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漫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秦統一六國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全國推行郡縣制度,共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任免權都在皇帝手中;他還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為抵禦北方的匈奴修築了萬里長城;收賦稅、徵徭役;修阿房宮和驪山陵墓;為箝制儒生的思想還進行了“焚書坑儒”。

秦漢時期漫談


秦始皇之後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後來起義失敗了,但引發了全國性的反秦起義,原六國各貴族紛紛稱王反秦,後以楚懷王為主的項羽劉邦起義為主,一路攻進了秦的都城咸陽,秦滅亡了。

自前221秦始皇統一到前207年滅亡,僅歷經二世共15年,大秦帝國便轟然倒塌了,我們不盡扼腕嘆息,是新制度的不適應還是舊刑法的太苛嚴?是沉重的賦稅徭役還是政權的日益腐朽?這個變法後崛起的西部強國卻經不起統一後的和平考驗,若商君看到又該作何感想?

話說劉邦和項羽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後,終於在垓下一役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於前202年登基建立漢朝,建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

秦漢時期漫談


漢吸收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採取寬舒賦稅、休養生息的政策,經過“文景之治”後糧庫充盈,國力大增,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農業、水利、手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精美的紗料做出來的單衣薄如蟬翼,重量還不到一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隨葬品和中山靖王夫婦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反映了西漢時期的貴族生活。

漢武帝是我國古代繼秦始皇之後又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於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對內實行晁錯的“削藩”政策和“推恩令”,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加強中央集權;對外通過三次大規模的對匈奴作戰,穩定了北部邊郡;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繁榮了漢朝同西域及西亞和歐洲的經濟,形成了經長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亞到歐洲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

秦漢時期漫談


西漢後期,政局發生了動盪,公元8年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了王莽新政,期間還爆發了王匡、王鳳為主的“綠林軍”起義、樊崇為主的“赤眉軍”起義。公元23年,“綠林軍”攻進長安,王莽新政結束。公元25年,以劉秀為主的“赤眉軍”和貴族勢力在洛陽建立了漢政權,史稱東漢,劉秀為漢光武帝。

秦漢時期漫談


東漢初期,經過光武帝的系列改革,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誰說歷史不會重演呢?公元73年和89年,東漢兩次分別派竇固和竇憲打敗匈奴,解除了匈奴對北方和西域的威脅。並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漢和西域的建交。

漢後期公元184年靈帝時期,爆發了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起義軍頭包黃巾,稱作“黃巾軍”,起義最後雖然失敗了,但沉重打擊了東漢政權,東漢政權逐步瓦解了。(後期三國時期我們下章再表)

西漢司馬遷編著了《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東漢時期還有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華佗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無神論者王充寫了《論衡》等等,反映了兩漢時期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

漢從公元前202年高祖建立到公元220年獻帝被廢,包括其中的王莽新政共經歷了422年,東漢後期接連幾任皇帝繼位時平均年齡在12歲左右,故出現了外戚和宦官的爭權奪勢、貴族地主的割據一方、賣官鬻爵、蒐括壓榨的黑暗統治,進一步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