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权更替时政局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来帮助新帝稳定政局?

9eN7y_sky


江山稳固,基业千秋万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的皇帝们都追求的梦想,但是对于古代的皇帝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确保自己的权利稳固,所以历史上就没有几个皇帝愿意提前退位,跟何况这些皇帝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提前退位后一直活着,太上皇这个位置岂不是很尴尬吗?

秦始皇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一些太上皇,比如李渊,李隆基,朱祁镇,爱新觉罗·弘历,但是我们看看这些太上皇退位后的经历就知道,除了乾隆皇帝退位后,待遇还不错,其他的几位太上皇被迫退位后,过得一个比一个惨,有了这些例子的借鉴,这些古代的皇帝们自然不会随意去考虑退位。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这个时候正在和裴寂,萧瑀等人在海池上泛舟,尉迟恭身穿戎甲,带着兵丁来到李渊面前,说他是来保护李渊的,李渊等人被控制住了,身边的大臣们开始建议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无可奈何之下,写下了诏书,移交了军政大权。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两个月后,李渊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在太极宫中隐居,李渊在太极宫生活了两年,李世民为他修好了大安宫后,李渊才迁出了太极宫,李渊退位后,几乎就没有参与过任何政治活动,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参加李世民举办的宴会,作为太平盛世的旁观者。

公元635年,当了九年太上皇的李渊驾崩了,李渊这个太上皇退位后,完全移交了手中的权利,不再参与政务,尽可能的避免和朝臣们接触,以免造成政治危机,引起李世民猜忌,所以李渊当太上皇时,根本谈不上帮新帝稳定政局。

唐高祖李渊画像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李隆基被迫当上了太上皇,后来李隆基回到了长安,隐居在兴庆宫中。最开始李隆基有陈玄礼,高力士,和一群宫人陪伴,退休生活也还是很不错,但后来再宦官李辅国挑拨下,高力士被流放,陈玄礼被致仕,李隆基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一个,公元762年,李隆基抑郁而终。

李亨当太子的时候,就常常遭到李隆基猜忌,李亨这个太子当得提心吊胆,所以出现李亨登基逼李隆基退位,这似乎完全在预料之中。李亨对李隆基处处提防,马嵬坡兵变也是李亨发动的,两人早已关系破裂,怎么又可能帮新皇帝稳固政权呢?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唯一能算是帮新帝稳固政权的,乾隆皇帝可能算一个,但是乾隆皇帝退位是让位不让权,大权还在掌握在乾隆皇帝手上的,嘉庆皇帝重要政务全要找乾隆皇帝汇报,在权臣和珅面前,嘉庆皇帝还得谨言慎行,这哪里像是个皇帝呢?所以乾隆皇帝退位,只是形式上的退位,对嘉庆皇帝稳固政权根本就没啥帮助。

山无二虎,国无二君,所以涉及到政权交替时,新皇帝和老皇帝之间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国家到底谁说了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别说是稳定政权了,说不定还会出现内乱,与其这样,那还不如等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再来接手政权更稳妥。

乾隆皇帝画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总感觉古代帝王在传位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是老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才继位,这种做法,常常会引起一些动荡。

于是,这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难道古代的皇帝不可以提前几年退休。把皇位让出来让给新皇帝,扶他走一程吗?这样一来,权力不是可以完成平稳交接,国家的动乱变得很少吗?

(赵武灵王)

这个主意,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不过说起来,在古代却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重要一点。就是皇权具有极大的独裁性。这种独裁性,是一种为所欲为的特性,它决定着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种权力交给别人,就算是交给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

不过,退一万步说,就算皇帝愿意把权力交出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为什么说不太现实呢?

其一,皇帝无法掌控自己什么时候死。

皇帝如果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他提前两三年退下来,让新皇帝干,他再扶持一下,也是可能的。两三年的时间,完全可以让一个新皇帝熟悉皇帝的各种事务。

但是,皇帝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死啊。

如果老皇帝把权力交给新皇帝以后,过了两三年,过了四五年,他还活着,这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万一他还想干,那可怎么办呢?

历史上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赵武灵王就提前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但是后来,他又想干了。但又把权力夺不回来。于是,他就撺掇他的另一个儿子,和这个国君儿子斗,他想渔翁得利。不过最终的结果是,由此引得赵国的朝廷一片混乱,而他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悲剧。

(乾隆画像)

其二,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

为什么说皇帝不能平稳地把权力交出去呢?首先,皇帝自己不愿意交出去。因为皇权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尽管老皇帝可以把新皇帝扶起来,但是他不愿意把权力交给新皇帝,因此对新皇帝就没有培养意义。

比如乾隆就提前把皇位给了嘉庆,但实际上他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这样嘉庆也就没有得到培养。那时候,在整个朝堂上,嘉庆完全是看乾隆的脸色行事,乾隆笑,他才敢笑。乾隆把眉头皱起来,他也必须表现出思考的样子。否则的话,乾隆会怀疑嘉庆觊觎权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废掉他。

其次,老皇帝不容易把权力交出来。之所以说不容易,是因为老皇帝身边有一帮大臣,他们会围着老皇帝转,不愿意老皇帝把权力交出去。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去围着新皇帝转不就好了吗?但这是不行的。古代对于“忠诚”有个概念,就是“从一而终”。如果你本身忠诚于老皇帝,而老皇帝还没死的情况下,你又去忠诚于新皇帝。这样,老皇帝就会认为你的心地不纯净,是“贰臣”。

和坤就是一个切实的例子。和珅那么聪明的人,他为什么不提前巴结嘉庆呢?如果他提前巴结嘉庆,不是就不会被处死了吗?

但实际上,他没有这种可能。

其三,皇帝无法扶新皇帝一程。

古代皇帝其实是很注意培养储君的。他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一般都会让储君站在旁边,认真学习。

不过这种学习,其实对储君的培养,没有太大的用处。为什么呢?因为储君根本就不敢做主。储君要做主,就得扩大自己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他有了自己的势力和亲信,自然就有威信,权力自然就大了,地位自然就稳固了。

但如果储君这样做,又会遭到皇帝的猜忌,皇帝会觉得储君在提前夺权。所以,储君实际上啥也不敢做,那还培养什么呢?

其四,皇帝来不及把新皇帝扶一程。

当皇帝去世以后,新皇帝的权威往往会受到威胁,保不住,一般情况,这是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

古代有非常多新皇帝的年纪都比较小。新皇帝的年纪比较小,原因主要是古代的医药条件不好,再加上皇子又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因此寿命都比较短。

另外,皇帝因为纵欲,因此他的生育能力不强。往往是老皇帝就要去世了,新皇帝还没有长大。

如果是这种情况,老皇帝也不可能把皇位传给那么小的儿子。扶他一程,就是一句空话。

从以上四点分析就可以看出,虽然我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古代,真的无法实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上有诸多王朝在更迭之时,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动乱叛变,谋权篡位,等诸多事宜,这些事情难道都不可避免吗?为什么很多皇上不提前退下皇位,来帮助自己的继承人稳固皇位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的是封建王朝中,所有的皇帝权利集中在手中,可以说是天下之下自己最大,所有的世人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不是神仙,身为帝王,一夜之间就从高高的皇位下来,退居幕后,难免会不适应的。况且这个时候,皇帝往往还处于观望状态,毕竟皇帝想把天下传给自己最喜爱的孩子,和最有能力的孩子。毕竟是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或是继承祖辈的江山,没有一个皇上想要就这样把自己的天下拱手相让。



在着又说,天下这个时候不在自己手中,手握大权的后辈难免会在有些事情上去自己不和,甚至背道而驰,这个时候曾经的皇上因该怎么办呢,发动自己曾经的权臣让太子下位吗,这样也不合适,所以所有的太子小的时候都有太子傅来教导,然后皇上从众多的皇子中挑选贤能,按理来说是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但是有的皇上立长立贤也是可以的。从种种原因来看,凡事有利都有弊。



不管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后辈的原因,既然历史是这样发展的,那么就一定有其道理,我们在这也只能是根据历史进行猜测,诸位是如何看待的?


江上孤舟


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皇位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职业,皇权代表着独断专行。太上皇表面上看无比尊荣,除了乾隆这种个例,其余的都是华而不实。退位让贤的皇帝,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李渊和李隆基大势已去,他能不让吗?宋徽宗面对大军压境,是为了推卸责任而让位;至于乾隆,只怕是自己年轻时吹的牛吹大了,君无戏言,只好到点下车,不过也是退而不休。

在封建社会,即使贵为皇帝,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更别说太上皇。

人在当皇帝的时候,总会得罪一部分利益集团。这些人对皇帝怀恨在心,时刻找机会刺杀,比如秦始皇就被荆轲和张良刺杀过。退位之后,安全防护级别自然会降低,仇家找上门难以应对。

皇帝与太子是父子关系,也是君臣关系,天生就有矛盾。在皇位面前,亲情淡薄,皇子为了上位会不择手段,李世民和杨广就是案例。

对于太子的活动,皇帝会时刻保持警惕。一般情况下,皇帝随时可以压制太子,觉得太子不行还能随时换人,比如汉景帝就废了刘荣,康熙、李隆基也废过太子。如果当了太上皇,就再也没有机会换人。

皇权时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有事情只能一个人拍板。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帮自己的嫡系,当了太上皇,原班人马听谁的话?新皇帝面对太上皇的干涉,如何应对?稳定政局是新皇帝的事,太上皇跑过来帮助只会让大臣手忙脚乱,也会加深与皇帝的隔阂。

当皇帝的人,习惯了被大臣前呼后拥,就不会面对人走茶凉;习惯了指点江山,就不甘心孤苦伶仃;习惯了任性地使用权利,就不会遵守清规戒律。

皇帝拥有的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荣誉感,不是太上皇能够比拟的。除了宋高宗等个别人,没有谁愿意接受这种角色转换。

人性都是无止境的,没当皇帝的想过把皇帝瘾,当了皇帝的就幻想成仙。有些皇帝不仅不想退位,还幻想着长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从历史上看,太上皇往往晚景凄凉。新皇帝的位置来源于太上皇,肯定不想被收回去。为了坐稳皇位,新皇帝会像防贼一样提防太上皇,比如唐玄宗、李渊的晚年都不顺心。太上皇不仅不自由,而且要被迫地接受皇帝表演给天下人看的“孝顺”。

皇帝在自己的生前,就会用各种形式对身后的权力交接做出布局,比如立太子,太子就是皇帝去世后的法定继位人;立遗诏;秘密建储。大臣每天歌颂“英明神武”,会让皇帝对自己的安排显得更加自信。

皇位是能者居之,如果新皇帝上位连稳坐龙椅的能力都没有,那如何治国理政?干脆像建文帝一样优胜劣汰算了。


秋媚读史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主动禅位,帮助新帝稳固政权的帝王,那就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除此之外,再无主动让出皇权的帝王,对此种情况的出现,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1、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帝王对于皇权维护、皇帝权威的保持和维护是最为关注和最为不惜手段的。为了皇权,皇帝们不惜动手处死亲生子女,不顾亲情、感情、友情,将“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当时,皇权是不容挑战和亵渎的,哪怕是身体条件已经不再允许,哪怕皇帝年事已高,无法行驶皇帝权力。主动退位,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主动退位。当然,乾隆皇帝是一个例外。

2、从历史经验看,除了主动禅位,依然手握朝政大权的乾隆皇帝,中国历史上所有被迫退位或者被逼成为太上皇的皇帝们不是被圈禁就是被百般凌辱,下场无一例外都不得善终。作为一代帝王,皇帝们对于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再熟悉不过,他们知道如果主动让位后,等待自己的就是悲惨、凄凉的下场,所以宁愿冒着死后被“篡位夺权”的风险,也断不会主动让位。

3、皇帝主动退位,真就能对新皇有好处吗?如果皇帝主动退位,也会像乾隆皇帝那样牢牢地掌控朝政大权,也会继续对自己的宠臣仰赖和信任,这也间接的导致了朝中党派势力的养成和对新皇权威的严重挑战。朝臣们也要在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间选择站位和政治倒向,选择好了还行,如果选择不当,定会造成朝局动荡甚至皇帝手下无人可用,无人可信的尴尬局面。这对于新皇帝把控朝政和掌握朝廷局面并没有任何好处,从乾隆皇帝主动退位后,乾隆皇帝宠臣和珅被称为“二皇帝”就能看出端倪。

综上所述,皇帝不会选择主动退位,哪怕已经无法正常行使皇权,这对于皇帝而言关乎皇权、威望和对朝局的理性考虑。


正说清代十二朝


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帝制政权的性质,都是专制独裁,为了巩固皇权的独尊地位,无论是相权、还是宗教、宗族等,都无一例外地趋于没落,因此中古以来的中国政权是单极、不受任何制衡的皇权体制,在这样背景下的皇帝,不论其是贤明之君,还是庸碌、甚至昏悖之君,都在实质上成为了国之独夫,他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安全,不得不警惕任何有威胁皇权独尊的人或势力。而这其中,自己的储君(即所谓东宫太子),虽然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却往往成为野心家们拥戴以作反对自己的首领。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与储君,虽是父子,却常常关系微妙乃至紧张,历史上储君被废杀,或弑父篡位的例子,比比皆是。

由此可知,孤家寡人的帝王对自己的继承人多有猜忌、防范,而提前扶持其登基,而将自己迫入太上皇的做法,自然罕有出现。除了清代乾隆帝退位不放权,得以安然故去外,其它的太上皇难有不遭磨难者。

在欧亚大陆交界处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由于传承自罗马帝国的“共治皇帝”的体制的存在,倒是使得不少皇帝因畏惧自己去世后,继承者难以顺利掌握政权的顾虑,而在自己大权在握时,就将自己认定的皇位继承人册封为自己的“共治皇帝”,这样确实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皇位更替时,国家发生变乱内战的危险。


史海悠游闾春晖



这个问题有意思,宋安之来回答!

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几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稳皇位打下基础,反而会出现父子自相残杀的局面。

因为老皇帝如果真这么干,那么会出现另一个更大问题,那便是大权到底在于谁手中?

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多年,成为太上皇,让他放弃大权,很明显不太现实。最高权力的诱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门。而如果有老皇帝还在的情况,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要害部门就那么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如果换掉他们,老皇帝那边会怎么想?

就算老皇帝愿意,可身后的利益集团也不一定愿意,这样一来,矛盾就出来了。新皇如果妥协,但他坐皇帝位置上却没有大权,心中肯定有怨恨,时间久了肯定会爆发出来的。

老皇帝如果妥协呢,那么背后的利益集团也不会那么容易妥协的。这时候新皇帝面对的挑战,其实跟老皇帝死后,皇权交替时朝局不稳的风险一般的。

而且搞不好真的会父子自相残杀,反而弄巧成拙的!

所以这个想法虽好,但根本不符合实际,反而有可能会造成父子自相残杀的。因此古代自然没有皇帝为了使儿子坐稳皇位,提前禅位的。那些禅位的皇帝,禅位的原因也根本没有这个的。


宋安之


纵观两千余年的封建史,很少有皇帝主动退位的情况发生,只有极个别的几个,唐高祖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胁迫)。武周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大臣胁迫)。宋高宗赵构(退位后大权在握)。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后被监禁)。清乾隆(退位后大权在握)。

皇帝这个位子充满了意外,大部分皇帝不到死的那天不会放下手中的权力,而且在任中突然病逝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秦始皇东巡路上突然驾崩,赵高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皇帝,赐死长子扶苏,将军蒙恬。再比如明朝武宗正德帝落水感染风寒突发疾病驾崩,太后下诏命兴献王子朱厚熜即位,明光宗泰昌帝即位十天后突发疾病,内侍崔文升开了方子,皇帝服用后大泻不止,昏迷不醒,鸿胪寺卿李可灼进献仙丹,皇帝服后回光返照,第二次服用后一命呜呼(这就是明末红丸案)。

还有明太祖培养的接班人太子朱标,竟在皇帝之前病逝,悲伤不已的洪武帝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帝殡天之后燕王靖难攻占南京城即位大统。

终其原因,皇帝是孤家寡人,是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放弃手中的权力,有的时候又突发事变去世,天家无亲情。


叫我李白把丶


因为即便是皇帝提前退位的作用并不大,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一个在位多年的皇帝来说。底下的臣子对他自然是毕恭毕敬,也不敢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但是一旦皇位发生了变动,老臣对新皇帝就会或多或少有些种不服气,这不利于新皇帝的统治,所以在老皇帝准备交接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把那些老臣杀掉或者罢官,从而让新帝提拔新人,组成新皇帝的政治班子。

其次对于新皇帝的大臣,如果老皇帝有所准备得话,肯定会准备一些大臣让他们在新帝的手下这些大臣往往会在老皇帝死之前被下放,然后在由新帝提拔。从而保证这些大臣会对新皇帝忠心。

而题主说的提前退位,这种方法之所以没有皇帝采用,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皇位更迭不只是位置的更换,还有权力的交接,而权力对人的诱惑普通人是抵抗不了的,更何况皇权。所以老皇帝多不愿意放权,这是第一点。

第二,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态度,如果老皇帝禅位又放权,那么为了保证自己以后的路子,文武百官必然会拥护新帝,冷落太上皇。而历史上太上皇虽然好听,但是过的并不去皇帝好。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新帝担心自己将来退位后会过的如此凄惨,也就不会主动放权。如果老皇帝让位不让权,那结果就和乾隆退位给嘉庆一样,继位的新皇帝不爽,退位的老皇帝过的也不爽。虽然看上去乾隆为嘉庆铺了路子,但是除了一个钱罐子和珅以外,一个顾命大臣都没给嘉庆留下,导致嘉庆不能也没有能力和雍正一样改革乾隆留下的烂摊子。


写游戏同人的小阿


自秦始皇兵吞六国之后,建立皇帝制度后,皇帝权力巨大,没有特殊原因不会退住,中国古代太上皇屈指可数。皇帝生前明确太子人选,不会发生大乱。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四处巡狩,结果死在巡狩路上。太监赵高与李斯勾结,窜改始皇遗言,让秦二世继位。扶苏材能突出,有较强的治国能力。

扶苏不会容忍赵高,赵高为自保。
李斯怕在扶苏面前不受重用,跟赵高秘谋让秦二世上台。秦二世什么都不懂,便于控制,便假诏逼死了扶苏。因为秦始皇并未立太子为扶苏,才给二人可趁之机。

最后李斯也被逼狱中自尽,可悲,至此天下大乱,秦朝灭亡。


后来朝代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基本不出现混乱局面。只要明确太子人选,所有人都服从太子。随着君主专制加强,清朝建立秘密立储制,皇帝死后大乱局面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