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什麼在倚天屠龍記的最後評價楊逍年老德薄?

何事男兒不讀書


楊逍被人們認為年老德薄,這是相對於張無忌而言的。也是楊逍倒黴,相比於張無忌年紀二十多歲,楊逍年紀老大自是無可辯駁,相比於張無忌的宅心仁厚,恩澤廣佈,楊逍自然也是難望其項背。若是比起明教其他人來,楊逍其實還是相當優秀,足以有資格擔當明散教主的責任呢。



雖然,楊逍曾經年少輕狂,仗著武藝高強,得罪不少武林人士,也曾經逼奸了峨眉女弟子紀曉芙,但楊逍在張無忌做了教主之後,確實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偷奸不耍滑,在明教右光明使的職位上處理著明教的大小的事務,輔佐著張無忌,為明教的和諧發展團結互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以說,在張無忌做了明教教主之後,張無忌只是一個把握大方向的,真正的具體事物都是楊逍在做,如果沒有楊逍,張無忌在明教的教主職位上不會活的那麼瀟灑,如果沒有楊逍,張無忌根本沒有時間與小姑娘們勾搭,也沒有時間到化外去尋找義父謝遜等。所以明教的繁榮與發展,楊逍功不可沒。但是楊逍所做的這一切,卻比不上張無忌的救教之功,更何況張無忌在救教之功之外,利用他高明的醫術,高強的武功,對許多人都有恩典。



張無忌光明頂上,以一人之力,對抗六大門派,將六大門派對明教的誤會一一解說清楚,化解了明教與六大門派之間的矛盾,把明教從瀕臨滅教的危險邊緣解救出夾。於明教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恩典,後來被推舉為教主,領著明教驅逐韃虜,救民於水火,深受明教眾人愛戴。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視張無忌為稱帝途中最大的絆腳石,設計張無忌聽了自己與常遇春與徐達要如何處置叛教的對話,但對話過程中,朱元璋故意隱去被處置人的姓名,讓張無忌以為是張無忌自己,因為常遇春與徐達和張無忌的關係非常密切,特別是常遇春,張無忌還曾經救過常遇春的命。因此對張無忌的打擊非常大,心灰意冷之餘,留下一封讓楊逍繼任掌門的信件,便隱名瞞姓,與趙敏做逍遙神仙去了。



楊逍雖然受命做了明教的教主,但因為前教教主是年輕有為,武功高強又德澤廣佈的張無忌,因此,相比之下,楊逍便被別人認為年老德薄了。並且,楊逍雖然輔佐張無忌有功,且楊逍的這些功德也被明教眾人如五散人兒等認可,但說到心服口服則達不到了。



也正因為如此,楊逍在羽翼已滿,如日中天的朱元璋面前,顯德微不足道,最後皇帝被朱元璋得了去。


萍風竹雨123


金庸先生評價楊逍的這句話,出自三聯版小說的最後一回,說楊逍作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爭奪帝位,讓朱元璋最終奪權稱帝。不過在新修版小說中,金庸先生卻刪去了這一段原來的設定,朱元璋在小說中也因此並不是從楊逍手中搶走了帝位。


三聯版小說結尾,張無忌因遭朱元璋設計,認為義軍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為了避免抗元復國大業毀於內部爭權,因此留下書信,將教主之位讓與楊逍,主動讓出了義軍的領導權,證明自己無意於帝位。楊逍繼任教主之後,朱元璋羽翼已豐,勢力龐大,楊逍再也轄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終徹底擺脫了明教對他的約束,稱帝建立了明朝。

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將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達終於不免於難。三聯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不過小說中金庸先生說楊逍“年老德薄”,這個“德”字,在羽菱君個人看來,指的並不是“德行”。楊逍雖然性格乖張,高傲自負,與明教眾兄弟的關係不洽,但這些都是張無忌繼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張無忌擔任教主期間,明教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團結,之前與楊逍有間隙的蝠王韋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釋前嫌,重新認識了楊逍的能力和對明教的忠誠與貢獻,對楊逍也是充滿了敬意。而且楊逍在張無忌的影響之下,他的行事作風也改變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眾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陽頂天時期年少時的他更高。

韋一笑長嘆一聲,說道:陽教主將逍遙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確是目光了得。這等高明計謀,什麼鷹王、蝠王,都是想不出來的。”《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五章》


因此,說楊逍的德行淺薄,由他繼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認同他的領導地位,是說不過去的。更何況楊逍的教主之位還是張無忌親傳的,張無忌跟陽頂天一樣,被明教教眾視為明尊降世,他的決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無異議,然後堅定不移的去執行。其實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個人認為,這個“德”字指的應當是“功德”,就是勞苦功高之意。而且,這個功德指的還不是對於明教教務,而是明教義軍的軍事。

楊逍對明教是有功的,這個無需否認。不要說當年在陽頂天死後,他獨力支撐著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務,維持著明教內部機構的正常運轉,單說他所著的《明教流傳中土記》一書,對中土明教起源和發展歷史的記載,這樣無量的功德,就足以讓他晉身明教功臣的榮譽殿堂。但是楊逍對明教有功,對明教旗下義軍的軍事,卻談不上有多大的貢獻。這一點,跟一直在前線領導著義軍東征西討,驅除蒙元光復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楊逍確實很難說得上德隆望重。

簡單來說,就是楊逍在明教總壇教眾的心目中對是明教有功的,但在義軍百萬將士的心目中,對抗元大業卻毫無功勞。驅除蒙元之後,建立新政權的領導位置,義軍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讓給楊逍了。


不過,由於並未交代清楚這一點,三聯版小說發行之後,讓許多讀者的心目中,一直認為朱元璋狼子野心,陰險狡猾,是他竊取了張無忌的帝位。這對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帶來一定的毀謗。有鑑於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說中,修改了原來的設定,重新交代了一切。

在新修版小說裡,朱元璋設局讓張無忌讓權的這段情節被全部刪掉,改成是在眾人推選他稱帝時,他自己拒絕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明確交代了義軍和明教總壇的關係,那就是明教對義軍只有表面上的統率關係。

楊逍道:“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乾淨!”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稟報,總壇也管不著他們。應天府這支紅巾軍,素來自行其是,聲勢壯盛,總壇不能殺了他們的首領,也不能以明教教規予以羈縻約束,只能任其自然。但決不能任由他們來爭教主之位,由他們來指揮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從楊逍的話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義軍其實只是名譽上受明教統領的,實際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為政。義軍的發展全是義軍首領自己的事,明教的總壇是不過問的,只要不來總壇爭奪教主之位就行。


因此,明教義軍的壯大和戰績,其實跟總壇的關係並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來。張無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的積怨,重新樹立了明教的聲名,給明教義軍的抗元大業排除了輿論的干擾,但就行軍打仗的戰果來說,他的貢獻也不大,這也是他堅決不同意稱帝的一個原因。而楊逍與張無忌相比,對義軍軍事的貢獻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義軍和總壇的關係,洗清了朱元璋竊位的冤屈之後,新修版小說也將評價楊逍“年老德薄”的這段話刪去了。畢竟已經不存在朱元璋和楊逍爭位這樣的事,朱元璋稱帝也跟楊逍是否有德關係不大了,楊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說中,楊逍是否繼任了幫主,也還不一定。因為小說中只是說“張無忌料理了教中事務,交代給楊逍、範遙、彭瑩玉暫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諾言,送趙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跡蒙古,從此不回中土,日後教主一任,必須另擇賢能。”楊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極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楊逍“年老德薄”這話說的並不準確,年輕的時候,楊逍就沒什麼人緣。

在小說第19章《禍起蕭牆破金湯》裡,金庸講了明教高手之間的往事。從這裡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首先是青翼蝠王韋一笑寒毒發作,抓住了殷天正的孫女殷離。但是因為他是鷹白眉的孫女,韋一笑寧可寒毒發作,也不喝殷離的血,差點凍死。

五散人之一的周顛日常和韋一笑不對付,但仍然捨命相助,差點死了。緊接著說不得到了,周顛說:“要不把乾坤袋裡的張無忌拿給韋一笑喝血?”結果說不得表示:不行,張無忌對五行旗、天鷹教有恩,不行。

好吧,於是說不得、冷謙、彭穎玉開始合力治療韋一笑。

中間有一個插曲,周顛隨手給了鐵冠道人一個嘴巴,打掉了他幾顆牙齒。但鐵冠道人表示:留著力氣殺敵人唄,咱倆就算了。

可以看到,四法王和五散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純內部矛盾,在六大派面前,大家同仇敵愾。

然而,這幾個人見了楊逍,幾個人卻爭起了明教領導權的問題:

“楊逍,你不願推選教主,這用心難道我周顛不知道麼?明教沒有教主,便以你光明左使為尊。哼哼,可是啊,你職位雖然最高,旁人不聽你的號令,又有何用?你調得動五行旗麼?四大護教法王肯服你指揮麼?我們五散人更是閒雲野鶴,沒當你光明左使者是甚麼東西!”

為此大家直接打了一架,差點在六大派進攻之前團滅。

然而,楊逍也並非不稱職,比如他的著作《明教流傳中土記》就是非常重要的明教作品。但是楊逍這個人生性孤傲,就是懶得解釋,以至於和大家誤會越來越深。

這個誤會直到張無忌帶楊逍攻打金剛伏魔圈的時候,周顛才意識到:原來楊逍老賊之前一直讓著我。

所以楊逍這個性格,根本當不了領導。

正因為此,殷天正離開光明頂成立天鷹教、五散人不問明教事情多年。楊逍一個人苦撐局面,但是大家居然就不領情。

所以楊逍這個人,就叫:幼年德薄、少年德薄、青年德薄、中年德薄、年老德薄。

說到底就是人太驕傲了,把別人都不當回事罷了。


酒騎風


《倚天屠龍記》文末,金庸先生有一個說法,說楊逍年老德薄。很多讀者覺得奇怪,因為這與之前楊逍這個形象不太符合。產生這樣想法的原因有二:

一、楊逍早年容貌俊秀,與範遙並稱“逍遙二仙”,簡言之就是個大帥哥。武功高強,而且按照文中隻言片語推斷,只怕還是年少成名,之後也少有敗績。胸中頗有謀略,當年就在明教身居高位,擔任光明左使,後來張無忌對他也是言聽計從,身受兩代教主倚重。種種優點,光芒萬丈,照射的讀者睜不開眼,早就掩蓋了他性格的缺陷,而覺得他是個完美的人了。

其實,楊逍的性格缺陷很明顯。太過優秀的人往往孤高自許,說直白點難以團結群眾。看看陽頂天死後,明教如同散沙,多位高層多年如一日對他諸多不服就知道了。其實說來他也冤枉,從後面的作為來看,楊逍本沒有什麼私心,也不想篡奪教主之位。但各方面能力那麼強的一個人,面對那麼多人的懷疑,他既無力自辯,又無法收拾局面,卻是為何?那麼優秀一個人,當年在明教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陽頂天臨死留言,卻傳位給謝遜卻不給他,又是為何?



二、就是現代人對“德”這個字的誤解,將其狹窄化了,以為這個“德”只指品德。我們古人有一個詞叫做“德不配位”。古人其實很講究這個“德”與“位”的問題。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到那麼高的位置,並且還能坐穩了、坐長久了,他得有與這個位置相匹配的“德”來支撐才行。其實,這個“德”不僅僅指品德,還包括你當時所處的天時、地利,你的個人能力、見識格局、行動能力,甚至你的人脈資源等等。我想這才是金庸老先生所說的年老德薄的“德”真正的內涵。張無忌退隱江湖,將教主之位傳與楊逍。楊逍當時六十有餘早已年老,精力身體不復當年,雄心壯志也不復當年,老一輩的朋友早已風流雲散,另有,朱元璋大勢已成,明教也早已沒了當年的盛況。這不是“德”薄,又是什麼呢?



墨竹秀林


年老德薄,這四個字很容易引起歧義。楊逍風流倜儻,是不是晚年又犯了作風問題呢?

楊逍年老德薄,與德行無關

金庸說楊逍年老德薄,是三聯版的事情,原話是這麼說的:

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

在新修版中,這段話又被取消了,可見金庸就是不想讀者誤會,是楊逍的德行“薄”了。

真實原因是,在倚天后期,明教的權力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轉換。原來張無忌的統治地位,正在悄悄發生變化,只是他不知道罷了。

朱元璋原本是五行旗的旗主,因為指揮得當,帶領明教連連攻城拔寨。不客氣地說,明教的整個江山,都是朱元璋帶著徐達、常遇春等人打下來的。

張無忌和楊逍、韋一笑等人,一直在光明頂,下面打仗的事情,完全交託給了五行旗。

把軍權完全交給手下,就是張無忌最愚蠢的決定。朱元璋最後終於生了異心,不甘心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給張無忌這個毛頭小子。

又害怕他武功高強,無人能制,便借韓林兒叛變一事,和徐達、常遇春當著張無忌的面,演了一出反間計,張無忌最終心寒,將教主之位傳給了楊逍。

張無忌把爛攤子給了楊逍,楊逍怎麼能接得住呢?明教的軍權已經完全在朱元璋之手,而且朱元璋又深得民心,殺了他無疑會寒了明教將士們的心。

所以明教大權,逐漸被朱元璋掌控,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楊逍當個傀儡教主,最後必然是以某種形式退位。史書是勝利者書寫的,所謂楊逍“年老德薄”,無非是給他讓位的一個理由罷了。


十點歷史君


金庸先生評價楊逍的這句話,出自三聯版小說的最後一回,說楊逍作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爭奪帝位,讓朱元璋最終奪權稱帝。不過在新修版小說中,金庸先生卻刪去了這一段原來的設定,朱元璋在小說中也因此並不是從楊逍手中搶走了帝位。


三聯版小說結尾,張無忌因遭朱元璋設計,認為義軍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為了避免抗元復國大業毀於內部爭權,因此留下書信,將教主之位讓與楊逍,主動讓出了義軍的領導權,證明自己無意於帝位。楊逍繼任教主之後,朱元璋羽翼已豐,勢力龐大,楊逍再也轄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終徹底擺脫了明教對他的約束,稱帝建立了明朝。

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後,反下令嚴禁明教,將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盡加殺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達終於不免於難。三聯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不過小說中金庸先生說楊逍“年老德薄”,這個“德”字,在羽菱君個人看來,指的並不是“德行”。楊逍雖然性格乖張,高傲自負,與明教眾兄弟的關係不洽,但這些都是張無忌繼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張無忌擔任教主期間,明教內部出現了空前的團結,之前與楊逍有間隙的蝠王韋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釋前嫌,重新認識了楊逍的能力和對明教的忠誠與貢獻,對楊逍也是充滿了敬意。而且楊逍在張無忌的影響之下,他的行事作風也改變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眾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陽頂天時期年少時的他更高。

韋一笑長嘆一聲,說道:陽教主將逍遙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確是目光了得。這等高明計謀,什麼鷹王、蝠王,都是想不出來的。”《倚天屠龍記
第二十五章》

因此,說楊逍的德行淺薄,由他繼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認同他的領導地位,是說不過去的。更何況楊逍的教主之位還是張無忌親傳的,張無忌跟陽頂天一樣,被明教教眾視為明尊降世,他的決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無異議,然後堅定不移的去執行。其實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個人認為,這個“德”字指的應當是“功德”,就是勞苦功高之意。而且,這個功德指的還不是對於明教教務,而是明教義軍的軍事。

楊逍對明教是有功的,這個無需否認。不要說當年在陽頂天死後,他獨力支撐著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務,維持著明教內部機構的正常運轉,單說他所著的《明教流傳中土記》一書,對中土明教起源和發展歷史的記載,這樣無量的功德,就足以讓他晉身明教功臣的榮譽殿堂。但是楊逍對明教有功,對明教旗下義軍的軍事,卻談不上有多大的貢獻。這一點,跟一直在前線領導著義軍東征西討,驅除蒙元光復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楊逍確實很難說得上德隆望重。

簡單來說,就是楊逍在明教總壇教眾的心目中對是明教有功的,但在義軍百萬將士的心目中,對抗元大業卻毫無功勞。驅除蒙元之後,建立新政權的領導位置,義軍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讓給楊逍了。


不過,由於並未交代清楚這一點,三聯版小說發行之後,讓許多讀者的心目中,一直認為朱元璋狼子野心,陰險狡猾,是他竊取了張無忌的帝位。這對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帶來一定的毀謗。有鑑於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說中,修改了原來的設定,重新交代了一切。在新修版小說裡,朱元璋設局讓張無忌讓權的這段情節被全部刪掉,改成是在眾人推選他稱帝時,他自己拒絕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明確交代了義軍和明教總壇的關係,那就是明教對義軍只有表面上的統率關係。

楊逍道:“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乾淨!”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稟報,總壇也管不著他們。應天府這支紅巾軍,素來自行其是,聲勢壯盛,總壇不能殺了他們的首領,也不能以明教教規予以羈縻約束,只能任其自然。但決不能任由他們來爭教主之位,由他們來指揮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從楊逍的話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義軍其實只是名譽上受明教統領的,實際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為政。義軍的發展全是義軍首領自己的事,明教的總壇是不過問的,只要不來總壇爭奪教主之位就行。因此,明教義軍的壯大和戰績,其實跟總壇的關係並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來。張無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的積怨,重新樹立了明教的聲名,給明教義軍的抗元大業排除了輿論的干擾,但就行軍打仗的戰果來說,他的貢獻也不大,這也是他堅決不同意稱帝的一個原因。而楊逍與張無忌相比,對義軍軍事的貢獻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義軍和總壇的關係,洗清了朱元璋竊位的冤屈之後,新修版小說也將評價楊逍“年老德薄”的這段話刪去了。畢竟已經不存在朱元璋和楊逍爭位這樣的事,朱元璋稱帝也跟楊逍是否有德關係不大了,楊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說中,楊逍是否繼任了幫主,也還不一定。因為小說中只是說“張無忌料理了教中事務,交代給楊逍、範遙、彭瑩玉暫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諾言,送趙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跡蒙古,從此不回中土,日後教主一任,必須另擇賢能。”楊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極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至始至終947


《倚天屠龍記》是金庸先生一部非常經典的武俠小說,也是筆者非常喜愛的一部武俠作品。

《倚天屠龍記》中的男主角張無忌有點類似郭靖,他們倆都是敦厚老實、一身正氣鐵傲骨的大俠。但在是非決斷上,張無忌的表現遠不如郭靖。張無忌的性格就像他的武功“乾坤大挪移”,總是優柔寡斷、隨遇而安,坦然接受命運。

因此,在新版的《倚天屠龍記》中,配角楊逍搶走了主角張無忌不少風頭。新《倚天屠龍記》中,楊逍這個角色非常搶眼,塑造非常成功。

劇中通過幾個小故事,完成了他孤高冷傲、文武全才、重情重義的人設。可楊逍英姿過人,為何金庸卻在原著中說他“年老德薄”呢?今天咱們就用這篇文章來聊一聊楊逍的故事。

英姿過人的楊逍

整體來看,新版《倚天屠龍記》還算中規中矩,基本上呈現了金庸原著作品的內涵。在劇情上,新版《倚天屠龍記》對原著做了不少細節上的改動。

比如殷野王、殷素素的形象比原著中更加正面,張三丰的形象比原著中“仙風道骨”的境界弱了不少,甚至還追不上身受重傷的幼年張無忌。而楊逍,他在劇中英姿過人,狂放不羈,甚至搶了張無忌的風頭。

新《倚天屠龍記》中,楊逍的外形明顯比前幾版帥了不少。

在劇中,楊逍經常一襲青衫或者白衣飄飄,是典型的書生扮相,舉手投足間有著文人的清高和狂傲。楊逍他武功高強,滅絕師太、何太沖、班淑嫻等高手在他眼中不值一哂。

為了實現紀曉芙的理想,楊逍找到了江湖上人人夢寐以求倚天劍,他卻眼都不眨的甩給了滅絕師太,然後飄然而去。倚天劍在楊逍的眼中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他的武功根本不需要倚天劍。

楊逍“年老德薄”?

隨著新版《倚天屠龍記》的熱播,相信很多讀者都非常喜歡劇中英姿過人的楊逍。可就是這樣一個武功高強的濁世書生,為何金庸先生卻在原著中說他“年老德薄”呢?

下面咱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在《倚天屠龍記》原著的末尾,張無忌決定歸隱江湖,他把明教教主之位傳給了楊逍,也把乾坤大挪移傳給了楊逍。

金庸在原著中寫到:“張無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將韓林兒沉入河中浸死。這一箭雙鵰之計,竟是不露破綻。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

張無忌把教主之位傳給楊逍時,楊逍已經五十多歲,這在古代已經進入暮年。所以“年老”二字不必多談,咱們得仔細聊聊“德薄”二字。

結合原著中的語境,金庸說楊逍“年老德薄”,其本意是說楊逍根本做不了明教教主,他控制不了朱元璋。而楊逍做不了明教教主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德薄”。

也就是說,楊逍不懂得御下之道,其德行也不夠聚攏明教教眾之心。相比之下,張無忌寬仁敦厚的德行可就比楊逍強多了。

在明教前任教主陽頂天的心中,楊逍原本是教主之位的最佳繼承人,所以他才把乾坤大挪移傳給了楊逍。為何陽頂天最後又改了主意,要把教主之位傳給謝遜呢?

這就是因為楊逍的性格問題。說白了,楊逍這個角色的底色,跟楊過、黃藥師一樣,他重情重義卻輕狂自負、做事任憑已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

陽頂天死後,明教群龍無首,光明右使範遙不知所蹤,龍王、鷹王、獅王先後離教,鷹王殷天正還自立門戶。陽頂天死後的二十年間,明教一直都是楊逍代為管理。

但楊逍不僅沒能讓明教發展壯大,反而讓明教四分五裂,猶如一盤散沙。咱們再看看武當派,張三丰一直在閉關,鑽研武學。從全書開始到全書末尾,武當派的大小事務均是宋遠橋打理。宋遠橋的領導能力明顯強過了楊逍一大截。

另外,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時,五散人雖然趕回光明頂支援,但他們跟楊逍之間素有間隙。大敵當前,面對周巔的冷嘲熱諷,楊逍一點都沉不住氣,他出手跟五散人比拼武功,最終被成昆偷襲,明教高手全部失去了戰鬥力。

如果不是張無忌橫空出世,明教就會被六大派滅了。為何五散人對張無忌佩服的五體投地,卻對楊逍百般不服呢?因為原著中的楊逍心機深沉,待棄子冷血無情。也許是因為他從小在險惡的江湖裡打滾,鑄造了一副鋼鐵心腸。

筆者認為,與其說楊逍德薄,不如說楊逍情薄。

以上是筆者根據《倚天屠龍記》原著劇情,對楊逍這個角色的分析。如果從原著的末尾看,金庸說楊逍“年老德薄”,實際上也是為了朱元璋。

《倚天屠龍記》原著中,朱元璋是明教的一個香主,他最後成為了皇帝,肯定就脫離了明教的管束。無論楊逍的能力有多大,他也不可能約束住朱元璋。

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以古代歷史為背景,但也不會篡改史實。所以,金庸就給楊逍一個臺階下,說楊逍年老德薄,管不住朱元璋。可就算張無忌不歸隱,張無忌也一樣管不住朱元璋。


史書凌軒閣


雖還未老,但是卻慢慢的感受到,德的威力。年輕時會喜歡鋒芒畢露,那樣才活的汪洋恣肆,但是後來工作生活多了,就會慢慢發現人生不是那樣的。你再有才華,或者做的再好,對於普通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對你無所求的人來說,誰會在乎呢。倒是平時對人的點滴幫助,才會讓人銘記。我想這就是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對楊逍年老德薄評價的一針見血之處。楊逍確實個性十足,於我們觀眾若代入進去,自然討喜,但是和他同教多年的同事,他的武功文采再好,卻未必歸心。

楊逍才華武功俱佳,但是個性太過驕傲。五散人上光明頂本為抵抗六大派而來,楊逍深知,而後說不得說道明教諸人不檢點之處甚多,楊逍肅然不悅,而後便是說著說著動起了手。雖然楊逍武功高強,使出乾坤大挪移。但是因此而一群人被成昆一舉所傷,若非張無忌,明教覆滅之因便在此處。周癲更是對楊逍橫挑鼻子豎挑眼,但是周癲真的是不識大體的人麼。非也非也,張無忌和三渡比拼內力之時,周癲可是唯一一個以自傷身體去求一個張無忌可能得救的希望。楊逍論武功,論才幹,確實有過人之處,比之五散人,四法王實在過之。但是陽頂天即便傳了乾坤大挪移,但是卻依然立謝遜為副教主。張無忌做教主,雖然沒有管理才能,大多需要楊逍輔佐,反而事事順利,若楊逍自己發號施令,只怕未必能這般順利。究其原因就是群雄對張無忌歸心,或多或少,在光明頂受過無忌恩惠,何況無忌還是一代神醫,講究治病救人。

五散人並非不知道自己武功不如楊逍,平時鬥嘴周癲確實好不相讓。後來見楊逍陪同攻打三渡金剛佛魔圈,才發現楊逍武功勝過自己太多,平時確是相讓的。我們生活中即便見到身邊人本事比自己好一點,或者讀書時成績比自己高那麼一點點,以為別人不過如此。只有才華能力能夠碾壓別人之時,方能讓人服氣。否則帶來的更多則是反感,別人以為不過如此,未必便不能做到。楊逍武功雖高,比之四法王未必就能高出多少。和殷天正相約趕往武當山時,雖有相讓之嫌,但是卻有不分勝敗之實。既然不能以才華武功壓過別人,便只有依靠德來聯合別人啦。

曾國藩曾說德而無才以輔之,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以主之,則近於小人。而是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願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與小人為緣分,故觀人每好有德者。待人以德,才能讓人歸心,即便才幹不夠出眾,別人也願意推舉你,維護你。但是恃才傲物者除非做的事真能讓人服氣,否則只會招來別人的不順眼罷了。倚天屠龍記中的楊逍就是邪魅狂狷,個人看似有魅力,但是真要一起做事,誰會願意與之相處呢。

張無忌看似個性不鮮明,其實他所作的一直都是施恩與人,即便是救了人之後差點被人吃掉,也終未悔改,更有不顧性命三掌以救別人。除了他待人以德之外,武功更是出眾,天下第一高手之名盛名無虛,所以才能得到群雄歸心。而楊逍呢,在三聯版中雖然得張無忌教主之位相傳,在朱元璋和繼任的明教教主相爭中,卻並沒有太多人願意支持他,何況此為內亂,能躲著皆躲之,楊逍年歲那是已長,而朱卻如日中天,實在是年老德薄,楊逍萬萬不能與立下大功,智謀計策出眾能力功勞出眾的朱元璋可比。

另類讀金庸,戲虐說歷史,不一樣的視角,帶給你不一樣的觀點。歡迎關注,點評。


斌比冰水冰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是這樣評價楊逍的“德薄才庸”,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楊逍此人人品不堪,才華也不行。但是也有人是這樣理解這四個字的,“德薄”是說楊逍沒有籠絡下屬的手段,沒有做上司的才能。“才庸”是說楊逍將自己辛苦的勞動成功輕鬆送人,沒有守住自己勞動成果的本事。但是小編並不是這樣認為的,在小編看來,楊逍這個人就是一個在主角光環的襯托下顯得有點平庸的人。

在張無忌沒有出現之前,明教教主陽頂天失蹤,讓明教眾多高手,因為利益開始了互相看不順眼,這個時候亂成一鍋粥的明教成為了其教派眼中的肥肉,誰都想來一口。明朝的教眾比較複雜他們能夠聚在一起有一部分是因為陽頂天這個高手,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利益。在陽頂天失蹤之後,沒有人有能夠媲美陽頂天的實力鎮壓住這些人。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殷天正另立山頭的事情,這件事情的發生,讓本來就沒有多團結的明教更加亂了,在這個時候楊逍能夠站出來維護明朝,讓明教散的那麼快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多也是抓瞎。

而且,就算張無忌出現之後,張無忌也就是談談戀愛,時不時在失蹤幾天,最多也就是在明教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告訴其他人明教還有人,再多也沒有了。剩下的事情全是楊逍在做,像什麼明教的大小事務全是楊逍在做。楊逍的能幹把張無忌襯托的非常沒用。

當然小編也不是想要說什麼,小編不管是在影視劇中的張無忌還是原書中的張無忌,在明教中,張無忌就是一個只能拿出去炫耀的武器,而且張無忌似乎也只剩下武力這點可以炫耀了。張無忌和楊逍相比,楊逍這個什麼事都處理的人更像是明教的教主。

其實,小編倒是覺得,在《倚天屠龍記》中,楊逍更像是為了明教什麼都能做的,至少楊逍為了明教能放棄明教教主之位,為了明教擔負起張無忌不處理的瑣事。在這種情況下,楊逍並沒有金庸所說的那樣“德薄才庸”之人。頂多就是一個沒有實力,無法站在人前,做穩教主位置的可憐人。


不靠譜的歷史研究者


金老先生在正文最後一章‘不識張郎是張郎’中寫道:

張無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將韓林兒沉入河中浸死。這一箭雙鵰之計,竟是不露破綻。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

這裡的‘德’,青衫認為是恩德的意思。

張無忌對於明教上下有救命之恩,而楊逍在紀曉芙死後就不大管事,後面也是跟著張無忌到處跑,他對明教上下,尤其是義軍並沒有什麼恩德,不足以被推舉為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