上班了,疫情还让我们焦虑怎么办


皮克斯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我们应该都看过。


里面的道理很简单:快乐和悲伤、恐惧和愤怒,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


我们或许都讨厌负面情绪,可没有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也失去了意义。只会放声大笑的人,并不正常。


所以,既然疫情已经发生了,就不要回避紧张、焦虑、恐惧,更不要据此认为自己怯懦、摇摆、意志薄弱。这些情绪就是会出现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我们无需拼命克制和压抑。


把这些负面情绪说给亲近的人听,彼此分享一些真实的感受,有助于打开心门,也算是闭门生活里感情的加分项。


比起一有负面情绪就烦躁,体察完整真实的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我们更优先要做的。


4

“不能虚度时光”是心理防御机制

适当找点事做就好


心理学家有一个普遍观点,人会建立各种“心理防御机制”。不能浪费生命,一定得忙起来就是很典型的一种。


一年365天,主动被动地忙碌构成了我们的常态。就算有假期,我们也会珍惜来之不易的闲暇,给自己塞满计划。可是,疫情让我们出不了门,于是我们措手不及,好像一下子无事可做了。


作为一个常年宅着的自由职业者,忙与闲这件事我有发言权。


千万不要给自己套上每一秒都要珍惜的枷锁。那么多精彩的电影好看的书,都是需要消费的。精神层面的愉悦,并不比口腹之欲和社交之欢逊色。哪怕是打游戏,也完全没有问题,只要控制时长就行。


除此之外,像初高中放假那样,给自己制定作息计划,并且有序执行就好。


出不了门难受,瑜伽垫翻出来吧。想学点东西,在线教育已经很发达了。这不开工了嘛,不要把疫情带来的负面情绪转嫁到工作上,节省的通勤、吃饭和无效上班时间都用来玩耍了,工作时间努力一点,也不吃亏,何况很多公司还响应号召给两倍工资不是?


最近网上流行一段话:“一切终将过去,但过去之后,有的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的人已经迭代升级了。”


我不是很喜欢这种话术,仿佛在制造另一种进步的焦虑。但行动是没错的。别把弦崩太紧,只要动起来,不要一味瘫着,时光不会虚度。


5

做好长期逆风的准备

我是1987年生人。以我30多年的经历见闻,觉得80后、90后两个代际,或许不同程度地感受过拮据,但对萧条都很陌生。我们赶上了国家经济腾飞的好时候。


可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会变,有高潮,就会有低谷。2020显然不会如我们所愿重新来过,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冲击,都是强烈且显著的。可以预见,今年大概率都是艰难时刻。大势如此,个体难以免俗。


逆风翻盘是综艺的话术,难以兑现。逆水行舟是注定的事实,无从躲避。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积极一点说,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开源,节流。


消极一点,借用我平时很爱对朋友说的话:幸福的本质是做好预期管理。节制欲望,节制贪图,在更微小和细碎的人和事之中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或许会有帮助。


我们曾经给自己太多负担了:梦想,事业,金钱,前途。甚至有些时候,这些都成了我们忽视健康、疏远家人的借口。


但生死大事和非常事态,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任何时候,认识自己都有价值。


疫情无常,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处之道。平安喜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