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明知道冬季快来了,为何不准备棉衣?

冰蓝梦99


1941年冬,苏联遭遇了三十年难遇的极端天气,莫斯科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温度,低到零下四十度。

对于苏联人来说,那更是一个可怕的冬天。他们不仅需要经受严寒,同时,他们的国家还正遭到纳粹德国的进攻。那时候,德军的大部队,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

不过,其实对于德国人来说,那个冬天更是一个恐怖的噩梦。因为大量的德国士兵,甚至根本没有过冬的棉衣,他们只能在零下四十度的莫斯科城外,瑟瑟发抖,祈祷自己不会被冻死。

可以说,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战役,绝对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役。凭借着极严寒的天气条件,苏联人最终战胜了纳粹侵略者,成功瓦解了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形象。

同时,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使得苏联军队树立了信心,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大反攻,埋下了伏笔。

(苏德战争中的德军)

那么,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本来谋划了多年,可以说准备十分充分。可是,他为什么不给士兵准备过冬的棉衣呢?

其实,早在一个世纪之前,拿破仑就已经做出了一次失败的示范,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就有过受冻的经历。而希特勒作为一名志在征服整个欧洲的独裁者,不可能不参考拿破仑的事例。

事实上,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德国高层人物,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由于德国陆军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太过优秀,德国人的自信心,已经快速膨胀。

最终,希特勒进行了一场豪赌,他断定德国会在冬季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因此他压根就没有准备棉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德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1939年,在德国闪击波兰前几天,苏德两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成功将波兰瓜分。但随着德国在欧洲所向披靡,尤其是曾经的陆军第一强国法国,在39天内就闪电沦陷后,苏联也开始对德国产生了提防之心。

为了迷惑苏联人的视野,希特勒启动了“海狮计划”,对英国发起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

(不列颠空战)

与此同时,苏联情报人员收集到了一份德国1940年到1941年上半年间的羊毛制品产量报告。报告中显示,德国的羊毛制品产量,并没有上升。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暂时不会对苏联发动战争。起码在1941年,苏联还相对安全。

不过,这一切也正是德国人想要达到的效果。1941年6月,在英国并没有被攻占的情况下,德国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550万大军,从三个方向对苏联发起了闪电入侵。

由于德国的进攻过于突然,苏联人几乎没有任何防范。因此在战争刚开始几个月里,苏联军队不堪一击,只能节节败退。而德国也抓住机会快速向前推进,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全线深入了苏联国境。

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德国还真有可能在冬季之前就拿下莫斯科。

(莫斯科战役)

不过,纵然德国的闪电战天下无敌,但也并不足以占领国土面积庞大的苏联。说起来,由于在占领西欧和中欧国家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在公路上畅行无阻,这就让德国错误地认为,他们在苏联也能复制同样的闪击战术。

但现实却时,当时苏联国内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而且公路也大部分是土公路,柏油路少得可怜。同时,苏联又雨季偏多,一旦下雨,土公路就泥泞不堪。这对装甲部队来说,简直是灾难。

也就是说,德国想要发挥闪电战的威力,根本是不可能的。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德军的补给,又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在战争被拖入冬季之后。

希特勒发现了问题,连忙赶制了200万套棉衣支援战场。但等棉衣到位后,莫斯科战役已经结束了。

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条件德军一样不占,希特勒在冬季之前拿下莫斯科的想法,显然注定无法实现。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张生全精彩历史


棉衣确实准备了,只不过没有及时的送到前线德军官兵的手中而已,到12月份天气开始变得明显寒冷时,前线德军官兵只有不到20%的人得到了棉衣。绝大多数的棉衣都被囤积在华沙的仓库里,这些前线士兵急需的棉衣运输优先级被放在了武器、弹药、燃料之后,而德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后勤补给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铁路机车和汽车都由于泥泞和严寒而损耗严重,连基本的弹药和燃料都无法满足前线需求,优先级靠后的冬装也就更加不可能及时送达了。


关于前线缺乏冬装的情况,起初希特勒确实是不知情的,他只是曾询问过负责后勤的军官是否已凑齐足够的冬装并运往前线,希特勒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所以他一直认为前线官兵已经得到了急需的冬装,尽管前线将领在报告中提到了严重的冻伤事件,但是希特勒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他认为一般来说前线的报告总是会夸大其词。直到12月初德军被迫全线转入防御时,希特勒在会见从前线赶回来的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大将时,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前线严重缺乏冬装的恶况,并当场叫来了后勤主管军官询问此事,才得知由于后勤运力不足,冬装都被滞留在华沙车站,一直未能运抵前线。


德国的冬季同样很寒冷,所以德军是储备了大量的冬装了,并且在德国宣传机构的努力下,德国居民也向军方捐赠了大量的棉衣等冬季御寒装备,只可惜这些急需的冬装没能送到东线德军士兵的手中,直到出现大规模的冻伤情况后才开始紧急运送这些冬装。为什么不能在冬季严寒到来之前就提前将冬装送达前线各集团军的补给仓库中呢?这个责任不在希特勒本人,也不在前线各级野战司令部,而是在于德军陆军总司令部以及总参谋部的失责上,也就是说归咎于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总参谋长哈尔德。


从10月份泥泞季节开始,中央方向上的后勤补给情况便开始严重的恶化,陆军总司令部希望在冬季到来直接结束对莫斯科的作战,所以为了争取时间优先运输武器、弹药和燃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随着第二阶段(11月份)的进攻进展不尽人意,进攻速度大大缓慢,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意识到德军将不可避免的卷入大规模的冬季作战,这时候就必须要为前线紧急输送冬装了。但是由于前线的进攻已经变为正面的消耗战,和以往的机动作战不同,德军对作战物资的消耗也开始急剧增加,这加重了后勤补给的负担,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希望通过最后的努力占领莫斯科,毕竟莫斯科已经近在咫尺,所以他将有限的补给能力都用于运输弹药和燃料以维系进攻,最终使德军在突然的严寒中遭受严重的损失。


战略论


一九四一年德国突袭苏联时正值六月炎热盛夏。加之德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将毫无防备的苏军打的晕头转向一溃千里,从而使希特勒信心满满的认为:完全可以在冬季到来之前拿下莫斯科结束战争。

希特勒偏执的主观意愿自然不会使其想到:万一在冬季来临之前还拿不下莫斯科怎么办?所以,希特勒太过于偏执自信,从而不懂得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冬季防寒服也就不难理解了。

苏德基辅会战

一九四一年七月七日至九月二十六日,历时两个多月的苏德基辅会战结束。苏军西南方面军第五、第二十一、第三十七、第二十六集团军大部,第四十、第三十八集团军一部被德军歼灭。除布琼尼、铁木辛哥、赫鲁晓夫等方面军领导人侥幸逃离基辅外,西南方面军官兵计六十六万五千余人被俘。

进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号训令‘’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希特勒发布了代号为‘’台风‘’行动的进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号作战训令。由于苏联靠近北极圈地域,故而秋冬交替来得较早。进入九月中下旬即是冷雨霏霏的时节,再加上苏联广袤的西部基本上都是沼泽和森林,道路往往为土路:遇到降雨即一片泥泞。德军虽然取得了基辅会战的胜利,但其机械摩托化部队在向莫斯科艰难跋涉的泥泞道路上领教了什么是举步维艰。





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彻底破产

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麾下的中央集团军群终于来到了莫斯科城下。朱可夫利用德军打基辅的两个多月宝贵时间,加固了莫斯科的三道外围防线,所以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这三道防线起到了迟滞德军进攻莫斯科的作用。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降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气温突然骤降至零下二十多度。没有配发防寒服的德军官兵只得裹着长大衣瑟瑟发:希特勒的偏执使其力排众议而打下了基辅,但也使其妄图占领莫斯科的‘’台风‘’行动彻底破产


刘志周


这是后勤的问题,而且战势的变化也让德国人错估了苏联人的潜力


马后炮诸葛亮谁都能当,但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去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了。

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始于1941年6月,但本来的计划是5月15日,这个时间是苏联春季烂路刚结束的时候,方便德军机械部队整体推进。但这时候猪队友意大利打个希腊被反杀,德军不得不过去帮忙,这延误的一个月对很致命。

这个先不管了,德军一开始打的确实顺利,但和预想中的不一样。原本希特勒看着苏芬战争中苏联沙雕的表现,觉得这个国家一敲就死,甚至早先还认为五周内就能锤死苏联。但没想到苏军的抵抗和战争潜力那么顽强,短时间内动员的兵员数量远超德国预期。

直到8月份,虽然德军一路都推进的很顺利,但漫长的后勤线导致的补给问题已经显现,外加苏联的快速补员能力总让德国人很绝望,差一点就能掐死,但总是掐不死,这让小胡子很头大。

8月21日,希特勒决定先不管莫斯科,而是南方占了乌克兰这块,也顺便断了高加索的石油线,北边拿下列宁格勒和芬兰会师,最后方便中央集团军一波干穿莫斯科。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虽然拿下了基辅,但是也浪费了一个月时间,而列宁格勒则是怎么围都没围死。


到了十月初,德军才开始正儿八经攻打莫斯科,后勤问题这时候已经很严重了,漫长的补给线;德军缺乏油料用以运输,大多只能靠骡马;铁轨宽度不一样;苏军的游击破坏;而且还引来了要命的秋雨烂路,这更致命。

然后你就想,后勤运力有限,那么前线的弹药、油料、食物之类的肯定是优先的,而衣服什么的...优先级一定是很低的。本身德国人还指望抢占领区苏联人的衣服,但人家是一路撤一路烧,屁都没留下(当年拿破仑也是这么输的)


所以说,德国人并不是没准备冬衣,都打到十月份了怎么可能还不考虑冬季作战的需求。但糟糕的运力和前线的胶着让他们还能将运力优先服务必需品,冬衣还在后方仓库躺着呢。


疯狗的轻武


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希特勒也不是傻子,怎么会知道冬天到了却不准备棉衣?就算希特勒是傻子,他手下的军官们也是傻子吗?

希特勒的问题是,他知道冬天到了,但是他认为1941年的冬天跟德国没什么关系。

且说在苏德开战之前,那时候苏联体系内,搞情报最厉害的部门不是大名鼎鼎的克格勃,而是苏军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局,简称叫“格鲁乌”。

格鲁乌在1941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搞清楚德国会不会进攻苏联,以及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方式进攻苏联。

除了侦探德国的军事调动之外,格鲁乌对德军行动预测的最主要根据,就是绵羊。

格鲁乌的军事专家认为,弹药、油料的储备对于德军来说是正常的。而如果德国要进攻苏联,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就是棉衣。德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度适宜。而苏联的冷却是天下皆知,如果德国要进攻苏联,他们必须提前几个月就准备几百万件棉衣。在德国收集棉衣的过程中,整个欧洲的绵羊市场势必会波动,羊毛价格会上涨,但羊肉价格会下跌。

基于这种判断,格鲁乌的特工们每天监控着整个欧洲的绵羊和羊肉市场,局长每天两次审阅绵羊价格的报告,他们发现,整个1941年前六个月,欧洲绵羊价格一切正常。格鲁乌的专家们判断,没有棉衣,德国是不可能进攻苏联的!直到1941年6月21日晚上,格鲁乌的局长还在跟斯大林打包票,说德军的调动只是虚张声势,不可能真的进攻。此时他已经知道了“巴巴罗萨”的计划名称并知道了全部兵力调动,但是格鲁乌还是坚持认为德军不会进攻。

客观的讲,格鲁乌的专家们并没有错,他们的判断的确是基于军事常识的。他们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是,他们的对手希特勒,是一个不讲常识的奥地利艺术家疯子。

希特勒压根就没打算把战争拖到冬天!

由于之前德军的闪击战进行的太过顺利,尤其是灭掉号称欧洲第一的法国陆军只用了区区六个星期,让德军对自己的战斗力严重高估。加上苏联在大清洗之后战斗力的衰退,以及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德国对苏军的战斗力判定相当之低。

所以,希特勒的判断是,德国集中三百余万兵力,以雷霆之势猛击苏联,在五周之内粉碎苏联的大规模反击能力,三个月内攻下莫斯科。如果顺利的话,没准德军士兵还能回家过个圣诞节。

在攻打苏联之前,德国已经灭掉了十几个国家,在希特勒看来,苏联只是一个孱弱的大国,攻打苏联的行动,与他之前的行动也没什么不同。

基于这个判断,这个疯子压根就没给德军准备棉衣,因为他认为六月开始进攻,最迟十月,战争就已经打的差不多了。

当然,我们知道,德军虽然在进攻初期消灭了大量的苏军生力军,但是苏联庞大的国力完全是希特勒所始料未及的。战争开始几个月后,双方就陷入了僵持,秋天开始之后,德国的进攻速度慢了下来,很快就把战争拖进了冬天。

等到冬天开始,德国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多么可怕的错误。

现实的讲,德国虽然没有事先生产棉衣,但棉衣毕竟也不是啥了不得的东西,就是临时筹措,筹措个几百万件也是能做到的。事实上德国的确在当时向民间征集了棉衣,一些前线的士兵甚至穿着女士的棉衣在打仗。对于一个能生产上万辆飞机坦克的国家,生产几百万件棉衣算不了啥。

但德国的问题是,他们根本没办法把这几百万件棉衣送到前线去!

因为德国后勤部门的计划,也是围绕着希特勒的方案定的!

德军后勤部门的计划,围绕着统帅部的计划而作,即最繁忙的后勤运输工作在前五周,前三个月的后勤为战时后勤,至于开战后六个月?在德军后勤部的计划表里,那时候只有一些驻扎部队的油料给养要运输了。

德国后勤部门没想到的是,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的运输需求呈几何倍增长,但运输效率却呈现几何倍的下降!

德国之前进攻的国家,像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些国家,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路网络非常完善。但苏联则不同,在东欧和苏联最西部的情况还好,随着战线深入苏联内地,德军面对的就只有一望无际的土道了。

更糟糕的时,进入秋季以后,阴雨连绵。这些土路全部变的泥泞不堪。别说后勤车辆,就是德军坦克都被陷入了泥泞之中,而苏联坦克在设计之初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

在德军后勤部门的预料中,战争的后勤任务主要由铁路完成。可是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不同,德国需要临时生产适合苏联轨距的车皮。

这一个临时生产,就坑苦了前线部队。

二战中的德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机械化,德军机械化主要集中在战斗部队。对于德国的后勤部队来说,大部分的运输还是骡马化,整个德国有六十万匹马在为后勤服务。而无论是慢吞吞的马匹还是陷入泥泞的卡车,都是苏联游击队的完美目标。

这些情况也是德国后勤部门没想到的,他们的运力不仅不能满足前线需求,甚至远达不到自己计划中的运力。

进入冬天以后,1941年的苏联冬季能达到零下40度以下。我不知道大家去没去过东北,零下20度就已经让人觉得难以忍受了,在零下40度的莫斯科郊外,德国士兵穿着秋装在战斗,他们不得不把汽车和坦克中的燃料拿出来一些,点火取暖。

在这种冬天里,连马匹都受不了,大量的马匹冻死,德国的运力进一步下降。这剩下的一点点可怜运力,被用来运输最急切的弹药药品。

后来统计,在1941年的冬天,德军因为寒冷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超过了十万人!相当于一个整编集团军被气温消灭了。

所以说,《三体》中那句话是很正确的——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小约翰


简而言之,希特勒德国,自上而下,都深信拥有强大坦克机械化兵团的德军挟闪电战的巨大威力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苏联。而没有深入理解苏联广阔的领土,非常不现代化的交通状况和恶劣的气候环境,客观上抵消闪电战迅捷优势。同时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战斗意识,傲慢的拒绝与苏联内部的各种反对势力合作,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第五纵队所蕴含的力量。由于包括希特勒在内几乎所有的上层都认为苏联犹如一个虚弱的巨人,只须狠狠的一击,就会轰然倒下。然而开战后最初计划的实现,却让巴巴罗萨整个计划的完成变的前景黯然,在西部地区三大主攻方向,虽然取得了骄人战绩,但是负面的问题却不断涌现出来,突击之下苏军虽伤亡惨重,但苏军已经开始向东不断收缩兵力,并利用各区域内的筑垒地带有效的迟滞了德军进攻,大大增加了德军的伤亡。根据巴巴罗萨计划,德军虽投入了巨大的一线兵力,但总共只有二十几个战略预备师,快速推进又造成了补给线过长,补给困难,再加之统帅部一意孤行的调中央集团军主力转攻乌克兰,宝贵的时间就在以上综述中流逝,最后出现了苏联的严寒、德军的伤亡,补给上的困难,让这支横扫西欧的德军成为强弩之末,最终折戟莫斯科城下。


荷昇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了190个师的兵力,共计550万人,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闪电式的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正好是夏天,苏联的天气也是艳阳高照,德国人的心情估计就像朝日的太阳,热情高涨。据说开战10天的时间,德军进入苏联就推进了600公里,光第一天的战斗苏联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有800架还没有起飞就被轰炸了,这种战果让希特勒喜出望外。比想象中的计划还要快,希特勒在当时大放厥词“3个月内灭亡苏联”可见,希特勒被眼前的战果迷惑了双眼。

在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军与南方军合作,在基辅共歼灭苏联66万余人,德国人面对苏联人像切西瓜一样简单。到9月30日的时候,希特勒所说的3个月时间灭亡苏联,德军集中了74个师,总计100万人,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进入10月,莫斯科保卫战正式打响。结果,莫斯科成了烫手的山芋,结局可想而知了,苏联竟然低档住了德军的进攻。当时西伯利亚寒流已经南下,苏联进入严冬。德军闪电战一旦起不了效果,越往后,天气就越恶劣。所以,希特勒狂言3个月灭亡苏联的计划泡了汤。

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苏联拖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军在莫斯科就停止不前了。苏联的天气实在太寒冷了,由于闪电战被拖延,莫斯科受阻,德军御寒的衣服都没来得及准备。要知道500多万人的衣物,可不是小数目,想在几个月赶出来,我看也来不及。即便生产出来了,运到前线去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希特勒没有考虑天气这一块。假如德军被牵制住了,苏联进入寒冬,士兵面对寒冷怎么办?

一心想着速战速决的希特勒,失算了,毕竟希特勒不是神。德军由于战线太长,进入苏联以后,衣物和食物都补给不了。所以,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的战斗力因为天气原因大大削弱,这也暴露了德军一个致命的弱点。可以说,德军在苏联战场,一到寒冬根本不是苏联的对手了。因为,德国士兵太冷了,超出了希特勒的计划。希特勒准备了飞机、大炮、坦克、食物等军事装备,唯独御寒的衣服没有准备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脆弱的。德国人不是钢铁之躯,也怕冷啊!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后,德军陷入了苏联漫长的拉锯战,一步一步失去阵地,后来不仅仅是御寒的衣服跟不上,连食物都跟不上了。所以,一到寒冬德军就会损兵折将,甚至失去战斗力而投降。


谋士说


因为德国根本没打算把战争拖到冬天,按照德国统帅部的估计,征服苏联,最多三个月也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准备冬装。


二战之前,为了征服苏联,德国做足了功夫,把苏联的实力摸透,而让希特勒鼓起勇气进攻苏联是苏芬战争。

1938年4月纳粹德国合并奥地利后,苏联多次以维护西北边界和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同芬兰交换领土和租借军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谈判彻底破裂。11月28日,苏联单方面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次日中断了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联红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向芬兰发起全线进攻。

到战争开始时,芬兰陆军扩充到12.7万人,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但芬兰军队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根据战后苏联披露的数字显示,整个战争持续了四个多月,期间苏联损失了十余万人,堪称惨败。

反观德国,一个月灭亡波兰,六个星期灭亡法国,在于法国的战争当中德国的兵员数量,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但是凭借闪电战仍然摧枯拉朽没掉了法国。



巨大反差让希特勒自信心爆棚,灭亡苏联只需要三个月,这已经很看得起苏联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三个月也才刚刚不到十月份,还不是特别需要棉衣。但是德国没有想到的是苏联抵抗的决心如此强烈。


视野新观


人人都知道进攻苏联,那就必须准备棉衣。苏联人就是这么想的,在他们看来,德军入侵苏联的话,首先要预备大量过冬棉衣,其次要更换冬季适用的润滑油,前者是对人的,后者是对机器的。但结果,苏联情报部门发现,德军既没有准备棉衣,也没有更换润滑油——既然如此,德军就不可能入侵苏联!

但实际上德国确实在谋划入侵苏联,他们原定发动战争的时间是在1941年的4月,这样在冬季之前就能攻克莫斯科,而攻克莫斯科之后,德国人认为,战争就结束了!

为什么德国人会有这样的逻辑呢?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可欧洲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譬如你打下巴黎,法国真就投降了。打下华沙,波兰也完了。打下柏林,德国也完了。如果你打下伦敦,英国也完了。当然会有流亡组织存在,会有游击队,但对于大部队而言,攻下敌国首都,确实就意味着大规模战争结束。

事实上中国也是如此,英法联军入侵大清国,打下北京城,你皇帝不就屈服了吗?八国联军入侵大清国,也是打下北京城,你皇帝不就又屈服了吗?

所以德国人制订的巴巴罗萨计划,核心就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一举拿下莫斯科,然后老俄认输,战争结束。

这样的战争计划,显然不需要什么冬衣!但希特勒没想到的是,连出漏子!第一是盟友墨索里尼搞事情,老墨入侵北非和希腊。结果30多万意大利军队打不过2万多北非英军。在希腊,意军甚至被希英联军赶进了阿尔巴尼亚。所以最终,老墨只能向老希救援。老希又不能不管,代价便是暂时终止巴巴罗萨计划,派遣隆美尔率北非军团前往非洲,将非洲战局稳定下来。

于是,进攻苏联的时间便拖到了6月下旬。不过老希还是很有把握,苏联人那么龊,你们提高点效率不就可以搞定了吗?

但这时又出了第二个问题,8月,苏联的雨季来了!大家都知道德军闪电战主要依赖的就是速度,现在大雨滂沱,一堆泥沼,还谈什么速度?结果,因为意大利这件事耽搁了俩月的德军,又被大雨泥沼拖了些时日,待到发动莫斯科会战之际,已经是这一年的9月30日,虽然第一阶段仍歼灭苏军60万,但苏军后续部队已然到来,更重要的是冬季来临,没有冬衣的德军只能大量冻死冻伤,油料的不足更让坦克熄火。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三个月灭亡苏联”的计划彻底泡影,这就是希特勒自以为是的结果。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实际上,德国高层的指挥部成员早已意识到了冬季的寒冷,但都没有重视以下几点——苏联领土的广袤;多雨而泥泞的秋季;境内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还有苏联人抵抗的决心和高效的国防动员能力,貌似无穷无尽的战争潜力,这几点,把本来用“闪电战”速战速决的德国军队硬生生的拖到了俄罗斯最强大的武器面前——严冬。据资料显示,1940年-1941上半年,苏联的情报人员分析了德国的羊毛制服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认为在41年底之前德国会比较安静,因为,苏联的严冬是所有侵略者最大的敌人。事实上是,人家德国觉得用踏平西欧的那个模式,精锐的装甲部队大纵深穿插,夏秋两季就可以完美解决了,攻下苏联全境,再回德国过圣诞节还来得及。

的确,在较为干燥的初夏,德军势如破竹,在苏联较为发达的西部,基础设施好的东欧大平原上,经过西欧战场洗礼的德国坦克集群可以用30多公里的时速进行大纵深穿插,从而有效撕裂苏军阵线并破坏指挥体系,打得苏联人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整个装甲部队的运转速度非常快。然而,进入秋季,在苏联腹地,整个德军发现,这些闪电般的装甲部队,越来越迈不开腿了.....
第一、苏联多雨而泥泞的秋季+境内落后的基础设施,极大的拖延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前进效率。

对比一下德国闪电战的威力,我们容易发现,“闪电战”的威力多爆发在西欧,中东欧的波兰、捷克等国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苏联的欧洲领土范围内。比如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德国稍一发力,高卢雄鸡就倒下了,只抵抗了39天,丹麦至抵抗了4个小时,这些国家地区气候适宜,工业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特别适合装甲部队快速行进。

三十年代末的法国就已经有了高速公路

但是,随着战线的不断深入,进入到了苏联落后而广袤的腹地,柏油路非常稀少,交通基本都是大土路。这样糟糕的基础设施到了夏秋多雨时节和寒冷的冬天简直致命,雨雪之后,这种乡村土路被车轮或者履带一压就成了烂泥,轮式车辆动不动就陷在泥里动弹不得。再加上加上持续的严寒,汽油都冻成凝胶状,不加热融化根本点不着,德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水平骤降,基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攻势。甚至前进速度远不及骡马等畜力车。可以说,苏联落后的基础设施在最危急的时刻阻挡了德国装甲部队的进攻。


第二、德国高层没有意识到,苏联领土广袤,可以最大程度吸收德军“闪电战”的动能。

举个例子,老电视剧《战争与回忆》当中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党卫军军官跟他的情妇讲对苏联作战的计划。“这里是德国”军官指着地图上一小块黑色说。“那么,亲爱的,哪里是俄国呢?”情妇傻乎乎的问。“这里。”军官指着图上剩下的一大片绿色说。“天啊,天啊。”情妇大惊失色:“元首看过这份地图了吗?”

第三、补给线太长,即使有大量棉衣,也难以送至最前线。

说到这,有人会问,德国是欧洲的人口和工业大国,再加上仆从国和众多占领地,能够控制的人口至少两亿,就算发现不能速战速决,入冬后再开始后准备棉衣,短时期做上几百万件也不成问题。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广袤的苏联,德军的装甲部队推进的越顺利,战略纵深就越广,补给线就越长。苏联和德国的火车铁轨规格不同,加上游击队经常破坏铁路线,所以后勤补给主要是走公路运输,进入到苏联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后,路况差,加之车辆往返自身的油耗太大,又被换成了骡马部队接着走。

因此,德军送棉衣的后勤队伍,要么就是卡在烂泥中无法前进,要么就是司机迷了路、要么就是被游击队半路抢了。

第四、错误估计了苏联人的抵抗决心。

纳粹高层过于夸大了苏联强制集体化、大清洗等运动的影响,低估了苏联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防动员能力。

比如,苏联武装力量战斗意志坚决,敢于牺牲的劲头,远远高过了德军之前的西线对手。

除了乌克兰部分地区以外,广大苏联民众的坚壁清野和顽强抵抗,也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苏联政委是个可怕的存在,负责督战,执行《270号命令》(授权直接枪毙逃兵),专门拿手枪对准临阵脱逃者,一律杀无赦,这个情节在各类影视作品中被不断演绎,甚至被妖魔化。加之,德军的规矩是,被俘的红军政委不用审判,直接就地枪决。所以,在卫国战争中,政委的死亡率一直位居榜首,政委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总是带头冲锋,乌拉乌拉一通鼓动,身先士卒,真正玩命打,用血肉之躯保持着苏军旺盛的战斗力。

最终,苏联的严寒除了对士兵毁灭性的伤害,也严重影响着武器的性能,枪栓拉不开、炮兵瞄准器冻坏;而苏军的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非常灵活,严寒中长大的苏军是在本土作战,供给力要比德军强得多,苏军的机枪平时都披着枪套,以防冻坏,服装也更为实用。

1941年12月,德军穿着笔挺的毛呢修身制服军装在泥地、雪地里面里摸爬滚打。此时,莫斯科郊区温度已降到-40°,德军面对的是长期驻守西伯利亚,已经非常适应严冬气候的苏军。然而,赶制出来的棉衣还在几百公里外的骡车上晃悠悠........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