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倚天屠龙记的最后评价杨逍年老德薄?

何事男儿不读书


杨逍被人们认为年老德薄,这是相对于张无忌而言的。也是杨逍倒霉,相比于张无忌年纪二十多岁,杨逍年纪老大自是无可辩驳,相比于张无忌的宅心仁厚,恩泽广布,杨逍自然也是难望其项背。若是比起明教其他人来,杨逍其实还是相当优秀,足以有资格担当明散教主的责任呢。



虽然,杨逍曾经年少轻狂,仗着武艺高强,得罪不少武林人士,也曾经逼奸了峨眉女弟子纪晓芙,但杨逍在张无忌做了教主之后,确实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偷奸不耍滑,在明教右光明使的职位上处理着明教的大小的事务,辅佐着张无忌,为明教的和谐发展团结互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在张无忌做了明教教主之后,张无忌只是一个把握大方向的,真正的具体事物都是杨逍在做,如果没有杨逍,张无忌在明教的教主职位上不会活的那么潇洒,如果没有杨逍,张无忌根本没有时间与小姑娘们勾搭,也没有时间到化外去寻找义父谢逊等。所以明教的繁荣与发展,杨逍功不可没。但是杨逍所做的这一切,却比不上张无忌的救教之功,更何况张无忌在救教之功之外,利用他高明的医术,高强的武功,对许多人都有恩典。



张无忌光明顶上,以一人之力,对抗六大门派,将六大门派对明教的误会一一解说清楚,化解了明教与六大门派之间的矛盾,把明教从濒临灭教的危险边缘解救出夹。于明教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恩典,后来被推举为教主,领着明教驱逐鞑虏,救民于水火,深受明教众人爱戴。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视张无忌为称帝途中最大的绊脚石,设计张无忌听了自己与常遇春与徐达要如何处置叛教的对话,但对话过程中,朱元璋故意隐去被处置人的姓名,让张无忌以为是张无忌自己,因为常遇春与徐达和张无忌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常遇春,张无忌还曾经救过常遇春的命。因此对张无忌的打击非常大,心灰意冷之余,留下一封让杨逍继任掌门的信件,便隐名瞒姓,与赵敏做逍遥神仙去了。



杨逍虽然受命做了明教的教主,但因为前教教主是年轻有为,武功高强又德泽广布的张无忌,因此,相比之下,杨逍便被别人认为年老德薄了。并且,杨逍虽然辅佐张无忌有功,且杨逍的这些功德也被明教众人如五散人儿等认可,但说到心服口服则达不到了。



也正因为如此,杨逍在羽翼已满,如日中天的朱元璋面前,显德微不足道,最后皇帝被朱元璋得了去。


萍风竹雨123


金庸先生评价杨逍的这句话,出自三联版小说的最后一回,说杨逍作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争夺帝位,让朱元璋最终夺权称帝。不过在新修版小说中,金庸先生却删去了这一段原来的设定,朱元璋在小说中也因此并不是从杨逍手中抢走了帝位。


三联版小说结尾,张无忌因遭朱元璋设计,认为义军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为了避免抗元复国大业毁于内部争权,因此留下书信,将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主动让出了义军的领导权,证明自己无意于帝位。杨逍继任教主之后,朱元璋羽翼已丰,势力庞大,杨逍再也辖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终彻底摆脱了明教对他的约束,称帝建立了明朝。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不过小说中金庸先生说杨逍“年老德薄”,这个“德”字,在羽菱君个人看来,指的并不是“德行”。杨逍虽然性格乖张,高傲自负,与明教众兄弟的关系不洽,但这些都是张无忌继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张无忌担任教主期间,明教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之前与杨逍有间隙的蝠王韦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释前嫌,重新认识了杨逍的能力和对明教的忠诚与贡献,对杨逍也是充满了敬意。而且杨逍在张无忌的影响之下,他的行事作风也改变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阳顶天时期年少时的他更高。

韦一笑长叹一声,说道:阳教主将逍遥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确是目光了得。这等高明计谋,什么鹰王、蝠王,都是想不出来的。”《倚天屠龙记•第二十五章》


因此,说杨逍的德行浅薄,由他继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认同他的领导地位,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杨逍的教主之位还是张无忌亲传的,张无忌跟阳顶天一样,被明教教众视为明尊降世,他的决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无异议,然后坚定不移的去执行。其实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个人认为,这个“德”字指的应当是“功德”,就是劳苦功高之意。而且,这个功德指的还不是对于明教教务,而是明教义军的军事。

杨逍对明教是有功的,这个无需否认。不要说当年在阳顶天死后,他独力支撑着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务,维持着明教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单说他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一书,对中土明教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记载,这样无量的功德,就足以让他晋身明教功臣的荣誉殿堂。但是杨逍对明教有功,对明教旗下义军的军事,却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这一点,跟一直在前线领导着义军东征西讨,驱除蒙元光复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杨逍确实很难说得上德隆望重。

简单来说,就是杨逍在明教总坛教众的心目中对是明教有功的,但在义军百万将士的心目中,对抗元大业却毫无功劳。驱除蒙元之后,建立新政权的领导位置,义军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让给杨逍了。


不过,由于并未交代清楚这一点,三联版小说发行之后,让许多读者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朱元璋狼子野心,阴险狡猾,是他窃取了张无忌的帝位。这对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带来一定的毁谤。有鉴于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说中,修改了原来的设定,重新交代了一切。

在新修版小说里,朱元璋设局让张无忌让权的这段情节被全部删掉,改成是在众人推选他称帝时,他自己拒绝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明确交代了义军和明教总坛的关系,那就是明教对义军只有表面上的统率关系。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从杨逍的话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义军其实只是名誉上受明教统领的,实际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义军的发展全是义军首领自己的事,明教的总坛是不过问的,只要不来总坛争夺教主之位就行。


因此,明教义军的壮大和战绩,其实跟总坛的关系并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来。张无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与中原武林各派的积怨,重新树立了明教的声名,给明教义军的抗元大业排除了舆论的干扰,但就行军打仗的战果来说,他的贡献也不大,这也是他坚决不同意称帝的一个原因。而杨逍与张无忌相比,对义军军事的贡献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义军和总坛的关系,洗清了朱元璋窃位的冤屈之后,新修版小说也将评价杨逍“年老德薄”的这段话删去了。毕竟已经不存在朱元璋和杨逍争位这样的事,朱元璋称帝也跟杨逍是否有德关系不大了,杨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说中,杨逍是否继任了帮主,也还不一定。因为小说中只是说“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须另择贤能。”杨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极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杨逍“年老德薄”这话说的并不准确,年轻的时候,杨逍就没什么人缘。

在小说第19章《祸起萧墙破金汤》里,金庸讲了明教高手之间的往事。从这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首先是青翼蝠王韦一笑寒毒发作,抓住了殷天正的孙女殷离。但是因为他是鹰白眉的孙女,韦一笑宁可寒毒发作,也不喝殷离的血,差点冻死。

五散人之一的周颠日常和韦一笑不对付,但仍然舍命相助,差点死了。紧接着说不得到了,周颠说:“要不把乾坤袋里的张无忌拿给韦一笑喝血?”结果说不得表示:不行,张无忌对五行旗、天鹰教有恩,不行。

好吧,于是说不得、冷谦、彭颖玉开始合力治疗韦一笑。

中间有一个插曲,周颠随手给了铁冠道人一个嘴巴,打掉了他几颗牙齿。但铁冠道人表示:留着力气杀敌人呗,咱俩就算了。

可以看到,四法王和五散人之间的关系真的是纯内部矛盾,在六大派面前,大家同仇敌忾。

然而,这几个人见了杨逍,几个人却争起了明教领导权的问题:

“杨逍,你不愿推选教主,这用心难道我周颠不知道么?明教没有教主,便以你光明左使为尊。哼哼,可是啊,你职位虽然最高,旁人不听你的号令,又有何用?你调得动五行旗么?四大护教法王肯服你指挥么?我们五散人更是闲云野鹤,没当你光明左使者是甚么东西!”

为此大家直接打了一架,差点在六大派进攻之前团灭。

然而,杨逍也并非不称职,比如他的著作《明教流传中土记》就是非常重要的明教作品。但是杨逍这个人生性孤傲,就是懒得解释,以至于和大家误会越来越深。

这个误会直到张无忌带杨逍攻打金刚伏魔圈的时候,周颠才意识到:原来杨逍老贼之前一直让着我。

所以杨逍这个性格,根本当不了领导。

正因为此,殷天正离开光明顶成立天鹰教、五散人不问明教事情多年。杨逍一个人苦撑局面,但是大家居然就不领情。

所以杨逍这个人,就叫:幼年德薄、少年德薄、青年德薄、中年德薄、年老德薄。

说到底就是人太骄傲了,把别人都不当回事罢了。


酒骑风


《倚天屠龙记》文末,金庸先生有一个说法,说杨逍年老德薄。很多读者觉得奇怪,因为这与之前杨逍这个形象不太符合。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有二:

一、杨逍早年容貌俊秀,与范遥并称“逍遥二仙”,简言之就是个大帅哥。武功高强,而且按照文中只言片语推断,只怕还是年少成名,之后也少有败绩。胸中颇有谋略,当年就在明教身居高位,担任光明左使,后来张无忌对他也是言听计从,身受两代教主倚重。种种优点,光芒万丈,照射的读者睁不开眼,早就掩盖了他性格的缺陷,而觉得他是个完美的人了。

其实,杨逍的性格缺陷很明显。太过优秀的人往往孤高自许,说直白点难以团结群众。看看阳顶天死后,明教如同散沙,多位高层多年如一日对他诸多不服就知道了。其实说来他也冤枉,从后面的作为来看,杨逍本没有什么私心,也不想篡夺教主之位。但各方面能力那么强的一个人,面对那么多人的怀疑,他既无力自辩,又无法收拾局面,却是为何?那么优秀一个人,当年在明教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阳顶天临死留言,却传位给谢逊却不给他,又是为何?



二、就是现代人对“德”这个字的误解,将其狭窄化了,以为这个“德”只指品德。我们古人有一个词叫做“德不配位”。古人其实很讲究这个“德”与“位”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到那么高的位置,并且还能坐稳了、坐长久了,他得有与这个位置相匹配的“德”来支撑才行。其实,这个“德”不仅仅指品德,还包括你当时所处的天时、地利,你的个人能力、见识格局、行动能力,甚至你的人脉资源等等。我想这才是金庸老先生所说的年老德薄的“德”真正的内涵。张无忌退隐江湖,将教主之位传与杨逍。杨逍当时六十有余早已年老,精力身体不复当年,雄心壮志也不复当年,老一辈的朋友早已风流云散,另有,朱元璋大势已成,明教也早已没了当年的盛况。这不是“德”薄,又是什么呢?



墨竹秀林


年老德薄,这四个字很容易引起歧义。杨逍风流倜傥,是不是晚年又犯了作风问题呢?

杨逍年老德薄,与德行无关

金庸说杨逍年老德薄,是三联版的事情,原话是这么说的: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在新修版中,这段话又被取消了,可见金庸就是不想读者误会,是杨逍的德行“薄”了。

真实原因是,在倚天后期,明教的权力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换。原来张无忌的统治地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只是他不知道罢了。

朱元璋原本是五行旗的旗主,因为指挥得当,带领明教连连攻城拔寨。不客气地说,明教的整个江山,都是朱元璋带着徐达、常遇春等人打下来的。

张无忌和杨逍、韦一笑等人,一直在光明顶,下面打仗的事情,完全交托给了五行旗。

把军权完全交给手下,就是张无忌最愚蠢的决定。朱元璋最后终于生了异心,不甘心自己打下的江山,送给张无忌这个毛头小子。

又害怕他武功高强,无人能制,便借韩林儿叛变一事,和徐达、常遇春当着张无忌的面,演了一出反间计,张无忌最终心寒,将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

张无忌把烂摊子给了杨逍,杨逍怎么能接得住呢?明教的军权已经完全在朱元璋之手,而且朱元璋又深得民心,杀了他无疑会寒了明教将士们的心。

所以明教大权,逐渐被朱元璋掌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杨逍当个傀儡教主,最后必然是以某种形式退位。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所谓杨逍“年老德薄”,无非是给他让位的一个理由罢了。


十点历史君


金庸先生评价杨逍的这句话,出自三联版小说的最后一回,说杨逍作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争夺帝位,让朱元璋最终夺权称帝。不过在新修版小说中,金庸先生却删去了这一段原来的设定,朱元璋在小说中也因此并不是从杨逍手中抢走了帝位。


三联版小说结尾,张无忌因遭朱元璋设计,认为义军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为了避免抗元复国大业毁于内部争权,因此留下书信,将教主之位让与杨逍,主动让出了义军的领导权,证明自己无意于帝位。杨逍继任教主之后,朱元璋羽翼已丰,势力庞大,杨逍再也辖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终彻底摆脱了明教对他的约束,称帝建立了明朝。

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反下令严禁明教,将教中曾立大功的兄弟尽加杀戮。常遇春因病早死,徐达终于不免于难。三联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不过小说中金庸先生说杨逍“年老德薄”,这个“德”字,在羽菱君个人看来,指的并不是“德行”。杨逍虽然性格乖张,高傲自负,与明教众兄弟的关系不洽,但这些都是张无忌继任教主之前的事。在张无忌担任教主期间,明教内部出现了空前的团结,之前与杨逍有间隙的蝠王韦一笑和五散人等,都冰释前嫌,重新认识了杨逍的能力和对明教的忠诚与贡献,对杨逍也是充满了敬意。而且杨逍在张无忌的影响之下,他的行事作风也改变了很多,因此他在明教教众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比阳顶天时期年少时的他更高。

韦一笑长叹一声,说道:阳教主将逍遥二仙排名在四大法王之上,确是目光了得。这等高明计谋,什么鹰王、蝠王,都是想不出来的。”《倚天屠龙记
第二十五章》

因此,说杨逍的德行浅薄,由他继任教主,明教中人不认同他的领导地位,是说不过去的。更何况杨逍的教主之位还是张无忌亲传的,张无忌跟阳顶天一样,被明教教众视为明尊降世,他的决策和言行,明教上下必定是毫无异议,然后坚定不移的去执行。其实按字面上的意思,羽菱君个人认为,这个“德”字指的应当是“功德”,就是劳苦功高之意。而且,这个功德指的还不是对于明教教务,而是明教义军的军事。

杨逍对明教是有功的,这个无需否认。不要说当年在阳顶天死后,他独力支撑着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务,维持着明教内部机构的正常运转,单说他所著的《明教流传中土记》一书,对中土明教起源和发展历史的记载,这样无量的功德,就足以让他晋身明教功臣的荣誉殿堂。但是杨逍对明教有功,对明教旗下义军的军事,却谈不上有多大的贡献。这一点,跟一直在前线领导着义军东征西讨,驱除蒙元光复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杨逍确实很难说得上德隆望重。

简单来说,就是杨逍在明教总坛教众的心目中对是明教有功的,但在义军百万将士的心目中,对抗元大业却毫无功劳。驱除蒙元之后,建立新政权的领导位置,义军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让给杨逍了。


不过,由于并未交代清楚这一点,三联版小说发行之后,让许多读者的心目中,一直认为朱元璋狼子野心,阴险狡猾,是他窃取了张无忌的帝位。这对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带来一定的毁谤。有鉴于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说中,修改了原来的设定,重新交代了一切。在新修版小说里,朱元璋设局让张无忌让权的这段情节被全部删掉,改成是在众人推选他称帝时,他自己拒绝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明确交代了义军和明教总坛的关系,那就是明教对义军只有表面上的统率关系。

杨逍道:“不管兵革战阵,明教光明干净!”他简略解释:明教义军在各地起事,杀官造反,闹得蒙元手足无措,战阵有成有败,他们既不向总坛禀报,总坛也管不着他们。应天府这支红巾军,素来自行其是,声势壮盛,总坛不能杀了他们的首领,也不能以明教教规予以羁縻约束,只能任其自然。但决不能任由他们来争教主之位,由他们来指挥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终章》

从杨逍的话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义军其实只是名誉上受明教统领的,实际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义军的发展全是义军首领自己的事,明教的总坛是不过问的,只要不来总坛争夺教主之位就行。因此,明教义军的壮大和战绩,其实跟总坛的关系并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来。张无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与中原武林各派的积怨,重新树立了明教的声名,给明教义军的抗元大业排除了舆论的干扰,但就行军打仗的战果来说,他的贡献也不大,这也是他坚决不同意称帝的一个原因。而杨逍与张无忌相比,对义军军事的贡献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义军和总坛的关系,洗清了朱元璋窃位的冤屈之后,新修版小说也将评价杨逍“年老德薄”的这段话删去了。毕竟已经不存在朱元璋和杨逍争位这样的事,朱元璋称帝也跟杨逍是否有德关系不大了,杨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说中,杨逍是否继任了帮主,也还不一定。因为小说中只是说“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须另择贤能。”杨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极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至始至終947


《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先生一部非常经典的武侠小说,也是笔者非常喜爱的一部武侠作品。

《倚天屠龙记》中的男主角张无忌有点类似郭靖,他们俩都是敦厚老实、一身正气铁傲骨的大侠。但在是非决断上,张无忌的表现远不如郭靖。张无忌的性格就像他的武功“乾坤大挪移”,总是优柔寡断、随遇而安,坦然接受命运。

因此,在新版的《倚天屠龙记》中,配角杨逍抢走了主角张无忌不少风头。新《倚天屠龙记》中,杨逍这个角色非常抢眼,塑造非常成功。

剧中通过几个小故事,完成了他孤高冷傲、文武全才、重情重义的人设。可杨逍英姿过人,为何金庸却在原著中说他“年老德薄”呢?今天咱们就用这篇文章来聊一聊杨逍的故事。

英姿过人的杨逍

整体来看,新版《倚天屠龙记》还算中规中矩,基本上呈现了金庸原著作品的内涵。在剧情上,新版《倚天屠龙记》对原著做了不少细节上的改动。

比如殷野王、殷素素的形象比原著中更加正面,张三丰的形象比原著中“仙风道骨”的境界弱了不少,甚至还追不上身受重伤的幼年张无忌。而杨逍,他在剧中英姿过人,狂放不羁,甚至抢了张无忌的风头。

新《倚天屠龙记》中,杨逍的外形明显比前几版帅了不少。

在剧中,杨逍经常一袭青衫或者白衣飘飘,是典型的书生扮相,举手投足间有着文人的清高和狂傲。杨逍他武功高强,灭绝师太、何太冲、班淑娴等高手在他眼中不值一哂。

为了实现纪晓芙的理想,杨逍找到了江湖上人人梦寐以求倚天剑,他却眼都不眨的甩给了灭绝师太,然后飘然而去。倚天剑在杨逍的眼中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他的武功根本不需要倚天剑。

杨逍“年老德薄”?

随着新版《倚天屠龙记》的热播,相信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剧中英姿过人的杨逍。可就是这样一个武功高强的浊世书生,为何金庸先生却在原著中说他“年老德薄”呢?

下面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在《倚天屠龙记》原著的末尾,张无忌决定归隐江湖,他把明教教主之位传给了杨逍,也把乾坤大挪移传给了杨逍。

金庸在原著中写到:“张无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将韩林儿沉入河中浸死。这一箭双雕之计,竟是不露破绽。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张无忌把教主之位传给杨逍时,杨逍已经五十多岁,这在古代已经进入暮年。所以“年老”二字不必多谈,咱们得仔细聊聊“德薄”二字。

结合原著中的语境,金庸说杨逍“年老德薄”,其本意是说杨逍根本做不了明教教主,他控制不了朱元璋。而杨逍做不了明教教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德薄”。

也就是说,杨逍不懂得御下之道,其德行也不够聚拢明教教众之心。相比之下,张无忌宽仁敦厚的德行可就比杨逍强多了。

在明教前任教主阳顶天的心中,杨逍原本是教主之位的最佳继承人,所以他才把乾坤大挪移传给了杨逍。为何阳顶天最后又改了主意,要把教主之位传给谢逊呢?

这就是因为杨逍的性格问题。说白了,杨逍这个角色的底色,跟杨过、黄药师一样,他重情重义却轻狂自负、做事任凭已心,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

阳顶天死后,明教群龙无首,光明右使范遥不知所踪,龙王、鹰王、狮王先后离教,鹰王殷天正还自立门户。阳顶天死后的二十年间,明教一直都是杨逍代为管理。

但杨逍不仅没能让明教发展壮大,反而让明教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咱们再看看武当派,张三丰一直在闭关,钻研武学。从全书开始到全书末尾,武当派的大小事务均是宋远桥打理。宋远桥的领导能力明显强过了杨逍一大截。

另外,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五散人虽然赶回光明顶支援,但他们跟杨逍之间素有间隙。大敌当前,面对周巅的冷嘲热讽,杨逍一点都沉不住气,他出手跟五散人比拼武功,最终被成昆偷袭,明教高手全部失去了战斗力。

如果不是张无忌横空出世,明教就会被六大派灭了。为何五散人对张无忌佩服的五体投地,却对杨逍百般不服呢?因为原著中的杨逍心机深沉,待弃子冷血无情。也许是因为他从小在险恶的江湖里打滚,铸造了一副钢铁心肠。

笔者认为,与其说杨逍德薄,不如说杨逍情薄。

以上是笔者根据《倚天屠龙记》原著剧情,对杨逍这个角色的分析。如果从原著的末尾看,金庸说杨逍“年老德薄”,实际上也是为了朱元璋。

《倚天屠龙记》原著中,朱元璋是明教的一个香主,他最后成为了皇帝,肯定就脱离了明教的管束。无论杨逍的能力有多大,他也不可能约束住朱元璋。

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以古代历史为背景,但也不会篡改史实。所以,金庸就给杨逍一个台阶下,说杨逍年老德薄,管不住朱元璋。可就算张无忌不归隐,张无忌也一样管不住朱元璋。


史书凌轩阁


虽还未老,但是却慢慢的感受到,德的威力。年轻时会喜欢锋芒毕露,那样才活的汪洋恣肆,但是后来工作生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人生不是那样的。你再有才华,或者做的再好,对于普通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对你无所求的人来说,谁会在乎呢。倒是平时对人的点滴帮助,才会让人铭记。我想这就是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杨逍年老德薄评价的一针见血之处。杨逍确实个性十足,于我们观众若代入进去,自然讨喜,但是和他同教多年的同事,他的武功文采再好,却未必归心。

杨逍才华武功俱佳,但是个性太过骄傲。五散人上光明顶本为抵抗六大派而来,杨逍深知,而后说不得说道明教诸人不检点之处甚多,杨逍肃然不悦,而后便是说着说着动起了手。虽然杨逍武功高强,使出乾坤大挪移。但是因此而一群人被成昆一举所伤,若非张无忌,明教覆灭之因便在此处。周癫更是对杨逍横挑鼻子竖挑眼,但是周癫真的是不识大体的人么。非也非也,张无忌和三渡比拼内力之时,周癫可是唯一一个以自伤身体去求一个张无忌可能得救的希望。杨逍论武功,论才干,确实有过人之处,比之五散人,四法王实在过之。但是阳顶天即便传了乾坤大挪移,但是却依然立谢逊为副教主。张无忌做教主,虽然没有管理才能,大多需要杨逍辅佐,反而事事顺利,若杨逍自己发号施令,只怕未必能这般顺利。究其原因就是群雄对张无忌归心,或多或少,在光明顶受过无忌恩惠,何况无忌还是一代神医,讲究治病救人。

五散人并非不知道自己武功不如杨逍,平时斗嘴周癫确实好不相让。后来见杨逍陪同攻打三渡金刚佛魔圈,才发现杨逍武功胜过自己太多,平时确是相让的。我们生活中即便见到身边人本事比自己好一点,或者读书时成绩比自己高那么一点点,以为别人不过如此。只有才华能力能够碾压别人之时,方能让人服气。否则带来的更多则是反感,别人以为不过如此,未必便不能做到。杨逍武功虽高,比之四法王未必就能高出多少。和殷天正相约赶往武当山时,虽有相让之嫌,但是却有不分胜败之实。既然不能以才华武功压过别人,便只有依靠德来联合别人啦。

曾国藩曾说德而无才以辅之,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以主之,则近于小人。而是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愿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与小人为缘分,故观人每好有德者。待人以德,才能让人归心,即便才干不够出众,别人也愿意推举你,维护你。但是恃才傲物者除非做的事真能让人服气,否则只会招来别人的不顺眼罢了。倚天屠龙记中的杨逍就是邪魅狂狷,个人看似有魅力,但是真要一起做事,谁会愿意与之相处呢。

张无忌看似个性不鲜明,其实他所作的一直都是施恩与人,即便是救了人之后差点被人吃掉,也终未悔改,更有不顾性命三掌以救别人。除了他待人以德之外,武功更是出众,天下第一高手之名盛名无虚,所以才能得到群雄归心。而杨逍呢,在三联版中虽然得张无忌教主之位相传,在朱元璋和继任的明教教主相争中,却并没有太多人愿意支持他,何况此为内乱,能躲着皆躲之,杨逍年岁那是已长,而朱却如日中天,实在是年老德薄,杨逍万万不能与立下大功,智谋计策出众能力功劳出众的朱元璋可比。

另类读金庸,戏虐说历史,不一样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观点。欢迎关注,点评。


斌比冰水冰


在《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是这样评价杨逍的“德薄才庸”,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杨逍此人人品不堪,才华也不行。但是也有人是这样理解这四个字的,“德薄”是说杨逍没有笼络下属的手段,没有做上司的才能。“才庸”是说杨逍将自己辛苦的劳动成功轻松送人,没有守住自己劳动成果的本事。但是小编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在小编看来,杨逍这个人就是一个在主角光环的衬托下显得有点平庸的人。

在张无忌没有出现之前,明教教主阳顶天失踪,让明教众多高手,因为利益开始了互相看不顺眼,这个时候乱成一锅粥的明教成为了其教派眼中的肥肉,谁都想来一口。明朝的教众比较复杂他们能够聚在一起有一部分是因为阳顶天这个高手,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利益。在阳顶天失踪之后,没有人有能够媲美阳顶天的实力镇压住这些人。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了殷天正另立山头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本来就没有多团结的明教更加乱了,在这个时候杨逍能够站出来维护明朝,让明教散的那么快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多也是抓瞎。

而且,就算张无忌出现之后,张无忌也就是谈谈恋爱,时不时在失踪几天,最多也就是在明教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告诉其他人明教还有人,再多也没有了。剩下的事情全是杨逍在做,像什么明教的大小事务全是杨逍在做。杨逍的能干把张无忌衬托的非常没用。

当然小编也不是想要说什么,小编不管是在影视剧中的张无忌还是原书中的张无忌,在明教中,张无忌就是一个只能拿出去炫耀的武器,而且张无忌似乎也只剩下武力这点可以炫耀了。张无忌和杨逍相比,杨逍这个什么事都处理的人更像是明教的教主。

其实,小编倒是觉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杨逍更像是为了明教什么都能做的,至少杨逍为了明教能放弃明教教主之位,为了明教担负起张无忌不处理的琐事。在这种情况下,杨逍并没有金庸所说的那样“德薄才庸”之人。顶多就是一个没有实力,无法站在人前,做稳教主位置的可怜人。


不靠谱的历史研究者


金老先生在正文最后一章‘不识张郎是张郎’中写道:

张无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将韩林儿沉入河中浸死。这一箭双雕之计,竟是不露破绽。后来杨逍虽继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统兵百万之众,杨逍又年老德薄,万万不能与他争帝皇之位了。

这里的‘德’,青衫认为是恩德的意思。

张无忌对于明教上下有救命之恩,而杨逍在纪晓芙死后就不大管事,后面也是跟着张无忌到处跑,他对明教上下,尤其是义军并没有什么恩德,不足以被推举为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