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我以為考上一所好大學,人生就會逆轉,可發現 4 年後我依然平庸。我以為讀完研究生,肯定能出人頭地,可 2 年後我還是泯然眾人。我以為的這些都是錯的。



直到拿到碩士學位,畢業 3 年後,我才明白:
改變從來不會自動發生,學習也是一項需要習得的技能。

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即使在學校裡浸泡一輩子,如果不思考,不行動,安逸的躲在象牙塔裡,所謂的學歷還真不如一張白紙來得實際。
我的大學和研究生都在中國傳媒大學上的。它有挺大的名氣和不錯的口碑,我很愛我的學校,畢業後每年都要回去看看的。
這所學校的學習資源真的很豐富,如果好好把握,我一定能被打造成一個頂優秀的人。可實際上,大學 4 年,研究生 2 年,加起來的 6 年純學習經歷,我學到的東西卻還沒有我近一年辭職在家學到的多。
這麼說來,那 6 年的受教育經歷算是挺失敗的。可我不能怪學校,畢竟修行靠個人;好像我也不能怪自己,因為那會的我就是傻嘛,即便有人提醒,我也未必會照著做。好在現在的我比原來聰明瞭許多,即便不再上學了,卻真正開始了學習之路。

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我是如何度過大學 4 年的?
上大學的四大板塊:上課,睡懶覺,追韓劇,看小說。

我延續了高中好好學生的本性,上了大學我也基本沒逃過課,規規矩矩的上課,記筆記,寫論文,成績總體來說能排在班級前 10% 吧。上課之外,其餘時間基本是純娛樂,睡到自然醒,看劇到半夜,小說不離手,簡直爽歪歪。
實際上,大部分同學都是這麼個節奏,我們覺得很正常。經歷了地獄般的高考,我們把大學視為放鬆的天堂。
但總有少數的同學,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忙著組織社團活動,忙著學英語考證,忙著見師哥師姐取經規劃未來……
然後,我們這幫閒人,取笑他們在社團甘心當老師的免費勞動力;議論他們英語學得好又能怎麼樣,反正怎麼也比不過人家英語專業的;鄙視他們不好好享受學生生涯,著急考慮畢業後的事,特別功利。
就這樣,我的大學生活基本框定在教室、食堂、宿舍三點一線上,度過了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 4 年青春。表面上,我完成了應有的學習任務,規矩上課,按時交作業,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可我從來都沒有主動的學習,那種衝著一個目標,如飢似渴,激情滿滿的去探索的衝動。對,就是少了激情,少了求知的好奇心。


如今讓我遺憾的不是:成績不突出,社交活動少,也不是沒有瘋狂的玩耍,不顧一切的戀愛,這些都是表象。
讓我最為遺憾的,是我在 20 歲的年紀,對繁華的北京,對精彩的校園,對一切新的事物,對自我發展的其他可能,我完全沒有探索欲,而是直接選擇了麻木和常規。好多事情我在嘗試之前,就被想當然的「沒用」,「沒意思」止住了前進的腳步。
最終,由於前期對畢業之後的方向幾乎沒有嘗試和思考,我匆匆忙忙找了份不理想的工作,畢業了。結果,工作沒幹多久,就徹底絕望。於是辭了職,破釜沉舟開始考研,想給自己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
我是如何度過研究生 2 年的?
成功讀研之後,我決定採取和大學完全不同的策略——儘可能的去嘗試新的事情。
於是,第一次體驗當班長,主動交新朋友,時不時去沒有去過的地方。讀書的類型也寬泛了很多,各類題材都試著拿來讀。我甚至在研二的時候,跟著一個景觀設計團隊,跑到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實習了 2 個月,凡是新鮮而陌生的,我都選擇大膽的嘗試。
就這樣,2 年間裡,我嘗試了很多事情。可回顧下來,2 年的再次學習,並沒有讓我發生太多改變,那些嘗試也只停留在了體驗的層面,我沒有深入思考,沒有潛心研究,自己的方向到底在哪裡。確切的說,我還是沒明白正確的學習姿勢。

於是我還是平平淡淡的畢業,按部就班的工作。可我心裡始終浮躁,焦灼,總覺得應該可以更好,卻又找不到問題的源頭。
於是,我把差勁的學習效果歸咎於失敗的教育體系,從此再也不迷戀學歷的傳說。自己就是個教育失敗的活生生的例子,不是嗎?
可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問題在哪裡。我在 6 年的高等教育時間裡,竟然沒有弄明白。

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學習」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怎樣是有效的學習?
學習是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它只是過程和手段,而絕不應該成為目的,它最終是為了改變行為,升級自己的。我們之所以要學習,終極目標是為了自我成長,而判斷學習是否有效,就看自己有沒有成長。如果沒有成長,一切的學習都是浪費時間。
那麼什麼才是成長呢?
1. 你的思考方式有沒有升級?
2. 你的行為習慣有沒有改進?
3. 你有沒有思考你的「思考方式」是否存在問題,然後改進?你有沒有觀察你的行為習慣是否正確,然後按照正確的方式執拗的執行?
我為什麼沒有用,技能的提升或名利的獲得等標準來評價成長呢?因為只要你學會了正確的思考方式,按照正確的方法,執拗的去做正確的事,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是很自然就能發生的。成功,不過是成長的附帶效應。可反過來,沒有成長,卻一心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
可過去愚蠢的我,就是把學習當成了目的,併為自己學習的動作本身而洋洋得意。所以我機械的閱讀,盲目的體驗,卻很少思考學習之後的路要走向哪裡。

我沒明白,參加社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自己,探索自我,最終指引自己的行為。學語言考證,不是非得出國才有必要,那是為了多打磨一個技能,好在未來多個選擇的機會;保持好奇心,嘗試新事物,不應該作為行為的目的,它只應該是方法,幫我們找到感興趣的,要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
研究生畢業後,我偶然發現,過往的一切愚蠢都是因為我的認知系統太低級了,看問題總是浮光掠影,從來沒觸及本質。那時候,我的眼裡只有表象,從沒有試著去挖掘事情背後的意義。
不過,現在想來,即便當時努力挖掘也未必有收穫,因為在那個認知水平遇到的問題,無論如何也沒法用當時的認知來找到答案啊,否則就不會有問題了。這也是我後來才想明白的。根本途徑,是升級我的認知系統。
於是 2017 年初,我果斷從國企單位辭職,給自己放空一年,專注自己的認知升級,然後重新選擇人生的方向,再次出發。

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我是如何度過 2017 年的?
這一年,我又改變了學習套路,讀書範圍直接縮小到認知範圍,凡是跟意識,思考,感覺有關的書籍,我都拿來讀,而且儘量看英文原版的(因為翻譯會丟失很多精華)。我基本上告別了虛構小說類,專攻非虛構的,能改變我大腦的書。
最初的時候,那都不算讀書了,簡直是啃書,我讀的很吃力,可收穫真的很大。我一次次的被書中的觀點驚到,被自己過去的愚蠢嚇到。這裡我列舉幾本對我提升認知,影響深遠的書籍,《把時間當作朋友》《Succeed》、《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Beyond Feelings》、《Mindset 》,這些書都有中文版,請自行查閱。
後來,我在《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這本書裡,找到了讀書的理論模型——T 型讀書法。橫槓,表示廣泛的閱讀,什麼都看,什麼都讀,那是我在大學和研究生乾的事情。豎槓,表示選擇一個對你來說重要的方向或領域,縱深閱讀,盡最大可能徹底搞清楚這個領域的要點,然後大膽的去實踐和應用。
在一段時間的專攻和實踐後,我意識到了,決定人生高度的,根本不是五花八門的方法論,技巧策略,而是對人生規律和做事原則的底層認知。簡單說,就是那些最簡單,最普世的智慧。


人人聽的耳朵起繭了,但就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道理:積極主動,深入思考,要事第一,知行合一,雙贏思維,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剛需是最大的驅動力,你的社會價值決定了你的個人價值,先去理解別人再尋求別人的理解……
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就是真正認識到這些智慧的重要性,然後結合到自己身上,把自己這一生要堅持的原則,要做的事情搞清楚,然後真的要去做,要去做,要去做。
如今,我還是不停的嘗試新事物,但這次我會思考的更多,我專注於嘗試之後我能學到什麼,新的收穫和我以前的經歷有什麼關係,然後判斷哪些行為我應該執拗的去執行;
我還是會看很多書,虛構的,非虛構的都看,但這次我不求數量的多,我專注儘可能的去吸收書中的精華,哪怕一本書我只記住一句話,但我會按照這句話來改變行為;
我還是會有困惑和迷茫的時候,我也會記錄下來,可這次不是為了發洩情緒,我是為了審視和糾正,反思問題出在哪裡,應該怎麼解決。我會想法設法把自己從困境中解救出來,繼續前行。
在我看來,學校的學習經歷和畢業後的學習經歷,最大的區別在於,我真正理解了什麼是主動學習,什麼是有效的學習。

過去學的是知識,可知識是死的。現在學的是思維,思維的活的。過去的學習是為了父母,為了成績,為了找份好工作,現在的學習完全是為了自己,為了升級思維繫統,打磨專業技能,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後逐步培養更高價值的自我。
也許,我的學校教育徹底結束了,但我覺得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學而不思,即使是博士,也是泯然眾人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希望 6 年的校園時光裡,我只專注三件事:
1. 升級自己的思維繫統,將自己的大腦研究個透徹。這是內功心法。
2. 打磨一招頂破天的技能,無可替代的一技之長,而非成績。這是比武招數。
3. 通過閱讀,諮詢,蒐集那些畢業後的人的境況與感悟,再決定自己要如何度過校園時光。別把自己當作不喑世事的學生,學著用社會人的視角看待這段時間,你會更清楚什麼事情最重要。這是決勝未來的千里眼。
過去的我,活在了當下,所以被困在了未來。我希望,現在的我和你,從此之後,讓行動活在當下,讓認知活在未來。哪怕在畢業之後,才真正明白如何當一個好學生,也是美妙的開始。

來源簡書:研究生畢業後,我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學習
作者:機長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