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有哪些历史文化名人?

小丸子的囧事儿


安徽六安名人:带兵有方,率领营部过草地只减员两人

安徽西部有个市叫六安市,是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历史上名人辈出,如春秋战国时期担任楚相的孙叔敖,汉朝时期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并与韩信共灭项羽的英布,民国大军阀、曾执政北洋军政府的段祺瑞等等。近现代史上,六安更是出了很多将才,比如上将洪学智,中将皮定均、陶勇、徐立清等人,其中六安市金寨县还因为出了59名开国将军而位列“十大将军县”之列。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名人叫杨国夫,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人,家中世代务农,十分贫寒,很早就参加了农民协会,后来加入红军。由于战功卓著,杨国夫1934年冬升任团长,并在长征开始前参加了嘉陵江战役。懋功会师时,杨国夫编入红3军团红4师10团副团长,杨国夫欣然领命。

在红4师开始过草地的时候,杨国夫奉命亲率一个营的兵力,沿途负责整个红4师的收容任务。草地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沼泽地随时可能吞没人的生命,有时候天降冰雹根本无处可躲,有些伤员连路都走不动。就这样,杨国夫带领士兵一路走来,相扶相携,不抛弃不放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地走出草地。令人称奇的是,在当时很多军队过草地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牺牲相比,杨国夫的营,仅仅减员两个人!杨国夫也因此受到全师的赞扬,令很多将士十分敬佩。

从长征过草地仅减员两人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杨国夫是十分爱护手下的,同时又能够培养出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打游击战的杨国夫,见到了时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领导人马耀南。第五军是一支起义部队,成分很杂,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农民,既有散兵游勇,也有土匪。当时很多人都在争取这支队伍,但是只有杨国夫和马耀南可以畅谈一夜。马耀南佩服杨国夫的为人和民族大义,同意投靠我党,队伍整编为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并由杨国夫担任副司令员,马耀南担任司令员。

1939年,在与日寇的一次血战中,马耀南不幸牺牲,杨国夫继任为司令员,继续带领抗日队伍驰骋在齐鲁大地上,同日伪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杨国夫带领的队伍成长很快,不仅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杨国夫带领的这支纵队,一部分成为“攻坚老虎”的17师,一部分成为以擅长阻击战闻名的28军,为解放战争立下不朽的功勋。

今天的六安,风景美丽,经济发展也很快。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应当感谢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缅怀先烈!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皋陶(上古时代)传说中上古之人,高阳氏之子;皋陶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据(史记)记载:尧时皋陶为士,与禹、契、后夷、夔、龙、益、彭祖共侍帝尧,未有分职。帝舜继位后,任命皋陶为“士”,即六工之长(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官)。他与禹共辅帝舜,明刑弼教、颇有政绩,帝舜曾赞曰:“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逝世后,禹即位,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不幸早逝,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远在新石器时代,六安就有人类活动。上古时,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动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于六(音lù)。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史记·索隐》记载:“六安国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国”,故六安又称“皋城”。

楚相:孙叔敖(生卒年不详)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安市人。西汉诸侯王。英布少年时受黥刑(黥面),故又称黥布。陈胜起义,英布随鄱阳今吴芮起兵,勇敢善战,常以少胜多,为众军之最,并助项羽获得巨鹿大捷,被封为九江王。后英布叛楚归汉,又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形成垓下之围,致项羽全军覆没。汉兴后,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以六为都。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与英布齐名的韩信、彭越先后被刘邦以谋反罪杀害,英布恐祸将及身,遂举兵反汉,不久战败被杀。



文翁(生卒年不详)舒城县人。西汉景帝末年蜀地郡守。文翁重视教育,提倡“教化”,在成都创办学校,为汉朝开创了一代教育新风,使蜀地成为“天下模范郡”。汉武帝命天下郡国都要仿效蜀郡,设立学堂。汉代地方教育的提倡和建设,一直推文翁为首功。《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三国名将:周瑜(公元175—210年)舒城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孙策授为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后人因此称他为周郎。孙权继位后授周瑜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国事。汉建安十三年,孙权授周瑜为大都督。时年9月,曹操举兵南下,周瑜与诸葛亮合谋,在赤壁火烧曹营,大获全胜,史称赤壁之战,由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舒城现存有周瑜城、周瑜桥等遗址多处。

“宋画第一”:李公麟(1049—1106年)舒城县人。自号龙眠居士,北宋著名画家,被推为“宋画第一”。他作画善用线描,运笔如行云流水,多不设色,人称“白描”,尤其擅长画马。苏东坡曾称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在我国绘画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仅《宣和画谱》所录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国画院列为我国十大名画家之一。

兽医鼻祖--元亨兄弟:兄喻仁,字本元;弟喻杰,字本亨。生卒年均不详。六安市人。元亨兄弟生活于明代末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兽医学家。兄弟俩所著《元亨疗马集》,刊行问世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全书集古代兽医之大成,内容丰富,诊疗精微,其针灸学更属兽医界独创,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兽医学巨著。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珍藏,并传往海外。经后世兽医各家多次翻刻,增删类编,现在留世版本已达70余种。

一代帝师:孙家鼐(1827—1909年)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参与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光绪二十四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管学务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石德宽(1885--1911年)寿县人,黄花岗72烈士之一。1907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同文书院,不久加入同盟会,是年龄最小的会员。1908年秋,受命回国至安庆,按照孙中山先生指示,参加新军,联络军队,参加反清组织"岳王会"。11月19日,发动了(我国第一个依靠拳军士兵来发动的)马炮营起义。1911年2月,石德宽经香港去广州,参加由黄兴等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不幸牺牲,年仅26岁,遗体安葬于黄花岗。民国初年,安徽为纪念这位开国元勋,把安庆门外的一条街命名为“德宽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