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上班了,疫情還讓我們焦慮怎麼辦

都上班了,疫情還讓我們焦慮怎麼辦


昨天是很多地方的開工日,不允許在公司聚集的城市,線上辦公也逐步啟動。


每年春節後復工,總有一段適應期。可今年我們真的很難適應。


疫情難言樂觀,日常防護事項像鬧鐘一樣,時時提醒我們嚴格遵守。手機上不斷刷到病毒的新消息,真真假假,不看怕錯過,看了更難受。宅在家裡,不見人,沒事做,一天天就這麼浪費了。


類似的煩躁,每個人多少都會有。


疫情不僅是疫情,也成了一面鏡子,照出我們每個人內心原本就有的焦慮。


有的焦慮指向終極恐懼——死亡。當反常的態勢和隔離、重症、死亡這樣的字眼聯繫起來,對誰都是強烈的衝擊。


有些焦慮指向情緒心境——孤獨。闔家團圓走親訪友的推杯換盞,變成三三兩兩關在家裡的形影相對,在人際關係中打轉了一整年的我們,忽然迷失了方向。


有些焦慮指向自我認知——價值和意義缺失。旅遊計劃取消了,好友歡聚泡湯了,在家睡睡懶覺開開小差,我都做什麼了就虛度了一整個長假?假期沒了還得呆在家裡工作,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只有這點狀況也就算了。呆在家裡,隨時還有別的“警報”拉響。


老人堅持要出門買菜,還嫌戴口罩麻煩。孩子不小心發個燒,去醫院怕感染,不去醫院怕肺炎。稍微消停點,坐在沙發上想歇一會兒,又忍不住拿起手機刷刷刷。怎麼刷也刷不到幾條振奮人心的消息,反而繼續受錘。


所以到今天這個時間點,我特別想和你們分享一些疫情中避免焦慮的方法論。這些方法有的參考心理學專家的專業指導,有的是我親測有效的,希望也能對你們有幫助。當然,人各有異,僅供參考。


都上班了,疫情還讓我們焦慮怎麼辦


1

方法之上的“元方法”

先接受並正視疫情的發生


有朋友說,疫情看了難受,想多看點弘揚正能量的東西。


給人溫暖和鼓舞的東西,誰都喜歡。但事實已經發生了,我們不能把頭埋起來裝鴕鳥,只有直面才能過關,只有重視才能平安。比起假裝一切都沒發生,或者心存僥倖,每個人先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正能量”。


2

暫停不斷刷疫情的習慣

只關注權威的信息發佈渠道


我是學新聞傳播的,其中一部分專門講公民的媒介素養。


每個人的學歷和知識背景有別,對很多非本專業的信息,看不懂內情,分不清真假,是正常的,不必自責。但信息又不可或缺,這時候怎麼辦?


儘可能相信那些權威的發佈渠道。這些渠道包括但不限於權威媒體(比如央視、人民日報、財新、三聯),權威機構(比如世界衛生組織),權威專家(比如鍾南山)。反之,那些不權威的是什麼呢?微信群、朋友圈的截圖,並無實據的標題黨推文,等等。


你可能會說,不要裝外賓,我們都有經驗,謠言也可能是遙遙領先的預言,權威渠道發佈的信息也可能未必準確。


是的,能理解這一層,恭喜你,你的媒介素養已經進階了。接下去要做的就是根據有分歧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這也是我為什麼看來有點矛盾地把央媒和財新三聯放在一起,鼓勵大家都看。


事實不等於真相。能拼湊多少事實,我們就離真相多近。


同時,還建議大家把時間維度納入進來。如果一個渠道歷來發佈信息的準確率都很高,少有前後打臉的事,說明它的可信度是過關的。


就像鍾南山的話約等於官宣,不只是因為他年高德劭,不只是因為他領銜調查組,更因為他一直以來在防疫研究和發佈方面有目共睹的成績。


比起不斷刷朋友圈,更建議大家只看一些信得過的資訊類APP的推送通知。這樣我們不會錯過重要動態和官方信息,也不容易受謠言困擾,繼而陷入低沉甚至傳播恐慌。上街排隊搶雙黃連這樣的事也會更少發生。


3

接納負面情緒

承認它們的“合法性”


都上班了,疫情還讓我們焦慮怎麼辦


皮克斯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我們應該都看過。


裡面的道理很簡單:快樂和悲傷、恐懼和憤怒,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


我們或許都討厭負面情緒,可沒有負面情緒,正面情緒也失去了意義。只會放聲大笑的人,並不正常。


所以,既然疫情已經發生了,就不要回避緊張、焦慮、恐懼,更不要據此認為自己怯懦、搖擺、意志薄弱。這些情緒就是會出現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我們無需拼命剋制和壓抑。


把這些負面情緒說給親近的人聽,彼此分享一些真實的感受,有助於打開心門,也算是閉門生活裡感情的加分項。


比起一有負面情緒就煩躁,體察完整真實的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我們更優先要做的。


4

“不能虛度時光”是心理防禦機制

適當找點事做就好


心理學家有一個普遍觀點,人會建立各種“心理防禦機制”。不能浪費生命,一定得忙起來就是很典型的一種。


一年365天,主動被動地忙碌構成了我們的常態。就算有假期,我們也會珍惜來之不易的閒暇,給自己塞滿計劃。可是,疫情讓我們出不了門,於是我們措手不及,好像一下子無事可做了。


作為一個常年宅著的自由職業者,忙與閒這件事我有發言權。


千萬不要給自己套上每一秒都要珍惜的枷鎖。那麼多精彩的電影好看的書,都是需要消費的。精神層面的愉悅,並不比口腹之慾和社交之歡遜色。哪怕是打遊戲,也完全沒有問題,只要控制時長就行。


除此之外,像初高中放假那樣,給自己制定作息計劃,並且有序執行就好。


出不了門難受,瑜伽墊翻出來吧。想學點東西,在線教育已經很發達了。這不開工了嘛,不要把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轉嫁到工作上,節省的通勤、吃飯和無效上班時間都用來玩耍了,工作時間努力一點,也不吃虧,何況很多公司還響應號召給兩倍工資不是?


最近網上流行一段話:“一切終將過去,但過去之後,有的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的人已經迭代升級了。”


我不是很喜歡這種話術,彷彿在製造另一種進步的焦慮。但行動是沒錯的。別把弦崩太緊,只要動起來,不要一味癱著,時光不會虛度。


5

做好長期逆風的準備

我是1987年生人。以我30多年的經歷見聞,覺得80後、90後兩個代際,或許不同程度地感受過拮据,但對蕭條都很陌生。我們趕上了國家經濟騰飛的好時候。


可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會變,有高潮,就會有低谷。2020顯然不會如我們所願重新來過,疫情對各行各業的衝擊,都是強烈且顯著的。可以預見,今年大概率都是艱難時刻。大勢如此,個體難以免俗。


逆風翻盤是綜藝的話術,難以兌現。逆水行舟是註定的事實,無從躲避。


那我們能做什麼呢?


積極一點說,我們可以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開源,節流。


消極一點,借用我平時很愛對朋友說的話:幸福的本質是做好預期管理。節制慾望,節制貪圖,在更微小和細碎的人和事之中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或許會有幫助。


我們曾經給自己太多負擔了:夢想,事業,金錢,前途。甚至有些時候,這些都成了我們忽視健康、疏遠家人的藉口。


但生死大事和非常事態,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任何時候,認識自己都有價值。


疫情無常,但願我們都能找到自處之道。平安喜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